《分身》是一本由李永晶著作,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身》精选点评:
●断断续续读了一周,很多东西都还需要再消化。正如作者在尾声点明的,我们能在人类文明的博物馆里看到什么,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的“眼光和原则”。文明冰河之下的暗流涌动亦是需要穿透历史的眼光去捕捉。
●作者以新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构了日本近代以来的经验、观念、欲望以及行动变迁的精神史,是认识和理解近代日本的重磅作品。引子、绪论和结语、尾声占用篇幅约四分之一,它们与正文七章构成呼应,并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佛教用语“分身”的语义,将中国与日本做相互参照,对于中国而言,日本既是一个自我的镜像,又是一个异质的他者,日本的问题必须扩展成为超乎日本之外的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普遍问题。第三章与第四章有关“超克”的理论分析很强大,把马克思主义认作近代超克论的精神起源之一,独到有胆略。全书问题意识强烈,分析透彻,资料翔实,逻辑清楚。有些观点可商榷。
●读完觉得正标题多余了
●新世界主义:生成主义,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的互动。他在黑格尔主义的框架下写作,而我却从未读懂黑格尔。还是觉得,野心太大,但这本书的内容撑不起作者的野心。当然了,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对我还是很有启发的,而其他部分对我个人来说略显泛泛而论。
●2019年12月。在近年日本研究著作中,精神史研究独异罕有,始终克制在大而统之的高站位上,高于文化的文明层面,因而先声夺人。作者清醒认识到题目的高度复杂和易于发散,有力操控下摆开了整书较为凝练的论证结构。由于在文明成型的过程中,中日两国高度互动、羁绊甚深,因而互相在精神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长期对照“天朝上国”的日本怨念尤深。这种怨念表现为取中华而代之的冲动,近代则又演化为建构亚洲乃至世界帝国的野心,追根究底,是对一种精神的强烈自我实现欲。而无论追溯历史,还是考察明治开国以来就此精神实现的意图与实践,又主要围绕着中国。反观中国一方,整个现代化的开蒙与文明建构,对日本的译介和启蒙也是无比倚重。在此意义上,中日两国互为精神“分身”。整体持论平允,逻辑快感洋洒,捧读停不下来。
●粗略翻了一遍,我觉着地基打的不是很扎实,但写的蛮精彩(没觉着太学术),角度也比较新。
●学术性太强了
●作者把握住日本从东亚古典精神出发这一条线,指出日本最初就想成为世界帝国。超克中华秩序、超克西方中心的文明秩序、直至成为世界文明本身,成为日本近代精神的一条延绵不绝的主线。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既是近代文明的产物,本身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后成为世界文明一部分。(或许我也可以这样说,战前日本既是最后一个“中华帝国”,也是最后一个近代殖民帝国,它的战败同时超越了两种过去的秩序,是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两个主角,明的是近代日本,暗的是近代中国。两者曾共享东亚古典精神,但在追寻近代文明的过程中因为错位相生相克,相爱相杀:日本“近代超克”既促成了晚清国家建设和“大留学潮”,又造成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这不由得令人感叹“分身”说法的精妙。不过说到底,走王道还是霸道,这事儿得乎其政,存乎还得看人。
●在我眼里,首先还是一本学术专著,从精神史、世界史的眼光去看近代日本的崛起与毁灭,它的欲望和自我意识,呈现出来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日本精神肖像。不是日本史,而是对日本史的解读。每一章都很精彩,需要耐心进入,然后就会很畅快了,知识的、思想的。
《分身》读后感(一):源生文明与体系革新--日本的愿望与能力不相匹配
被以“中原—中华”儒家文明为基础所塑造的东亚体系中,这种宏大的普遍主义文明理想之能量所震撼。作为此种文明的源生地区,“中国”始终以视野与格局之宏大,吐纳与融合之稳健,生存意志与焕发革新之决绝为展开。而日本作为东亚体系的成员,在诸多文明演进要素的反复冲击下,忽视了生成文明底层逻辑路径与方向,在其愿望与能力无法匹配的所谓精神自觉中,始终无法正视其自身作为东亚体系成员这一无法从根本上剔除之事实,在迷失中扭曲,最终无法顺势消融毁灭性的精神能量,借以解决中国问题—施行亚洲主义—抗击西方殖民来达成世界革命的愚蠢目的。
一个太平洋上的小小岛国,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在世界时事的波谲云诡中,兀自飘零……
可怜!可悲!可叹!
《分身》读后感(二):分身-新日本论
李永晶的日本新论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从黑格尔客观精神的发展演变的角度来分析中日关系。近代以前,整个东亚处于儒家文化圈内,这种文化以华为中心渐次扩展到夷。
对于传统中华来说,日本就是夷。日本游离于东亚大陆的海外,虽然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学习中华文化,但从未将自己真正纳入中华圈。
607年,日本特使小野妹子入隋,带来的国书是“日出处天子致日落没处天子,敬问无恙。”朱子以来,日本的儒学朱子派、古学派、国学派渐次在儒学中将日本视为“华”,也就是儒家的中心。
这种中心意识、社会精神的发展,在美国黑船来袭,打开国门的时候,一下子喷发出来,首先形成强大的民族意识,在短短几十年内将日本建设为世界强国,再次形成从文化的东亚中心要变成事实东亚中心的意识,于是发动殖民朝鲜、入侵中华。
《分身》读后感(三):一次对日本这个国家进行的精神分析
本书研究的领域是我比较陌生的。读完之后,我更倾向于用心理学的术语来理解这本书。如果日本是个人,它研究的就是日本所使用的认知模型(或者说基模、框架、建构等)。 本书是对日本“精神史”的梳理和分析。作者通过分析解读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各种学说,试图理解日本近代的国民精神,既近现代日本人如何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这种认识是如何影响日本近代的种种行为的。 日本的这种“精神”首先指向的就是对他产生最大影响的中国,标题“分身”,指的也就是日本和中国互为“分身”。 按照本书的说法,日本从中国的儒学中继承了一种普遍主义+理想主义的世界观,因此日本近代的崛起,天然地带着一种向世界扩张的倾向。以此为起点,作者分析了近代日本出现的“近代超克”“大东亚”等思想、日本的对外扩张行为,以及现代日本的“精神分裂症”。而这些分析,也能够给今天同样谋求构建新的普遍主义世界秩序的中国以参考和警示。
《分身》读后感(四):《分身:新日本论》
这又是一本王老师推荐的,我真是王老师的粉丝啊。这书我觉得更应该叫现代日本的精神史。看完序言的我就很有感觉。开篇的那两句“认识日本,认识自我。这是一个需要新的日本论的时代”这个时代是需要的。无论我们是从电视剧还是新闻所得来的对日本的印象。还是从《菊与刀》《武士刀》等几部对日本做研究的著作来看。总还是有所偏。固然在国内对日本难免所有偏,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同样对中国有所偏,不仅是我需要再度认识,而日本同样需要重新认识中国。在引子中说近十年来,出现的“日本热”从出版行业就能看出来,日本学人的著作喷潮而出。当然全球史热也同样是。日本对我们的研究是很多年了,国内对日本研究从最初的黄遵宪《日本国志》到戴季陶的《日本论》我国在这百年来对日本的研究从蹒跚学步慢慢到扎扎实实,固然与他国有所差距,但我相信终有一日会赶超的。这也就是“认识日本,认识自己”第一层意思。而第二层意思用“分身”的概念从而看到了自己的“分身”,看到了另外一个自我,在日本看到了中国,在中国看到了日本。我想说他应该还有第三层意思,两国在分身中各自走向各自的内心,从而携手共同构建人类的共同体。从而两国走向超越。后面的章节更是精彩,这本可以说是现在看到的很好的一本对日本研究的著作的。大和民族的优点我们应该学习。日本那种精神值得学习。哈哈哈哈。
《分身》读后感(五):分身,在帝国政治与帝国文化之间
中国,作为日本的一个阴影,是日本的假想敌,而同时从儒家文化中汲取的普遍主义文明体系,让日本逐渐产生出一种东亚主义的文明意识,想要取中国而代之。这就是 分身 的原义。
而战败后的日本,这种只有以暴制暴的帝国政治而缺乏真正的帝国精神的“近代超克”计划的破产,让日本以帝国自居的意识和使命幻灭,这种根源于民族精神结构的一次向现实秩序的扩张最终以失败而带给整个民族以虚脱感。二战后,日本降格为民族国家。战后民主主义的建设,也迅速导向了学习西方文明,认同西方文明,丧失了对欧洲中心主义世界和文明的超克冲动和反思。而左翼知识分子继续在这样一种超克视野中关心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国和大国崛起。
本书对于日本天皇为象征结构的民族精神原理的揭示,以东亚共同体连带中日两国,以互为分身和欲望的视角进入中国、日本,让人对源自儒家的东亚精神体系、日本近代史等问题都深有启发。二战后,一种共同体形态的帝国规则在民族国家之间运行,拔除了帝国霸权的毒牙,但保留了共同体的形态,克服了民族国家的狭隘和分裂,是一种帝国意识的文明对民族国家的克服。
关键词:东亚秩序;普遍主义;精神帝国;政治帝国;民族国家
日本简史:
幕府时代
近代开始 1860 黑船来航
明治维新
大正 大正民主
昭和
二战后 战后民主主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