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见梵高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3 03:16: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看见梵高经典读后感有感

  《看见梵高》是一本由郑治桂 / 张素雯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裸背锁线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见梵高》读后感(一):星月夜

  第一次看梵高的画是在天文馆的展馆里,灯光投射在星空的画面上。 之前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也说起过喜欢的画家,也许就是那天看到的那副星空的画,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位画家的作品。 单纯的看一幅画,不去细究是什么风格,表达什么内容, 只是看了一眼就觉得是很棒的画作。

  后来有机会翻看了《看见梵高》,书中展示了更多梵高的作品, 以及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梵高活着的时候很多的作品都没有面世, 唯一一幅出售出去的画作,也被猜测是否是因为作为经纪人的弟弟为了鼓励他而说的谎言。

  他的很多作品在梵高去世之后被人们收藏或者展出在博物馆之中, 很少量的拍卖品也一次次的排除了高价。

  今年的年初,孩子特长班的老师教他们模仿着这幅星空的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画, 孩子们稚嫩的水彩笔或者是素描的铅笔,画出来的星空同样的静谧。 也许在静静的观看夜晚的星星的时候更加能激发人们创作的能力吧。

  《遇见梵高》更像一本梵高生平的记录,他的创作历程,作品中独具特色的那些。那些可圈可点的时刻,都被记录在了书中。 而每个人对于这位画家的作品也有着各自的喜爱。

  观看向日葵的时候,最初是在一本画册上看到的, 当时只以为这幅画是一副,《看见梵高》中还展示了同一个系列的其它画作。 对于静物的描绘,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效果。

  小时候夜晚的时候最喜欢数星星, 那个时候的天空特别的透彻,尤其的夏天的晚上,大人们在路边乘凉,孩子们看天上的星星,当时认识的星座并不多,仅仅是自然课的课本上的那些星座, 夏天的天空可以看到的星座有哪些呢?

  长大以后为了学业和工作很少有时间能在晚上出门乘凉, 也就没有看星星的时间了。 后来再看夜空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每天下班之后, 有一段时间,早上顶着星星出门,晚上顶着星星回家, 只是没有了那种再看看夜空的心情了。

  梵高的星月夜要展现的也许就是乡村里安静的夜晚, 不考虑忙碌, 也不考虑那些烦恼的事情,单单看看星空,再把它记录下来。

  《看见梵高》读后感(二):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

  《看见梵高》

  《梵高先生》(词曲演唱:李志)

  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谁的爱人走了,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让我再看你一眼,星空和黑夜,西去而旋转的飞鸟,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每次想起文森特·梵高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涌出李志的《梵高先生》,缓慢、忧伤的旋律再加上李志低沉、沙哑略带沧桑的嗓音,让人不得不为梵高短暂的艺术生涯所叹息。他是暗夜中最璀璨的星,在短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尤其是他濒临奔溃边缘的时刻,依然用他扭曲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的忧伤、痛哭、挣扎;他的内心,不被众人接受;他的孤独,不被世人理解,他的伟大却被我们推崇备至。

  文森特·梵高,一提到他多数人一定会想到疯子、割耳、自杀这样浅显的字眼;再进一步去了解他时才会发现,难以想象一百多年前的梵高能画出这样直击人心的画作;《星夜》、《向日葵》、《嘉舍医生》、《自画像》这些作品每一副都给予我们最直观的冲击,击中你的内心。他带着梵高家族的“印记”,痛苦并渴望着被人赏识;他热爱宗教、渴望爱情期盼着给别人带去爱和希望,这二个梦想的破灭给了文森特·梵高极大的打击;幸好有绘画,在他的“影子”弟弟的鼓励下他拿起了画笔,他相信一定会有人理解他,他将这一切都画在了那些扭曲的线条、鲜艳冲突的色彩中去。而这一切似乎来的太晚,举枪自杀这对于一个牧师家庭出生,并从事过宗教服务的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宁愿相信他被小流氓所害。

  在奥维,这个种满花草、如诗如画的小镇,文森特·梵高饱受病痛的煎熬,甚至还误食了油画溶剂,《红葡萄园》的售出也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慰藉;在这的最后几个月,他完成的画作是他艺术生涯高产高量的时期,濒临死亡的树枝、漩涡状的天空、热烈开放的花朵都是对这个满腔真情的画家的最完美的诠释。

  《看见梵高》这本书,装帧设计让人爱不释手,将文森特·梵高的人生分成了四个部分;疯梵高、关于梵高、10个梵高的关键词、目击梵高,对文森特·梵高的各个方面逐一介绍,比较全面;但是作为艺术启蒙书略显凌乱,而且书中排版的时候提到的画和文字不在一起,有时候甚至没有;几张内页还有一些蓝线(如84、85)影响美观,84页右下角“深远远”,应该多了一个“远”。

  《看见梵高》读后感(三):那些熟悉而陌生的艺术家

  美国学者查尔斯•莫里认为,当我们谈论历史上的伟大发现和艺术成就时,总是倾向于放大离我们较近的时代的成就。于大多数人而言,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包括围绕在其身边的、或受其影响的画家)恐怕要比此前的艺术家更让人有熟悉感。这并不是说文艺复兴三杰不如莫奈、梵高知名,而是后者更像是我们闻其八卦的明星,津津乐道:莫奈日复一日画着他的睡莲、念着他的亡妻;梵高割下了他的耳朵、在田野中饮弹身亡;高更辞去高薪工作、沉迷于塔希提岛的自然和原始…… 大众对他们多少有些印象,或是领读文化出版的这套“写给大家的360度艺术启蒙书”选择《爱上莫奈》、《发现高更》、《看见梵高》、《梦见夏加尔》和《感觉雷诺阿》五位主人公的原因。令人惊讶的却是《看见梵高》中的一句话:“我们对梵高了解得太多,又太少。”这亦是该册书名的由来,听过太多关于梵高的轶事,难免带着感性的眼光去评价梵高的作品,但或许我们应当暂时忘记先入之见,用眼睛去观察、去欣赏梵高的作品。这又何尝不是了解其他艺术家的方法!对艺术家生平及性格的了解本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倘若因惦记花边新闻,戴有色眼镜赏析一切作品,反倒成了障碍了。 在这套丛书里,虽然也辟出了板块介绍艺术家的生平,但这些信息是不脱离艺术家作品的,能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找到对应。以莫奈为例,他生逢工商业飞速发展时期,早期喜爱创作的讽刺画,描摹中产阶级的户外休闲生活,可窥见他的鲜明个性。这样一个嗅觉敏锐、有思想的人,后来为何重复去画单调无聊的干草堆和鲁昂教堂呢?意义何在?这几个阶段不是完全割裂的。莫奈的兴趣转移到了光线的奇妙变幻上,他依然敏锐,敏锐地感受四时朝暮光线投射万物的不同,从结构简单的干草堆,到棱角分明结构繁复的教堂,视力渐失时,他仍爱着睡莲池的明暗光影。看似单调重复,实则充满探索的乐趣。 更具话题性的是梵高,作者介绍的是他在荷兰时期如何受米勒影响,用泥土的色调描绘穷人的生活;是他在巴黎时期邂逅印象派艺术家,转而有了鲜明色彩;是他汲取浮世绘的养分,如何形成“张力的构图”、“黑色轮廓线”、“单纯化的形态”、“无阴影的色面”等等特点。相比之下,后世讨论不休的八卦话题——像是梵高和高更争吵的细节、为何割耳、精神病有多严重、是否真是自杀的——与作品关联不大,并非书中主旨,作者便未细究来龙去脉。 我们不必用“印象派”、“后印象派”之类的标签来给这些熟悉而陌生的艺术家归类。他们因其作品而被记住:不同语境下的睡莲和撑阳伞的女人是不同的,而不在于莫奈和赞助人之妻产生情愫的具体时间;塔希提的人和景是美丽的、丰富的,无关高更是否对妻儿不负责任、对当地妇女心怀优越;夏加尔的天真诗意是迷人的,尽管其下有着许多身为犹太人的责任和无奈……艺术家予以我们的美好不该湮没于八卦中。既然他们的名字很熟悉,不妨更近一步去欣赏,别暴殄天物、错过了与名画相遇的契机。

  《看见梵高》读后感(四):一本很棒的梵高艺术入门书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最后一次跟梵高扯上关系,是帮单位买了梵高的《向日葵》装饰画。原本的火烈鸟装饰画,大家感觉不好,于是我找来找去,最终选择了《向日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个有着温暖色调的向日葵花,挂在了单位的有点偏阴冷的位置,让人感到意外的舒服。虽然我单位多是整天跟数字,跟货币打交道的人,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知道梵高的大名,欣赏梵高的艺术作品。可是这么一个在现代名气如雷贯耳的画家,生前,只卖了一幅画作,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以前看梵高,就只知道,某某画是他的代表作,很出名,好像在拍卖会卖了很多钱的样子。随着年岁的增长,看东西,会用自己的心去寻找作者在作品下隐含的东西,寻找共鸣点或者感受作品带来的冲击。我是个理科生,不懂如何欣赏笔法技术啥的,那我怎样来欣赏艺术品?艺术家把他的情感融入了作品中,我看了他的作品,心有所感,欣赏每一个艺术品都是一场穿越空间甚至是穿越时间的交流,想来我追求的应该就是这个感觉了。

  这本书设计我很喜欢,传记+关键词+时间轴+BOX注释+年表的形式,让我对梵高的艺术人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不论你是想通过作品来更多了解作者这个人,或者通过作者来深入了解他的作品,这本书的内容,都是很有帮助的。不过我还是建议看书时自带一个放大镜,有些画真的需要。不过想想也还能接受吧,这本小书,入门是挺好的,如果都是大大的图片,这书的厚度就得上一个台阶,那就不是现在这个价格了。

  在不同的时期,梵高有着不同的人生遭遇,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物,他的内心想法和情绪,都影响着他的作品。纵观梵高一生的作品,好几个时期的风格都是有不同的。你看《向日葵》,看《星夜》,看《麦田群鸦》,感觉完全不同。不了解多一点,可能你完全无法想象这是同一个人的画作。

  一个好的艺术家总是敏感、思维活跃的,这样他们才能观察入微,也能更快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转化成自己作品的推动力。但是就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外界负面信息,也更容易进入内心,造成困扰,甚至是强烈刺激。梵高把精力和才华,都花在了绘画上,生活上的困扰,疾病的纠缠,也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些可能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他的创作,但是最终带走了他。我只能想,也许是梵高的大才,让他的躯体无法承受了。

  梵高的一生,总让我不由想到另一个人,《白鲸》的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他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但是他一生潦倒不得意,作品在当时也大多不受欢迎。《白鲸》在出版后七十年,才获得重视。梵高的作品,也是在百年之后,才拍出了传奇的高价。这两个人虽然是不同领域,但是这人生遭遇,确实是有点惊人的相似。

  在世无人问津,死后声名赫赫。我想梵高,他的一生,其实是更希望能够遇到知音的,让他能笑着说出一声:“吾道不孤。”而不是留下一句:“我的悲伤将永远留存。”

  致敬伟大的艺术家-文森特·梵高。

  《看见梵高》读后感(五):一个天才的诞生与陨落

  看见梵高 对于梵高的了解真的不多,印象中只是知道他的几幅著名的画作。《向日葵》、《星空》以及《露天咖啡座》,这几个作品都是梵高最著名,也是最耳熟能详的。作为一个并不是搞艺术的人,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于印象派或者抽象派的定义,也没有深入的了解过。但是这一本书《看见梵高》是从一个十分通俗的角度让我们了解梵高的一生。所以这本书也就像是一本传记一样。处处体现了梵高的为人以及他的作品。

  梵高是19世纪末期出生的,而这一个艺术家他是一个天才,但是他也是疯狂的。有人说过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我觉得梵高就是如此。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因为感情上的伤害,一直受到了精神方面的困扰,抑郁症抑或者是癫痫症,其实一直都很难走出这样的阴影。虽然在这样的困扰之下,他仍然创作了许许多多的作品,尤其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中,虽然住在精神病院里,但是他仍然坚持创作了许许多多的作品。在这本书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天才的诞生与陨落。 其实很多艺术家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画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作品并未受到强烈的追捧,而他们过世之后,或者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他们的作品突然被当时的社会疯狂的喜爱了。我不知道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其实对于梵高来说,我觉得或许是不幸的,毕竟在他生活着的时候,生活十分拮据,需要依靠弟弟的帮助,才能继续创作,但是他热爱艺术的心却是没有变的。他创作画画也并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实现他心中的艺术之梦。并且他对于画作的理解和表达不同于当时社会中其他的人,所以他的作品在他生活着的时候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而在20世纪末,他的作品都被拍卖出了天价。这或许就是艺术价值的所在。一件好的作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价值,反而是随着时间他的艺术价值只会越来越高。

  这本书让我很好地了解了广告的一生,并且这本书制作的非常精美,除了封面是梵高的星空之外,书中还有多幅梵高画作的照片,从这些照片和这本书里的文字结合在一起,我们了解了梵高这短暂而又充满艺术的一生。其实这些艺术家都是让我觉得惋惜的,他们的艺术生命不应该那么短暂。他们应该拥有更多的朋友以及亲人的关心和爱护。虽然至今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是梵高这个艺术家的名字一直在我们心中。 最后我想说这个系列非常好,在书之后还有一个目击梵高。这种章节是把梵高所有的作品所在的美术馆或者博物馆都列举在了上面。如果有幸去到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的话,我一定会去欣赏一下梵高的作品!

  《看见梵高》读后感(六):梵高:活过,爱过,画过

  2017年11月13日, 世界著名拍卖行佳士得的拍卖大厅。经过激烈的电话竞价角逐,随着一声清脆的落槌,荷兰著名画家梵高的《有围栏的麦田和犁田的人》已 名画有主,成交价约8130万美元,创下了梵高画作史上第二贵的奇迹,仅稍逊于价值8250美元的《嘉舍医生》。

  这个生前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穷画家,身后却享受了常人无法享受的殊荣。他的画作,生前乏人问津,身后却趋之若鹜。

  当一个人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悲剧命运也就注定了,梵高正是这样的一个悲剧性天才。梵高孤独而执拗的短暂一生,也因此引起了无数世人的好奇和猜想。

  梵高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是什么?《渴望生活——梵高传》作者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欧文·斯通以一部传记让我们得以走近梵高,人们也用双眼去欣赏梵高的画作。传记或作品,打开了一扇通往梵高孤独与伟大生命的路径。

  《看见梵高:孤独与伟大》把传记和作品结合起来,传记部分注重梵高艺术生涯与发展,辅以插图和画作,用简洁、充满情感的文字把画家的一生如数家珍呈现给读者;作品部分通过10件经典作品的解读,注重纵向比较相关作品,把画家艺术创作的变化与探索,清晰而准确地加以分析。

  梵高作品迷人之处,是扭曲的笔触,鲜艳冲突的色彩,抑或画作中透露出的骚动气氛,也许兼而有之。著名的割耳事件让人们一举认为他是疯子,小镇居民联名请求市长将他送到神经病院去。正是这一极端的事件,造就了梵高艺术生涯的高峰。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的一年,作品在日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梵高在疗养院被诊断为癫痫症与躁症。现代医学认为梵高的种种行为与躁郁症的特性完全一致。天才加上躁郁症,促进了梵高创造性思考,《星夜》的创作就是这么来的。

  梵高的一生可以用“活过,爱过,画过”来概括。

  梵高的艺术生涯只有10年,为了这10年,他耗尽了全部生命。

  宗教和艺术是梵高一生先后积极追求的目标。13岁的梵高师从胡斯曼学习素描、透视法、观摩绘画大师复制品,并外出写生,打下了最初的基础。然而,梵高志不在此。虽辗转任过画廊雇员、学校教师和书店店员,却由于家族和生活的沮丧,渴望当一个传布福音的人。

  心地善良的梵高为了贯彻教义,把自己的钱、衣服甚至床,都送给穷人。梵高的行为不但得不到教会的认可,也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向外的路被堵死,梵高转而投向一直保持爱好的艺术,他把从事绘画艺术作为传递真理的福音。他在信中多次提到:传道者的情形和艺术家是一样的。

  生活的挫折击不败梵高,他活着,为了艺术和宗教。艺术和宗教在梵高是二而一的。

  梵高的爱情同样一塌糊涂,他的每一次爱情都无果而终。梵高对于爱情的要求不高,只要看他爱上的三个女人就知道了。他爱上房东的女儿,却不知道人家名花有主,自然初恋告吹;他向守寡的表姐表白遭到拒绝;他与妓女克雷西娜可谓相依为命,却在家人的极力反对下,最终分道扬镳,结束了一年的同居。

  这样的爱情和世俗的标准显然大相径庭,然而梵高认认真真地爱过。他没有门当户对的狭隘爱情观,没有为了利益牺牲爱情。

  如果说真正的活过,真心的爱过,已属难能可贵。那么,梵高毕其余生从事绘画,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诉诸笔端,通过他的画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位观者,带给人的绝不仅仅是艺术的震撼力,因为梵高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扭曲的线条、艳丽的色彩之中。

  梵高像他笔下的向日葵一样燃烧了生命,虽只有短短的37年,却留给世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当你站在梵高的画前,也许萦绕耳际的是梵高举枪自尽时留下的一句话:我的悲伤将永远留存。

  《看见梵高》读后感(七):走近梵高,了解梵高

  第一次看见梵高的画是在电脑中,那是十几年前在电脑里玩一种很老土的游戏——找不同。一幅《割耳朵的自画像》中那个抽烟斗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我并不知道那是梵高的自画像,也并不知道这是梵高把自己的耳朵割了一角而包扎后的自画像。直到现在翻开了这本书《看见梵高》,从书中我知道了那是梵高在其去世前两年,他与画家高更发生争执时自己割下左耳一角,而高更也因害怕他的这种行为离他远去。

  我对油画其实并不是很懂,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喜欢看名人的画作,我知道梵高是一位很伟大的画家,他的画能拍出几个亿的价格,实在是让人惊叹。通过《看见梵高》这本书我才了解到梵高在世时作品并没有受到认可,他在世时却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靠弟弟提奥的资助才得以维持生计。他仅仅在弟弟的帮助下卖出去一幅画——《红葡萄园》,那幅画也不知道是弟弟为了安慰他说的谎言,还是果真有人喜欢。当然也有人怀疑作为经纪人的弟弟提奥并没有用心去推广梵高的画作,以至于在梵高死后弟弟也郁郁寡欢,半年后追随哥哥而去。

  在梵高死后,弟弟、弟媳努力为梵高举办一些画展,展示出梵高的画,而其画作也才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 梵高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他仅仅活了37岁,也许伟人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梵高有家族精神病史,因而他的行为也并不让众人理解,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躁郁病状才有了其伟大的作品。不少艺术史学家认为疯狂的梵高或许正是艺术家的性格,艺术家敏感而不拘礼俗。如果放在现代,梵高的精神症状能否得到有效治疗,他是否还能有伟大的作品也不得而知,但至少他不会这么早离我们而去吧。

  虽然如此,梵高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却创作了不少的画,在《看见梵高》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他的作品,很多的作品已经被他人收藏,而日本人对梵高的画作热爱难以想像,梵高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屡创纪录。《嘉舍医生》更是拍出了8250万美元的奇价。梵高不会想到自己在世时画作不名一文,在他死后多年却拍出天价。他一定也不会想到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

  而嘉舍医生也成了梵高的朋友,在梵高的生命最后一段有嘉舍医生这位照顾他身体健康又是艺术知音的特殊友人相伴,梵高也还算是幸运的。遗憾的是,梵高的几次恋情都有始无终,这也许也是造成他自杀的原因之一吧。而其最后一位恋人是嘉舍医生的女儿,据说医生反对他们的恋情。 梵高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悲伤将永远留存!”在他的画中也能看到很多忧郁的眼神,而他的画作也将永远留存,人们也将永远记住“梵高”这个名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见梵高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