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见梵高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2-17 23: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看见梵高读后感10篇

  《看见梵高》是一本由郑治桂 / 张素雯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裸背锁线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1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看见梵高》读后感(一):星月夜

  第一次看梵高的画是在天文馆的展馆里灯光投射星空画面上。 之前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也说起过喜欢画家,也许就是那天看到的那副星空的画,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位画家的作品单纯的看一幅画,不去细究是什么风格表达什么内容, 只是看了一眼就觉得是很棒的画作

  后来有机会翻看了《看见梵高》,书中展示了更多梵高的作品, 以及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发生事情。 梵高活着的时候很多的作品都没有面世, 唯一一幅出售出去的画作,也被猜测是否是因为作为经纪人弟弟为了鼓励他而说的谎言

  他的很多作品在梵高去世之后被人们收藏或者展出在博物馆之中, 很少量的拍卖品也一次次的排除了高价

  今年的年初,孩子特长班的老师教他们模仿着这幅星空的画,按照自己喜欢方式画, 孩子们稚嫩的水彩笔或者是素描铅笔,画出来的星空同样的静谧。 也许在静静的观看夜晚的星星的时候更加能激发人们创作的能力吧。

  《遇见梵高》更像一本梵高生平记录,他的创作历程,作品中独具特色的那些。那些可圈可点时刻,都被记录在了书中。 而每个人对于这位画家的作品也有着各自的喜爱

  观看向日葵的时候,最初是在一本画册上看到的, 当时只以为这幅画是一副,《看见梵高》中还展示了同一个系列的其它画作。 对于静物的描绘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效果

  小时候夜晚的时候最喜欢数星星, 那个时候的天空特别透彻,尤其的夏天的晚上,大人们在路边乘凉,孩子们看天上的星星,当时认识星座并不多,仅仅是自然课的课本上的那些星座, 夏天的天空可以看到的星座有哪些呢?

  长大以后为了学业工作很少有时间能在晚上出门乘凉, 也就没有看星星的时间了。 后来再看夜空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每天下班之后, 有一段时间,早上顶着星星出门,晚上顶着星星回家, 只是没有了那种再看看夜空的心情了。

  梵高的星月夜要展现的也许就是乡村里安静的夜晚, 不考虑忙碌, 也不考虑那些烦恼的事情,单单看看星空,再把它记录下来。

  《看见梵高》读后感(二):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

  《看见梵高》

  《梵高先生》(词曲演唱:李志)

  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谁的爱人走了,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让我再看你一眼,星空和黑夜,西去而旋转的飞鸟,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单,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每次想起文森特·梵高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涌出李志的《梵高先生》,缓慢忧伤旋律再加上李志低沉沙哑略带沧桑嗓音,让人不得不为梵高短暂艺术生涯所叹息。他是暗夜中最璀璨的星,在短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尤其是他濒临奔溃边缘的时刻,依然用他扭曲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的忧伤、痛哭、挣扎;他的内心,不被众人接受;他的孤独,不被世人理解,他的伟大却被我们推崇备至。

  文森特·梵高,一提到他多数人一定会想到疯子、割耳、自杀这样浅显字眼再进一步了解他时才会发现,难以想象一百多年前的梵高能画出这样直击人心的画作;《星夜》、《向日葵》、《嘉舍医生》、《自画像》这些作品每一副都给予我们最直观冲击,击中你的内心。他带着梵高家族的“印记”,痛苦渴望着被人赏识;他热爱宗教渴望爱情期盼着给别人带去爱和希望,这二个梦想的破灭给了文森特·梵高极大打击;幸好有绘画,在他的“影子”弟弟的鼓励下他拿起了画笔,他相信一定会有人理解他,他将这一切都画在了那些扭曲的线条鲜艳冲突色彩中去。而这一切似乎来的太晚,举枪自杀这对于一个牧师家庭出生,并从事过宗教服务的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宁愿相信他被小流氓所害。

  在奥维,这个种满花草如诗如画小镇,文森特·梵高饱受病痛的煎熬,甚至还误食了油画溶剂,《红葡萄园》的售出也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慰藉;在这的最后几个月,他完成的画作是他艺术生涯高产高量的时期,濒临死亡的树枝漩涡状的天空、热烈开放花朵都是对这个满腔真情的画家的最完美诠释

  《看见梵高》这本书,装帧设计让人爱不释手,将文森特·梵高的人生分成了四个部分;疯梵高、关于梵高、10个梵高的关键词、目击梵高,对文森特·梵高的各个方面逐一介绍比较全面;但是作为艺术启蒙书略显凌乱,而且书中排版的时候提到的画和文字不在一起,有时候甚至没有;几张内页还有一些蓝线(如84、85)影响美观,84页右下角“深远远”,应该多了一个“远”。

  《看见梵高》读后感(三):那些熟悉陌生艺术家

  美国学者查尔斯•莫里认为,当我们谈论历史上的伟大发现和艺术成就时,总是倾向放大离我们较近的时代的成就。于大多数人而言,19世纪印象派画家(包括围绕在其身边的、或受其影响的画家)恐怕要比此前的艺术家更让人有熟悉感。这并不是说文艺复兴三杰不如莫奈、梵高知名,而是后者更像是我们闻其八卦明星津津乐道:莫奈日复一日画着他的睡莲、念着他的亡妻;梵高割下了他的耳朵、在田野中饮弹身亡;高更辞去高薪工作、沉迷于塔希提岛的自然和原始…… 大众对他们多少有印象,或是领读文化出版的这套“写给大家的360度艺术启蒙书”选择《爱上莫奈》、《发现高更》、《看见梵高》、《梦见夏加尔》和《感觉雷诺阿》五位主人公原因。令人惊讶的却是《看见梵高》中的一句话:“我们对梵高了解得太多,又太少。”这亦是该册书名由来,听过太多关于梵高的轶事,难免带着感性眼光评价梵高的作品,但或许我们应当暂时忘记先入之见,用眼睛观察、去欣赏梵高的作品。这又何尝不是了解其他艺术家的方法!对艺术家生平及性格的了解本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倘若因惦记花边新闻,戴有色眼镜赏析一切作品,反倒成了障碍了。 在这套丛书里,虽然也辟出了板块介绍艺术家的生平,但这些信息是不脱离艺术家作品的,能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找到对应。以莫奈为例,他生逢工商业飞速发展时期,早期喜爱创作的讽刺画,描摹中产阶级的户外休闲生活,可窥见他的鲜明个性。这样一个嗅觉敏锐、有思想的人,后来为何重复去画单调无聊干草堆和鲁昂教堂呢?意义何在?这几个阶段不是完全割裂的。莫奈的兴趣转移到了光线奇妙变幻上,他依然敏锐,敏锐地感受四时朝暮光线投射万物的不同,从结构简单的干草堆,到棱角分明结构繁复的教堂,视力渐失时,他仍爱着睡莲池的明暗光影。看似单调重复,实则充满探索乐趣。 更具话题性的是梵高,作者介绍的是他在荷兰时期如何受米勒影响,用泥土色调描绘穷人生活;是他在巴黎时期邂逅印象派艺术家,转而有了鲜明色彩;是他汲取浮世绘养分,如何形成张力的构图”、“黑色轮廓线”、“单纯化的形态”、“无阴影的色面”等等特点相比之下后世讨论不休的八卦话题——像是梵高和高更争吵的细节、为何割耳、精神病有多严重、是否真是自杀的——与作品关联不大,并非书中主旨,作者便未细究来龙去脉。 我们不必用“印象派”、“后印象派”之类的标签来给这些熟悉而陌生的艺术家归类。他们因其作品而被记住:不同语境下的睡莲和撑阳伞的女人是不同的,而不在于莫奈和赞助人之妻产生情愫具体时间;塔希提的人和景是美丽的、丰富的,无关高更是否对妻儿负责任、对当地妇女心怀优越;夏加尔的天真诗意迷人的,尽管其下有着许多身为犹太人责任无奈……艺术家予以我们的美好不该湮没于八卦中。既然他们的名字很熟悉,不妨更近一步去欣赏,别暴殄天物错过了与名画相遇的契机

  《看见梵高》读后感(四):一个天才诞生陨落

  看见梵高 对于梵高的了解真的不多,印象中只是知道他的几幅著名的画作。《向日葵》、《星空》以及《露天咖啡座》,这几个作品都是梵高最著名,也是最耳熟能详的。作为一个并不是搞艺术的人,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于印象派或者抽象派的定义,也没有深入的了解过。但是这一本书《看见梵高》是从一个十分通俗角度让我们了解梵高的一生。所以这本书也就像是一本传记一样。处处体现了梵高的为人以及他的作品。

  梵高是19世纪末期出生的,而这一个艺术家他是一个天才,但是他也是疯狂的。有人说过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我觉得梵高就是如此。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因为感情上的伤害,一直受到了精神方面的困扰抑郁症抑或者是癫痫症,其实一直都很难走出这样的阴影。虽然在这样的困扰之下,他仍然创作了许许多多的作品,尤其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中,虽然住在精神病院里,但是他仍然坚持创作了许许多多的作品。在这本书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天才的诞生与陨落。 其实很多艺术家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画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作品并未受到强烈追捧,而他们过世之后,或者经历了百年的风雨,他们的作品突然被当时的社会疯狂的喜爱了。我不知道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其实对于梵高来说,我觉得或许是不幸的,毕竟在他生活着的时候,生活十分拮据需要依靠弟弟的帮助,才能继续创作,但是他热爱艺术的心却是没有变的。他创作画画也并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实现他心中的艺术之梦。并且他对于画作的理解和表达不同于当时社会中其他的人,所以他的作品在他生活着的时候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而在20世纪末,他的作品都被拍卖出了天价。这或许就是艺术价值所在。一件好的作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失去它的价值,反而是随着时间他的艺术价值只会越来越高。

  这本书让我很好地了解了广告的一生,并且这本书制作的非常精美,除了封面是梵高的星空之外,书中还有多幅梵高画作的照片,从这些照片和这本书里的文字结合在一起,我们了解了梵高这短暂而又充满艺术的一生。其实这些艺术家都是让我觉得惋惜的,他们的艺术生命不应该那么短暂。他们应该拥有更多的朋友以及亲人关心爱护。虽然至今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是梵高这个艺术家的名字一直在我们心中。 最后我想说这个系列非常好,在书之后还有一个目击梵高。这种章节是把梵高所有的作品所在的美术馆或者博物馆都列举在了上面。如果有幸去到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的话,我一定会去欣赏一下梵高的作品!

  《看见梵高》读后感(五):走近梵高,了解梵高

  第一次看见梵高的画是在电脑中,那是十几年前在电脑里玩一种很老土的游戏——找不同。一幅《割耳朵的自画像》中那个抽烟斗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我并不知道那是梵高的自画像,也并不知道这是梵高把自己的耳朵割了一角而包扎后的自画像。直到现在翻开了这本书《看见梵高》,从书中我知道了那是梵高在其去世前两年,他与画家高更发生争执时自己割下左耳一角,而高更也因害怕他的这种行为离他远去。

  我对油画其实并不是很懂,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名人的画作,我知道梵高是一位很伟大的画家,他的画能拍出几个亿的价格实在是让人惊叹。通过《看见梵高》这本书我才了解到梵高在世时作品并没有受到认可,他在世时却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靠弟弟提奥的资助才得以维持生计。他仅仅在弟弟的帮助下卖出去一幅画——《红葡萄园》,那幅画也不知道是弟弟为了安慰他说的谎言,还是果真有人喜欢。当然也有人怀疑作为经纪人的弟弟提奥并没有用心去推广梵高的画作,以至于在梵高死后弟弟也郁郁寡欢,半年后追随哥哥而去。

  在梵高死后,弟弟、弟媳努力为梵高举办一些画展,展示出梵高的画,而其画作也才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 梵高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他仅仅活了37岁,也许伟人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梵高有家族精神病史,因而他的行为也并不让众人理解,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躁郁病状才有了其伟大的作品。不少艺术史学家认为疯狂的梵高或许正是艺术家的性格,艺术家敏感而不拘礼俗。如果放在现代,梵高的精神症状能否得到有效治疗,他是否还能有伟大的作品也不得而知,但至少他不会这么早离我们而去吧。

  虽然如此,梵高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却创作了不少的画,在《看见梵高》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他的作品,很多的作品已经被他人收藏,而日本人对梵高的画作热爱难以想像,梵高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屡创纪录。《嘉舍医生》更是拍出了8250万美元的奇价。梵高不会想到自己在世时画作不名一文,在他死后多年却拍出天价。他一定也不会想到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

  而嘉舍医生也成了梵高的朋友,在梵高的生命最后一段有嘉舍医生这位照顾他身体健康又是艺术知音的特殊友人相伴,梵高也还算是幸运的。遗憾的是,梵高的几次恋情都有始无终,这也许也是造成他自杀的原因之一吧。而其最后一位恋人是嘉舍医生的女儿,据说医生反对他们的恋情。 梵高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悲伤将永远留存!”在他的画中也能看到很多忧郁的眼神,而他的画作也将永远留存,人们也将永远记住“梵高”这个名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见梵高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