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一本由刘向 / 刘歆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海经》读后感(一):喜欢研究山海经的可以下载保存一下 山海经校注
喜欢研究山海经的可以下载保存一下山海经校注
https://t.cn/A6zQFF12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读后感(二):你以为《山海经》只是一部神话?不,它是古代的博物大百科
对于很少会翻看古籍的我们来说,《山海经》似乎太久远了,里面的山精鬼怪和我们也没多大关系。但是我相信你仔细读过它以后,会有全新的理解。
《山海经》的故事发生于鸿蒙初开之时。据说书中的内容都是由当时的人们口口相传,直到汉代由刘向父子编撰而成。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
不要小看古人的想象力,看完你也会为之惊叹
《山海经》包罗万象,也被称为古之奇书。《山海经》一直被儿时的鲁迅视为宝书。鲁迅也曾说:没有《山海经》,就没有《庄子》和《红楼梦》。《庄子》中的“鲲鹏”,《红楼梦》里的“女娲补天的灵石”都来自于《山海经》。还有我们熟知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来自于《山海经》。
《山海经》分为十八卷,包含神、诸国、兽族、鸟族、水族。现在很多玄幻作品也是根据它来分类的。
神族记载的神仙都各有不同,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诸国也是各有特色,包括小人国,长股国。 股在古文里代表腿,长股就是大长腿。还有各类鸟兽,如凤凰,如鹦鹉,如斑马,如犀牛。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交织的远古世界。
不管它存在与否,一直都为人们提供着各类素材。至今,我们都还在汲取着书中宝贵的想象力。
《山海经》是神话故事,不真实就没价值?
或许,现在的我们已经无法判断《山海经》的真实性。但是,我们要相信“艺术来源于现实”,就好像国内的漫天神佛都是东方人,而国外诸神则是西方人。也就是说,即便是我们杜撰的东西依然无法逃离真实世界的限制。
山海经涉及了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细细读来,我们可以发现里面很多产物现代依旧存在,只是当时叫法不同。同时,它的纬度跨越了40个国家,55座山,300多条河、包含了100多个历史人物和400多个奇兽。
不管从哪个角度,《山海经》都是一座宝藏。
《山海经》里的新发现
我们说《诗经》是: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那么山海经呢?读完它,你会发现《山海经》里的鸟兽虫鱼几乎都是可以吃的,而且是像唐僧肉一样的十全大补丸,所有动物,植物都可以当作食材,每一个都有非常多的益处。有些能治肿瘤,有些能治耳聋,甚至有些药可以绝育。
这次把全球闹得人仰马翻的疫情就是因为吃了野生动物,大家千万不要相信书中描述,认为奇珍异兽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真正能让人长寿的是规律的习惯,良好的心态。
不过看到这里,我也有些疑惑,中华认为“万物皆可食”的饮食文化跟《山海经》或者我们的祖祖辈辈的饮食文化有无关系?
这个发现真的很有意思,大家还有其他角度也欢迎一起讨论。
《山海经》的评价,将由你来总结。
《山海经》读后感(三):我所了解的《山海经》
说起《山海经》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还是女娲补天?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还是《故事新编》中的《奔月》、《补天》?
来源网络在我看来,《山海经》就是一本天下奇书,它记载了古代的山川地理、动植物、矿物的分布情况,以及海内外的奇人异事、神话传说等。正因其包含内容众多,故其常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也对如今的仙侠、玄幻等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影响。
1.青丘山上的九尾狐 在《山海经》中,共有三处提到了青丘的九尾狐。分别在《南山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中提及。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这三段青丘九尾狐描述虽然简短,但经后人加以扩充改写,就有了很多传奇的故事,有的甚至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之一。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白浅,是青丘狐帝幺女。她性格高贵不失温柔,是四海八荒第一美人。她和夜华三生三世的爱情纠葛,让我们为之动容。俏皮可爱的白凤九,亦是青丘九尾狐,是仅次于姑姑白浅的四海八荒第二绝色。她性格活泼灵动、执著勇敢且重情义,和东华帝君也是有着三生三世的爱情纠葛。这些故事的改编,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
来源网络2.《山海经》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小时候的我们,都是听着神话故事长大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些故事从小熏陶着我们。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来源网络“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最早载于《山海经·北山经》中。讲述了炎帝神农之女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精卫鸟,日夜衔石填海的故事。故事将精卫鸟刻画成英勇顽强的形象,表达了古代人民不畏艰苦的斗争精神,和敢于征服自然的不屈精神。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来源网络“夸父逐日”这个故事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讲述了黄帝时期的夸父族首领夸父与太阳赛跑最终渴死化成世间实物的故事。刻画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想要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鲁迅先生曾经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回忆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其中有一段描写就是为了感激阿长送他《山海经》。鲁迅先生回忆里的《山海经》,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鲁迅先生说《山海经》是他最为心爱的宝书。由此可见,《山海经》确实值得我们拜读。
《山海经》读后感(四):妖魔鬼怪?《山海经》,实际上是一部上古时代的选肉指南
导语:
“自古迄今,人们一直用一种神秘的眼光看《山海经》,或许原本《山海经》并无什么神秘的意味,神秘的不是《山海经》,反倒是读《山海经》的人和研究《山海经》的学者。《山海经》也许原本是一本很平淡无奇、朴实无华的书,讲的只是古人司空见惯的事情,只是由于读者的少见多怪,注书家的东拉西扯,研究者的故作高深,反倒把一本原本朴素的书遮盖上了神秘色彩,从而把平常的事情变成了不解之谜”——《失落的天书》《山海经》,简单来说,就是一本地理书。它记录了当时九州幅员地理的模样,多记载异兽妖怪,方术祀礼。它主要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与《海内经》。
《山海经》,在我眼中,就是普通的选肉指南,只是肉的来源有点多样。那些珍禽异兽,算不上妖魔鬼怪。
《山经》相比于其他经更为写实,故,我从《山经》里挑了十种值得一吃的肉。作为一个人,我还是很有道德准则的,人面兽身或兽面人身的都不选。
01 耳鼠
地点:北山经——丹熏山
外貌特点: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
功效: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
推荐理由:
1.文中打“采”字,实际为“月采”,意为大腹。不采,就是没有大腹。多少女生为小肚子烦恼,多少女生在所谓的“减肥药”上被割了智商税。不要害怕,有耳鼠啊!
2.御百毒。吃了它,可以百毒不侵,还用怕新冠状病毒吗?
02 鴢
地点:中次三经——青要山
外貌特点: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
功效:食之宜子
推荐理由:“宜子”,简单明了,就是容易生孩子,多生孩子。君不见,医院里的生殖科室排满长队。一堆人为了生孩子,花着大价钱,遭着罪呢。
03 鶌鶋
地点:北次三经——马成山
外貌特点: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
功效: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推荐理由:“寓”,指健忘。你试过打着手机电话,然后疯狂在找手机吗?你试过钥匙就在你面前,然后老搜自己的口袋吗?不如尝尝鶌鶋吧,治好你的健忘症。
04 鮆鱼
地点:北次二经——县雍之山
外貌:其状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
功效:食之不骄。
推荐理由:骄,作“骚”,指狐臭。每逢夏天,女生必备三样品:阳伞、防晒霜与除汗剂!味道会很影响别人对你的感观。所以很多女生在容易出汗的季节,会用上十八般武艺来除臭。估计,鮆鱼在夏天会大卖。
05
《山海经》读后感(五):上古神兽是否真的存在?《山海经》来为你大揭秘!
前阵子大火的古装神话《三生三世枕上书》里,热巴扮演的九尾狐凤九殿下活泼可爱的形象深入人心,颇得观众喜爱,也让2017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重新回归观众的视线,上神白浅和天帝之子夜华的三生三世爱恋重新被观众提起,那么,剧中出现的上古神兽们,诸如九尾狐,巴蛇,比翼鸟这些真的存在过吗?
1 九尾狐
《山海经-南山经》里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蒦。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在这段文字里,准确地记载了青丘山的位置,和青丘山上的异兽九尾狐。在古代一直传说狐狸能蛊惑人心,吃人,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这些传说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都说狐狸貌美,且能通人性,但却为大众不喜,一直被视为“反派”,现代更有把貌美的女子骂做“狐狸精”的叫法,狐狸从古至今,似乎一直都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
2 巴蛇
相信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观众对这条翘了白浅上神夫君的小巴蛇——少辛都不陌生,那么,在上古时代,巴蛇,真的存在吗?
这一点,我们依然可以在《山海经》里找到答案。
《山海经》里记载,巴蛇“长千寻,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出巴山。”也就是说一条小小的巴蛇,能吞食一头大象,由此可知巴蛇的破坏性有多大。相传巴蛇被后羿射死后身体化为山岭,就是现在的巴陵。蛇同样被视为不祥之物,人人见之,唯恐避之不及。《山海经》里,几乎所有的蛇都是凶残至极,这也怪不得从古至今蛇都不招人喜欢。
3 比翼鸟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天地共主东华和魔族的人打斗时,致使青丘九尾狐白凤九不慎跌入梵音谷,而梵音谷正是比翼鸟一族的栖息地。《山海经》里记载,比翼鸟,又称作“蛮蛮”,“状如凫而一翼二目,相得乃飞,见则大水,出崇吾山。”
比翼鸟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一诗中,就曾用一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表达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妇杨玉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除此之外,《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白浅上神的四哥白真的坐骑毕方鸟,《上古密约》里的九婴,《香蜜沉沉烬如霜》里的穷奇,《锦衣之下》里的白鹿......都在《山海经》里出现过。可以说,无论是神话小说还是古装神话影视剧,几乎都离不开《山海经》。那么,《山海经》究竟有多神秘呢?
九婴
4 《山海经》其书
《山海经》是一部经典古代世界地理博物志,有《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与《海内经》一卷,共18卷,并有《山海经图》。其中多神仙异兽,方术祀典。瑰丽多采,让人能够忘却自身而与天地同乐。陶渊明读后,挥笔写下《读<山海经>》诗十三首,感叹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这本书还是鲁迅先生一生挚爱,我也是从鲁迅先生的杂文才了解到《山海经》这本奇书的。著名言情大师桐华的上古神话爱情小说《曾许诺》、《长相思》系列也是参照《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来写的。
《山海经》一度成为网络神话小说作者的写作指南,因为这里面不仅包含奇珍异兽,更有地域山川,这么一本志怪古籍,这么一本神奇的书,不去看看实在可惜了。
《山海经》读后感(六):《山海经》是如何框住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精神的价值取向的?
你可能没看过《山海经》,但是你一定知道《山海经》的存在。作为中华上古奇书之一,充满奇幻色彩、包罗万象的《山海经》一直是写作者们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有人说,《山海经》就是我国古文版的《神奇生物在哪里》和《克苏鲁神话》的结合体。
但是实际上,这一评价并不全面,《山海经》中内容可不止这些,它还是一本被误解的世界地理博物志,是破译洪荒时代的密码本,是本草图典,是矿物石谱......《山海经》之包罗万象,无所不载,远超人们的想象,时至今日,无数专家学者仍然前仆后继地踏上《山海经》的研究之旅。
《山海经》的篇章结构按“南西北东”的特异方位的顺序而展开,但是其与现代地理观相反,是因袭“上南下北”的神话宇宙图式。由于《山海经》是假托禹、益等部落社会的“祭祀王”和巫师长所做,不可避免地带有“想象的”、“神话传说”的风格。
同时,因为《山海经》是按照“同心方”的空间层次模式对普天之下的山河万物进行分类编码,将外来文化怪异化、乌托邦化,充满被儒家所拒绝、排斥的“怪力乱神”,被司马迁评价为“余不敢言之也”。
然而,《山海经》的怪力乱神之中,又潜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不仅为“中华文化一元中心观”提供了古老的空间模型,对我国,甚至是亚洲各地的文化、宗教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山海经》中对于生与死的认识,分析《山海经》是如何框住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精神的价值取向的?
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人们总是会受到疾病的困扰,在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代,人们通过求得与病症共鸣相应的自然状态的事物消除苦痛。《山海经》作为一本包罗万象的“神奇百科”,里面就记载了非常多动植物治病效果功能的内容。
例如《南山经》中,具有消肿功效的鯥;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北次二经》中,能医治腹泄的嚣;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其兽多居暨,其状如彙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还有后代针灸学的始初,在《东山经》中,能够用于制作针灸治疗背疮的箴石;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但是最能体现古人对生命忧患意识,对死亡的恐惧的,还是《中次七经》中能让人免于夭折的狼草;
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因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䓳,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疾。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夭折的恐惧。夭折意味着“非自然死亡”,那么在古代,非自然的死亡的样态又有哪些呢?
在科学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能够颐养天年、寿终正寝是一种福气,古人平均寿命远远低于现代人,而且与自然死亡相比,因为斗争、祭祀、事故、食人等等非常规、非自然死亡的情况更为常见。
如《海内北经》中,因为斗争而被杀的殷的先王王子夜(又名王子亥),惨遭分尸;
王子夜之尸,两手,两股,胸,手,齿,皆断异处。被解体的王子夜尸体,与我国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中“最早的牺牲神”盘古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神话中,盘古的身体自我分解,根据马啸的《绎史》所言,“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而王子夜之尸再现了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成为后代牺牲祭仪的产物。
与王子夜相比,更明显体现出祭仪死亡的是《海外西经》中所描述的女丑的尸体;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根据袁珂的注释,这一段描绘的是古代出现干旱时,通过将巫师扮成旱神,通过使其在阳光下暴晒而亡或者烧死的祭仪方式,来驱赶灾殃。这一祭仪的神话背景与后羿射日的神话有关,《山海经》中逼真地描绘了暴晒巫师祈愿降雨的祭仪中,女巫师女丑死亡的情景。
除此之外,《山海经》中还出现了无数食人的恶兽,还有在追日途中被渴死的夸父、因与天帝对抗被斩首的刑天、在东海玩耍不幸溺水而亡的精卫、偷盗息壤来治洪水被处死的鲧等等。
我们可以发现,在《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中,大部分的死亡并非出自牺牲者、受害者的本意,带有一种未完结的情绪。当这种情绪驱逐不散时,又成为另一种生命转化的动力(即变形的动力)。
例如战败的蚩尤,被黄帝虏获处死后,刑具被扔掉时立刻变成了枫树,红色的枫树不仅是蚩尤流的血,同时还是他未尽的战意的化身;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海外西经》还有与天帝对抗而成为无颈鬼神的刑天,他的生命“变形”是由激烈的斗志和刻骨的恨意引起的;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经》在东海玩耍不幸被溺死的女娃,她的生命“变形”也跟刑天类似,是由填海的斗志(战胜自然的斗志)引起的;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北次三经》因治水失败成为赎罪羊的鲧,为解救人类去偷盗天帝宝物,以致于受到惩罚,被祝融奉命杀死,但是执着于完成治理洪水大业的他,腹部化生为禹,最终实现了自己未完成的宏愿;
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於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以上种种事例,均证明《山海经》中生命的变形主要通过对未完情绪的补偿机制,即巫俗原理而实现的。
通读《山海经》,我们可以发现,书中对追溯事物起源的神话记录较少(即对创世神话的相关记载比较少),而对英雄神话、部落间战争的神话记录较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
《山海经》读后感(七):从《山海经》中的山神形象与祭祀文化,看《山海经》的杜撰性
读《山海经》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很多,每个山上都有山神,二
每个山系讲完后,必讲到祭祀山神的方法。
看来,山神很厉害,祭祀很重要。山神的作用应是统管山上的动物,而《山海经》中诸山上不乏奇异怪诞的动物,这些动物还不乏神奇的能力。出则大旱,大水,大疫等诸灾害,也有出则带来大丰收的。所以,祭祀就很重要,给山神送礼,让他约束好自己的手下,别给人类添麻烦。
那么山神都长什么样?绝对令人大失所望,山神多形象怪诞不经,无疑皆凶神恶刹。这些神还是少招惹为好,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人类祭祀的智慧。祭祀怎么做,有什么要求?《山海经》中皆有备述。这篇文章,我们重点来谈谈山神的形象和祭祀的文化。
诸山皆有神,诸神皆不同。然大概不出基因混杂与变异两种情况。要么动物杂配,要么人与动物杂配。要么变异,多头,多足,多尾,多翼,多种组合与不同。
南山第一山鹊山,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南次二经》之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
《南次三以》之首,其神皆龙身而人面。
《西山经》中《西次二经》之首,凡十山,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 昆仑之丘,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其神状如人而[犭勺]尾。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维帝江也。 《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西山经》中,人面马身神,人面牛身神,羊身人面神。
陆吾神:有面虎身,九条尾巴。
西王母:状如人,豹尾虎齿。
《北山经》中,人面蛇身神,蛇身人面神,马身人面神,彘身八足神。
《东山经》中,人身龙首神,兽身人面神,人身羊角神。
《中山经》中,人面鸟身神,兽身人面神,豕身人面神,鸟身人面神,马身龙首神,鸟身龙首神
诸山神集齐,大家仔细观察,无非人兽,兽兽基因混杂与变异。由此观察,作者也是有点神思枯竭,想不出什么新花样了。
我们仔细去看其他一些野兽啊,也无非如此,最多组合的复杂一点。所以我个人觉得,《山海经》中的神兽之类,多为杜撰,即无实物,亦非传说。
《西山经》中第一列山系,祭祀华山,太牢,祭祀羭次山时,前行最隆重的大社礼,是所有祭祀中记录最为详细,规模最大的。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隗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牛全],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这里讲到,祭祀华山才用到太牢,而华山是《西经》之首,众山之宗。
祭祀羭次山最隆重。庙堂之中,烛火通明,将一百头牲畜斋祭一百天,并与一百块美玉一起埋葬。同时还要摆列一百杯烫热的酒,酒杯上系一百块珪玉,一百块璧玉。
祭祀其他山神时,就更简单了。用一只纯色的羊,放在白色兼五彩镶边的席子上,用未燃尽的百草灰照明。
各山系介绍完后,都有祭祀的说明。仔细研究,无非这几样。牲畜,公鸡,母鸡,狗,玉器,稻米粮食,酒,火烛,白苇席。
地点:在庙堂中,在野外,筑高台,或挖深坑,铺白茅或白苇席。
方法无非三种:不杀,扔在山中,杀死供奉,埋到地里。
还有燔烧,烤熟了,也有不燔烧,生的。稻米也是一样。
还有各种组合,有用一种稻米,有用多种粮食,或一种都不用。有用一种牲畜,或用多种,再与其他燔烧和祭祀方法进行组合。不一而足。
辅助的除了击打音乐,还有舞蹈,叫喊声。
《中山经》中有也有相关的记载: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鬼申]也,其祠用[禾余]、黑牺、太牢之具、蘗酿、干舞、置鼓,婴用一璧。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乞刂]一牝羊,献血。婴用吉玉,采之,飨之。从《山海经》中的祭祀文化看,再到后世,《左传》,《春秋》,《史记》中记录的祭祀文化来看,大同小异,只是变化了程序,步骤更规范复杂,祭祀物品制作更精美,音节舞蹈更华丽。
祭祀文化中的心理根源,无非是将自然灾难归于山神,以人的视角想像山神的需求。神也好吃,就用最好的牲畜供奉,山神也爱美,就送美玉,山神也寂寞,后来发展有供奉童男童女的。山神的级别高,权力就大,就多送点,小山神权力小,就少供奉点。完全是从人的需要来臆测神的需要,以人的感情来臆测神的感情。期望通过这种祭祀,贿赂神,让神少降灾难,多赐祥瑞。我想人的这种想法,神怕也不会接受。
《山海经》以奇瑰怪诞著称,几千年来,人们不断研究,有人认为只是传说,有人认为是实录,只是后来山形地貌发生了变化。但是,从《山海经》中记录的山神形像和祭祀文化来看,想像成分较大。
《山海经》读后感(八):读了《山海经》才知道,古人的脑洞有多大
小时候我们听过很多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女蜗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记录在《山海经》中。也因此很多人认为《山海经》就是一部讲神话传说的古籍。
中国流传下来的古籍有很多种,例如《吕览》、《韩非子》、《管子》等。在众多古籍中,只有《山海经》被称为“百科全书”。
《山海经》
著名作家、评论家矛盾说,“《山海经》是一部怪书,既非哲学,亦非文学,亦非历史,也不像地理”。《山海经》除了神话,还讲了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部奇书?“奇”在哪里?
《山海经》的“奇”首先表现在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上。通常每一本书都会有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也很明确。然而,《山海经》的成书时间和作者已经无法考证了。
《山海经》中很多故事来源于没有文字的时期,它的传播最初全靠口传,没有任何文献记录。直到夏周时期,出现了文字,《山海经》才以经文的形式记录。在众多版本的《山海经》中,西汉刘向和刘歆父子俩整理校注的版本,是目前公认的传世鼻祖。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记述的内容广泛,涉及地理、天文、神话、科技、宗教、动物、民俗等方面。《山海经》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山经》的内容可以追述到夏代,主要记录了各大山川方位,罗列了动物、植物、矿物的分布。《海经》主要记录了各种异国异事。
《山海经》可以说是古代版的神兽食用指南,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你想象不到的动物。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四海八荒第一美人白浅是青丘九尾狐一族。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九尾狐的记录。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九尾狐的声音如同婴儿,有时能吃人,如果人吃了它的肉,就不会被妖邪之气蛊惑。在《山海经》中九尾狐是祥瑞之兽。得九尾者就能成王。
何罗鱼
《山海经 北山经》中记录了一种鱼。在谯明山上有这样一种怪鱼,长着十个身子,一个脑袋,虽然是鱼却能发出狗的叫声。它的肉可以治疗痈肿病。有人认为何罗鱼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章鱼,一头十身,但这个猜测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海外北经》中有一条巨蛇,身上的花纹像虎斑,长着人面蛇身,有九个脑袋,相传它每个脑袋只吃一座山上的食物。他喷出的毒液会变成恶臭的沼泽,是《山海经》中的凶兽之一。
除了相柳,还有一种凶兽,就是阳山的化蛇。它长着人的面孔,身子却像豺,背上还有鸟一样的翅膀,行走起来像蛇一样。它发出的声音如同人的呵斥声,一旦发音就会招来滔天的洪水。
《山海经》中除了异兽,还有各种神奇的草药。在《南山经》中记述着,在招摇山上有一种草药叫祝余,形状像韭菜,开着青色的花,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这应该是大多数女孩最理想的食物了。还有一种树木,你虽然没见过,但是一定知道它。这种树长着黑色的纹理,开出的花能发出耀眼的光,路痴们将它佩戴在身上,就再也不会迷失方向了。这种神奇的指南针叫做迷毂。
《山海经》除了神兽和功效奇特的草药,还有各种异型国家。比如女子国,这个国家的人都是女人,成年后去黄池洗澡,之后就会怀孕。如果生下男孩就会夭折,只有女儿才能长大。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女子国应该就是《西游记》中的女儿国。
在《山海经》有一个国家和女子国相反,就是丈夫国。这个国家只有男子,那里的人衣帽穿戴总是很整齐,腰间佩有宝剑。
还有一个国家叫犬戎国,那里的人都长得像狗。这个国家出产一种文马,这种马白色的身子又红色的鬓毛,眼睛像黄金,骑了它的人可以活到一千岁。
《山海经》中光怪陆离的内容,成了创作者的灵感宝库。
从远说有《庄子》。《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是关于神兽浑沌的。讲的是浑沌没有七窍,开了七窍后反而死了。而在《西山经》中记载,天山有一个神,长得像一个黄色的口袋,皮肤火红,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没有面部和七窍,却精通歌舞,这个神就是帝江。《山海经》中的帝江就是《庄子》中的浑沌。
《红楼梦》开篇女娲补天的故事也来自《山海经》。当代学者刘再复认为:“没有《山海经》,也不会有《红楼梦》,至少不会有《红楼梦》的连接鸿蒙之初的恢宏与苍茫,也不会有那一块多于石头的奇丽想象。”
还有近几年热播的《三生三世》系列,原作者曾说《三生三世》的灵感来自于《山海经》。
《大圣归来》这部影片中的妖王,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浑沌。还有《花千骨》中的“长留山”、“上古十大神器”和“蓬莱仙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昆仑墟”、“青丘”、“俊疾山”、“鲛人族”以及许多人物原型,都是来自《山海经》。
《山海经》是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为我们带来了种种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异国异事。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你感兴趣的内容,特别是对于从事创作工作的人来说,《山海经》就是一个巨大的灵感宝库。
《山海经》读后感(九):鲁迅最心爱的宝书,还原《山海经》中对青丘九尾狐和比翼鸟的记载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本“怪”书,它非一时、一人所作,书中内容多来自于口口相传,其中关于远古地理、神话、物产、奇珍异兽的记载,让人仿佛走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
此书自西汉被校刊合编后,历经两千多年,成为了最具神秘色彩的古籍之一。而书中的记载是否真实存在,也一直是人们关注讨论的焦点。
这本书就是《山海经》。
说到《山海经》,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带上一种神秘色彩,因为书中内容太过于玄幻而富于想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书中的部分物种被证实真实存在,而这就更加重了它的神秘。
《山海经》最早版本是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全书一共十八卷,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和《海内经》四部分。
晋朝郭璞为《山海经》做注时,为其配了整套的插图,而这些图画也让《山海经》成为了图文并茂的经典。
《
山海经》历经千年,被人研读。有人把它当作神话来读,有人把它当作学术来研究,鲁迅称它为最心爱的宝书,而也有人从中吸收精华深入创作。
书中的奇珍异兽和神秘山谷,成为了很多神话故事的蓝本。这也为现代人创作神话题材的作品,奠定好了基础。
其中,很多看似奇妙玄幻的物种和地方,其实早已在《山海经》中传世多年。
今天,我们就来还原那些来源于《山海经》的影视形象。
近几年大火的仙恋题材影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三生三世枕上书》,讲述的是青丘狐族白浅和天族太子夜华,以及青丘白凤九和天地共主东华帝君的爱情故事。
白浅和凤九都是青丘九尾狐一族,如果细溯根源的话,在《山海经》中对青丘和九尾狐早有记载。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在《南山经》中记载,南山经之首为䧿山山系,西起招摇山,经堂庭山、猨翼山、杻阳山、柢山、亶爰山、基山、青丘山、箕尾山。
从基山向东三百里就是青丘山,此山阳面的南坡盛产玉石,北坡阴面盛产青䨼(一种矿物颜料)。
山中有奇兽,形状体态像狐狸,却有九条尾巴,发出的声音像婴儿一般,能吃人,而如果吃了它的肉就能不中蛊毒。
山中有禽鸟,形状像斑鸠,声音好像人互相苛责,此鸟名叫灌灌,如果佩戴它的羽毛,就不会被迷惑。
英水从青丘流出,向南流入即翼之泽,水中有很多赤鱬,它的形状像鱼却是人脸,声音像鸳鸯,如果吃了它不会长疥疮。
可见,青丘山是九尾狐一族的家乡,而与影视剧中不食人间烟火温婉可人的九尾狐形象不同的是,记载中的九尾狐能吃人。
其实,我国自古就有关于九尾狐的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到了30岁都没有娶亲。当他经过涂山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只白色的九尾狐。在涂山流传了一首民谣,意思是说,谁见了九尾白狐,就可以成王,谁见到了涂山的女儿,就可以家道兴旺。
于是,大禹就娶了涂山女子娇为妻。后来,大禹果然成为了君王,子孙绵延。
九尾狐在我国古代,象征着祥瑞和多子多孙。祥瑞的品格,是源于九尾狐自身的习性,例如九尾狐去世前会把头朝向出生的方向,而它美丽的九条尾巴,则象征着子孙昌盛。
在《三生三世枕上书》中,凤九误入梵音谷,受到比翼鸟一族的帮助。比翼鸟一族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性,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根据《海外南经》中的记载,大地万物生灵皆由神灵孕育而生,每个物种间千差万别,有的易夭折,有的长寿,只有圣明之人才能了解其中的道理。随后记录了不同形状相貌的奇异国度。
其中,对于比翼鸟的记载如下: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比翼鸟由两只鸟组成,它们分别有青色的羽毛和红色的羽毛,非常漂亮。但是它们不能单独飞行,必须要一起行动才能够飞向天空,因为它们各自只有一只眼睛和一个翅膀。
离开任何一个,比翼鸟都无法存活。比翼鸟这种特性,自古被认为是一种瑞鸟,常用作比喻夫妻间情比金坚,“在天愿作比翼鸟”便源于此。
除了青丘九尾狐和比翼鸟等奇珍异兽的记载,《山海经》中还记录了很多神话故事,例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都包含其中。
《山海经》记载了百余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峦等,内容涉猎广,奇珍异宝,特殊的风土人情无不让人沉迷其中。
然而《山海经》中的“怪”世界,即让人着迷也让人质疑。
这样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却汇集了古代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建造起了一个神秘的国度,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正所谓“不怪所可怪,则几于无怪矣;怪所不可怪,则未始有可怪也”。这就是《山海经》的魅力所在。
《山海经》读后感(十):比翼鸟蛮蛮?歌王獙獙?寻找山海经里以可爱之名存在的猛兽
山海经与其说山海经是一本奇书,不如说它是一个宝藏。这里面丰富的植物、动物、地理、矿藏、神话等素材在后人心中,就如同是苏子心中的赤壁夜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山海经就是后人心中的“无尽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人认为山海经是记实,有人认为它只是想象,但是这都不妨碍后人对它的喜爱和挖掘。诗词、戏曲、小说,画卷,电视、电影无数作品都在山海经里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和题材。
有吃货觉得山海经是食谱,也有人认为山海经是植物图鉴,还有人觉得山海经是一本地理大全。我却觉得山海经是一本名谱,一般我们称呼小朋友或者很熟悉的人,都会以叠名表示对对方的喜爱,或者以此来显示对方的可爱。山海经里面也有许多叠名的兽类,它们一个个顶着“可爱爆了”的名字在山海经里横行霸道。给大家拎几只出来来瞧瞧。
甜蜜爱神之蛮蛮
蛮蛮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水鸟往往喻示着爱情,诗经中的名篇《关雎》就以水鸟来表达人们对爱情的向往,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更是把世人对爱情的憧憬达到了极致。我记得《仙剑奇侠传一》唐钰小宝和阿奴的结局就是他俩变成一对比翼鸟飞走了。那么比翼鸟到底是一种什么鸟呢?
《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自古红蓝出CP,比翼鸟的颜色也是红里有蓝,蓝中带红,比翼鸟的特点就是要两只鸟一起才会飞。山海经里还说了,比翼鸟是一翼一目,这里就解释了比翼鸟为什么要集体行动了,两只比翼鸟在一起才能飞得起来,看得清,想要活下去就要一辈子都在一起才行。这就为表达爱人之间的感情埋下了物质基础。所以后世才会认为彼此不抛弃,不放弃互相扶持一生的比翼鸟是爱情的象征。
比翼鸟还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叫做“蛮蛮”,就像孩童的小名一样。蛮蛮真的这么可爱吗?在山海经里,蛮蛮的出现不是一个好的预兆,因为那意味着要发大水了,如果看到它们就不要痴痴的幻想帅哥美女了,赶紧逃命吧。
狐族金嗓子之獙獙(bì bì)
獙獙《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獙獙,见则天下大旱。"山海经里面的狐族有青丘九尾狐,涂山九尾狐,传到后世青丘的狐族貌美擅媚术,涂山的九尾狐端庄管姻缘。獙獙也是狐狸一族,它还长了一对小翅膀,声音跟鸿雁一样好听,是狐族中的歌王。虽说獙獙的叫声动听,但是它的出现并不能让人心情愉悦,因为它一出现则天下大旱。没有水的人间将会是一场劫难。
亡国“小羊”之峳峳(yóu yóu)
峳峳《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五百里,曰䃌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嗥狗,其名曰峳峳,见则其国多狡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可爱的小鹿发出的声音自然也是可爱的“呦呦”声。山海经里面这只峳峳兽,长得也算是可爱,马儿一样的身形,羊的眼睛,头顶四个犄角,一根牛尾甩啊甩,还发出狗一样的叫声。
可没想到这么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神兽竟然能给一个地方带来亡国之灾。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东山经》有注:“治在得贤,亡由夫人,峳峳之来,乃致狡宾,归之冥应,谁见其津。”它的出现意味着这个国家会出现很多狡黠的政客,奸臣误国,这对于一个想要开创太平盛世的君王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对想要过上丰衣足食生活的百姓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运动健将之狌狌(xīng xīng)
狌狌《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山海经里有一种神兽狌狌长很像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一种动物,那就是猩猩。狌狌长得像猴子,走路像人,还有传说它有一种特异功能,通晓过去却无法预知未来。有一个好处就是,吃了它的人可以健步如飞,日行千里不再是梦。
山海经里还有其他的小可爱,比如一种叫做鳛鳛(xí xí)的怪鱼,身在海洋却心向天空,它长得像喜鹊,却拥有十支带鳞的翅膀。这种水系萌兽养在身边可以有效辟火,一口鱼肉就能让人的黄疸病消失。这样的小怪鱼你想拥有一只吗?还有犬系神兽从从,像狗,却有六条腿,叫声就像在喊自己的名字一样。叠名猛兽还有一只,那就是三只青色野兽并在一块儿的双双。
鰼鰼蛮蛮、獙獙、峳峳、狌狌、鳛鳛、从从、双双,这几个听起来非常可爱的名字居然个个都是彪形大汉,真是猛男的少女心。以上就是以可爱之名在山海经里蹦蹦跶跶的猛兽们啦。
山海经里面的动物非常的多,很多都天赋异禀,常常可以看见记录着会带来灾害或者吉兆的动物,或者哪些动物吃了可以治疗什么疾病。其实这也是人们暗藏在山海经里对于世界万物的一种情感寄托,大家愿意去相信动物和植物有是“有用”的,而人们恰巧可以去利用这个点来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