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是一部由松太加执导,益西兰周 / 罗后杰 / 尕藏仁青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一):瞎写怎么就超字数了
流于俗套的所谓救赎类电影,并没有出众之处。无非就是借了一个西藏、宗教这样投机取巧的概念,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不过是沦为噱头。冗长乏味且看不出意义的长镜头,并不自然的人物转变和并不高深的说教,甚至故事都略显不严谨不完整,当然,它根本谈不上有故事。小成本文艺片,又是少数民族,理应鼓励和支持。但如此便过于宽容,怕是会捧杀和误导。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二):简单平静的美
影片平实却饱含温暖的情意。从拍摄的角度看很像纪实类的片子,没有煽情,没有花里胡哨,演员也是名不见经传。贫穷落后的村庄、空旷荒凉的地貌、单调的情节,可是在这些背景下却渗透着浓浓的人情和朴素的人生哲理,导演似乎是在对眼下的时代提出一些自己的疑问。个人觉得电影里边原汁原味的方言也很有味道,既是整个影片风格的需要同时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和发扬。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三):我必须心不在焉
人没有信仰很可怕,有了信仰更可怕,哪怕是赎罪。当儿子醒来,只身走出门去,带掉了手上的针头,一点一滴,红了手背。不惊不险,但对于从小怕针的我来说足以屏住气息。他早已不知道那流的是血吧,如果知道这东西关乎性命的话,他宁可一次流尽。导演没赶上飞机,估计在场的就没有人能听得懂了。对着字,我听说很多人哭了。我没有,不是心肠硬,而是看得心不在焉,不敢认真。这静谧的伤悲。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四):闷闷的生活
当走过的路可以被物像化的时候,救赎其实是很短暂的,当伤痛遇见时间和小孩的时候就黯然失色了。给我的感觉像极了《海边的曼彻斯特》,标准文艺片的慢调调,之前对于藏语片的关注度一直不高,之前的《冈仁波齐》描绘了磕长头修行的信仰和仪式感,《太阳总在左边》则讲述了修行与自我救赎不完全之后的迷茫和甩不掉的自责。《太阳总在左边》作为松太加导演的处女作,完成度已经很高了。哲学总是忧伤的,当畅想着远方和过往的时候,生活在当下也是一种救赎。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五):西藏那片土地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圣?
这个片子真是生不逢时啊,11年上映,那时候文艺片在市场上还没多少气候,大多几日游,票房能上百万都不错了。如果放在今天,在拿了龙标后上,以《冈仁波齐》1亿票房估算,这个片子应该有1千万左右。
西藏的题材看得多了,就像吃素食大餐吃多了,不免觉得厌倦,接下来,要么是故事讲得非常精彩的如《荒野猎人》那种,要么是人与自然挖掘得十分深刻的如《荒野生存》,倘若还是类似本片这种不太出彩的,也只会是市场上的萤火一闪,而不是流星惊艳。
这个以求死开始的故事,让人有点想到《樱桃的滋味》。但远不如《樱桃》有味道。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六):关于《太阳总在左边》的一些事
第六届先锋光芒播放了《太阳总在左边》,并有幸请到导演松太加来到广州。作为先锋光芒志愿者的一员,昨天我和导演作了一番交流,知道了关于《太阳总在左边》的一些事。
1.这是导演的处女作,一共拍了二十多天,花费了一百万左右。
2.这个故事在导演的抽屉放了很久,后来感到了投资人。(导演要自信一点!)
3.很多去西藏朝圣的藏民因为太阳方向和高原紫外线太强等原因,左边脸常会出现烧伤。所以太阳总在左边。还有一番含义:人生中的苦难就像太阳一样,总会在那里。但只要换个方向,就能释怀。最后主角放下心中的包袱,回家的路,就是新的方向。
4.缘分之一:导演和主角益西兰周相遇是缘分。物色角色的某天,导演的车坏了,停在了一个村子里。正好遇到益西兰周。于是“就是他了”。
5.缘分之二:导演要寻找拍那场哭丧戏地场地,正好找到那家人曾今的遭遇和剧本极其相似。这家人的老母亲去世之后,儿子流浪了两年之后才回家。
6.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对一个小孩的特写。小孩的流泪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导演并没有要求小孩流泪。
7.导演下一部电影很快很快就会开拍,是一部关于三个孩子的儿童片。他说要献给他将要出生的孩子。(贵妇人这两天就要生~(≧▽≦)/~啦啦啦,也许已经生了)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七):生命的意义(有剧透)
不同反响的开篇。
大特写,忧伤的脸。然后是一个静静远观的长镜头:悬崖上,骑摩托的人想冲下悬崖,想死,另一个人劝阻他,两个人撕打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出画外……
接着,出片名:太阳总在左边。
整个电影在旷野上展开,不多的场景,很少的人物,简单的情节,看着却并不沉闷、单调,从人物的表情、内心、环境以及摄影镜头的画幅仿佛都透过来一种情感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因为摄影机背后像是有一颗慈悲、诚挚的心在跳动。
台词少但也精准、意涵深邃,比如:
“小的时候盼着他们长大
长大后又盼着他们成家
成了家不知道再该盼什么
该盼着抱孙子呀
那抱完孙子以后该盼什么呢
呵呵 这就不知道了”
还有,电影里哪怕一个小配角的塑造也很精彩;比如那个宾馆里漂亮的女服务员。从镜头的后面走廊上走过来,一个开着的门里的什么人对她搭讪,她嗔怪地拒绝了。然后她从后面赶上男主角的时候,仔细看了男主角一眼。然后有了这一眼,她再来向男主角求个帮忙,就很自然了。老者说,我年轻时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大喜事哩。——而男主角依然沉默和无动于衷。烘托出男主角枯寂伤感的内心。而这些都是在极简省的几个镜头里自然完成的。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八):留了太多的时间供观众思考
好的导演不会拍无聊的电影。
影片的故事设定非常好,无意的杀害了母亲的少年决定离家独自踏上旅程,路途中一位陌生大爷无意间接到了少年心仪姑娘的电话而决定帮助他醒悟并原谅自己然后回到家乡。故事的大部分情景都发生在通往拉萨的公路上,空无一人只有尼玛,大爷还有过往车辆,但是导演你真的需要这样使用长镜头吗?
影片中很多没有任何道理的长镜头都体现出一种原始感,但这种原始感并没有帮助到故事情节的深化以及人物的塑造。我唯一能想到的解释就是导演希望留出大分量的时间供观众进行思考。整部片子实际就是尼玛的思考历程(虽然从中并没能感受到他思考的过程),因此如果说是想让观众体会到那种空无一人孤独前行的冥想式历程的话我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是如此也留白太多。整部片子看下来可以感受到导演是有很深的表达功力的,但是大量的留白却给人一种业余导演试图达到艺术片效果的感觉。在许多留白的过程中,观众并没有被激发去思考,而是单纯的在观赏影响,但很明显本片又并不是希望以视觉取胜。
我一直认为一个真正好的导演是不会拍出无聊的电影的,并不是说情节一定要曲折离奇,视觉刺激一定要一波接一波,而是需要将观众带入影片产生共情。尼玛和大爷在影片中冲突过于单方面,也因此而根本感受不到尼玛的改变。观赏影片时我很希望能够和尼玛产生共情而感受到到那种深入骨髓的自责,但却始终没有。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九):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小孩就会黯然失色
看到有人评价说这是西藏朝圣伪青年的做作!对于他这样的评价,我是一点都不在乎的,根本看不上。他根本就没好好的看看这部电影,根本没尝试着去接受导演所想表达的。
我是汉族人。国庆去川西的那一趟我印象深刻。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呢?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四个字:敬畏生命。藏区的风景美得最符合“和谐”二字了。牛,马,狗,草,花,山,连为一体,没有一点做作。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只需要静静地用眼睛去观察、去感受。耳朵里听到的更多的是雨声,高原的风声。
当最后那一场白雪下来,我也感受到了,尼玛是该回家了。当他上车,我却看到他哥哥抱着儿子在那等他的时候,原来,几年过去了。不禁佩服起藏族同胞那种亲情。导演没有做作,我们只需要将镜头固定,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老爷爷说: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小孩就会黯然失色,没有什么迈不过去的事。按照我们的说法(应该就是藏族人的生命观),人生是无常的,但再怎么无常我们还要继续生活,我们会出生,会长大,会恋爱,会结婚,会生儿育女,然后就是死亡。虽然这样说有点悲观,但我觉得这也就够了。
那个等你的女孩怪可怜的,是啊,怪可怜的,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太阳总在左边,当它照着我们右边时,那也是生活,满怀希望的生活。
《太阳总在左边》影评(十):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据说是松太加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电影讲母亲意外致死,难辞其咎的小儿子悲痛地走上自我放逐之路,在途中偶遇的老人陪伴下,最终获得了救赎。
基于小概率事件和救赎的故事,难免落入俗套,不能算上乘。
这样的极端事件,不能像流水般的日常生活那样自然。
这样的自我救赎,也因为没有可以责怪的对象,而更难以获得。
它不是需要刺出去尖刀或者艰难地收回,而是要性命攸关的拔出自己深入骨髓的巨刃——大概率地失血而亡。
可是松太加还是不忍心:他尝试用太阳的灼射和老人的陪伴,照耀和温暖年轻人。
松太加总是不太愿意让人显得太过孤寂和隔膜。
人生向导一样的老人,同样有着儿女的羁绊,电话里的交谈观众听得清清楚楚。
不像《寻找智美更登》里面的导演,一接电话总是走到远处,留给观众各种可能的想象而又无从坐实。
电影的最后打出字幕,“谨以此片感恩我已故的父亲”。
电影的初衷和意象,可能都有着导演浸入式的自身经历,是原始动力为出发点的处女作。
这种家庭的羁绊,也一直影响着他后来的作品。
《太阳总在左边》,这样的片名好像透着文艺气息,事实上可能只是一种事实描述。
搬家之后的有一年初夏,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总是骑车上下班。不久之后左侧耳垂起小疹子,右侧没有。
想了很久才明白:每天早晨由北往南地上班,黄昏由南向北地下班,因为扎着马尾,露出的左侧耳朵总暴露在阳光下,轻度的紫外线过敏。
当时下意识地感叹——太阳总在左边。
去往拉萨、然后离开的道路曲曲折折,晨晨昏昏,穿越四季,太阳自然不会一直在左边。
不过因为有过左耳垂过敏,看到影片里主人公被灼伤的半边脸,瞬间get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