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大事》是一本由[英]杰西·格林格拉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一):文穴|《我们的人生大事》小说评论
友方评论员@左慈希尔:
最初奔着「生育小说」去读,这本书讲述的是所谓生育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是一件人生大事,她是如何对待这件人生大事的。
这本书可读性较强,但也容易流于情感小说,甚至有点「狗血」。我不太喜欢现在有些文学作品打着「女性」和平权的旗号吸引大众,像《82年生的进智英》,如果过于放大「女性」而不是当代人困境,可能作品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而变成了一支旗子,供人摆弄。
无论如何,当我们跟上一辈或者说一些陈旧观念——所谓催婚和生子对抗时,这本书,能为我们注入一些精神力量。
本文发于「文穴Literature.cave」
专注于文学领域的阅读和评论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二):关于生育,你还在担心什么?
知乎有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女性不想生孩子
有个高赞回答:并非是现在的女孩才怕生孩子,生孩子从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只不过这样的付出以前没有被正视和了解。
正如网友所说的,我们对于生育这件事情,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就好像它是女性的一项义务,在我们为数不多的人生大事中,它能算上其中之一。
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正是涉及生育方面,由英国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所著。
她的首部短篇小说集斩获萨默塞特·毛姆奖和埃奇希尔短篇小说奖。2018年,完成了首部长篇小说《我们的人生大事》。
当《纽约时报》采访她创作这本书的想法时,她说:“我想写的是人的自我认同感和主体性,想写一个人和她腹中的孩子之间的核心关系——双方似乎亲密至极,但实际上彼此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这种关系很妙,让我回味无穷。以此为切入点,我可以探讨许多一直都很想探讨的话题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英国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一起去领略一下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神奇魔力吧。
本书讲述了作者从妈妈、到外婆,再到有自己的孩子,她从被冷落、被忽视、对自己的否定、再到自己和母亲和解,和讨厌的自己和解。
这一路的心路历程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相信每一位女性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种种,好的 坏的,开心的,不开心事情。
重点是我们怎么疗愈自己,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以及她整个人被治愈的过程。
很多女生,在当起妈妈的时候,才会发觉“母亲”这个角色,是如此的伟大。而作者也不例外,在自己的母亲过世之后,面临着自己是否要孩子的艰难抉择时,就会想起和母亲相处的愉快时光。
我们一块做在街头咖啡馆喝柠檬水,我想,这就是我与他之间最亲近的时刻;可我又觉得,尽管我赢得了这个亲密的机会,但有某种一直保护着我的东西也被破坏掉了。
但是对母亲来说,“爱”与“行动”并无二致。多年以来,她始终用行动贯彻着这样一个论点:我们的存在和冰山是不一样的,冰山有十分之九都隐藏着,可见的部分只不过是一个可怜巴巴的线索,暗示着深藏其下的巨大体量;而我们的存在却是所见即所得的表象,沿着彼此相交的平面...
母亲和自己,在作者看来仿佛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自己在这头,而母亲在那头。
一直到自己的女儿出世,作者才慢慢懂得了这个道理:长大成人,就是一个走向孤独的过程,我们不得不与生养我们的那些人相分离,这个现实我们是逃避不了的,最多也只能尽量推迟它的到来。
在作者遇到约翰尼斯,也就是她的丈夫的时候,通过有效的倾诉,理解,心灵慰藉使她得到重生。
这也说明其实这些伤害都是可以治愈的,进一步用精神学来分析,这种伤害只是个人潜意识强加给自己的。
正如她母亲肯定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如此大的创伤,就像外婆不想让她妈妈受伤一样,才会问她的一些有关做梦的事情。
这种关心本就没有错,错的是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中的错误认知误导了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想法99%都是在欺骗我们自己。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遇见更好的自己。愿你也能在这路上,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三):最美好的礼物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注定了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问题磨难当然也会有各种幸运的降临在等着我们。当各种事情发生的时候该如何去处理去解决可能让我们头疼不已。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生活的苦难可能更加让人难以承受。在《我们的人生大事》中作者杰西·格林格拉斯讲述了自己从第一次怀孕之前的各种感受,给予女性神秘的安慰力。
在作者怀孕之间经历了一段艰难抉择的时段,在那段时间里在因为卢米埃尔兄弟的《捉金鱼》中小女孩的片段开始对自己有了怀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一个母亲。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父亲在作者还没过完童年时候抛下她们母女,而母亲也在作者二十出头的年纪去世,让作者对做好母亲的恐慌。
《我们的人生大事》中展现出了“对于母爱,渴望和恐惧,一个是原罪,一个是宿命。”生儿育女是女人一生最值得骄傲又或者一生中难过的事,这是男人永远都不会理解的一种感受,一个生命在自己的腹中从无到有,在体内经过孕育而长大出生。
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母亲去世,从小没有父爱的杰西陷入了迷茫彷徨中,她不知道自己路该怎么走下去,甚至在母亲去世时候有一丝解脱而感到羞耻。或许作者的解脱不是为了自己是因为眼看着自己的母亲经历着病痛的折磨却无能为力,当母亲去世后不用再被病痛折磨而感到解脱。
有人喜欢从自身找问题,有人喜欢在别人身上找问题。这都是不对的,过多的在自身找问题会让自己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错,感觉自己不如人,甚至产生自卑感。喜欢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人会永远不知道自身的问题出在哪,面对问题的逃避推卸责任会让人的成长受到阻碍。
在母亲去世之后的悲伤日子里,经历了头痛的折磨,看病过程中自己内心的煎熬,在等待治疗头痛的时间中,遇到了自己今后的丈夫,头痛不药而愈。因为爱人的出现让母亲的去世成为过去不在属于自己的现在生活。
爱是治愈世间一切的良药,因为爱让作者接受了母亲的逝去,并用爱来充实自己今后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大事》除了母亲的去世还有自己和母亲外婆一起相处的时光,如果母亲的去世是不幸,那祖孙三代的相处就是幸福快乐的时光。
人生的成长可能就是会重复做着一些以前并不理解的事,《我们的人生大事》中作者对于小时候外婆的一些行为习惯感到很不舒服,但是在作者有了孩子后会不经意间做出外婆当初的一些行为习惯。
每天早晨所做的事,并不是在执行一项伟大的任务,只是在努力过一种有序的生活。我们所有人都在做同样的事,都想努力过得更有意义。
孩子是母亲身上的一部分,但是每个孩子又有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孩子的使命就是离父而去。父母要变现出做够的爱让孩子信赖,但是又不能让孩子过于留恋。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各式各样的情况,我们无法保证孩子永远不受伤害,但是孩子的出现何尝不是一份最美好的礼物,美好的让人无法想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我们问自己“换一种选择,是不是会更好?”那就等于希望自己毁灭。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四):生命以痛之吻我,我更以深情对之
早在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听到孩子的哭声我都害怕,生怕面对的孩子需要我哄。
有一次和同事一起爬山,那天同事A带了她不到两岁的女儿一起爬山,一路上所有的同事都轮回的帮忙带她,唯独我不敢碰她。
因为我觉得她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让我忘却的小生命,担心抱不好回头掉地上就不好了。
于是一路上我都不敢主动的抱她,宁愿帮忙带其他的东西也不敢带孩子。
可见我是有多恐惧孩子。
然生命的神奇是当我怀上女儿沐尔的时候开始慢慢的发现她真的很可爱,很好看,很乖。
原来沐尔是我女儿,我开始特别特别的爱她,无限的希望她好,一切都好。
近期看了《我们的人生大事》恍然大悟原来不知不觉中我接触了人生中的大事。
这一本书是杰西•格林格拉斯写的,被翻拍电影入围2018年女性小说奖短名单、入围2019年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短名单、入围2019年惠康图书奖长名单、《卫报》《每日电讯报》《爱尔兰时报》2018年度最佳图书。
这是一本纪实小说,开创了“生育”小说先河,给予女性神秘的安慰力。当《纽约时报》采访她创作这本书的想法时,她说:“我想写的是人的自我认同感和主体性,想写一个人和她腹中的孩子之间的核心关系——双方似乎亲密至极,但实际上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这种关系很妙,让我回味无穷。
1.孩子生不生
虽说孩子已经生了一个,但是对于第二胎杰西开始考虑生命的意义,到底要不要带来这个世界,能不能给予她最佳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她开始考虑生命赋予的意义,自己到底能不能尊重自然的馈赠,能不能做好母亲的角色。
里面有一段印象特别深刻:
在母亲生病的那一时间段,她感觉自己就是多余的,不知道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
母亲走的太急了,连后事都没有交代就匆匆离别。
忽然之间剥夺了生命最爱的人,家里空落落的,一切比自己更糟糕,她不愿意面对孤独的房子。
一切都在游离迷失中交加,日子一天天的流逝,但没有一天天的白白流逝。
杰西无比的空虚,寂寞,害怕,孤独肆虐着身心,每一天生活都隐形人一样。
于是杰西在生活中没能找到答案,于是她选择了读书。
当时,杰西并没有什么特定的读书目标,她读书是出于一种习惯,因为读书能带给她安慰。而且,她从小有一种信念:书本有解释一切的力量。
她一面摸索一面练习。
幸运的是,杰西真的找到了。
她读到了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的经过,以及争议。因为伦琴不是第一个发现X射线的人,在他的结果出来的5年前,阿瑟·古德斯柏德就无意中洗出来过类似X射线的照片,1年前菲利普·莱纳德也做过同样的试验,并察觉到了同样的荧光。她开始疯狂从书中寻找答案。
最后书确实也给予她力量,给予她一切想要变美好的东西。
杰西领悟到,父母和孩子并不一定会拖累对ì方,我们可以不伤害对方,也可以不丢下对方,反而是一起创造出奇迹。
2认知升级,寻找和谐
儿行千里母担忧,作为父母亲当然希望孩子越来越好。
小时候杰西的父母亲眼神就是最大的杀伤力。
事实上无论孩子怎样,一定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他是独一无二的好苗子,出来了我们就认真的对待。
带遇到困难时,请及时沟通。
3.做好母亲的角色
当孩子来了是一种缘分,慢慢她会发现孩子是上天派来的监督还未成熟的你们。
电影《飞屋环游记》里,有句台词说:“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
所以作为新一代的女人开始学会和人友好相处,不失为好时机。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请及时联系删。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五):人生就是这样,也许在很多节点我们都会手足无措
文丨易小星
“又入夏了。天气依旧难以捉摸,但总算不再乍暖还寒,而我再一次怀孕了。”开篇这样的文字,让我这样的孩子妈妈一下子感到气压都低了。从阅读中看到女主人公的先生和女儿在花园的另一头玩耍,貌似冲淡了几分开头文字造成的紧迫感。
《我们的人生大事》是英国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的作品,那些文字从一开始的阅读就是如此地吸引我,它们让我不能停止下来,“母亲的死打垮了我,我整个人碎了一地,成了一座废墟。后来,我总算能把碎片拾掇拼凑,在废墟上重建自己。”这些文字,不加掩饰地将一个人的生存状态的狼狈和不堪准确地传达出来。
这就是最直观的一种阅读上的感受,我的很多人生节点也有如此狼狈不堪的时刻,恍然间,我在这里找到了共鸣:我们的人生大事,没错,我,你,他,我们。生活的残酷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展现在你的生活里面,让你自己发现它早已千疮百孔。
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电影短片,被看作为开创了电影时代的鼻祖。而几乎同一时刻,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了X射线。人生的这两件大事对于当事人来说意味着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史上,同样如此。
然而,借着阅读让自己尽力维持正常秩序和状态的“我”,却感觉到自己成了这个世界上的多余的人。在母亲离去后的第二天早晨,女主人公就发现了自己的困顿和不知所措。人生到底什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呢?悲痛、煎熬、伤心、空洞,突如其来又无所不在,女主人公感觉到自己:“无依无靠,年纪轻轻,一无所有。”
太震撼了,看着这些文字,就像看到了某个支离破碎时刻的自己,那种狼狈不堪的状态,让人感到恨不能有什么外界的力量让自己立刻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就像是在照镜子一样,窘迫,压力山大,这个世界上渴望理解、期待被重视的人太多了,我们都想要来自于别人那里给予的力量,却似乎忘记了自己应该担负起人生责任的最为重要的使命和担当。
外婆、母亲和“我”,三代人,三个不同的人生状态和观点立场,沟通不会总使人愉快,隔阂、沉默、不舒服随时都会出现,这难道不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的人生里不可避免的事情吗?
当书里的“我”发现父母的分开已经成为事实,假装自己是若无其事的,假装自己早已习惯了父亲的不在,以行为暗示自己:生活里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日子还是和以前一样的过。
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一样在人生中有很多可能说不出口的东西吗?就好像你知道自己身体里的种种不好,你知道“身体里的齿轮是如何咬合又如何转动”,你依然没有办法去让另外的一个人对你的心情感同身受。
这样的状态对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来说也是必须经历的人生旅程。父亲死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感觉接近蔑视,从而影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幼年时就夭折的弟弟,也让他内心的秩序的建立极为混乱。
也正因为如此,在父亲死后,弗洛伊德开始重新构建自己的自我分析心理体系,从而促使自己的无意识理论得到了更为合理化的梳理和普及。这样的梳理让弗洛伊德面对着女儿安娜的依恋也精心进行着拆解和重建。
人生就是这样,在悄无声息中完成着一代代之间的代际传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人生就是有万般可能,让每一个人都能成长为最特别的那个人。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的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爱有多么让人烦忧,就有多么让人安定。
而我们,每一个看似坚强实则脆弱的人,都会经历许多不为人知的黑暗的时刻,在那些在意我们的人的爱的滋养中,逐渐康复,明白对于人生而言,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大事:那就是我们与彼此在一起,保护着对方,也被对方保护,超越争执,执手向前。(全文完)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六):身为人母的痛苦与喜悦,恐惧和渴望
网上曾播出一个视频,视频中主持人询问求职者:有一种工作需要24小时待命,大部分时间站着,要懂得沟通、财务、医学甚至更多...有时还要熬夜没有假期、要做好放弃自己生活的准备...而且还领不到一分钱薪水...这样的工作,你愿意做吗?被问及者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根本不可能有人会从事这样的工作。但是主持人告诉他们,全球有数亿人正做着这个工作!这个职业就是母亲! 身为人母,需要承担的实在是太多太多。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想生孩子,不仅仅是害怕自己失去自由,陷入终身劳累之中。更主要的是怕教育不好孩子,毁了孩子一生。 英国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的小说《我们的人生大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母女关系、如何对待孩子的故事,提出了女性要面对的人生问题。这部小说开创了“生育”小说先河。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在“我再一次怀孕了”的叙述中开始了她的讲述。这时的“我”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现在怀的是第二个孩子。而之前有几年的时间,“我”一直徘徊在要不要孩子之间。 “我真的好渴望能有个孩子,渴望得不能自已。可我依然觉得,哪怕只是这样一份简简单单的爱,我也负担不起。” “我”没过完童年,父亲就抛下了我们母女。而在“我”刚二十出头时,母亲就去世了。在照顾母亲的日子里,“我”感觉到照顾者与被照顾者身份的颠倒带给母亲的打击,对一直都想保护“我”,唯恐“我”受到一点伤害的母亲而言,这种颠倒无疑是一种酷刑。 母亲死后,悲痛把“我”撕成了碎片。这种少女时代的伤痛影响了“我”,当“我”还没有从这种创伤中彻底走出来时,“我”质疑自己,到底应不应该成为另一个人的母亲呢? 在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徘徊在这种痛苦之中,和丈夫谈论着要不要孩子的问题,每次讨论都不了了之。 为了从这种矛盾中走出来,“我”独自去了海边的小屋,希望靠独处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来缓解内心的压力。但最终失败了。回到家,“我”挑衅地对丈夫说:“我不要生孩子。”两天后,却又哭着对丈夫说:“我还是要生。因为除了对孩子的强烈渴望之外,我什么也感觉不到。” “我”是如此地渴望孩子,却又如此害怕有孩子。因为“我”知道孩子一旦出生就没法再塞回去。“怎么把孩子养大呢?那是我承担不起又无法推卸的责任。我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一不小心就会把另一个生命塑造成糟糕的模样。” 夹在渴望和恐惧之中,“我”整天闷闷不乐,丈夫也跟着闷闷不乐。有一次,丈夫哭着对“我”说:“我受不了了。” 为解压,我们去徒步,艰难的跋涉过程掏空了我们,也终于让“我”想通了。 杰西·格林格拉斯通过对“我”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展现了许多女性内心的惶恐害怕担忧和渴望。 孕育宝宝的过程是艰辛的,当因怀孕手指变粗,不再灵活,连解纽扣都成问题时,当宝宝在肚子里踢“我”时……“我”希望他们通通消失,包括丈夫还有宝宝。 抚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艰辛的。每晚孩子睡着以后,我们都累得人仰马翻,怎么也回不到从前那种井然有序的生活状态。 “我”很想变成大家理想中的样子,更加体贴,更加包容,更加可靠,脾气好的超乎自己的想象。可“我”也想要被理解,被重视,被原谅。“我”没法两者兼顾。 但诸多艰辛并没有让“我”减少一点对孩子的爱和责任。而且这份爱更具理性,更加无私。这也正是杰西·格林格拉斯所主张的健康的亲子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的外婆是精神分析学家。母亲小时候,外婆总是问她做了什么梦,要求事无巨细地说出梦中细节加以分析。于是母亲从五六岁开始就不再做梦了。听到这些,“我”感到的是不寒而栗。 弗洛伊德给女儿安娜当心理分析师,发现安娜是最适合继承他学说的人。当得知安娜在谈恋爱时,他进行了干涉,理由是怕安娜受到伤害,事实却是:如果安娜结婚,他自己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弗洛伊德的儿子奥利弗是个机灵、聪明又自信的男孩。因为十几岁时的一些异常举动,被弗洛伊德定性为强迫症,逼着给他进行了精神分析。为了远离父亲,奥利弗逃到了美国,才终于过上了恬静平和的成年生活。 安娜和姐姐索菲为了争夺父亲弗洛伊德的爱,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胶着不下的战争。弗洛伊德目睹两个伤心女儿之间的明争暗斗,不加阻止,反而用医师的目光审视她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满足,因为两个女儿在争夺他的爱,恰恰符合他的理论假说。 到底有多少知识是靠轻率地对他人的人生施加暴行而得来的?而如果施加暴行的是父母,孩子又有什么反抗力呢? 四岁小男孩赫伯特也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分析。一个小男孩的简单的恐惧至此被赋予了复杂的含义,他被迫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自己的主体性被剥夺一空,安全感再也不复存在。 杰西·格林格拉斯痛心疾首地讲述着这些故事,借由“我”告诉读者:孩子曾和我们密不可分,一旦生下来,孩子就成为了独立的个体。对孩子,我们必须把握好尺度。既表现出足够的爱,让孩子能够信赖我们。但又不能让孩子过于留恋我们。我们要鼓励孩子走出我们的视线。要战胜自己内心那种渴望孩子回来的焦灼。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灵魂属于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愿此书能扩大你的视野,带给你关于生命,关于亲子关系的深度思考。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七):面对生育,你最怕的是什么?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一个女人在怀孕前,总是担心自己怀不上,怀上了又怕保不住,保住了又怕不健康,胎儿大了怕不好生,胎儿小了又怕营养不良...... 总之一句话,那就是一颗心变成玻璃的了,一不小心就碎了。 准妈妈和胎儿,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两个心脏,共用一个身体,似乎是最紧密的连接,却又因为从未谋面而陌生。 但不管是亲密还是陌生,在孩子没有出生的时候,妈妈就开始了焦虑、恐惧、甚至还有抑郁的攻击。 有人把这归结为怀孕后激素的变化,有人把这归结为身边爱人的不体贴,但却没有人准确解决这些情绪。 英国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却开创了“生育”小说的先河,给予女性神秘的安慰力。 《我们的人生大事》是杰西·格林格拉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对于这本书,《纽约时报》评论说: “身为人母的痛苦与喜悦感,几乎像是每一位新手妈妈都在向外发出她们独一无二的加急信。” 01 初为人母,都害怕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杰西·格林格拉斯用第一人称写完了这本书,初读,便十分具有代入感,作者在文中细腻的感受,何尝不是每个准妈妈的心声。 女人在知道自己刚刚怀孕的时候,心情总是要比男人要成为父亲而复杂的多,对于男人来说,怀孕了,接下来便是瓜熟蒂落,自己顺利成为父亲,要说对生活的改变,那就是家里从此多了一个人,可能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多了些。 这没有什么,多赚一些就可以了,不太负责的一些男人还会想:怕什么,有多大本事做多大的事情,难道穷人就养不活孩子吗? 所以,但凡有一点阿Q精神的男人,即使出现一丝丝的负面情绪,也会很快治愈自己,然后让自己沉浸在愉快当中。 但对于女人来说,阿Q精神远远是不够的,怀孕后女人要付出很多很多,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每一个变化都需要自己来承受,而这些,不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体谅。 甚至,就算有了体谅,也无法感同身受。比如要成为妈妈的焦虑。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很多和母亲的事情,其实也是在害怕自己将来和孩子的关系,在未来这样的未知世界里,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这真是一件焦虑的事情,因为自己的合格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尤其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会自觉把孩子的教育归结在妈妈的身上,孩子做了错事,那就是妈妈没有教好,孩子没有穿干净的衣服,那就是妈妈不称职。 妈妈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爸爸爱孩子那就是有福气。 天知道这都是什么鬼逻辑,但这些又实实在在影响着妈妈们,想要在这样的焦虑中解放出来,只能打破自己,从内自救,要明白,你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一边教育一边成长,这才是常态。 02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需要妈妈,而是妈妈需要孩子 作者在《我们的人生大事》一书中,在写自己和母亲、外婆、女儿的故事时,还穿插了一些医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威廉·亨特对剖宫产的开拓。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射线可以看穿身体的结构却治愈不了生活的内伤,精神分析也解不开亲人之间的心结,解剖人体也不能排解人的孤独。 不管是准妈妈还是已经成为妈妈的女人,大抵都是被生活伤过的,曾有一位朋友苦笑着说,自己的丈夫每天都要羡慕一遍她,可以从早到晚在家里待着,想干嘛就干嘛,睡到自然醒,吃喝随心,手机随意,日子真是爽。 只有孕妇自己才知道,自己身体的负荷和心理的无聊。甚至还有来自对未来的焦虑:经济或者孩子。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太小的时候,是需要妈妈的,没有妈妈就会很可怜。但实验结果却表明,不管孩子跟谁生活在一起,只要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坏境,都会过得很好。 反倒是妈妈,从怀胎十月开始,就注定了舍不下孩子。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个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和孩子的爱,是为了最终的离别。 就如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小时候,家是孩子的全部,上了小学,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上了大学,家里寒假和暑假,工作之后,家便是过年。 孩子从离开妈妈身体的那刻起,就在训练着慢慢离开妈妈,而妈妈,却因为倾注越来越多而舍不下孩子。 孩子的日子注定会越来越精彩,而妈妈,只能看着孩子的背影。 03 哪个女人,不会害怕生育的过程呢 作者在书的后面,讲了自己快要生育时的一些事情,比如孩子是臀位,让作者觉得焦灼和羞愧,仿佛是自己没有把孩子管好,然后医生进行了“外倒转术”;医生告诉作者她的视力可能会变差,头会痛,手脚会浮肿。 作者呢,也开始在夜里睡不着,等待着一切的结束,等待着一个结局,最终,女儿出生了。 记得在某个情感节目中,有一个男人说自己的老婆不愿意生孩子,那就是不学好,既然不生孩子,为什么要结婚。 有人问女人为什么不想生孩子,女人说害怕,有的人因为生孩子而死了。 男人立马提高声线说,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怎么可能有问题。 不管医学怎么发达,生育都是一个坎,而男人的态度,则让这个坎上长满了刺。 话说到最后,生育,是一件人生大事,不仅是自己的大事,也决定着另一个生命的人生。面对这样的大事,外在的声音只是外在,要解决自己焦虑、孤独的唯一法宝,是从内开始。 如果你正陷在这样的困境中,那建议你看看《我们的人生大事》这本书,去寻找到真正的平衡。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八):读了《我们的人生大事》才明白:人活一世,谁都难逃“情”字所困!
一个女人,无论富贵与贫穷,学历高与低,贡献大与小,都无法摆脱家庭与社会错综复杂的捆绑,爱与别离,生与死的各种考验。 生育问题似乎永远是女人在这个社会的价值旋律,更可悲的是,许多女人从出生到逝去,一辈子被囚禁在自我质疑和焦虑中。 如何从这种焦灼中解脱,请看《我们的人生大事》这部长篇小说,它能带给你触及内心深处,给予审视自我的觉知力量和情感的抚慰。 作者是来自英国的杰西.格林格拉斯,萨默塞特.毛姆奖和埃奇希尔短篇小说奖获得者。 当《纽约时报》采访她创作这本书的想法时,她说:我想写的是人的自我认同感和主体性,想写一个人和他腹中的孩子之间的核心关系——双方似乎亲密至极,但实际上 彼此时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这种关系很微妙,让我回味无穷。以此为切入点,我可以探讨许多一直都很想探讨的话题。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讲述了女主人公的思想从困惑走向释然的过程,其中遭遇爱与别离,生育与死亡的考验。透过她与女儿,母亲、外婆三代人的情感轮回,不断自我救赎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细细品味它给予的觉知和抚慰的力量吧! 一、母亲离世,是桃李年华中一抹无法言说的黑色忧伤。 21岁,正是大学刚毕业要找工作,施展拳脚的大好年华,我却不得不放弃找工作,每日从城外搭乘城际列车进城照顾病重的母亲,日渐繁重的照料让人身心疲惫。而每日被迫走上这条回头路,我更是满腔怒火却又无力改变。 当我亲眼目睹母亲病倒,用肉眼可见的速度,看着她日渐消瘦和虚弱尽显,从活生生的人变成为一具再也喊不醒的尸体。我成了 孤儿,整个夏天的悲痛,像一场暴风把我卷进了无声无息的风眼,令人窒息。 我梦见她没死,只是去了别的地方没有告诉我而已。她去世后的一段时间,我换掉母亲住过的屋子,清理了她所有遗物,无任何她存在过的痕迹,可我对她的爱和思念不曾停止。只是她活着的时候,我从未意识到这点。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像突然出现在填补不上的裂隙里,这种悲痛是全方位渗透,它能破坏所有事情的正常进行,原以为会运作如常,却又无法控制。 时间会减轻“伤痛”,但也会让“失去”翻倍。 母亲离世后,我头疼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遇到真爱约翰尼斯,我才坦然地接纳:过去的已经过去。 正如书中写得:爱有多让人烦忧,就有多么让人安定! 是的,爱情让我逐渐走出了失去亲人的悲伤,我重新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二、信任与爱,是快速成熟的催化剂。 我单纯的以为,孩子与母亲之间爱和信任,是相见之后的事,可事实并非如此。 也并非孩子出生之后,关怀和慈爱才换来信任。其实,这一切早就在与孩子相见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爱的存在与我们的行为无关的。 早在他还在娘胎中,他便会下意识地、全身心地信赖母亲,把脸和身体自然地转向母亲。而我对此一无所知,依然自以为是地对孩子做着自己的事情,甚至掌握着对孩子的生杀大权。 看着怀抱中熟睡的孩子,才明确感受到:信任是一种礼物,就像鸡蛋一样脆弱,必须小心翼翼,竭尽所能地把自己的身体营造成孩子的安乐窝。孩子对母亲这种十足的信任,让我原本习以为常的东西,又一次陷入不确定的自我怀疑和焦虑中,害怕自己当不了一个经验十足、驾轻就熟的好母亲。 这种焦灼感,直到日复一日地与女儿相处,我才明白:每个母亲对孩子,心中永远充盈着保护的冲动,而这种爱也是在点点滴滴中汇聚起来的,并非与生俱来。 三、渐行渐远的亲子关系,是终将面对的结局。 女儿日渐成长,我与她的关系有了微妙变化。 因为过去,她的想法在脸上展露无遗,就像天气的阴晴变化。可现在,我再也没法将她看穿,她在我眼里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透明,她渐渐有了复杂的心思,并且学会了隐藏……她的成长过程,也正是她从我眼前消失的过程。 当年,我为了捍卫个体独立的主权,从空间和心理上拉大与母亲的关系。而女儿与我也会有一天,各有住处。我和她的所有爱意,也会随着时间都被过滤掉了,只保留实用性和必要性。 就像从身体截下的肢体,它曾经与我密不可分,但是一朝被切断,就再也不可能复原,如同一样东西掉出了船舷,就会随着水流越飘越远,终于再也望不见。 当然,我最初无法理解母亲与外婆之间那份微妙关系,“午饭后,母亲被K博士送回房间休息,我则被赶到屋外那片荒野上去玩”,也是为人母后才幡然醒悟“外婆只会用那种方式来照顾人,母亲也只会以那种方式被外婆照顾,当所有人都假装在各干各的,某种交流也正在无声无息地进行。”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走向孤独的过程,我们不得不与生养我们的那些人奋力尽量推迟它的到来。 这种渐行渐远的关系,像天上的风筝越飞越高远,地上的人只能依靠手中拽着的这根血缘线,在无声无息中保持着难以隔断的联系。 “我”与女儿,与母亲,母亲与外婆三代人经历何其相似,这便是原生家庭情感的轮回,带着深深的烙印,是宿命也是原罪,谁也无法抹去!
封面《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九):对于母爱来说,渴望与恐惧,一个是原罪,一个是宿命
有人说,女性的生育能力是上天的恩赐,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孕育一个孩子是一个女人独有的能力,想必成为一个母亲,一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除了女性本身,有多少人知道,孕育一个孩子要付出多少代价,有谁能够体会母亲本身的感受,或者说在意她们的心理状态。对于每一个经历怀孕、生产的女性来说,都渴望身边的人能够给予足够的理解与关怀。但往往,没有相同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女性在孕育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呢?在《我们的人生大事》这本书中,几乎涉及到了女性孕育过程中的大部分心理问题,也许你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在,她的首部短篇小说集获得了萨默塞特·毛姆奖和爱奇希尔短篇小说奖。2018年,完成了首部长篇小说《我们的人生大事》。这是一本纪实小说,开创了“生育”小说先河,给予女性神秘的安慰力。当《纽约时报》采访她创作这本书的想法时,她说:“我想写的是人的自我认同感和主体性,想写一个人和她腹中的孩子之间的核心关系——双方似乎亲密至极,但实际上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这种关系很妙,让我回味无穷。以此为切入点,我可以探讨许多一直都很想探讨的话题。”所以,《纽约时报》评论这部小说:“身为人母的痛苦与喜悦,几乎让每一位新手妈妈都向外发出她们独一无二的加急信”。
01.原生家庭,不止影响一代人
小说故事讲述了杰西与母亲、母亲与外婆之间的感情羁绊,这种羁绊,一度让杰西犹豫要不要生孩子。杰西还没有过完童年,父亲就抛弃了她和母亲,而杰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变得有些生疏,以至于母女两人分开居住。当知道母亲重病需要照顾的时候,杰西才不得不搬回母亲那里,并为此而感到羞愧。她羞愧不是出于爱,也不是出于怜悯,仅仅是因为除了她之外再没有别的人可以代替她。她与母亲的这种生疏感,一方面是从小父亲的抛弃给她带来的伤害,另一方面,是母亲与外婆的相处方式,影响着母亲与自己的相处模式。原生家庭的伤害,甚至让杰西认为,自己的存在是一种负担,内心充满的内疚感。小说将杰西与母亲、母亲与外婆之间的情感牵连,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刻画的细致入微。
02.家,本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但方式不当,就会变成伤害的传递通道
虽然她们三代人之间相处的甚为冷漠、生疏,但从细微之处能体现出来,其实女儿从心理上来说,还是依赖母亲,母亲也是发自内心的爱着自己的女儿。杰西的母亲去世后,她在母亲的那所房子里花了一下午的时间都没有成功的支付电费;屋子太冷想给暖气管排气,结果弄了一地臭水;为换灯泡,找不到灯罩钥匙,屋子里漆黑一片。她就好像是一个误闯这幢房子的外人,这所有的事母亲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告诉她,她也从来没有想过要问母亲,因为,母亲想要一直为自己的女儿维持一个安稳的大后方,而杰西从心理上来说也是依赖母亲的吧!但往往就是因为一个不问,一个不说,才将两个人的关系越拉越远,生疏到肢体接触的时候都显得那么不自在。
母亲与外婆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杰西的外婆是一名精神分析家,在母亲很小的时候,外婆每天都要母亲详细描述自己的梦,所以母亲从那时开始,就不再做梦。这从心理上来说,无疑给母亲当时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伤害,以至于长大后,与外婆之间的关系变得僵冷。但实际上,外婆是因为爱自己的女儿,想要通过梦境来了解自己的女儿有没有经历什么不好的事情,也是出于保护心理,只不过这种爱的方式反而给母亲带来了伤害。
03.对于母爱来说,渴望与恐惧,一个是原罪,一个是宿命
“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杰西因为受母亲与外婆的影响,一直纠结要不要孩子。她说她渴望有个孩子,但又无法想象自己怀孕当母亲是什么样子。这大部分即将做妈妈的女性都会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因为孩子一旦出生,就要担负起把这个小生命养大的责任,但有害怕一个不小心,会把她们幼小的生命塑造成糟糕的模样,就这样夹在渴望与恐惧的两级之间。但这种心理变化,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怀孕过程中的艰辛,很少有人提及。当你的肚子一天天隆起,孕吐的痛苦,身体的各个部位浮肿,身体激素的变化,导致情绪起伏不定。这种时候,你希望得到丈夫、亲人、朋友的理解。但没有同样经历的人无法感同身受,也没有办法给予你渴望的关怀,于是焦虑、抑郁、恐惧的情绪就产生了。杰西将怀孕期间的这种感受,以及渴望被重视、被理解、被原谅的心理精准的描述了出来。直到杰西的女儿出生,被抱走的那一刻,她才松了一口气。
女人可以创造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成为你唯一的创造之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断寻求母女关系、生死、失落与悲伤之间的平衡,而《我们的人生大事》这本小说开创了新兴的六排,引人入胜,整体散发着奇怪的安慰力。但愿这本书给正在经历这些困扰的你带来希望。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十):生与死,爱与离别,岁月里缠绕的人生大事有几何?
“妈妈,我爱你。”羞涩而简单的话语,像是一声魔音可以看见那个长长的甬道,看见生与死,爱与分离的过程,对此你会联想到什么?
在书籍《我们的人生大事》的封面,抽象的线条画作,颇有毕加索抽象画的感知,但书面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闭目的人脸,几个斜立的字母,组成了英文:sight,我们都需要看见,这样的话语,看似广博而不具象,蕴含着太多我们所要描述的情愫,正如书的封面所记录的:“对于母爱,渴望和恐惧,一个是原罪,一个是宿命。”
这句话里涵盖着这本书《我们的人生大事》最为核心的内容,这是英国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著, 她首部短篇小说集斩获萨默塞特.毛姆奖和埃奇希尔短篇小说奖,2018年,完成首部长篇小说《我们的人生大事》。
书名带着一种精炼的终结,却也默默潜藏着那些我们作为人而共同的情感慰藉,书中所描绘的生与死的感知,对于孩子对于自我的探索,细腻的笔触触碰着人柔软的内心,哲思的探索一步步接近人内心的核,宛如透过时空,走入你的内心,带给你这样的画卷:
当死亡来临,作者以无数细碎的话语表达着或是冰冷的内心,或是无所触摸的感知,然而这无所触摸的描摹间,恰恰袒露了那份对于死亡的无比直面,没有默默温情的最终毫无遗憾,有的是在细腻的内心下,无可奈何,却又微微抗拒的内心。
“我梦见她并没有死,只是去了别的地方没有告诉我而已;后来她又回来了,想要强行挤进她离开时留下的空洞里,可她再也挤不回去了。”在描摹和母亲最终相处的时间里,作者用极为冷静克制的话语来描摹着那段极为时光,像走入一个时光通道,然后只以客观话语来观察这样的一段具体的事件,抽离出的情感,在对自己的总结中:
“我当时还以为悲痛该是另一种模样——更深沉重,也更肤浅,也许像丰碑,也许像山峦,简单明了,收放自如。我唯独没想到的是,伤心原来是潜移默化额,是全方面渗透的,它能破坏所有事情的正常 进行。我原以为,失去亲人会是一桩戏剧化的事,像一场历练;而实际上,失去亲人是空空如也,一切都还像以前一样,可是一切都不再运作如常。”这种还像以前一样,可是一切都不再运作如常,宛如像一个分水岭,生活与感知,人的内心会因为某些重要的事件,形成一种分水岭,细细密密的,宛如水帘洞内那丝丝密密的水帘,透着密集的却也隔膜了内心真实与现实生活的联通,现实生活的如常,该干什么就完成什么事件,内心却因此而发生巨大的震动,这种震动,和自己以为的如常,形成奇异的反差。
所谓冰冷,也因此成了一个抽象的语词,所不同的不过是偶然回首,原来有一个意念里,生活里维系的感知的人物不再存于物质世界。也许会如常地说一声:“我妈妈死了。”随即也不过是淡然地说,一切如常。
作者袒露给我们的恰恰是一种在感知与理性之间的一种极为克制却又试图去描摹出的无奈与不可触摸,这种不可触摸让冰冷的内核变成了一种极为想要融化的尖冰,也因此,作者在故事里描摹了她极为焦虑的一件事:是否要一个孩子?
作者开头对于怀孕的焦虑,以及与女儿的关系,看似在描绘亲子间的关系,恰恰又是与内在自我的思考与探索地描绘,当孩童分离出身体,去从共生到分离,生理的分离并不代表心理层面的分离,这个过程,会在生活里逐步的延伸,理解并看见。
看见那个需要被关怀的内在自我,作者在文中对于是否怀孕的焦虑,恰恰是一种对于不确定的外在的一种焦虑,然而这份不确定中,却又带着渴望,渴望一种从心底里去触碰自我的共生面对,孩童的孕育除了生理层面的孵化,更像是在不断通过生长出来的一部分,逐渐达到心理的分离,成为一个完备的人。
生活里,常常在媒体暴露中看到控制感十足的亲子关系,或是亲密无间,却又令人无比的窒息,这种窒息,延续于亲密关系,因此随意翻翻网络文章,比比皆是,而在这本小说中,除了对于生与死的哲学式的探索,更从一种细腻的文字中,将焦虑,不确定,无法言喻的控制感,试图回归内心的种种尝试,折射的一清二楚。
也许你会想问,她究竟说了哪些?
作者从对孩童的分离感知,回溯到对母亲的离去的感知,穿插与丈夫之间的相处面对,再从对母亲的片段回溯中,去看见母亲,外婆之间的关系,其中有穿插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解,最终作者与内在母亲的和解,与内在孩子的和解,期待着真实世界孩童的降生,孩童出生的啼哭声,让他们明晰: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哭,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会想办法搞清楚的。
生活里,我们对于亲子,对于亲密关系,对于生与死的迷惑或探索,都如同书籍开头的几个字的总汇:爱,生育,离别,死亡。简单的几个字涵盖了很多女性生活中的整体脉络,或许这是封面被夸张地被称为“生育小说”的原因。
小说像一个融汇很多骨血的综合体,将内在的情愫感知,人内心的困惑,触碰用柔美细腻的笔触一笔笔的勾勒出来,正如封面的抽象的人脸,我们也许并不能一下子看见那个真实的自我,但是这个过程,恰恰是我们抽丝剥茧,逐步化繁为简的去看见自我的过程,无论是爱与离别,无论是孕育与成长,都是一种面对与新生。
愿我们在人生大事中,去看见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