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移民》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1 04:02: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移民》读后感摘抄

  《移民》是一本由[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移民》读后感(一):移民:此世无根

  塞巴尔德写法奇葩,在大量环境描写中穿插故事的叙述,使得人物若隐若现,甚为渺小,正如移民的处境。作为移民,漂泊不定,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移民与故事世界格格不入,疏离,包括与最亲的配偶。分居,各行其事。作为移民,他们非常努力奋斗。从事业成就来看,其实他们也混得不错。他们的痛苦是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无法缓解。唯有一死,方能解脱。

  《移民》读后感(二):移民:寂静如此不可思议

  1944年生于德国的作家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最后的大师”,1992年发表的《移民》是他的成名作。塞巴尔德《移民》通过四个不同故事,描写从历史的暴力事件中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除了肉体背井离乡,精神上经受的苦难、残忍与恐怖的摧残,痛失心灵家园的悲惨遭遇。

  他笔下白天的城市如同废墟,夜晚的城市如同停尸场或陵墓,城市中游走的人都是没有灵魂的躯壳。遗忘母语,甚至无法断句,他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对撕心裂肺伤痛所发出的控诉。他将苦难带入语言,却没有使苦难失去尊严。

  读后懂得和平的宝贵。昔日可以重现,虽然战争给个体和民族带来了巨大、永久的伤害,但我们更能从伤痛中体会生命与自由的宝贵,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

  《移民》读后感(三):移民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0/05/01/%e7%a7%bb%e6%b0%91/

  移民 [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 刁承俊 /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3

  子扉我 2020年春 虹口久业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0年5月5日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移民》读后感(四):德国式的幻灭也是全世界的幻灭

  我读这本书在一半时,忽然找出《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一起边读边翻阅。如果说德国文学是我印象里的那两个人:歌德、黑塞,那么这位以自己是德国人而感难受与复杂的温弗里德 赛巴尔德则用调查的方式,温和干净的语言扩充了我的狭小视野。在《语言与沉默》里,作者认为语言已死,那么在这本三个短故事加一个长故事的书里,作者把四个孤独的犹太裔德国人从往事里捞出,用真实图片和自己亲身寻找(不叫寻找,应称一种发现藤上花,继而寻访风中消息的克制)采访(也不叫采访,倾听、留意和白天梦里醒来的启示)把四个以自杀(尽管最后一位作者的舅舅是因休克疗法而亡)而结束生命的绝命故事徐徐写完。没读小说前,或许在我单一的眼界里,二战只有两种人:逃离了希特勒枪口的人和被希特勒杀害的人。读完这本书,这个视野完全倾斜,非正常角度里有了很多疑问也没有在书里被解答,成了一块鲠,也许是一个印记,让我开始去尽自己所能开始对德国作家的捕捉与了解。

  使我和犹太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我有些羞于承认)既不是信仰,也不是民族自豪感。因为我是一个不信宗教的人,而且是在没有任何宗教的情况下长大的,虽然我对所谓人类文化的“伦理”标准并非毫无敬意。由于受到那些我们犹太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可怕例子的惊吓,每当我感到一种民族热忱在心中被唤起时,我就把它当作有害和错误的倾向而加以压制。但是仍有大量别的事物使犹太民族和犹太人的吸引力成为不可抗拒的力量——许多模糊的力量,它们越是强而有力便越发不能用言语形容,以及一种内心同一性清晰意识,即一种共同精神建设的隐蔽所。这段话是我摘自《同一性》这本书弗罗伊德一次演讲。

  给它五分,因为我喜欢这种既真实又不漫溢的描写手法,终于没有人按着我的头问:写得好不好?

  《移民》读后感(五):历史与虚构的加工

  《移民》让我接触到了塞巴尔德,而在之前虽听说过《奥斯特里茨》却一直没有入手。1944年出生于德国,1966年移民英国,他的文字中包含着移民作家所拥有的特色,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回忆的重视,都是其重要内容。用杰弗逊的话来评价便是“钟声般的庄严”——他的文字里透露着乡思,有一种固定的韵致。

  所谓的塞巴尔德文风正是“模糊事实和虚构的界限”。《移民》当中的文字描写便是如此,似乎是虚构的内容,但又有照片加以辅助;似乎讲述的非虚构的事实,却又增加了很多文学性的加工,这样的文章对初读者要求更高。作为诺贝尔文学者的候选人之一,其文章更多的是对于历史的反思,回忆和记忆究竟有什么作用?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篇《亨利·塞尔温大夫》的卷首语为“往事岂能如烟”,谁也没有想到金钱、生活习惯都没有让两个人分开,最后居然是移民的身份。对于自己身份的隐藏本就是一种痛苦,选择移民、离开故乡是无奈的,“大海、轮船后面拖着的那道烟、灰蒙蒙的远方、轮船在公海上的上下起伏、我们心里感到的恐惧和怀着的希望”。本以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能够有光明的未来,却发现自己永远被排除在这个国家之外,只是一个异乡人罢了。

  第二章《保罗·贝雷耶特》的卷首语为“有些谜团无法解”。真的无法解释吗?保罗最后为何选择自杀,我想读完这本书的人都能够猜测出来。保罗一直认为自己无法融入新城市当中,“他是被放逐者,而非S城的一员。”这样的想法贯穿其一生,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对他来说,铁道总是有一种深刻的含义——可能他认为它们通向死亡。古今中外,多少人选择了卧轨自杀,或许火车前进的方向给了死亡以光明的特征。

  第三章《安布罗斯·阿德尔瓦尔特》让我感受颇深,究竟为何不再回忆?本篇最后一段中有这样的描述“我总觉得回忆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回忆使人的头沉重而晕眩,好像人不是在时间的逃避中往回看,而是从顶点消失在云端的塔楼的极高处落到大地上。”回忆很容易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脆弱。但当舅公最后失去自己原本工作的意义时,他用来逃避回忆的借口消失了,只能直面过去,这样回忆开始涌现,最后将其吞没。

  每一个选择移民的人都在纠结,未来依旧是黑暗的,他们隐瞒身世、努力适应,却无法被“异乡人”这一标签打败,完全融入异国他乡是艰难的,一生的坎坷又以自杀的方式终结,也是悲惨的、同情的,而这在最后一篇《马克斯·费尔贝尔》最直接体现出来。

  费尔贝尔为德国犹太人,其父母受到当时纳粹党的迫害,最后不知所踪(最大的可能性也是死亡)。他的一生是充斥着痛苦的,“既不存在过去,也不存在未来,至少对我来说不存在。那些出没于我记忆中的、折磨着我的碎片式的情景,具有一种强迫性。”谁也不想回忆痛苦,想到德国,他的记忆是漂亮却又令人害怕,有着愉快的童年也有着痛苦的过往,这让他一直处于矛盾之中,最后死亡。

  人类是容易忘记痛苦的,我们总是重复错误,而人类却也是最聪明的,因为我们会反思历史,塞巴尔德最宝贵的便是对于历史合理的反思,这让我想到我最喜欢的作家——普利莫·莱维,人类需要这样一批人来记录历史,让我们能够深刻反思,最后避免重复犯错。

  《移民》读后感(六):少数群体的悲歌

  

这是围绕着四个因为犹太血统背井离乡的主人公生发出的四个故事。在刚放下这本书时,我是这样想的。但我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突然后知后觉:《移民》不仅属于犹太族群,更是属于所有处于类似境遇的不幸的少数群体共同的一曲悲歌。

本书从“我”身边熟悉的人切入,将他们自身、乃至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阅读之时,只感到这些故事的画面连同富有年代感的黑白老照片,被投影到一台老旧的幻灯机上,画面在银幕上轻轻颤动,平时看不见的室内灰尘在幻灯机前的光锥中发亮、起舞,不时令人产生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四个故事都是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叶,犹太人被迫害、被驱逐、甚至被杀害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四个主人公都是在孩童或者青年时代就“幸运”地逃离了死亡的命运,然而那些悲惨的记忆仍旧像乌云那样遮蔽着他们之后的人生,没有人能够彻底解脱。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保罗 贝雷耶特和安布罗斯舅舅的故事。

保罗,一个总是显得精神很好、兴致勃勃,但实际上内心非常荒凉的人,一个孤独的人。当一个人的人生理想破灭、家道中落、失去家人、背井离乡,都是因为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然而在战争开始时,又要因为自己四分之三的雅利安血统,作为士兵为这个生养了自己、却又迫害自己的国家、故土和人民作战,这种身份认知上的失衡、战争对人性造成的伤害,已经足以撕裂一个人。保罗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乡,无法割舍;可是他也忘不了故乡曾从他手中夺走过什么,再加上故乡和乡民们的排斥和不接纳,他只能在照片上写下这样绝望的文字:“人总是在直线距离大约两千公里外——可是从何处算起”,哪里才是我的故乡,我心灵的归宿呢?爱恨交织的保罗在选择放弃故乡祖屋的那一刻,实际上也已经决定了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许作者只是借保罗之口在诉说,属于保罗的孤独,也属于整个犹太人群体、也属于被迫害的所有少数群体。

安布罗斯舅舅拥有各种意义上都显得及其成功的人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强干的人,一生也逃不开记忆的折磨。他在那座位于四周蔓延开来广阔无垠的针叶林间的塔楼里,永远抬着头眺望从无法想象的高空不断往下旋舞的雪花。安布罗斯舅舅及其家人其实也是从欧洲逃离到美国的犹太人移民缩影。很多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那些被迫害的人们只要逃离了欧洲、到达美洲,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如安布罗斯这样已经成为犹太人上层阶级的人,依然无法面对自己心灵深处的暗影,何况是那些普通的穷苦人,完全可能遭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说实话,这本书看完时是挺丧的。无论是亨利大夫的知己七十二年后才在冰川重见天日的报道,保罗故乡祖屋衣帽架上挂了将近40年的风衣,还是安布罗斯眼中荒芜的耶路撒冷,费尔贝尔梦中与自己父母起居室一模一样的珍品陈列室,那种致郁的感觉、幽暗的场景,很长时间内都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段历史虽然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成为历史,但仔细想想,实际上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太阳底下其实并无新事。对于少数群体的保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人类应当关注的问题。至少,不要再让这一曲悲歌一次又一次地响起。

  《移民》读后感(七):所谓故乡,就是回不去的远方。

《移民》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离开家去别处谋生,曾经从不会想家,也从不会思乡的我,在异地,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在当地人都在说他们的家乡话而我却融不进去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想家。

  某天和同事朋友闲聊,说起自己各地奔波的生活,还会自嘲说自己是异地“移民”――移动着到处走、没有根的人民。

  直到偶然间遇到这本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的《移民》,才知道何谓“移民”,同时也理解了书的封面上写的那句话:

所谓移民,即失去礼拜天的灵魂 在大地上寻找更好的人的定义 最后只能以死还乡

  让人深受触动,它恰好总结了书的中心思想,如果可以选择,谁不想留在故土,谁又想背井离乡。

  本书作者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我其实并没有看过他的书,可书里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就深深吸引住了我,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不愧是被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级别的作家。

  刁承俊老师翻译得也非常适合我们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没有那尴尬得我脚心能抠出一座精绝古城的翻译腔,同时也忠实得呈现了原作语言的魅力,除了主人公的名字是外国人的,我几乎感觉不到这其实是一本德国小说。

  全书共收录了四个短篇小说,他们看上去彼此独立,毫无关联,却又有一个共同点:说的都是背井离乡的犹太移民在原居住地和异国他乡的悲惨遭遇。

  稍微了解一点世界史的,都知道那段犹太人被迫害的黑暗历史,虽然看着离我们很遥远,可读起本书来,就能明白作者轻描淡写的文字之下,那些普通犹太人的生活有多么的触目惊心。

  四个故事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篇《亨利•塞尔温大夫》,它讲述了塞尔温大夫的一生,却并不是从塞尔温本人的视角出发,而是以作者夫妇在英国郊区寻找住所,偶遇塞尔温为开端,通过塞尔温的自述,将移民生活的艰辛,一点一点得展现在我们面前。

  起先是举家离开故乡,踏上流落异国他乡的旅途,接着通过自身努力,攻读医学成为医生,结识了妻子,从医一辈子,却在老年因不擅长理财,一贫如洗,和妻子也渐行渐远,只能在荒废已久的花园里,和动植物做伴,最后由于自己犹太人身份的暴露,开枪自杀,结束了生命。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可是短短几行字,却让我的心情五味杂陈,几次放下书本。

  这位叫塞尔温的老人,就像被作者写活了,寥寥几笔就勾勒出这样一位犹太老人郁郁不得志得走完了他的一生。

  家人朋友也离开了,故土再也回不去,最终只徒留回忆,到最后不会再有人记得,化作尘埃,了无痕迹。

  这就是移民的含义吧。

  失去故乡,远离故土,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那种和家乡割裂的痛,每时每刻都在侵扰着灵魂,直到书中扉页上写的“最后只能以死还乡”。

  所谓故乡啊,就是回不去的远方。

  我小时候不懂,当身边某个亲人离世前的最后一个愿望,为什么是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葬回故乡,长大了才懂,但我却希望自己永远不懂,因为在我懂得的那一刻,我也成了那个远离故土的人,那个游离在浮世繁华里,想要成为更好的我自己,却发现最后,自己只是个想回到家乡的离人罢了。

  End。

  《移民》读后感(八):虚幻的记忆与真实的伤痛

  “我总觉得回忆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回忆使人头沉重而晕眩,好像人不是在时间的逃避中往回看,而是从顶点消失在云端的塔楼的极高处落到大地上。”

  浪子之所以被称为浪子,是因为他们有家。家已分崩离析而无处可归的人,成为了移民。于是故乡化为了,在无数日夜里,记忆不自主想去抵达的、却被自己用理智极力克制,一次次自我消耗中的幻影。可实际上,精神的痛苦几乎是永无止境的。当感觉已经达到最后的极限时,往往还会有另外的痛苦。这些移民们,就是这样从一个深渊,坠入另一个深渊,循环往复着。无论他们用怎样的方式控制记忆,暂时会在多大程度上通过隐居成功的保持内心的平静,昔日的不幸依然会不断生长,开出层叠错落的恶之花,给生活投下阴影,使这些年月变得黯淡无光。

  于是,终日静坐在花园僻静的一角的“观赏隐士”塞尔温大夫,终于用他那把反复擦拭的大口径猎枪射出的子弹结束了生命;当一辆火车从小柳树丛出来,拐向空旷的原野时,“我”的小学老师,保罗·贝雷耶特早已毫不犹疑地卧在了铁轨上;阿德尔瓦尔特,与“我”有一面之缘的舅公,主动离开了他的生活进入养老院,每日配合着进行和殉教不相上下的休克疗法,默默承受着一切,只为让自己断绝记忆力与思考的能力;菲尔贝尔不敢再离开移民到的曼彻斯特,旁人的目光都使他不安。于是终日蜗居于小画室之内,世上与他最亲近的,是作画所产生的垃圾与空气中的灰尘,甚于阳光空气与水。他们不断试图拯救自己,也在残酷地自我毁灭。

  这些移民中,有跟“我”短期交集的友人,幼年时期的老师,仅与“我”有过一面之缘的舅公,与我“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患难之交。关于他们的故事,都是从这些移民业已离世的“结果”开始,逆时间之流向回溯源,随着移民本人的讲述,更多的是移民身边的亲友,与移民各个时期、特别是生命后期曾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的回忆,并借着照片、日记,与“我”的亲临实地,令这些就要被掩埋的记忆的逐渐浮现,既是对这些移民的一生进行了梳理,同样也在进行告别。

  塞巴尔德采用报告文学式的写法,事无巨细地描述了“我”探寻过程中的国家、地点、景物等,令人物命运与历史紧密贴合,同时辅以与描述内容一致的照片......这些类似于“关键内容的证据”,使故事最大程度地趋近于真实。塞巴尔德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平铺直叙地借助追索,对移民的经历进行客观的描述而非控诉。通过“我”于各方获得的讯息,抽丝剥茧地拼凑出了每位移民的人生。可问题是,记忆究竟可以多真实?“我”凭借一段段记忆拼凑出的人生,又究竟能多接近于“真实”?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在塞巴尔德这里,是人们“随着每次脉搏跳动,一天天地、一小时又一小时地、变得更不可理解、更没有个性、更抽象。”

  也许,死寂的风景只能重新回流到逝者本身,记忆的潟湖的扩大,只会打破平静,连结起不可测、不可知的深海。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我”在凭借记忆召唤回这些移民,倒不如说,“我”正准备向他们走去。

  除去这些移民的流离,他们的追逐者“我”,也一直未曾停歇。“我”不是在去往一个个新地点后,遇见这些移民,就是在追逐这些移民的路上。“我”为何会一次次地去探寻这些并不那么熟识的人的过往?书中并没有给出支撑“我”这种近乎执着的行为的理由。也许它所隐去的,正是“我”与这些移民们类似的身份与经历。书中最后一个故事里,“我”在一直在重建生活的勇气时遇见了画家,“我”正是在听过移民画家的经历后,才与他成为了真正的朋友,诸多如此细节也可见一斑。

  书中“我”所在的每一处的现实,映入眼中的景象均是灰暗与凋敝的。彩色的闪烁光芒,只在书中两次提到的移民本人的日记中才会出现,以及一次流转于“我”做的关于移民本人的梦中。日记与梦,看似一真一幻,但其实二者都在时光的打磨下,在记忆的串联中,不断地变形,再又融为一体。

  而它们,“就像那些邪恶的德国童话当中的一个。在这些童话中,一旦你被咒语击中,你就得将你最初的工作——在这里是回忆、写作和阅读——继续下去,直到心碎为止。”

  《移民》读后感(九):一首背井离乡者的安魂曲

  《移民》是德国著名作家——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的成名作。曾经获得过柏林文学奖。这本书是中文世界首度引进 。之前一直听说却无缘看到,这次可算如愿了。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1944年生于德国, 2001年因车祸去世。塞巴尔德的作品不多,但每一本都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级别的作家。曾经获得多次国家及国际大奖,包括德国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海涅文学奖等。

  身为一名德国人,塞巴尔德无论是成名作《移民》还是顶峰之作《奥斯特利茨》,都紧紧环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战争对于人的摧残。身处曾经的战争中心,塞巴尔德可能比任何人都能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包括二战时期最著名的对于犹太人的赶尽杀绝。

  这种赶尽杀绝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毒气室里,对于那些费劲千辛万苦逃离的犹太人,命运也并没有怜悯他们,给与他们安身立命之处。

  这本《移民》讲的就是这些人的故事。本书是由“我”为引子,引出了和自己联系微弱的四个人物。这四个人物都是人世间的一出悲剧。四个人,四个小故事组成了这一本《移民》。

  这四个故事分别是《亨利• 塞尔温大夫》《保罗• 贝雷耶特》《安布罗斯• 阿德尔瓦尔特》《马克斯• 费尔贝尔》。这四个故事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他们除了“我“之外,都有另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离开故乡,流散他国的犹太人。

  塞巴尔德彻底推翻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壁垒,看似纪实,实是小说,为了这些流亡在外的人谱写了一首安魂曲。

  《亨利• 塞尔温大夫》讲述了亨利• 塞尔温大夫的一生。他7岁就随着自己的父母漂流在外,唯一的念想就是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对于一个从7岁就流浪的人来说,那生活了七年的地方就可以被称为他的故乡,实在是因为生活对于他太过于残忍。

  身为一名大夫,却习惯卑躬屈膝的和人交流,无人在意他的感受。他只能和草交流来抒发自己的情绪。他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浮萍,在恶劣的环境中飘来飘去,任何人都可以对他颐指气使。他唯一温暖的回忆来自于故乡,他最后却只能用死亡来达成自己的心愿。

  《保罗• 贝雷耶特》中,保罗作为一名曾经拥有美好未来的老师,也曾对生活报以希望。但是就因为他的四分之一犹太血统,他的家庭破碎,他的工作被人剥夺,被自己的祖国所驱逐。他一下就被命运打落谷底,唯一能发出的反抗就是在在铁轨上寻死。

  塞巴尔德用自己风格独特的笔调,配合一张张的黑白照片,深刻的反映了当事人内心的孤独与绝望。这些故事都曾经随着时间渐渐被人淡忘了。塞巴尔德从一个个记忆中还原了这些人生的疾苦,不让他们化为历史的尘埃,让世人都记得这些真实经历过的苦难。

  读塞巴尔德的作品是非常震撼的,也是非常悲伤的。他的虚构仿佛事实,他的记录都像历史。那些图像都像在默默向你倾诉那些发生的苦楚。他打破了小说与纪实固有的界限,将战争的残酷性淋漓尽致地融入了文字中。

  他让我们知道,战争与种族仇恨杀死的不光是人的生命,还有自尊,未来与希望。这些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清洗遗忘,而应该时刻警醒着我们,人们为这些曾付出过怎样惨重的代价。

  最后,这本《移民》的装帧非常漂亮,和《奥斯特利茨》是一个系列的设计。蓝白黑三色非常的简洁,拆的时候感觉好舍不得。为了这个封面,我也愿意买一本回家珍藏,就算放书架上装饰也能为书架增加设计感啊。

  《移民》读后感(十):假如阅读一本小说需要点契机

  

最初知道W.G.塞巴尔德是在伍德的《私货》里,开篇致敬摇滚鼓手基斯•穆恩的短文后即跟着评述《奥斯特利茨》。那时我还没读过这本书,为了将伍德的文章读下去,只好先草草了解塞巴尔德,不想印象太过深刻,“与回忆纠缠的人”,后来即便放下了相关的资料,仍然不时在脑海中反复构画着属于他的日常情景。

接着是在莫迪亚诺寥寥可数的访谈中,记者问他想读的一本新书,莫迪亚诺提到帕慕克、他在《来自遗忘的最深处》书前献给的彼得•汉德克,再有就是:W.G.塞巴尔德。假如用心阅读两个人的作品会有所猜测:塞尔巴德对莫迪亚诺有所启发而非影响,莫迪亚诺在回忆这一叙述手法上的应用和发展或取之于塞巴尔德对回忆的“钻研”。

最后是在扎加耶夫斯基的诗集《永恒的敌人》收录了一首纪念塞巴尔德的诗歌《我们的世界》,诗作不长尤其触动遂十分乐意抄录在此:

我从未见过他,我只知道他的书和一些奇怪的照片,仿佛自二手商店买来,而人类的命运也如二手发现,一个声音静静地叙述,一次凝视看到那么多,一次凝视转过头来,不回避恐惧也不回避狂喜; 而我们的世界在他的散文中,我们的世界,那么平静——但是充满被彻底忘却的罪行,即便在可爱的小镇在这片海或那片海的岸边,我们的世界布满空空的教堂,纵横的铁轨,古老堑壕的伤痕,高速公路,被无常劈开,我们盲目的世界因你的离去而缩小。

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已经将《奥斯特里茨》断断续续地读完,诗人说出了心中模糊的感动,更多拙劣的句子不足以与之媲美。这时我已经做了决定将作家的书全部看完,遗憾的是,作家已于2001年车祸去世,不再有新作,是只有三部作品吗?《移民》(也曾被译作《移民的人们》?)《土星之环》、《奥斯特利茨》(以曾被译作《眩晕》?)。

《巴黎评论》的记者问奥登翻过乔伊斯《芬尼根守灵夜》吗?奥登说:“乔伊斯自己说过,他希望人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会他的作品。对我来说,生命太过短促,也太宝贵了。”

先憋住不代入英式刻薄疯笑起来,告别悠闲的阅读,意识到自己艺术生命的珍贵与短暂,或许这本是一个艺术家的直觉。

对我个人来说,阅读愈加变成一种对自己的奖赏。一本书无论是好还是坏又或者充分得知哪里不够好,总是要读完的,甚至一个盛名在外的作家,要读完他的全部作品才有得自己的判断。这些仍然是要用掉许多时间,即便某一本书有所启发也是抽象的俯瞰的,并不会对明天要写的有帮助。

我尤其愿意在写累了之后奖赏自己去读塞巴尔德的小说,扎加耶夫斯基的诗歌和散文,以及伍德的文学评论集,这三种的共同:作品文字其间有智慧、叙述有独到的视角与发现,心境是毫无矫饰的朴素的探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移民》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