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时代的低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1 02:2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时代的低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代的低语》是一本由傅小平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一):伟大的作家,伟大的思想

  【闲来读点书】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曾经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一方面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另一方面也有罪与恶的风险。这本由傅小平先生写的这本《时代的低语》则是从畅谈文学,记录访谈录的形式对话当代著名作家,来聊一聊文学,人生,社会,时代。

  本书的内容非常详实,将当代作家的话语用访谈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这个时代,通过阅读这本书,仿佛与这些思想大咖对话,享受阅读的快乐和精神的洗礼,但文学作品又高于生活。作者傅小平现是上海报业集团文学报社里的资深媒体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作者用专业而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话语,真诚的态度,走近这些知名作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对这个时代的文学大咖,对这个时代有更多理性的思考。

  关于文学创作,每一个以“作家”自居的创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都有不同的风格,本书中,有大家熟悉的作家贾平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说《废都》,《秦腔》《高老庄》等等作品,读完非常感动,有时候不禁会落泪,平实的文字背后,并没有哗众取宠,记得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个农民,善良本分,能出大力,有了苦,不对别人说。”可见,这是一个本真的作家,本书的开篇就是以“写作是需要纯粹的”来命题,我想,只有纯粹的人才能够写出纯粹的文学作品,才能在这个时代留下发人深省的东西。

  本书中对话的作家,在我看来,都是时代的强者,,如“写小说就是给人生下一场定义”的作家阿乙,他曾被诊断过肺癌,是写作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是写作让作家重生。而作家的作品,又会为他的读者带来精神的洗礼和重生。这就是文学文学作品的力量,书中有太多关于文学创作的点,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热爱创作的人去揣摩了。

  如果你喜欢贾平凹的作品,喜欢阿乙,热爱文学,喜欢创作,这些访谈录可以让你近一步了解文学,对文学创作也是极有好处的,了解人性,对这个时代也会有更深的感悟。另本书的封面的设计非常有创意,不同的颜色区分开,就像思想的洪流,向读者奔涌而来,你准备好接受文学的洗礼了嘛?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二):写意境界——文学和去文学化

  走进文学像是走进了一座永远无法登顶的山。高处不胜寒,它太高冷了。所以越是往上走,人烟越是稀少。这稀少的群体珍视彼此,互相抱团取暖。你若问我,文学的青天白云从哪来,我可能会说,从山脚下来,从山腰上来,从山巅上来,每一朵云都是攀登者的气息。

  大学就读汉语言文学,最接近文学的专业了。就学期间有个现象,本专业的学生做什么都要用文学的视角去阅读、体验、分析。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被脑海里的文学知识标签化。师生间、朋友间的交流一定是带有明显的文学专用名词的。好像这样才显示出自己的专业性和优越感。呵呵,口齿间蹦出的那些个文邹邹的词儿啊,是文学生身上的金边儿。学以致用,能说出道道是欢喜的。久而久之,便自觉了这种做作。阅读又开始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动词。读便是了。

  走进文学的山,奋力向上的时候,看山便不是山,是征服的对象;待攀升到一定高度,停下脚步,眼前尽是美景,看山便又是山了。像极了哲学的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偶得《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说是偶得也是缘分。一直以来都喜欢看对谈录,能够直观获得作家的所思所想和写作意图。看法和见解直白呈现,实则是记者的深度访谈或作者的自述。但在阅读体验上却能获得一种面对面交谈的心理暗示。仿佛面前端坐着你仰慕的大家,向你娓娓道来山上的白云清风。

  我喜欢郑克鲁,着迷般的喜欢和崇拜。他翻译的《悲惨世界》等一些列法国名著,让我流连在字里行间纵横穿行。我从没有这样迷恋过谁的译本,迷恋道词穷。多次发朋友圈说,太棒了,看哭了。四年的文学生涯,只能用看哭了来表达自己的触动。成年人学会了坚强和忍耐。哭,是成年人之间少有的极端情绪。但郑克鲁老师笔下所译出的世界,是会让人动容并潸然泪下的。

  书中也是针对翻译的问题进行简短地探讨。关于译本重译的必要性、关于译者的文学素养、关于如何鼓励国外优秀译者翻译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有一段看完忍俊不禁,郑克鲁直言不讳地说,之所以不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因为觉得傅雷的译本已经很完美了。之所以会重译《第二性》是因为之前湖南文艺出版社节译的,译文质量太差。哈哈,忍不住笑了。晦涩的译本,味同嚼蜡。郑先生如此直白点出,真直爽啊。

  哭了,笑了。一段对谈也结束了。

  另外还有韩少功关于人工智能对未来文学影响方面的冲击。十二位大家,十二个议题。一本书,至多十二个小时便读完了。读完想说,我太喜欢郑克鲁,着迷般的喜欢和崇拜啊。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三):对谈文学

  文学是文化和时代的产物,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下的社会风气和潮流。朝代的更迭,年代的转换,地域的差异等等都会对文学本身产生影响。

  纵观国内文学发展史,从古代的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到近代的民国杂文、白话小说再到现在的玄幻、科幻、言情、重生、悬疑、推理等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变化着,当代文学更是在严肃文学和快餐文学纷繁复杂的交错之下不断向前发展着。当代文学创作是引导当代人思想最好的方式之一,作品不分好坏,但作家在其作品里传达给读者的三观却是有着是非黑白之分的。

  《时代的低语》这本书是傅小平的最新力作,书中汇集了国内外16位知名作家的文学访谈内容。笔者通过访谈的形式从作家的角度解读他们所写的作品,同时在一问一答中通过其作品来详谈当下的时代与社会——谈作品、谈三观、谈人生、谈理想、谈风气……访谈的内容十分坦诚别致,角度新颖独特,是一般的作家访谈无法比拟的。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些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独到的见解。

  非常惭愧的是,我在这16位知名的作家之中,只认识贾平凹一人,也只读过老师的半部作品——读《秦腔》的时候年纪尚小,读了一半觉得晦涩难懂,而且对其作品里描述的年代、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气完全不了解,就未曾继续下去了。在这本《时代的低语》文学对话录中,主要解读的是贾平凹先生的《山本》,这本更是完全没有读过。但从傅小平和贾平凹两人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的写实,角度多、层次纷繁复杂,是一部非常值得深读的作品。而在这部被誉为“晚期风格”的作品中,贾平凹先生将“写作是需要纯粹的”这一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用“能写多实就写多实”的手法来进行创作,“让读者读后真以为这都是真实的故事”,但其实“整个故事又指向了一个大虚的境界”,这种“混沌而复杂多义”的作品,把人性的极端复杂性描写得淋漓尽致。随着访谈话题的深入,除了对《山本》这本书本身的解读之外,我们还能了解到贾平凹先生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和理解,同时他也在访谈中提到了影响他写作的宗教哲学理念等。

  而在其他15位中外作家的访谈中,傅小平也展示除了他的阅读宽度和思想深度,就作者代表作品本身出发与作者对谈,从而更进一步地去解读作品、解读思想观念,解读文学创作。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学访谈录,它汇总了对谈双方激烈地思想交流,直观地描述了当代文学大家的所思所想,重新探索了创作的无限可能,再次唤醒了文学对生活的意义。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四):文学的回声

  倾听时,沟通双方是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而访问时,沟通双方的观点碰撞则更像是某种你来我往的博弈。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未必擅长沟通,而一个优秀的访问者则需要掌握必要的信息和谈话技巧、营造适宜的谈话氛围、打开谈话对象的心扉,同时还要保持谈话的意识——避免将谈话转变为闲聊,进而探索问题的本质。

  可以说,访问,是提出观点、讨论观点、确认并总结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沟通双方都进行深刻的思考,而作家,大概是最勤于思考的职业之一了。在那些有关作家的访谈之中,要属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的历史最持久,名声也最响亮——自1953年创刊,该杂志一期不落地刊登了众多大家的长篇访谈,并从最初的“小说的艺术”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现在已达三百篇以上,几乎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上所有重要的作家,同时也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在《巴黎评论》里,作家们并不刻意提及自己的某本新作出版,而是着重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创作方法、困惑时刻、文坛秘辛等,再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即刻成为传奇,并被誉为“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然而,因为地域限制或者说意识形态的不同,《巴黎评论》中除了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日裔英籍,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几位屈指可数的日裔作家之外,鲜有亚裔面孔,遑论中国作家。

  2014年凭借《耶路撒冷》获老舍文学奖、同年《如果大雪封门》获鲁迅文学奖、2019年凭借《北上》获茅盾文学奖的70后作家代表人物徐则臣说:“傅小平是极少数既能在世界文学中谈论好中国文学,又能在中国文学中谈论好世界文学的访谈者之一。傅小平也是极少数既洞明文学创作,又兼擅理论批评的访谈者之一。既然《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出自傅小平之手,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会是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是傅小平继《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之后的又一本对话集,以访谈的形式汇聚了当代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思大家,既有与贾平凹的再次对谈,也有与张翎、徐则臣、阿乙等人的初次碰撞,还有与翻译家郑克鲁的“中西结合”……在这本对话集中,不同性别、不同国籍的人们以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思想家的身份解读了他们自己的作品,又从其作品切入这个时代,畅谈理想、人生、艺术、创作——既没有商业利益,也没有广告宣传,有的只是一群热爱文学之人发出的低语。——尽管还不是那么的响亮,但已足够引起回声。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五):只有精彩的提问,才能唤出精彩的回答

  以前看对话录之类的书,多是依靠回答者的自我发散去填充整个内容,而傅小平老师是以其深刻的阅读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他们提出了问题。这些访谈,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拘一格,坦诚且随意,让我们得以从作品去切入,跟作者去与这个时代与社会,谈理想、谈人生、谈艺术、谈文学创作。从而一窥这些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发更多的现实思考。

  就像作家杨炼对傅小平老师的评价:“他像个灵巧的内心侦探,善用对话这一独特文体,跟踪、追寻、审视、厘清当代中国文学诸大家。”

  傅小平先生看似在对话,但更像是在提问。而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不但能通过精彩的发问催生出高水准的回答,也能在高水准的回答瞬间捕获后续疑问的衍生,还能让更多的声音加入对话中来。傅先生便是这提问中的佼佼者,比如张翎的一些话语,是她完全没有想过的,是由于傅先生的“推动”才说出来的。

  最近我读过书中相关的作家是范小青老师,是她的最新小说散文集。或许因为是江南的人,对范老师的作品便有一种亲近感。“每一段故事,就是江南小城的一次呼吸。” 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升华成一段故事,他们那些细碎的日常铺展成一幅壮观的生活画卷,他们曾如此热烈地生活在江南,而江南也因为他们的存在有了真正的灵魂。

  范老师将视野聚焦在江南小镇、 田野乡间、市井里坊中的一个个小人物。范老师在不长的篇幅中构造出跌宕起伏的戏剧感,对人性间的极细微处洞察敏锐,在平淡日常与人物对话间营造出强烈的矛盾。

  不过,我仍记得我跟编辑说过,许是我见识太浅,只有在查阅了资料后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范老师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徐先生跟范老师的对话里,让我更深层次地去了解了范老师近来的写作风格。她的小说充满了对不确定的追求,甚或在情节步步向前的过程中,所有的确定,都是为不确定所做的铺垫,而结局仍是不确定的。正是范老师这独具特色的笔调阐释着对生活的理解,描绘众生百态,诉说人情冷暖,平实中蕴含真情,在细腻温情中却时而能一瞥对生活深刻的哲思。就像她所说:“现实生活中悖谬比比皆是。”

  正是通过傅先生的提问,才让我更了解了范老师的书和作品。只有精彩的提问,才能唤出精彩的回答。提问的精彩,来自敏锐的审美感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以及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相信不仅现在的读者,将来的读者也会从本中得到许多阅读的快乐和有益的启示。

  就像傅先生在后记里所表达:我们因为对时代的关切,用各自独特的方式提出了问题,却未必能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文学,我们本该更为看重的是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美与力量。倾盆的暴雨落下后很快就从大地的表面流掉了,那些“绵绵细雨”却可能长久,或许还能让滋养得以从时代出发又超越时代。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六):对话,对手:举两个例

  对话,对手:举两个例 不管是文学还是其它艺术,在需要创造的同时,也需要欣赏。创造和欣赏,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创造,也就不可能有欣赏;没有欣赏,那么创造的意义也就等于零。即使创造可以孤立存在,如果没有欣赏,那么它也就是如同空气、石头一样的东西,司空见惯,无足轻重。必须要两者同时存在,如同因缘和合,才让一切具有了意义。 而作家和评论家的关系,也如同创造者和欣赏者的关系,不同的是,评论家不只是单纯的欣赏者,他还是一个深入作品精于领悟和解读作品的人。正是由于评论家的深入阐释和解读,才把作家的一些不容易被人解读的深层次意义发掘出来,让作品变得更丰富丰满,也促进了作家的再创作。评论家对作家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对于引领大众接受,发扬作家的思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部《当代文学对话录》,是一个专业媒体人对各位当代著名作家的访谈集结。这里面的访谈做的非常深入,一个是访谈对象皆非等闲之辈,可以说都是文学界中的大咖、翘楚。如贾平凹、范小青、徐小斌、韩少功、马原等等,对于熟悉文学史的人们来说,这些人是可以代表某些现象某种流派的大佬级人物,其地位和影响显而易见。这些人的作品,也是被大家所熟悉的。可以说,这些人的作品,深入到了方方面面的读者层。 除了一些老的代表性人物,体现先锋性的新派人物或者说文学界的新生代也在访谈之中,如徐则臣、周洁茹等。对国外的一些作家也有访谈,应该是有翻译作品的引进,才有宣传需要或者产生了一些影响成为热点,需要向大众引介,才做的访谈。从所有访谈的内容看,基本上涉及了几个方面:一是对于作品的解读,包括人物、思想、构思、意义,这包括了作者对作家的再认识,也有作家自己的坦白讲述,双方面的剖析,可以从多角度让人们重新认识作品,认识作家。 这种文学对话,可以比喻两个对手之间的较量。高明的论者会把作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挖掘出来,那些都是隐藏在作品后面的东西。而作家呢,也可以非常好的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事务认识的发展过程,这些有助于读者对自己作品的理解,甚至文学评论界对自己作品的整体评价。这是好的一面,相得益彰,如果配合不好,也会出现不协调的音律。似乎问者隔靴搔痒、不知所云,而作家敷衍了事、指东答西。这样的访谈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可以看到,本书的访谈者为了访谈做了不少精心准备,读了作家的不少原作,从外围就很好的为深入打下基础。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如果不能准备足够多的材料,也就相当于没有弹药向敌人进攻,也等于没有足够的美味让友人饱腹。这都是同时进行的,一个好的访谈者必须有这两方面的准备和素养。单纯具备或者强调某项,都将让访谈失败。这是一部评论的书,解读的书,也是文学之书,心灵成长对话之书。所有精彩的案例都在其中,不可错过。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七):对话名家,畅谈文学

  《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是傅小平先生的第二部对话录,对当代著名的作家、名家以访谈口述的形式,畅谈当下文学艺术方面的话题。其中,傅小平先生采访了贾平凹、张翎、范小青、徐小斌、韩少功、马原、郑克鲁、赵德明等国内外的16个作家。对每个作家的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提出一系列的访谈话题。对于作家的作品内涵,进行了深刻和挖掘性的探讨和交流,特别是对每一位作家的写作风格,探索创作的思想以及文学对生活的意义。

  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也有很多不同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经典,也积攒了不少重要而独特的文学经验。通过与这些名作家的访谈,梳理和总结这些难能可贵的经验,对于促动文学的健康发展,构筑时代的文艺高峰,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促动文学的健康发展,构筑时代的文艺高峰,是大有裨益的。

  在访谈中,这些作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学追求与艺术个性,而正因这种彼此有别的追求和色彩斑斓的个性,文学的百花园才总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丰繁盛景。而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作家对自己的文学创作的价值观和美学观念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学作品。

  贾平凹的写作是纯粹的,道出了他自己豁达而大气的文学情怀,也显示出作家高远而恢宏的精神境界。创作打动人的心灵,引起人们共鸣的作品,是当代文学的任务,也是文学的意义所在。贾平凹在几十年间创作了不同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也积攒了不少重要而独特的文学经验。

  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接受访谈的作家的创作思想,看到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某种相同的特性。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创作不同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水平上有着很大的发展和飞跃。而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更能结合当代的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创作出一些具有更高品质内涵的文学作品。

  读这本书,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当代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感和敏感性,以及由通俗文学中汲取素材和轻趣味的能力,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下尤为重要。特别是作家在对当代生活的文学化捕捉,兼具了新时代文学趣味和文学传统。

  接受访谈的这些作家的优秀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并被大众读者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成功与否,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术性和文学性,更要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文字的敬畏。

  这些作家在访谈中,归根结底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对当下时代的记录,以新锐的观察视角与澎湃的表达激情。读者渴望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寻力量,等待被文学激发共鸣。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八):访谈的艺术

  对于那些想要把这本书当作《巴黎评论》阅读的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除了贾平凹,其他十五位相对来说都是在文学界有一定成就,但是大众知名度相对不高的作家。即便是这样,作者在和他们的对谈当中,不仅对对方的作品了如指掌,侃侃而谈,还经常引经据典的带入很多文学流派理论,以及作家作品,名人名言。即便对这些作家或者其作品不熟悉,作者的谈话方式,沟通逻辑都是很有趣味性也是值得学习的访谈集。

  印象深刻的一处是作者和作家马原(1953年,辽宁人)进行对谈时,马原表示并不欣赏普鲁斯特的作品,反问访谈人《追忆似水年华》你看完了吗?作者继而说到“没看完,看了前两三卷。而且,还重读了。就这本书来说,我觉得看不看完没那么重要。因为从哪一页读进去,你都可能会受到一些触动。“ 作为访谈者,作者虽然也未读完此书,他的回答表面上不否定对方的论点,谦逊地同时又抛出了反面的论据,使对方继续在这问题上侃侃而谈,可谓机智而有趣了。

  在这些访谈当中,和老一辈西语作品翻译家赵德明的对谈最吸引我,关于拉美文学的一些八卦十分有趣。赵老师是国内引进略萨作品第一人,也是亲自采访过马尔克斯和略萨的人,谈话中他透露原来马尔克斯在20世纪六十年代,当过中国新华社驻哈瓦那分社的通讯员。1990年马尔克斯访日时顺道来华,作为译者赵老师去酒店和马尔克斯本人有了一次对谈的机会,本来赵老师抱着采访关于《百年孤独》创作去的,结果反而被马尔克斯“采访”了,作为坚定的左派,马尔克斯希望看到中国社会主义的经验,对老师问了很多问题也谈到自己心目中的社会主义,谈到每个公民应该享有福利,要有言论自由,还讲到民主政体,甚至谈的非常具体。只可惜当时的情况和条件限制,并没有很好的记录整个谈话过程。不过赵老师的这段回忆,确实让我更了解马尔克斯又增添一份喜爱,也看到作品和作者的一致性。

  赵老师早年留学智利,多年拉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让他对拉美文学史了如指掌,其个人经历也很励志。在讲《城市与狗》的阅读和翻译过程时,他谈到意识流的艺术手法,最早由俄作家安德烈•别登《彼得堡》首创,然后是《尤利西斯》,福克纳,继而影响拉美包括略萨的很多作者。谈拉美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关系时, 说到智利作家尔贝托•布莱斯特•加纳是受巴尔扎克影响开始写作,而博尔赫斯是阿根廷的富二代,老爸是医生,全家常年定居瑞士。谈到什么样的文学基础导致拉美文学可以持久的良性发展,原来拉美有很多民间的文学活动,诗歌节,征文比赛,都能得到国家的资金保障。民间也有很多会员制的文化工作室与创作室,提供一些作家讲座,吸引白领、教师、家庭主妇等各行业人士参加,欣赏和讨论文学。有次赵老师被拉去认识一位民间诗人,结果走到菜场,正在卖菜的大妈从包袱里拿出诗集和他问好。等等很多有趣的故事,让你对拉美文学甚至旅游都产生浓厚的兴趣。

  即便书中的一些作者你可能并不了解,这本书仍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作家访谈录。选一个午后,一杯咖啡,走入一个个作家访谈间,聆听一些有趣的对话和思索,沉浸其中,相信你会感受到作家们的语言和文学的魅力。

  另外发现一处勘误P.176页最后“巴基斯坦”认为应为“巴蒂斯塔”。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九):与当代文学大家的对话

  《时代的低语:当代文学对话录》是一本对话体的书籍。作者傅小平采用问答的方式,与当代文学名家进行对话。让我们走进了创作者的心理,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让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和书籍阅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作家的创作动机、表达意图、以及作品背后的人文理念。通过本书我们看到了作品背后的故事。

  1、对话贾平凹

  贾平凹:“世事越解越是无解啊,就像看大魔术师在一阵表演之后,他在给观众解开一些魔术的秘密,解着解着,却又将观众迷惑进更大的魔术中。像着敦煌壁画上的飞天,想为什么我们不能飞翔,是我们物欲太重了,身子太胖了,只能留在人间,只能处于恐惧、惊慌、痛苦、烦恼之中。以后的写作对于我是什么,那就等着灵感的到来,守株待免吧。”

  通过文学大家贾平凹老师的这段谈话,我们可以知道:写作者也是和是其他行业的人士一样,都不能让厚重的物欲阻挡了前进的步伐。创作者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不能太急功近利,带有厚重的物欲来进行创作。我看到的是一代文学大家对文学创作的虔诚和负责。

  2、对话张翎

  张翎喜欢“门”来打比方。她把阅读比作开一扇门,走进书的“门”里能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她把语言看作是门,故事、情节是门里的景致,只有具备精美的文字这个载体,景致才会真正有吸引力。

  很喜欢张翎老师的这段比喻。书籍就是沟通创作者和读者的那道门。读者通过这道门看到了屋内的景致;创作者也通过这道门把屋内的景致传递出来。读者渴求看到更美的风景,创作者亦更加努力为大家营造好的风景。

  张翎:“虚构能力是一个作家的翅膀,写实能力是一个作家的脚。如果没有虚构能力,我们依旧还是可以走路的,只是我们不能飞翔,我们只能拘泥于日记和自传中。虚构能力能使我们从自身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拘囿中拓展开来,由自己进入他人,由此时进入彼时,由此地进入他乡。”

  张翎老师很恰当地传递出了文学创作中,写实和想象的关系。一部好的作品应该能够很好地将这两部分进行结合。正如文学理论中所讲:好的作品应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让读者既感亲切又有所收获。

  3、对话韩少功

  韩少功:“不是说作家应该关注社会和深入生活吗?人工智能这事已沸佛扬扬,老百姓在谈,企业家在谈,政府在谈,作家们充耳不闻倒是不正常吧。在我所居住的那个乡下,一个砖厂老板都买了四个机器人(手)干活,农民都在议论。作家的现实敏感度不应该比农民还低。”

  当代穿越、古代宫廷的作品十分多,也受观众的喜爱,韩少功老师则更多地向前看了一些。他更加加具有前瞻性,关注着我们生活中的新事物。我们这个时代也需要有这样的作品来带领这读者向前看,关注新事物、新科技。与时俱进也是文学创作者的责任。

  《时代的低语》读后感(十):是时代的低语,是文学的锵锵之音

  一本对话书籍;

  一本汇聚当代优秀文学作家的对话书籍;

  一本让你对当代作家揭开面纱又刮目相看的书籍;

  一本让你解惑却又充满对文学作品新向往的好书。

  从读《废都》开始

  读《废都》完全从一次作业开始,大学选修课,老师安排这部作品。这是读贾平凹的第一部作品,当做现代文学选修的代表性作品开始研读。小组的讨论虽然若有若无的避开性,但是这部作品却被绝大多数出版商以此为噱头营销推广。

  西安、艺术、文化,还有在此耕耘的人才,这种元素表明,这本书是充满烟火气的作品,但当时我们坚持的回复是:过于依赖对性的描写,反而让这部文学气息浓厚的作品顾此失彼。

  《当代文学对话录》一解当年之惑

  第一个对话来自傅小平和贾平凹,从文学角度来解构了一个故事的形成。有时代背景、人物设定和人物关系,一旦这些确定,故事未来发展全靠情节推动而行。人物的立体感能否跃然纸上,是靠作者的构思,但很多故事的发展也因为合理性而自行推动,而此时作者更像构造故事的框架,而血肉则依靠天然形成。

  《废都》的存在正是如此,性与情是一切作品离不开的创作源泉。

  每一次创作都是重塑自我

  虽然很多时候,创作是更多依赖思维空间和人生阅历,但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的作品,你总能隐约看到作者若有若无的影子在里面。从前读言情,更多能看见女主实现作者现实中的梦想,在看与徐小斌老师的对话,确实如此。作品是作者人生的投射,哪怕只有一点点,但那是肯定存在的。

  这本谈话书里的女性,早已跳出困惑的小情小爱,而更多投入到大爱之中。她们从创作的角度谈到更多的是女性的成长与独立。这是时代赋予女性的责任感,也是当代女性立足的根本。大女主是什么?大女主从不是依赖男人,依赖外挂的人生。大女主可以有艰苦的来时路,甚至泥泞不堪的过往。但,失败后的坚持不懈,才是大女主该有的独立感。

  这不是一本干巴巴的对话,这是一场女性独立的列兵场。用文字表达着当代女性的诉求和希望。

  江郎才尽不是借口

  在这本书里,很明显看到了很多作者在成熟作品之后的倦怠感。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时期,也是一个思考的慢过程。很显然,采访的作家们都在用自己的方法避开江郎才尽这个黑洞。创作是艰难的,但总有更好的方法让人耳目聪明。

  我们总会迎来中国的《战争与和平》《霍乱时期的爱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时代的低语》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