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唯一真理观》是一本由陈嘉映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唯一真理观》读后感(一):这是一本哲学杂谈
这是一本哲学杂谈,我喜好哲学,但是对于哲学,我基本上属于入门者。看到豆瓣高分,更觉形秽,想必读者都是对于哲学有深入了解及研究的人,否则以我的理解,对于此书大概如坠云雾而已。以此看来,在现在这样一个“快餐型的消费社会”之中,中国还有一大批对于人生、国家、社会甚至人类发展有思考的、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可喜可贺!更为可敬!
《走出唯一真理观》读后感(二):为堕落寻找理直气壮的借口!
【原】真理当然是唯一的,除非它是相对的。走出唯一真理观的提法,显示出一部分人,在学术追求方面的卑鄙堕落现象。这是为自己的不堪寻找堂而皇之,理直气壮的借口!@大福云
为堕落寻找理直气壮的借口!为堕落寻找理直气壮的借口!为堕落寻找理直气壮的借口!为堕落寻找理直气壮的借口!为堕落寻找理直气壮的借口!
《走出唯一真理观》读后感(三):放下整全真理的执念
统一场论也许可能也许不可能,但哲学肯定不提供整全的真理系统,真理是局部的,还可能随时间变化。陈嘉映给的这个判断可能会让很多人失望,多少执念在于斯。
关于陈老师,值得多说一句。这世上有许多聪明而有魅力的人,他们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事情,也许是创业、也许是从政。也许是研究经济学,干不同的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源泉,碰巧陈嘉映的源泉是哲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他为哲学家,但其实,哲学家是个次要的身份。
《走出唯一真理观》读后感(四):走出唯一真理观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走出唯一真理观》读后感(五):跟哲學保持距離,跟實在保持親密。
1.读懂1到2个哲学家足矣。
2.舍弃唯一性,坚持真理性。
3.有些讨论没必要诉诸背后的更高原则。如原子弹和平民。兩顆原子彈滅掉日本幾十萬人,是對是錯?
4.防止过度反思,用生活托起思考。
* 实践,很自己的经验对勘。
* 跟不反思的人聊,跟未经反思的想法对勘。
* 体察自己的生机涨落。
5.实在:克服相对主义,确信一些,然后付诸实践,获得实在感。同时跟其他人碰,增强双方的实在感,减少双方的虚幻感。
《走出唯一真理观》读后感(六):值得一读
只有走过,才能出真理!真理的前提,是要知识武装,并反复实践,否者!任何真理都无法立足!这个时代被资本侵蚀,大家把意焦都放在金钱,谁有钱就有实力,谁有了实力就谁说的屁话都当着真理漫天飞!所以,静下来多读书,能救死扶伤,关怀他人,引领时代才是真理!
虽然,我还没有机会领略书中的知识拜读,但是,我就此书名先发点感慨,希望更多人来读此书,如果天下只是几个人的天下,把几个人说的话作为真理传送,这个民族已经名存实亡了,我们要活得像个人样,而不能仅为生活奔波。多想下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应该给自己有个交代,我既然来了,我做了些啥?都为了谁,向谁交代?我还能做些啥?能对的住谁?对谁负责?给谁一个交代?所以,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就很明确了,只有这样,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你都会无所畏惧!也就是无所挂碍了!
《走出唯一真理观》读后感(七):反思与过度反思
人在现代社会的原子化,离散化状态,相较于传统社会少了一恒定的价值向标,迫不得已要自行去为自己去寻迹。过上好日子的世俗目标但凡在压着大多数人,这种精神压力或许便不那么成为显性的因素,世俗化共同体的一悖论在于往世俗化目标实现与向目标逼近而更凸显的精神缺位。
而向下看的趋向是不可逆的,扁平化后的有益张力会从何而来,是否会在这实现过程中人的艺术哲思成就已然补足了我预设的今后可能的虚无?
《走出唯一真理观》读后感(八):走出唯一的真理观
放弃唯一真理这个想法,并不是要引来粗俗的相对主义结论。尼采提倡“视角观”,用后来的话说,他不接受上帝之眼。各有各的视角,这的确可以导致相对主义,但相对主义是绝对主义的一种变体,把自己的视角视作无法调整的。其实,我们在对话中时时都在调整自己的视角。能对话就不是相对主义。我一直说,我们不能靠把一切都归拢到一个绝对的观点之下来克服相对主义,真能消除相对主义的,相反是这样一种东西:你要深入到自身之中,了解你真正相信的是什么。你实实在在相信一些什么,你为自己相信的东西做点儿什么。这时候,你的信念和行动是实实在在的。但并不因此此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虚假的。跟你不同的人,跟你冲突的人,他有他的实在。在具体的思考和行动中跟其他的生活理想对话、互动。是的,他有虚假的虚幻的东西,因此你要与他一争,但这个过程是双方的,你也有你的虚假和虚幻,你也要在这种争执中变得越来越实在。
《走出唯一真理观》读后感(九):短评写不下了
“用厚重的生存托起反思。”关于反思和过度反思的讨论对我挺有启发的。还有一个困扰我蛮久的问题,大概是如何把很专业的知识普及到大众面前来减少歧义/不当的隐喻,但现在看来好像是个伪问题,往通俗方向发展和往专业性更强的方向发展本就不能混为一谈,专业领域自然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两者的目标不同,最关键的还是要真诚,对自己诚实。(而且“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有限的人怎么能要求无限的知识呢)有一篇里陈老师谈到自己的一个学生从他身上得到的最大的东西是“您一直对我很宽容”,我也有感受到宽容。(对他人宽容太难了)“我愿补充说:没有人拥有无限的同情心、爱和耐力,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些美好的东西,善用它们。”关于海德格尔的两篇导读好棒,准备把海德格尔的书提上日程。//关于科学的局限性读来一直很有共鸣,但至少在生物学方面,我觉得没法把研究对象完全客体化,总会牵扯到伦理问题的。
《走出唯一真理观》读后感(十):走出为唯一真理观
贝多芬不高雅,这个我们都知道——听贝多芬的高雅。
最近收到行业老前辈的影响,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产生了自我怀疑,工作根本不能专注下来。
我不是什么文化很高的人,看书也是看个虚荣心,
但看到这句话后真的很戳心。
我知道,面对这个问题,我的心里一直有个答案:
“走出唯一真理观”
没有一定对的,也没有一定错的。
我不是“歌德”,我想做“贝多芬”。
有困惑的时候随手一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