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洋之星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10 00:53: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洋之星读后感100字

  《海洋之星》是一本由[爱尔兰]约瑟夫•奥康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洋之星》读后感(一):内容简介

  1847年,从饥荒肆虐的爱尔兰,“海洋之星”号起航前往纽约,船上的乘客们各自怀揣秘密与希望。而与此同时,一个幽灵在船上徘徊,如同众人的过往般阴魂不散。这段旅程将见证许多人生命的终结,而活下来的人,在新大陆能否得到救赎? 《海洋之星》采用多声部的叙事和不拘一格的文本体例,以悬疑小说式的情节,再现了爱尔兰的悲剧性历史。知名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称赞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使那些标志性的人物形象摆脱了平庸性”。

  《海洋之星》读后感(二):爱尔兰大饥荒

  

海洋之星,以1847年爱尔兰大饥荒为背景,描写失去土地的农民,变卖所有,倾家荡产,才得以凑齐逃亡美国的船票钱(好像是八美元)。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驶往美国的海洋之星号轮船上。 说是在船上,其实中间穿插着几个人的回忆,女仆玛丽.杜安,金考斯特勋爵戴维.梅瑞狄斯,幽灵杀手庇乌斯.穆尔雄,主要是他们三个从小到大的经历。 三个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玛丽和戴维是青梅竹马的主仆关系,戴维是当地大地主的儿子,玛丽的母亲是戴维的保姆。在青年时代,两人产生了朦胧的爱情

  《海洋之星》读后感(三):时间的褶皱里尽是生活的苦难

  任何人死去都是不好受的事情,但年轻人的死,尤其是小孩子,简直是对我们生命的嘲弄。我承认在如此痛苦的时刻,要相信邪恶并没有统治世界并不容易。

这本书需要安静的阅读,就好像你也置身于那前程未卜的船上,强烈的眩晕感让人反胃,这感觉和书中的苦难比起来,真是不值得一提。

今年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苦难的一年,身边的很多人来来回回,收入锐减,也是前程未卜,更可能因为我们都步入那个不得已的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卡在中间,不能死,也不能病的努力活着,有时候觉得挺悲观的。可是道长说,跟这个世界上发生过的许多悲观的事情相比,这次真不算什么。

对,即使就是这趟“海洋之星”,都无法抵抗。别说在下面的统舱,即使就是上面的头等舱,谁还不是背负着无法摆脱的原罪前行。所以时代的进步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幸福感。当然,正是因为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们才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才更能敏感的感受到那种弥漫开来的焦虑吧。

这本书值得一提的是翻译,描摹内心的文字翻译的非常好,是可以看进去的那种,很喜欢。

故事的最后,我只能说是各得其所。这各得其所,已实属不易。

你的要求越少,得到的就越多。

  《海洋之星》读后感(四):无法忘却的历史

  

约瑟夫•奥康纳出生于柏林,是爱尔兰非常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也有很多,并曾经获得了很多奖项。这本《海洋之星》是他的代表作,这本书在2004年刚刚出版之后就收到了很多的好评,有机会能够阅读到中文版十分荣幸,因为之前我听英语专业的同学跟我推荐过这本书,但由于英文不好的我看不懂,所以就一直等到现在。说这本书是发生在爱尔兰的《罗生门》很贴切,但还有些不同,就是这里面折射出了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很特别,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角色有很丰富的情感和完整性,包括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种族方面的差异。作者用能够想到的几乎所有的方式去描述,比如说书信、引文、口头叙述、航海日记、会议记录、历史档案等等。就像《行尸走肉》里面的情景一样,到了后来真正可怕的不是行尸,而是人性,因为在当时的年代人们都生活在一种不得已当中,当灾难接踵而来的时候就有很多生存上的问题需要考虑,所以说作为如今养尊处优的我们来说从这个故事背景之中就已经感受到了无比的震撼。

当人们一直被压榨,直到受不了的时候就会爆发,那么生活在高层的人们认为自己是高贵的,于是一直逼迫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爱尔兰大饥荒事件让人们吃不饱饭,这也就危及到了生命,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会发生混乱。但其实完全可以想到更好的办法去解决,但因为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不那么变通,所以才去想到掠夺,而不是大家共同解决。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好像大家一直都在找凶手,但其实这个凶手哪怕找到了也没有什么用,因为如果不改变现状,甚至会出现人吃人的情况。海洋之星号上面生活着差异如此之大的人们,在一艘船上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等级差异,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故事的结尾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当看到真相是这样的时候我震惊了,但发现这也许是一个最好的处理方式。

可怕的是在一些国家这种情景依然在发生,哪怕人们不是为了基本的生存问题,而是为了领土和种族歧视等问题。这段历史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值得思考的方面,只有看清问题的本质才能够根本的解决问题。

  《海洋之星》读后感(五):悬疑的表象,文学的内核

  

约瑟夫·奥康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很早之前便是听过他的大名,他的代表作《鬼灯》曾入选2011年的都柏林一城一书,以地域面积或人口数量来衡量的话爱尔兰算不上什么大国,但在文学领域上,爱尔兰却绝对算得上是一流文学大国,而这么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家,却直到今年才被译介到我国,可以说还是有点晚了,本书《海洋之星》是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早在年初的时候就通过出版社的新书预告得知出版信息,又过了半年终于得以捧读此书,没有让我失望。

该书背景设置在1847年,正值爱尔兰大饥荒(又被叫做马铃薯饥荒)年代,海洋之星是一艘大船的名字,搭载了无数各级阶层人士,从爱尔兰起航前往纽约,之后开始发生谋杀案,然后就是罗生门式的叙述,通过不同人的叙述试图呈现出事实真相。

本书包含了多种我喜欢的元素,1.航海,我一向非常喜欢海洋小说,在某些方面,我觉得本书也是在致敬着19世纪美国伟大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2.谜案,在本书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而海洋之星这艘棺材船,从一个推理小说读者的角度来看,不就是一个超大型的暴风雪山庄吗?3.历史,本书的核心放在了爱尔兰大饥荒这件主要历史事件上,但同时对整个之前的爱尔兰历史和北美移民也有着深入的叙述,我对西方历史了解不多,而基本上我所知道的都是通过文学作品,很多文学作品会涉及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而每当遇上我所不知道或不了解的,我就会在网上查一查相关资料介绍,也算是增进一些了解,而对于爱尔兰大饥荒这件事来说,我印象中还没有看过哪个作家写过这件事,170多年过去了,哪怕现在看来,依然沉重。

海洋之星,其实就是那时候的爱尔兰社会重现,书中的几位主要角色也分别代表了社会各级阶层,但是作者并没有避重就轻,他完美地描写了各阶级之间的差异以及整个社会的矛盾,关于人物的描写真的很精彩,让人觉得真实,在文学手法上,既有着英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有着爱尔兰后现代主义的影子,约瑟夫·奥康纳确实是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他通过这一艘小小的海洋之星号,完成了一段宏大的历史叙事。

  《海洋之星》读后感(六):约瑟夫·奥康纳 | 罗生门式的船舱谜案

  

一则引子,大致介绍了关于“海洋之星”号的些许往事,乘客们的情况,以及那头潜行于他们当中的恶魔。

他整晚都会在船上走动,从船首走到船尾,从黄昏走到拂晓,那个来自康尼马拉的骨瘦如柴的瘸子,耷拉着肩膀,穿着一身灰衣。

聚在操舵室旁边的水手、巡夜人、潜水员们会中断谈话或停下自己手里的活儿,朝周围打量一眼,看见他在朦胧的黑暗中穿行;谨慎,悄然,总是独自一人,拖着左脚,似乎承受着船锚的重量。一顶圆顶硬礼帽皱巴巴地扣在他的头上,一条破烂的围巾缠绕着他的下巴和喉咙;他那件褴褛的军大衣实在是脏得要命,根本无法想象它曾经干净的样子。

他的动作从容不迫,几乎可以称得上合乎礼仪,隐隐然竟有一分庄严气度:就像故事里微服私巡混迹于臣民之中的君王。他的胳膊很长,眼睛像针尖般明亮。他总是带着迷茫或有不祥预感的表情,似乎他的生命已经来到了无法解释的节点,或现在正与这个节点越来越近。

他那张哀伤的脸上密布着纵横交错的伤疤,令他容颜尽毁,还结瘢起泡,因为他时不时会猛抓猛挠,令伤情变得更加严重。虽然体格瘦小,轻得像根羽毛,但他似乎背负着难以形容的重担。令人在意的不只是他的身体残疾——那只套在方正木屐里扭曲变形的脚,木屐上印着或烙着大写的字母“M”——还有他那痛苦而期盼的神情,就像一个被虐待的孩子,总是惊恐警惕。

他是那种努力想不引起注意却又受人瞩目的人。在见到他之前,水手们往往就能感受到他的出现,虽然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打赌押注某一时刻他会在哪儿出现成了他们消遣的乐子。“钟响十下”意味着在右舷的猪圈;十一点一刻他走到了引水器那里,白天时统舱里的赤贫妇女们就在那儿做点饭菜——但到了驶出利物浦的第三个晚上,就连这种打赌也失去了消磨时间的乐趣。他在船上走动时似乎遵循着一套仪式。上、下、横穿、回来、船首、左舷、船尾、右舷。他与星辰同在,日出之时便偷偷溜到下面,他成了船上的夜猫子们口中所说的“幽灵”。

  《海洋之星》读后感(七):一部关于爱尔兰粮荒的历史

  

本作是作者 2004年推出的长篇小说。《海洋之星》为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荣获《爱尔兰邮报》文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奖、法国玛德琳·泽普特欧洲文学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经济学人》年度好书,并被Vintage选入“未来的经典”书系。作者 约瑟夫•奥康纳 1963年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为家中长子,其妹为知名歌手西尼德• 奥康纳。已著有18部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小说、随笔、剧本等多种形式。

作者以一个悬疑小说的形式,写了一部历史虚构类的小说。作品从一开始就告诉读者在爱尔兰开往美国的“海洋之星”号船上发生了一起命案。但很快作者就在作品中暗示了凶手和死者的身份。接着在多达300多页的内容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凶手” 庇尔斯·穆尔维、死者 戴维·梅瑞狄斯 ,以及和两人都有关的 玛丽·杜兰 三人的过往一生。玛丽小时候和地主贵族家的孩子戴维从小就两情相悦,但最后被长辈拆散。玛丽离开戴维家认识了牧师的弟弟庇尔斯,被他搞大肚子后庇尔斯却一走了之。庇尔斯的哥哥辞去牧师娶了玛丽,并照顾她们母女。庇尔斯到处流浪逐渐沦为偷窃犯和杀人犯。戴维和家人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娶了同为贵族的劳拉,并和自己家族断绝关系。回到爱尔兰的庇尔斯骚扰哥哥一家的生活,最后逼得哥哥一家土地被回收,最后带着女儿跳河自杀。玛丽回到了戴维家当女仆。

然而本作虽然花了绝大部分的笔墨在三人的复杂关系上,但无论是凶案的动机原因还是本作中作者想要表达的都并不是这段感情线。而是通过三人的命运揭示爱尔兰在19世纪40年代所遭遇的那场粮食危机。在英国中世纪占领了爱尔兰后,到了克伦威尔时期远征爱尔兰导致当地大量土地都被其家族和相关贵族所占领。80%的爱尔兰人仅拥有了不到20%的土地,几乎所有的爱尔兰人都沦为了英国人的佃农。在1844年爆发的土豆晚疫病彻底点燃了危机,以土豆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其他粮食都被地主作为出口用的)在不到几年时间里就饿死了100多万人(当时全爱尔兰人才800万人口),另外有近100万人逃离了爱尔兰去了美国等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死在了“漂流的棺材”上。就以本作里最后一章提到,这艘仅载有几百人的船就有95人最后没能踏上纽约港。到了20世纪初,整个爱尔兰人口不足400万人,这也彻底的改变了这个民族的进程。留在本土的爱尔兰人在1916年发动了起义,1921年26个郡成了自由邦,1937年爱尔兰独立,1949年正式被英国承认并脱离了英联邦。但时至今日北爱6郡仍处于英国管辖,并不时爆发冲突。 而去了美国的那100万爱尔兰人也成为了当今美国主要的分支,大量名人都有爱尔兰血统,包括了10多位总统。

本作中译者还单独将译后记和作者对中国读者的话做成小册子。读者在阅读本作前可以先看下大致了解下作品背景,能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毕竟如果当推理小说读,开篇就泄底,一直到最后1、2章才死人的写法下,并不需要考虑太多悬念。

  《海洋之星》读后感(八):一艘“海洋之星”号驶向人的内心

  

在这个暑期即将结束的日子,我翻阅了爱尔兰作家约瑟夫·奥康纳所著的《海洋之星》。本来炎热的夏天,聒噪的蝉声,令人心气浮躁,热和不爽这两位大神不由自主就找到了你。然而这本小说的蓝白色封面到是像一针冷静剂,刺入皮肤,让我稍许冷静。可是,当我翻开本书阅读时候,一边吃着旺旺的冻痴,一边放着轻音乐,突然,旺旺冻痴的带来的甜与冷不管用了,轻音乐带来的舒缓与放松也不管用了。似乎,我现在也在“海洋之星”号,在这个充满恶臭与罪恶的地方,这个人间地狱,这个老鼠与蟑螂共存,这个屎尿满天飞的地方。我吃什么都不香了,听什么也都不香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这艘船上的发生故事令人心寒,寒彻骨,寒彻骨。

约瑟夫·奥康纳,1963年出生于都柏林,1989至1996年间,定居伦敦,专门从事报刊和杂志写作。

约瑟夫·奥康纳全书的整体的基调总是感觉没有一丝丝阳光的,有海洋的味道,有死亡的味道,有种乌鸦和秃鹫就在上空盘旋的感觉。文字则让人字字扎心,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可谓文字驾驭的高手,同时还有各种航海日志、书信、报刊、诗歌等出现,让小说的内容通过多个视角展示出来,瑰丽的、奇异的。就像一艘船,人物众多,每个角度的下的故事,群像戏,但是核心还是围绕在一起谋杀案中。

故事背景则发生在19世纪的爱尔兰大饥荒,俗称马铃薯饥荒,是一场发生于1845年至1850年间的大饥荒。马铃薯是当时的爱尔兰人的主要粮食来源。造成饥荒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称为晚疫病菌(致病疫霉菌)的卵菌造成马铃薯腐烂继而失收。官方统计,五年的大饥荒造成了四分之一的爱尔兰人从美丽的地球上消失,所以很多历史学家写爱尔兰共和国的历史分为饥荒前、饥荒中、饥荒后。

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爱尔兰的阶级对立,贵族和农民的矛盾愈演愈烈。以梅瑞狄斯伯爵作为贵族的代表,尽管他是一个没落的贵族;穆尔维则是普通农民的代表,心怀仇恨的他像幽灵一样可怕。这样的两组不同的人,一起坐上了船,我们似乎可以预见矛盾的发生,果然,贵族最后被杀,然后解密过程中抖出来一系列的事情,故事可谓是大跌眼镜。上一代的恩怨,这一代的报复,以及混乱的婚姻和乱伦让这艘船更冷,人性在见证大饥荒灾难时或绽放光芒或泯灭扭曲。现实主义的作品往往令人深思,也许这就是作者的反思,也是作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对当时冷漠无情的社会的抨击吧,这艘船带来的感觉就是那么直击人心。此时需要西城男孩一曲《My Love》来感受爱尔兰人民那种强烈的爱国情。

永别了,古老的爱尔兰,我童年的土地, 现在我将不得不永远与之别离。 永别了,海岸,三叶草在那生长。 那里有明媚的美景,是勇敢者的家乡。 我满怀热爱与憧憬,思念她的幽谷。 虽然我再也不会见到她那青翠的山丘。 我不得不远渡汹涌的汪洋大海。 追寻名声、财富与甜美的自由。

  《海洋之星》读后感(九):《海洋之星》:炼狱般的逃亡之路

  这是一本将近500页的著作,刚拿到这本厚重的大部头时还有些犯难,不知道多久才能读完。结果两天就完了。这要归功于原著的精彩和译文的顺畅。 前几天刚读完一本书《人文草木》,其中提到了本书的相关背景——19世纪中期因为“土豆晚疫病”引发的爱尔兰饥荒,在那场饥荒里100多万爱尔兰人丧生。爱尔兰从前是个与英格兰一衣带水的与世无争的小岛,但是从12世纪开始,英国就开始对爱尔兰进行各种侵占,最后爱尔兰的土地都被英国地主霸占,爱尔兰人沦为英国人的佃农。“土豆晚疫病”导致的饥荒发生后,英国人没有采取任何救助办法,而是直接将欠租的爱尔兰人赶走。最终80多万爱尔兰人被迫离开了祖国。本书的英文副标题“farewell, old Ireland”,正是流亡的爱尔兰人们在离开自己的祖国和土地时内心的哭喊。

  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推理小说,但是因为这段历史非常令人震惊和心痛,所以推理的成分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毕竟在从爱尔兰到美国的航行了26天的“海洋之星”号上,每天都会有十几个乘客悲惨地离开人世。至于究竟是谁杀害了那位高高在上的英国地主梅瑞狄斯又有什么重要呢。况且他本来就命不久矣。而且能够上船的这些人绝不是最悲惨的人,至少他们还筹措到了船票。而那些不名一文的人只能留在原地等待饿死。

  在这艘巨轮上,船舱被分为普通舱和贵宾舱。看看普通舱的条件:“那个幽灵悄悄地将通往统舱里仅有的两个抽水马桶的那狭窄肮脏的一小方甲板当作他的床铺。一个马桶裂开了,另一个马桶堵住了,屎尿横流;成群吱吱叫的老鼠在小隔间里出没……”每天都有人患上伤寒、痢疾、坏血病…… 主要的故事在这么几个乘客之间展开:像幽灵一般的跛脚人穆尔维,他曾经是个能说会读的天才儿童,却在父母双亡后沦落到英国街头坑蒙拐骗,最后回到爱尔兰却成为一个残忍的杀人者。英国地主梅瑞狄斯伯爵夫妇及其孩子,他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家的儿子,却因为想要反抗父亲的独断专行而与家庭切断联系,倒插门进入了妻子家,后来不断堕落到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是其实内心有着同情怜悯的温柔之处。曼甘医生,一位心肠好医术也精良的医生,船上船员乘客的疾病他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写在日记中。船长洛克伍德,有着博爱之心的美国船长,这趟惨痛的运输让他在结束之后选择了退休,在美国当地投入帮助难民的事业。还有美国记者迪克森,他是本书的“作者”,也是谋杀事件的参与者。 精彩的故事情节等待你去亲自发现。沉重的历史一页等你去翻开。

  《海洋之星》读后感(十):一艘发生杀人事件的船,承载着爱尔兰大饥荒的悲剧

  

《海洋之星》是爱尔兰作家约瑟夫•奥康纳的代表作品,曾经荣获《爱尔兰邮报》文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奖,法国玛德琳·泽普特欧洲文学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海洋之星”这名字听起来非常的豪华,容易联想到“泰坦尼克号”上露丝的那条项链,但实际上“海洋之星”是一条爱尔兰的饥荒船,也叫“棺材船”。从爱尔兰行驶至纽约,里面大部分都是想要逃离饥荒,奔向新生活的爱尔兰难民。

这本书是一个类似暴风雪模式的悬疑小说。在孤立无援的海洋中航行的船上,发生了一系列杀人事件。

除了悬疑的叙事情节之外,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爱尔兰大饥荒”,也叫“马铃薯饥荒”为背景。这就为这本小说,增加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学性。

爱尔兰大饥荒,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饥荒事件。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美洲大陆上各种奇异的食物就风靡了欧洲,其中土豆以其方便使用,产量大,迅速成为欧洲中下层农民的主要食物。当时在英格兰岛上,大部分爱尔兰人赖以维持生计的唯一农作物就是土豆。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如果具有单一性的话,很快就会引来灾难。单一的植物种植会引来虫灾,病灾,而且往往来势汹汹,无可抵挡。

当马铃薯的晚疫病菌开始流行的时候,因为没有准备,迅速造成了马铃薯的减产甚至绝收,整个爱尔兰人民赖以生存的粮食迅速减少。而因为马铃薯实在太廉价了,基本位于食物的最低层,所以也没有办法找到其他的食物来代替。

虽然当时欧洲还是从美洲进口大量的农作物,甚至有些还经过爱尔兰港口,但是爱尔兰人民却没有办法购买到这些食物。甚至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爱尔兰的粮食竟然还是净出口的。

将近100万爱尔兰人死于大饥荒,又有100万爱尔兰人移居海外。

在《肮脏的30年代》中,就曾经提到过美国曾经接受过非常多的爱尔兰移民。这基本就是从大饥荒时期而来的。而这艘“海洋之星号”,就是当时纷纷向外谋求生路的爱尔兰人民中的一个缩影。

把这一个谋杀的故事放置于这样的背景之下,重新描写了当时底层爱尔兰人民对于饥饿生活的挣扎与绝望。这本书也就不单单是一本纯粹的悬疑小说了。

最近我看的小说有很多都把目光投向了各类移民,比如,以二战时期流落在外的犹太人为背景的《移民》。越战之后流落至美国的越南小说《难民》。以上小说都是以短篇的形式来回顾了那些著名的战争悲剧,而这本《海洋之星》则是以一个犯罪推理小说的形式,从侧面讲述了爱尔兰饥荒的悲惨。

可以说那场饥荒是整个爱尔兰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就是从那场饥荒开始,爱尔兰人民揭竿而起,重新组建了自己的国家。

最近这类难民小说的热度很高,看出这种回顾灾难的小说,一直都是欧美文学比较偏爱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小说和文学作品,也比较容易获奖,或者说受到人们的瞩目。

这本《海洋之星》写作手法也很有意思,“罗生门”式的叙事方式有点类似《尼罗河惨案》的风格,很容易让人沉浸在案情的情节之中,有一种绝妙的阅读体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洋之星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