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少年》是一本由[加] 大卫·吉尔莫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经少年》读后感(一):曾经的你,曾经的我
父亲在地铁上偶遇了曾经的爱人,她的离去曾令他无比痛苦。多年以后,当他们在列车上相顾无言,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吧。不算很棒,不算可悲,不下流也不可笑,不过平平常常,有些人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走了,看似很神秘,却没有一点神秘可言。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无数次的遇见,无数次的离别,可能是匆匆一瞥后的再无交集,也可能是一见钟情后多年再见的相顾无言,我们欢乐过,悲伤过,这就是人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故事可能是你的,可能也是我的。
《曾经少年》读后感(二):曾经少年
很喜欢这本书,对书中儿子最喜欢的《重庆森林》很有共鸣,那也是我少年时代反复看过的电影。在陌生人家跳舞的女孩,《California Dream》,白色的大熊,变瘦的肥皂,炸鱼薯条,跑步与流泪,墨镜与凤梨罐头,尽管后来还看过很多电影,但都不及它带给我的力量大。长大后,我却再也不敢点开《重庆森林》了,可能是对里面的细节太过清晰,可能是怕想起自己中二的少年时代,也可能是怕再次看,和当初的感受差别太多的话,我会很难过。也许就像书中说的:“这部电影对他已经没有用了,他已经从中得到需要的东西,便把它留在那儿,就像蛇蜕下的皮”,我也不需要这部电影了,它永远留在了我的少年岁月。
《曾经少年》读后感(三):谁的青春不迷茫,还好有你导航
原名《父子电影俱乐部:陪孩子走出叛逆的青春》单看书名看起来像是书店里教大家如何育儿的书,差一点就直接跳过了,今年8月再版后改名为《曾经少年》,突然就有点那个感觉了。故事大概讲的是一个高中辍学的儿子和面临失业的父亲在家观影并互相成长的故事。
试想一下,如果你有这样一个糟心的儿子,厌学、抽烟、喝酒、混乱的私生活更甚至是吸毒,难道不应该预约一场男女混合双打吗?但或许是因为感同身受,这位父亲在面对这些问题之后,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还是艰难的宣布:辍学可以,但是每周得和我看三场电影,并且绝对不能触犯社会道德底线。这样的父亲可遇不可求,这个孩子上辈子一定是拯救世界的天使吧!于是这样的每周电影俱乐部就开业了,从《四百击》到《罪与错》,如果说是想从电影中去看世界,看人生,不如说是借每周三次的电影时光,留住片刻的父子相聚时刻,父亲精心挑选安排着每周的电影清单,孩子却沉溺于自己的苦恼当中,最后和解的方式只不过是用一个男孩的过往去换另一个男孩的心事。只不过一个是过去式,一个是进行时而已。
其实只要不是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做父母的放手一点也未尝不好,做父母的往往不能开出一味对症的药,救赎自己的方式多半还得小孩的自己去找。青春的路上其实并不好走,我们所需要的更多的并不是一个手拿教鞭的归正人,只需要在我们过分迷茫的路口有个向导便好。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还不曾是个小孩模样,青春的苦恼像一座迷城,有的人撞到南墙头昏脑涨遍体鳞伤,而他要多一点幸运,父亲的用一部部精挑细选的电影、一次次的陪伴时光编织了一件百毒不侵的铠甲助他远航。
(ps:如果你对故事不是特别感冒,就单看电影的解读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单凭最后的观影清单也值得收藏)
《曾经少年》读后感(四):那个陪你看片儿的爹地
限于某些大家都知道的限制,国产剧可以拍并且喜欢拍的家庭题材除了婆媳矛盾闹养娃、正室小三斗争家产、男人阳痿戴绿帽、假豪门真山炮比富之外就是叛逆少年与家庭的矛盾,在窝锅神编剧的肆意编排下其狗血和鸡血的level值也是蛮高的。
什么网瘾、整容、早恋、堕胎、落榜、吸毒、霸陵、嫖妓什么活儿都不拉下,一锅粥全炖汤了。闹的本来应该是被高考压得喘气都困难的普通孩子们,每天都很忙,不是忙于叛逆就是忙于叛逆的路上,怎么能在有限的尺度下刺激看电视的爹妈的神经就怎么来,不明就里的国外人士如果打开电视和网络看我们的节目,也许会惊叹于天朝少年少女们的多舛的命运和能折腾的精力,还有孩子们爹妈的惨中惨。
其实大家都是人,天朝的孩子是人,国外的洋娃娃也是人,都面临身体内激素水平爆棚产生的心理和生理问题,青少年的青春期生长问题是个世界难题,也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可人家的文艺工作者们写作这类题材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的拧巴,他们的作品就是把这类面临青春期问题的孩子当成有问题的人来描写,而不是写成完全不通情理的妖魔鬼怪。
本书《曾经少年》(原名 the film club),就是本讲述青春期孩子杰西辍学回家面临迷惘,在他父亲大卫的帮助下,走出这段不堪的人士,重新回归自己的正常人生轨迹的过程。
本书题材可以说是本非虚构的青春文学。和我之前说的某些国产文艺作品不同,这本书的人物和情节就经得起推敲,不是青春玄幻作品,在作者和译者的文笔支撑下,阅读过程中脑子里有充足的画面感,虽然没有那么多某某血在洒和在打,可依旧能让人平心静气地读下去,产生精神和生活体验的共鸣。
由于作者与众不同的职业背景(影评作者、电视人),作者我(也就是大卫)采取的教育方式也是别具一格,那就是杰西还可以和自己住在一起,也不必着急出外工作,他可以任意支配自己的时间,但有个条件那就是每周杰西必须和大卫一起看三部电影(片子由大卫来选),在看片的过程中他会进行点评电影里的人物和情节,借此和自己的儿子交流。
不知道大卫以前是否有过心理学方面的学业或者执业背景,我看书看到他的这种教育方式时,脑子里马上想到心理学中的某种治疗方法“电影疗法”,这种疗法是大夫根据患者表现的症状,给患者开不同的片单,患者通过观影这种模式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和“阅读疗法”一致,是种不吃用药不手术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式听起来蛮文化人的,想必他们应该是不愁吃穿的有闲有钱阶级,而作品中表现出来却是他们的眼前的经济状况并不好:父亲大卫离过一次婚房子判给前妻,眼前正在失业状态靠现在的老婆养着,没人愿意雇佣他,他在到处找工作中,儿子也是因为没有学历离开学校,找女朋友不如意,在社会中的工作也不顺心,一对难父难子。
可就是这么艰难的时刻,父子两还是没有急赤白脸,情绪比较稳定的在屋子里面看片儿,真可以说是一对模范父子了。
《曾经少年》读后感(五):曾经的少年,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没有一丝丝改变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
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眼前这个少年
还是最初那张脸
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
say never never give up
like a fighter”
当我看到《曾经少年》这本书时候,脑海里不自觉就响起了这首歌,该书的英文名为<The Film Club>,翻译过来应该是电影俱乐部才是,为什么要翻译成曾经少年呢?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作者大卫·吉尔莫与杰西母亲离异后再婚,当大卫意识到他的儿子杰西在学校混日子,他没有劈头盖脸的指责,也没有一遍一遍地作思想工作,而是让他考虑清楚,还要不要继续上学。他拒绝了孩子母亲的建议,没有让杰西立即找一份工作,因为杰西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运动,唯一喜欢的是看电影,这也刚好是作者的特长,所以大卫的特长,于是他决定用电影对杰西进行教育,所以英文版的书名叫<The Film Club>。
整部小说围绕着杰西的成长经历展开,穿插着家庭变局,感悟最深的就是作者对儿子的成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适当的尊重和强制。我家邻居家孩子小学三年级,成绩处于中游,为此他的父母有着急,即使是暑假,也从早到晚的补课,只有周末可以休息半天。无法想象中国父母如果面对杰西的境况会不会疯掉。
面对辍学的儿子,大卫开始用电影对他进行教育,大卫与杰西约定,每周看三部电影,这种电影教育总共持续了3年,期间杰西经历了恋爱、失恋、再恋爱、再失恋、酗酒嗑药等,而大卫也面临失业,入不敷出,看电影的时光成长大卫和杰西共处的一段最珍贵的时光。
在看完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后,作者经历了买房事件,为了想以便宜的价格买下房子,他让杰西召集一班好友在房主家不远处抽烟、喝酒、说脏话,还让自己的一位朋友假扮买家,最后却没能如愿而是被一对开花店的同性恋以接近五十万的高价买走。作者很害怕这段插曲会成为杰西一生最难忘的事,这太不光彩了,作者用了一个精彩的描述:
“你永远不知道他记的窗户何时开着,而当它开着的时候,你可不想丢一只死狗进去。”
大卫在第二天向杰西说他的作法是错误的,中国父母是很少会这样做的,即便做错了,也不会主动向孩子认错,因为要维持自己的权威。我上中学时,有一次一个男同学给我传的纸条被爸爸发现了,他怀疑我在早恋,在质问我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后,他找到了我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当时明确批评了他,让他应该信任我。因为这件事,我一个月没有理他,无视他,他知道自己错了,也多次尝试与我和好,却从不曾开口向我认错。这就是中国家长的沟通方式。
杰西后来选择工作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电话推销,为某个“消防员杂志”筹集资金,并一度成为第一名,后来被证明这是一个骗局。第二份工作仍然电话销售,内容是把信用卡卖给美国南部的贫困家庭,后来他又从洗碗工做到了备菜厨师,对于杰西来说,经济的独立是他成长中一个重要的过程。故事的结局很好,杰西又想重返学校,于是他认真备考,并最终通过了考试。到此,他已经不再需要电影俱乐部了,这一段时光也就宣布结束。
对于杰西来说,这段时光,是他找寻 自我的时光,他经历了痛苦、折磨,最终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不去做这样的尝试,而是三年在学校混,那么他始终像一只迷途中的羔羊。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少年时代,也都经历过迷茫,而如何在迷茫中寻找方向才正是少年时代的意义,也是本书传递的意义所在。
《曾经少年》读后感(六):叛逆少年的gap year,用心良苦的父子时光
如果你的子女正值青春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却突然间对于传统教育系统里面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课本不愿意看,作业不认真写,本该用来发奋上进的大好青春时光却在颓废和迷茫中度过,眼看一生就要被毁掉,身为家长,大概会心焦如焚吧?
小说《曾经少年》的作者大卫却冷静炫酷地同意了儿子辍学在家,甚至不需要工作,也不需要支付生活费,可以整日埋头睡大觉。
惟一的条件是,每周儿子杰西必须和自己一起看三部电影,这是他必须要接受的家庭教育。
杰西于是开始了自己的gap year,哦不,应该是三年,在这三年中他一面享受父子共同观影的奢侈时光,一面继续探索自己的生活。
看到这里,不少人会心生质疑:电影真的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学校教育吗?
当然不行,但有一点毫无疑问,电影能够给与一个人的触动,是教科书无法做到的。生活里百思不得其解的矛盾点,或许在观影的某个电光火石的瞬间神奇而意外地得到了疏通和解答。
作为父亲,大卫内心大概比任何人都备受煎熬,作为一个遭受过社会毒打,懂得生活艰辛的成年人他当然渴望儿子能够早一点走出这段叛逆期,回到人生的正轨上平稳快速地向前推进,在相应的阶段斩获相应的收成,普天下的父母无一不做此想。
但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如何能够真正体会父母的一片苦心呢?毕竟,这世界上的很多道理,未曾亲历就谈不上深刻的理解,更不会去自觉自愿地践行,家长费劲了心机却死活拖不动子女的进度条,教育的矛盾大都如此。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继续用说教去劝服孩子,恐怕只会收获反感和抗拒。即使当下孩子被勉强说服了,但心结依然没有消除,那种在青春期未能完全消解释放的能量,不会凭空消失,而是继续蛰伏,在日后的工作和婚姻问题上再次浮现。只有适当地,巧妙地去疏散孩子心中的拥堵和障碍才是最根本有效的方式。
作者大卫正是这样做的,他精心选择不同的电影,陪伴儿子度过这段难忘和特殊的时光,而每一部电影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对杰西有所启发。
与此同时,杰西也在生活中经历了工作和爱情的试炼。
电影打开了一个孩子的心灵,让他更加自由地触摸这个世界,从而一点点了解世界和自己。终于有一天,杰西做出了要重返学校的决定,这个决定完全出于他的个人意愿。而当孩子拥有了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之后,父母能做的就是目送他踏上属于自己的旅途。
曾经见证过父子三年亲密观影生涯的角落终会蒙尘,那些看过的电影也像蝉蜕一样被轻轻剥离在身后,成为杰西生命中的过客。
不过电影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总是如盐入水:无迹可寻,却又无处不在。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蒙田的一句话:我只知道抚养和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也最艰深的学问,除此之外,我对教育一无所知。
既然不知道,索性就不去深究,生活的答案往往不是穷追不舍的诘问能够得来的,不如关上台灯拉下幕布,让我们看一场电影,让我陪你长大。
《曾经少年》读后感(七):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像一个少年一样成长
每个人的少年因为经历的事情不同,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因为陪伴的人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少年时代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难忘的,不管那是好的还是坏的!
我的少年时代是我一个人度过的,那个时候,我与父母不在一起,他们为了工作去了另一个城市,每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相聚片刻。因为他们工作特别忙,即便相聚,也没有更多话题聊。现在想起来,我与父母之间最多的对话大约就是关于生活费。他们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业,不过问我想要上哪所大学,不过问我是否有早恋问题,也不过问我的兴趣爱好……我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固定的,就连每个月给我汇生活费的日期都是固定的时间,金钱不多不少,时间不早不晚。
虽然我少年时代没有父母的陪伴,但好歹中规中矩,和大部分人一样,顺着一条道平稳前进。但是我的弟弟就不一样了。他像故事中的杰西一样,在17岁的那一年辍学了,当我的父母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已经辍学一年多了。没有人在乎他这一年都干了什么,也没有人问他为什么辍学,爸爸通过关系,给他找了一个手艺师傅,将他送到了北方的一个城市,那里距离我们都很远。直到离开的那一天,爸爸也没有问弟弟是否愿意。
至此弟弟和爸爸之间就横亘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所以,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年,爸爸能够像书里的大卫一样,与弟弟沟通一下辍学的事情,是不是事情会向着另一个放向发展。
但,并不是每一个父亲像大卫一样,重视儿子的少年时期的叛逆,也并不是每一位父亲,都有机会和儿子一起重新成长,重新出发。
《曾经少年》讲的是一位父亲大卫,在儿子出现厌学情况的时候,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让他退学回家。他并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所以他想到一个办法——通过看电影,来对儿子进行教育。
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家庭。
故事中的父亲大卫是个资深影评人,所以他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影片,并且能够引导儿子重点关注影片的某些有意义的地方,甚至能通过某些细节,让儿子发现所表达的观念或者想法。
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不得不说,整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写的最好、最流畅的地方,依然是影评部分。这大约是和作者本身就是影评人有关系。
文中出现的第一个影评,也是父子俩看的第一部电影——《四百击》,作者在观影结束,对电影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描写:
安托万从少管所逃出来,他跑过田野,穿过农舍,跑过苹果树林,一直跑到令人眩晕而海边。就像他从来没有见过海似的。它如此宽阔无垠!它似乎在无穷无尽地延伸。他跑下一段木阶梯;他冲向沙滩,在哪儿,波浪涌起,他缓缓回头并望向镜头;画面凝固……无论是作为影评还是作为小说的一部分,都是非常精彩的一段,很有寓意。最主要的是,它很符合当下杰西的境况。
对于每一个厌学的孩子来说,学校大约就是安托万待过的那间少管所。退学后的杰西就像从少管所出来的安托万,他努力逃开那个他讨厌的地方,他以为逃开那里就是自由了。
大卫对于儿子杰西的教育,不仅仅是看电影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每次电影后与儿子的沟通与交流。
任何一段关系,无论亲密与否,想要长久,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作为父母,却鲜少有人能够真正的、平等的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中国的父母大部分都属于高高在上的那一种,对于孩子的教育永远是命令式的。
大卫作为一个父亲,他用电影里的安托万来提醒儿子,逃开了那个他讨厌的地方,是否有想过以后呢?逃开以后该做些什么?
同一个问题,因为这部电影的存在,让杰西从被动思考到主动思考。
同时也是大卫在思考的问题?
儿子从学校退学之后,大卫的事业也进入了瓶颈期,无法突破,甚至频频倒退。
他在引到儿子思考人生的时候,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他也崩溃过、懦弱过、质疑过自己……
当杰西在经历迷茫的恋爱、失恋后,慢慢找回一点人生的方向的时候,大卫也从事业的低谷期走了出来,迎来事业的转折期。父子两个人的人生都有了新的方向……
《曾经少年》读后感(八):成长教育
我知道这本书的时候,中文译名叫作《父子电影俱乐部》,凭印象猜想,也许是个父子双视角的影评集?毕竟如果你喜欢看电影,谁没有幻想过小朋友长大到可以跟你一起挑个片子看,一起哭一起笑,那种其乐融融的亲子时光呢?你恨不得从她出生起就开始积累片单了。看完了你们还能交流看法,还为此写了本书——最初就是这个图景吸引了我。
而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影评的东西寥寥无几,我天真的幻想也完全忽视了代沟这个东西。书里的少年,16岁了,从高中辍学,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天赋,却对美好人生充满了信心;影评人父亲几乎面临失业,入不敷出,做出了允许辍学的决定,也忍不住担心自己正在毁掉儿子的人生,正统教育的失败构成了他中年困局的一部分。这样的两个人,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对,本来是前妻带着儿子生活的),以每周同看三次电影作为仅存的教育。即使如此,父亲还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再说一句就多了”,谨慎的选片、克制的推荐、小心的启示,生怕被青春期的儿子当作灌输,产生排斥。
而儿子显然对女孩比电影有更大的兴趣。我看到他三年里换了至少三任女友,为其中的两个伤心欲绝、酗酒嗑药。父亲不仅难以用伟大作品来跟儿子产生共鸣,开启他超越自我的上进之路,还不得不耐着性子,倾听青少年的感情困扰,苦恼怎样才能让他明白热情终将冷却,不论是多么剧烈的折磨。
那个秋天,我的生活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忙:照顾我的妻子、为某杂志写关于福楼拜的文章、铺好屋顶上掉落的瓦片、为“那份报纸”写一篇影评、处理地下室的住客不能按时付房租的问题、还有一颗臼齿要镶配牙冠(蒂娜的保险只能付一半的费用)。但杰西感情方面的困扰,我偏偏无法抛诸脑后。并不是什么影评集。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在我眼里它已然是一本育儿日记。不管是我正准备上幼儿园的宝宝,还是他已经开始分享性经验的儿子,都还是孩子,尚未成年;指向分离的父母之爱,义务未尽。
一起看电影无非是一个共同度过时间、借力开启对话的方式,就像亲子阅读一样不是吗?尽管你会挑选,绘本或者电影,但小孩并不见得喜欢;重点也并不一定在于你们看了什么,那些美好的道理固然摆在作品当中,你却只能经由自身的经验去汲取,小孩看到的和你看到的,显然不是同样的东西。你不可能指望书与电影有如药到病除,解决你们面临的问题。
但是,这个共同的语境太重要了。你会从三岁小朋友为失去彩虹花瓣的花掉下的眼泪中看到她心里的柔软,身高193的儿子会说“我就像《巴黎最后的探戈》里的那个家伙”,来告诉你他对甩掉的女友难以忘怀,这默契弥补了语言的乏力,当然也会积累理解与信任。
……这是一件多么奇怪、不可思议、意想不到的礼物啊,在一个年轻人的人生中,这三年通常正是对父母关上心扉的时候,而他却向我们敞开了。父亲慷慨的分享了他在电影世界中的珍藏,三年的时间让一个不确定南美洲不是一个国家的毛头小子,拥有了足以媲美职业影评人的电影知识。这让人羡慕,但电影当然不是全部。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个好爸爸,很大程度在于,他始终看见的,是孩子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期望孩子成为的样子。他看到了儿子对于学校的厌倦、在年轻的恋情中遭遇的挫败,看到了他轻易被一句粗暴的批评刺痛的自尊、随时可能把你排除在倾诉范围外的敏感,也同样看到了他坚持做洗碗工直到升职时收获的成就感,他看起来并不靠谱的地下音乐创作中流露的才华。
我甚至感到,他珍视这段虚度的日子,以及开放对话的父子关系,胜过他期待儿子找到人生的方向。他在书里写到了不少他在工作之间的迷茫,我猜这也许让他推己及人,对儿子正在经历的、几近荒唐的探索期保有宽容。这也并不容易,因为自己的人生失败而反过来寄不切实际的希望给孩子,这种例子我们看过太多了。
我或许是在等待一份工作,但我无须等待我的人生。它就在那儿,在我旁边的柳条椅上。正在发生的一切真是太美好了——纵使我清楚,将来的某个时候,这样的聊天终会结束。就像所有人期待的那样,儿子终于还是重返学校,上了大学,并且google告诉我,他抓住了自己的天赋,出版了一本小说。但我觉得,这令人欣慰的结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就像父亲在结尾当中所说,他脑海中不断重复着《真实罗曼史》中的台词、真心感到这孩子真酷、偷偷哭了一把的时刻,远远在这些决定发生之前。
我们仍然有时间,但不再有那种时间,那种枯燥乏味、有时候简直单调得令人生厌的时间,而那才是与人共同生活的真正标志,你以为那样的时间会永远持续下去,然而有一天,你会发现,不是这样子的。本书的作者与主角:David & Jesse Gilmour《曾经少年》读后感(九):说说我接受的电影教育吧
书中讲述了曾是影评人的父亲,用电影作为沟通的方式,给正直青春期、辍学在家的儿子进行某种教育。
这位父亲非常酷,他说:“你需要接受的唯一教育就是一周和我看三部电影,片子我来选。”
听上去令人羡慕。父亲和儿子在各个片单之间观影过程,也让我想起我所接受的电影教育。父亲的观影方式和我近来尝试的观影方式不谋而合,这可能也间接说明了我接受的电影理论教育的某种成功?(我从去年开始,也自己开始进行一些片单巡回,如“乡土中国”“新浪潮”“香港文艺片”“非洲大陆”)
是的,我开始像专业影评人那样看电影了。看电影,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回想起自己所接受的电影教育,自己会最终喜欢电影,敲开电影学习的大门,可能也是一种巧合。
首先,电影频道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它让我看了许许多多的香港商业电影。成龙、刘德华、张国荣,周润发,电影带给了我无数刺激,平时在生活中体会不到的东西;古惑仔,江湖、枪战、义气、功夫……警匪、功夫、是我对类型电影的初体验。
初中,语文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暹罗之恋》,断断续续地,我看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青春片。在电影的后段,13岁的我看到两个男孩亲吻在一起,完全震惊了。不得不说,我最早的性别教育,竟来自于这部电影中两个男孩情不自禁的亲吻,电影的最后,他们还是分开了,我十分难过,不需要任何理论,我明白了:爱,是不分性别的。带着分享禁忌的快感,我也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了很多人。
我的queer启蒙|《暹罗之恋》电影,成为我发现未知世界的手段。
发现电影的美,也让我成为了不一样的我。
记得一个周五的晚上,我点开了《花样年华》,对于有些抽象的故事,我没有看懂,但我还是被电影的氛围深深吸引了,张曼玉在小巷子里的漫步,昏黄的灯光,三拍子的音乐,梁朝伟呼出的青色烟雾,下雨了,雨又停了,一套套旗袍,2046房间,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影感受,我不在感觉时间流逝得很慢,我被吸住了,哦,原来还有这样的电影,原来还可以这样讲故事。
后来一直都爱的|《花样年华》后来一直都爱的|《花样年华》这些都是在不自觉间接受的电影教育,在我成长的那些年,各式各样的电影被埋藏在网络里,等待着发掘。
但到了高中时期,电影变成了边放松边说教的难得机会。
老师们对励志向的电影情有独钟,《三傻大闹宝莱坞》、《当幸福来敲门》,他们希望借此可以鼓舞到同学们,让大家更有动力地学习。
记得高二的时候,全年级装了新的投影系统,于是语文老师拿出两节课让大家看电影,当时最热电影有刚拿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当年的贺岁片,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在几乎全年级的同学都选择了《少年派》的情况下,我们班的同学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道:我们要看周星驰!
当时我坐在最后一排,但是非常非常认真地,甚至是站着,看完了这部电影。
对这部电影其实谈不上多喜欢、多感触、但是那种全班一起大笑的情景,我至今记得。
我很开心我们没有选《少年派》,当年的我,笃定《少年派》的晦涩,它已经有了太多的解读,甚至听说在看完后,别的班的同学还要写小作文,这真的令人丧失了观影乐趣,而且还增加了作业负担。
这样的电影教育,我才不需要呢。
我不需要从电影中获得什么真知灼见,获得什么人生启迪。人生自会在需要启迪,需要感悟的时候,让我感悟。
少年的我,也的确是,对所有的看似鸡汤(其实也是被主流标榜为鸡汤励志)的电影都嗤之以鼻。
然后我就很久没有认真看电影了。直到大学。
因为几堂影视欣赏课,我又重新爱上了电影,一有时间就根据老师给的片单上补片。全面地看电影,喜欢上电影史,是从大四到研究生学习的阶段了,选择了电影理论作为研究生的专业,以电影为切口,去了解世界。
最后,说回这本书,我感觉父亲的初衷其实也不是说,希望电影给儿子的生活燃起什么希望之类的,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人文教育,他所选择的电影范围很广,像是通过电影在不同时空中穿梭旅行一样,去“法国新浪潮”,看“黑色电影”,发掘“被埋藏的宝藏”,讨论“伟大的电影瞬间”,感受“心虚的愉悦”,这是一场电影游戏,他带着儿子在电影的世界里遨游。
我认为电影教育,不是说,要给定一个思考方向,给定某种获得启示的渠道。这样也太没有意思了。
电影的教育意义应该在,通过电影艺术,让观看电影的人或者拓宽自己的人生体验,或有新的美学体会,或获得自己需要的力量,或去思考电影之外的现实世界,它可以唤起某种对生活的反思,对周围事物的关怀和爱,对时间,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但也绝对有权力说:我对此毫无感触。
所以:
儿子在观看和自己辍学境遇相似的、父亲精心挑选的《四百击》时,可以毫无触动,他并不认为这和他的生活有什么交集,他并不因此感到忧虑;
父亲因为买房对人使诈,被人当面撞见而羞愧不已,觉得自己好像是《偷自行车的人》里的那个因为偷窃当众抓获的父亲角色时,他和电影中的人物进行了某种“奇遇”,获得了共鸣。
你可以疏离,可以沉浸,总之,每个人的感受是自由的,都可以通过电影,各取所需。
读完整本书,我又想认真地、疯狂地看电影了!
走吧,一起去看电影吧。
PS:
整理了一个书中提到的电影片单的豆列,大家喜欢可以点关注呀~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9075256/
《曾经少年》读后感(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和孩子,谁不是一边探索一边成长呢
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心中最崇拜的人就是父母,但是随着年龄增加,我们的个头更高了,内心的想法更多了,就开始觉得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做决定了,而逐渐老去的父母,在一点一点远离社会中心的时候,也开始从我们的世界中心退了出去。 但是哪个父母愿意被自己的孩子边缘化呢?因此,他们总是更努力地试图掌控和参与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就更想要反抗、与他们作对。于是,青春期的少年和父母之间总是会出现种种矛盾和疏离…… 如果有哪个父母愿意放下他们多年积累的人生经验,在做父母这条路上,陪伴着自己的孩子,并与他们共同成长;如果有哪个孩子愿意放下他们要与世界对抗的叛逆心,在做孩子这条路上,陪伴着自己的父母,并与他们共同成长……应该是一件很难得、很美好、很值得回忆的事情吧。 《曾经少年》是加拿大作家大卫·吉尔莫围绕自己与儿子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书中记录了他与儿子互相陪伴、共同成长的那些时光,尽管从各种克制的文字中看得到父母与孩子,都在艰难的探索如何成长,但字里行间都充满的爱,读来让人动容。
《曾经少年》曾作为影评人的父亲,当发现儿子对高中生活失去了兴趣的时候,虽然同样处于人生低谷,内心一样不知所措,但是他却做了一个很艰难但很酷的决定:让儿子辍学回家,每周一起看三部电影。尽管两代人对电影的审美不尽相同、尽管儿子似乎对其他事情更感兴趣,但父子在一起看很多电影的那些时间里,却有了更多的交流、倾听与陪伴,这些美好的东西,都让他们成长成了不一样的父母和孩子。 ———————————————— *一、从电影看人生*
导演李安曾经说过,一部好的电影,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电影里有一些曾经经历过的瞬间的回首。那些相同的感受,往往会猛地撞击到你的心灵,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是失望还是兴奋,这样的瞬间会紧紧的抓住你的心绪。而你,作为一个旁观者再次审视这些故事的时候,也许会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许思考的会更加的深刻。还记得17年看《前任攻略3》,电影院里的少男少女看着对芒果过敏的林佳在家里疯狂啃着芒果的时候,泣不成声。更多的怕都是感同身受吧,他们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倔强和痛苦,也从角色的成长中汲取着养分。
《前任攻略3》中引人共鸣的画面电影里也有一些你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的展现。你可以在《007》中圆自己的英雄梦,可以在《山楂树之恋》中体会甜涩的初恋,可以体验各色的人生。当然,作为父母,也可以像作者一样,把电影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告诉孩子们如果未来遇到同样的坎坷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度过。 现在的电影,已经不简简单单的只是一种娱乐和宣传的媒介,而是担负了更重要的教育意义,越来越多的父母会在假日带上小朋友,到电影院里“上课”,也因此,对电影内容的限制会更多一些,都是为了这种更快乐的方式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成长期的孩子们接受到更积极的教育。而作为认同“电影教育”的父母,在选片的时候更要谨慎,要依据孩子们的成长阶段和心理变化,选择合适的影片。
书中列出的观影清单*二、比“电影教育”更重要的事*
尽管《曾经少年》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似乎只有“电影”这一种方式,但是,我觉得最终父子都得到成长的最重要原因,却不是“电影”。 因为两代人的经验和思想都不相同,很多时候,在看待同一部片子的时候,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观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将他们父子两人连接在一起了呢? 我想,是陪伴和沟通。一周三部的电影时间,只是为他们彼此陪伴和沟通提供了一个集中的时间段罢了。 在这几百个小时里,父亲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儿子的敏感和烦恼,倾听儿子的失望和痛苦,又克制住自己为人父母时总会不经意说出的那些责备和气恼,他努力让自己只是像朋友一样,尊重儿子的行为举动、适时地提出一些建议。 正是这些,才让儿子在失恋悲伤的时候,一步步走出阴霾;在辍学后无所事事的时候,迈出了经济独立的一步;在“说唱”梦想点燃的时候,突破了写歌的瓶颈,创造出了表达真实自我的音乐…… 所以,像作者这样的“电影教育”当然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家庭,但是,陪伴和沟通的亲子互动模式,却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成长的一课。 *三、父母终究要成为孩子社交名单上的最后一名么?*
有人说过,孩子的慢慢成长就是对父母的渐渐远离。所以,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会离开父母,独立前行。 终究会有一天,父母将意识到,自己没有机会再为孩子做那么多了;孩子的不开心,父母已经无能为力了;而且,那个父母以为自己最了解的孩子,其实有些地方是无法想象的。当然,很多人会说,作为父母,要学会接受这一天的到来,这是没错的,像作者说的“抚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一连串的再见”。
文字节选摘抄但是,我作为一个孩子,其实想说,我也会意识到这一天的到来。当我意识到,白发爬上了他们的鬓角,大大小小的疾病开始找到他们,而他们遇到问题开始征询我的建议,我的心里也是那么的难过,并不比父母接受这一天更容易。 前些天休年假回家,妈妈执意要请我吃饭不许我买单,离开的时候一直对没给我带路上吃的东西而耿耿于怀,我给她发红包她始终不肯接受……今天,当我看到这本书,我突然明白,她其实是在挣扎啊,她还是多么想再像从前一样,为她的孩子我多做一点事情啊。 有时候,让他们多做一点点吧,回家让妈妈做一顿很麻烦但是只有她能做的餐食,向父母征求一些即便你已经想好了怎么做的建议…… 尽管,父母一定不会永远是孩子社交名单上的第一名,但是,永远也不要让他们成为最后一名。
曾经少年8.9[加] 大卫·吉尔莫 / 2020 / 南海出版公司《曾经少年》是一部无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读来都会感到颇有收获的作品。毕竟,我们都曾是少年,也都将拥有一个少年,而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和孩子,谁不需要一边探索一边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