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与御三家》是一本由[日]河合敦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读后感(一):科普江户幕府三百年黑历史的小书
四星,刚拿到的时候翻了翻参考文献,发现本书没有参考文献……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作者其实也引用了一部分江户时期的文献作依据,但好多地方戏说的味道太重,给人感觉有种江户时代地摊文学的味道。整书三天不到就读完了,不得不说阅读体验十分不错,算得上条理清晰,翻译也没什么大毛病,要说缺点就是太短了,给人感觉结束得太过匆忙。相比战国时期和幕末题材的汗牛充栋,这是本难得的可以用来填补日本江户时期历史空白的科普作品,原来泰平也不是那么泰平。是本完全面向大众的读物,适合初涉这一领域的爱好者买来看。
《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读后感(二):德川家康的子孙们
挺薄的一本书,阅读体验不错。但对于日本幕府时代非常陌生的我来说(其实是日本史小白),开篇三家的人物传承简介,非常懵,需借助百科。 作者先在序章中对御三家的形成、人物做了简单描述,最大的亮点是丢出几个“悬念”,如“第八代将军之位的争夺”、“家康之子赖宣为什么有谋反之心”、“水户藩二代藩主之位为什么传给三子而不传长子”等等,吸引读者到正章中找寻答案。 看完本书,最大的感受用《无规则游戏》中引用的普什图古谚来总结就是:“我和我的兄弟联手对抗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联手对抗我的陌生人。当没有外人时,我对付我的兄弟。”不管是御三家还是御三卿,都认德川家康一个祖宗,几百年来阴谋阳谋掐得那叫一个狠。 可能是限于篇幅,有些很明显的问题没讲清楚,比如水户藩的天狗党是尊攘派,起兵造反,不打幕府所在地江户,怎么往京都奔,就为了找一桥庆喜说道说道?另外对某些人物、事件的分析,没提供史料记载,感觉是作者的主观推断。 作为一本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入门书,扫盲足够了。
《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读后感(三):读德川幕府与御三家
第一次读日本学者写的日本历史,而且还是还是大名鼎鼎的明治维新之前,幕府与御三家的三百年之间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在历史中所承载的使命。御三家虽然是为了保证德川幕府将军血统的延续,但是却也因为“将军”的继承而在各种权力斗争中被牺牲掉,书中的人物就像走马灯一样,很多都是闪现,在刚刚有机会触及权力时命丧黄泉。即便是掌握了权力,却也无力掌握命运,每个人都成了他人的旗子。家臣可以依附主人而掌握权力,然后废除主人,不过他们倒是不会篡位,等级还是严格尊享的。藩主也不好当,因为要给自己的属地创造财富、训练军队,还要防范内忧外患,建立自己的幕僚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主要是经济来源就是农民的税负,所以经常负债累累是太正常了。最后,结尾处已经是明治维新的开始,御三家的命运也就此跟幕府一起落下帷幕。但是有识之士依然融入了新的制度建设。作者笔触干净利索,节奏紧凑。作者并没有书写冗长而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紧紧抓住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最核心也是最独特的点来展开对历史的解读。当然可以有合理的虚构,但读起来如果没有与那个时代背景下有违和感,人物跟其史料记录的性格及行为方式不冲突,想必就应该是相当精彩的想象加史实。本书有点评书的节奏,读起来手不释卷。
《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读后感(四):一篇简短的《德川幕府与御三家》书评
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薄薄的一本书,但从中可以看到德川幕府将军继承的复杂斗争,作者提出:关于御三家是辅佐将军家的门第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在将军家绝嗣的情况下,选定和将军血统最为接近的人物作为继嗣,是德川幕府的一贯传统。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幕府将军的继承与御三家(尾张藩,纪伊藩,水户藩)藩主的继承交织在一起,尤其是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的成功便是得益于其完美的政治工作。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的顺利即位则是得到了孝明天皇和多数大名的支持,这个过程离不开原市之进的努力,可惜这位激进的尊攘主义者最后被同样信奉尊攘主义的人给杀掉。 正如作者所说,德川御三家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人物,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还有第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这位将军通过将自己的子嗣送到其他藩国,或是做养子,或是把女儿嫁过去,来夺取其他藩国的领地,还把儿女送到御三家及御三卿这些有亲戚关系的大名那里,来延续自己的血统。最后一章是御三家所作出的藩镇改革,可以看到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对军队制度作出了成功的改革,尾张宗睦为了提高家臣的士气,巩固国防,恢复了世袭家禄制;纪伊茂承在陆奥宗光和津田出的改革下建立起日本最强大的西式近代陆军;水户齐昭的天保改革也在军制方面做出了变革,学习西洋大炮,保护水户藩免受外国侵略,加强国防。
通过这本书,可以对德川幕府时期幕府将军的继承有一个了解,接下来可以读甲骨文的《龙马史》和《元老》。
《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读后感(五):《德川幕府与御三家》书评
作为甲骨文丛书的忠实粉丝,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德川幕府与御三家》第一批的试读者。乍一看书名,我们更多人熟悉的是德川幕府,比如德川家康,德川家光等,熟悉日本战国历史或者玩过日本战国游戏的朋友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对于御三家,可能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还是相对陌生。
首先,从封面设计来说,本书墨绿色的封面,印有德川家康的家族标志,好像与甲骨文丛书大多五彩斑斓的设计风格迥然不同,但是不是正如本书简介说的那样-御三家与德川幕府之间三百年在表面平和之下的暗流涌动相关呢?
其次,从内容上说,本书感觉是一本对幕府时代御三家与德川幕府关系的一个通俗的叙事作品,可能由于作者是历史老师的缘故,本书内容更像是老师对学生讲的一个关于幕府统治下权力关系的故事,读起来还是很有趣味性,引人入胜,作者引导我们走进他想表达的意思上的能力很强,而且本书主要关注点就是“权术”与“野心”,紧扣主题。一方面,我觉得本书写的最精彩的是第二章残酷无情的殊死斗争尾张家VS纪伊家,纪伊吉宗为了登上将军的宝座与尾张家、德川将军家斗智斗勇,围绕将军宝座展开各式较量,精彩纷呈,虽然里面的内容有些只是作者的推测,但是不妨碍故事本身的精彩。另一反面,我觉得本书不足的地方是序章,虽然标题写的是“何谓德川御三家”,但是作者在介绍的时候只是强调御三家的家族谱系,出现的人物众多,对于刚开始读本书且对日本史尤其是德川幕府时代背景不了解的读者貌似不太友好。
再次,从总体上来说,我也非常推荐大家读一下本书,确实很有收获。觉得大家在读这本书前先读一下甲骨文丛书《江户开幕》,再结合本书阅读可能会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提一点小建议,本书里面既使用“江户幕府”,又使用“德川幕府”,虽然两者是一个概念,但可否统一会更好呢?
最后,祝愿甲骨文越来越好,出版更多优秀的读物让广大读者享用。
《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读后感(六):疑云御三家
在拿到这部《德川幕府与御三家》之前,对德川幕府倒是还有印象,德川家康嘛,超长待机老乌龟嘛,将军一米四嘛!但是对“御三家”一词,印象就没那么深刻了,听说过,却又说不出听说了多少,又听说的多少真,多少假呢。但这下子是知道的了。
其实我们这代学生,是老早就接触到“御三家”这个词了,那还是高中时候在龙族三里看到的,当时就留下了很多刻板的印象,就说这“王”一定是出生在御三家里的,就说这御三家就是日本的影子政府……但读过了这本《德川幕府与御三家》,才真正知道,以前的刻版印象基本上都是错的,江南完全把御三家这个设定带跑偏了。
作者也是真的开门见山,开篇就把我那半吊子的刻版印象砸了个稀巴烂,但正所谓,不破而不立,遮挡视线的单面玻璃碎掉,才看到前面的门。一个真实的“御三家”,终于闪现在眼前。
我终于能看到“御三家”了,但却又遮上了疑云,到底什么才是“御三家”?又到底发生了什么?
疑云当然是该有的,毕竟是贯穿了从德川家康的亡故,到江户时代的消亡,整整十五代,足足二百六十多年的一项制度,其间变化谲诡,阴谋暗算,可真是太多了。
这也使得,本书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线索展开的,不然就看不清这云,避不开那雨。要跟着作者的笔触,从一件又一件奇案,一丝加一丝细节出发,才能置身在各自阴谋之中,才看清,什么是德川幕府,什么是御三家。
夺权,暴乱,暗杀,蛰居,闺纬,过继,
作者就是这样一个,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梳理真相的侦探,揭开一幕幕匪夷所思又啼笑皆非的事件,暴露出幕后黑手的侦探。
这一部奇案,线索矛头直指德川幕府,也直指御三家。
说真的,不像在看一部历史,而像时长两百多年的悬疑事件。
《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读后感(七):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设计—御三家的设立
这是一本浓缩了自德川家康开始到德川庆喜将近300年幕府时代权力斗争的通俗读物。很高兴这次有机会被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丛书抽中为第一批试读粉丝,免费获得了《德川幕府与御三家:三百年的野心与权术》一书。从而第一次涉猎日本幕府时代的历史。
第一章的内容对于初次涉猎日本历史的读者来说,读起来晦涩一些,虽然有几张关于御三家的家谱,但是日本人的名字读起来还是很容易混淆,为了更好的尽快融入读书的氛围内,自己简单做了个关于初代御三家的家族关系图,以便更直观的熟悉这些人物。
不管是御三家还是御三卿,都是依靠血缘关系予以维系的。虽然血缘关系会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繁衍而变淡,但毕竟胜过那些家臣外人,家臣都想发展自己的势力,扶植一个更有益于自己的将军,为保障自己的后代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住江山,德川家康创设御三家可谓一个精妙的执政设计,因为窝里斗斗的再厉害,也还是在窝里,还是和自己有血脉的子孙来主掌政权。
义直在和家光派来的首席老中松平信纲的对话里巧妙的反驳令人眼前一亮,条分缕析的关键就在以对手提出的核心点变成自己的点在打回去,因为大多数人是不会敢于挑战自己的,这也决定了不会站在自己所提论点的对立面。
将军家齐也真是个对延续后代过于执着的人,可能因为过于精力旺盛的他孩子多,而他已经不满足让自己的孩子仅仅继承将军之位,还要去成为其他的大名,与其说是为了延续自己的血脉,不如说是为了孩子们找一个好的归宿,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个好父亲但不是个好君主。
第八代将军纪伊吉宗上位的故事告诉我们,情报工作的重要性。而情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政治性工作,与其说是卖通,不如说是拉拢一切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去做无视其他有用之人的行为,未雨绸缪,方可成就大事。
尾张藩宗春所提到的:人之好色,犹如饮食,实出于其本心也。本质上迎合了人性,使被压抑的人性得以释放,从而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客观上也解放了生产力,大概受到了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吧。
感觉日本人的思想好奇怪,保守派的阿部正外和本庄宗秀带着重兵来京都找庆喜问责,在被天皇派训斥之后灰溜溜的回去了,明明是带着重兵来问责的,骨子里却还是存在强烈的尊皇思想,幕府还是不敢与跟天皇翻脸。忠君思想的根基到底是什么,始终没有明白,在提倡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的背景下,依旧有大量家臣不怀好心。
御三家的内部斗争虽然激烈,但总体来说,也避免了德川家被家臣取代的现实危险的发生,最终的大政奉还也使得幕府得以体面的退出历史舞台,御三家的作用可以说举足轻重,不得不佩服德川家康这一设计,可谓之有效的三权制衡。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
《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读后感(八):幕府将军手中的绝对权力才是“绝对诱惑”
谈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历史,无法绕不开幕府。一般认为,日本历史上的幕府先后共有三个,亦即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室町幕府后期,日本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都是这个时期的风云人物。虽然这几位都曾“各领风骚”,但是笑到最后的却是德川家康——正是这一位开创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三个幕府——“德川幕府”。由于德川家康是于1603年在江户开设幕府,所以历史上也称之为江户幕府。日本学者河合敦所写的《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讲的就是他们的事情。
德川幕府的由来弄清楚以后,接下来就是所谓“御三家”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由德川家康的儿子们中,封地在纪伊、水户、尾张的这三家,不仅准许使用德川姓氏;更重要的是,如果幕府将军没有子嗣,则新的继承人也就是新的幕府将军就从这三家中选出,所以这三大门第合称为“德川御三家”。但河合敦认为,虽然的确有这样的事实,也即从御三家中的确选出了后来德川幕府中的好几个将军,但御三家的由来、形成却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御三家不是有意识设立的,而是“关原之战后出生的德川家康的儿子们中,偶然幸存到后世的门第才成了德川御三家”。
怎么理解河合敦的这一结论呢?作者首先认为,御三家是在德川家康死后才正式诞生的;其次,御三家并非一开始就固定为纪伊、水户、尾张,而是经历了一个变迁,至少水户家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把自己看作是御三家之一;其次,在德川幕府的十五代将军中,在前七代将军里,所谓的“德川御三家”中并没有人曾出任将军——所以河合敦认为,“所谓将军绝嗣时由御三家中出人来继任将军的法则并不成立”。
由接下来河合敦对德川幕府206余年间幕府将军的产生、行为及他们与所谓“德川御三家”的关系可以看得出来,很显然,作者的这一结论确有支撑,至少是能够自圆其说;而御三家是有意识设立、以弥补幕府将军绝嗣危险的传统观点是有不足之处的。
虽然御三家并非为了辅佐将军家而有意识设立,但既然能够存在,就势必会对幕府将军行使权力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制约,而作为直接管理着当时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堪称最大封建主的幕府将军,其手中握有的绝对权力也不出意外地成为了最关键的“致命诱惑”。十五代德川幕府将军不是每一代将军都能够行使或者有机会行使手中的“绝对权力”,也难免会有不那么强势甚至是做样子、当摆设的将军——但总体而言,由于实行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德川幕府将军直到最后一位将军——德川庆喜,这个位置仍然是令人浮想联翩、心向往之。也因此,在幕府将军与“御三家”之间,以及御三家彼此之间,总体上才形成了某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无论如何错综复杂,幕府将军及其所固定下来的“绝对权力”才是最关键的“绝对诱惑”。甚至很多时候虽然也足够危险甚至是致命,却仍然有人趋之若鹜。这一点,在历史上的其他地方,都不难找到相同、相似的例证,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能够把握日本朝政大权260余年,德川家康和他的后代们的确有几分本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河合敦深入浅出的讲故事的氛围中,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第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足以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然,既然身为“御三家”,纪伊、水户、尾张这三家在日本历史上也曾经起到过程度不等的作用,直到幕府谢幕时分、明治维新时依然如此:比如,纪伊茂承在陆奥宗光和津田出的改革下建立起了日本最强大的西式近代陆军等。
虽然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但作者河合敦在《德川幕府与御三家》中却俨然是在讲故事或者是说书,可谓是栩栩如生、娓娓道来——这一点,同样也是令人印象足够深刻。
《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读后感(九):幕府与御三家的百年竞争(勘误)
关原之战后,德川幕府建立。为了使自己的血统延续到千秋万代,德川家康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机缘巧合留存下来的尾张、纪伊、水户三家成为了后来的御三家。御三家拥有在将军家血统断绝时产生将军的门弟资格。作者在开篇讲述了御三家的由来:这并不是家康有意为之,而是一种巧合。家康分封的儿子们因为绝嗣或者处罚,幸存下来的才成为御三家。而且御三家的最初指的是“德川将军家、尾张家和纪伊家”,甚至还有四家、五家的说法,后来才确定成尾张、纪伊、水户三家。
德川幕府开创者——德川家康将军家与御三家围绕至高权力,自三代将军家光开始,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御三家想取代将军家,将军家也在努力压制御三家,尾张义直甚至要据城与家光一战,纪伊赖宣被怀疑策动“由比正雪之乱”。“精力绝伦”的十一代将军家齐强行安排自己的亲子成为尾张纪伊藩养子,改变了他们的血统,只有水户藩得以保全。
御三家之间也在明争暗斗。纪伊藩主吉宗在政治斗争中战胜尾张藩得以就任八代将军,后人往往把吉宗的上位和阴谋暗杀联系起来。吉宗和尾张宗春展开长达八年的斗争,因为宗春的奢侈放纵与“享保改革”提出的勤俭完全相悖。幕末时期,纪伊藩和水户藩也在争夺将军之位,水户藩德川庆喜最终胜出。
八代将军吉宗,以纪伊藩主身份就任幕府将军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以水户藩主身份就任将军御三家也在自己的领地里进行着改革。除了解决本藩的财政危机外,也涉及政治军事方面,尤其是纪伊藩津田出改革和水户藩齐昭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实力,扭转了危机,还推动了近代化的步伐。
德川幕府最终被推翻,御三家也在“废藩置县”中消失。
本书通俗易读,更像是历史故事合集。每个人物形象都很有特点,也将一些幕府时代的政策方针普及给读者。德川幕府与御三家围绕着权力及将军继任者展开的明争暗斗,尽在本书。
本书仍然存在一点问题。作者开篇强调御三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巧合,而且是在五代将军纲吉以后的事情,但本书在叙述时多次提及御三家是家康组建的,比如第28页赖宣对义直说:“父亲家康大人遗言中说德川御三家要始终辅佐将军家”。第72页家宣说:“想必家康公预见到此事,所以才会设立御三家吧。”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说法,有些迷惑。
勘误:
第21页:“尊皇攘夷”应写成“尊王攘夷”。
第119页:“也会助长讨幕派诸藩的气焰”,“讨幕派”应写为“倒幕派”。
第146页:“宗睦让水利专家水野千之右卫门允负责实施庄内川的分水工程”,去掉“允”字。
《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读后感(十):有效的保护血缘传承的机制—御三家的制衡
这是一本浓缩了自德川家康开始到德川庆喜将近300年幕府时代权力斗争的通俗读物。很高兴这次有机会被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丛书抽中为第一批试读粉丝,免费获得了《德川幕府与御三家:三百年的野心与权术》一书。从而第一次涉猎日本幕府时代的历史。
第一章的内容对于初次涉猎日本历史的读者来说,读起来晦涩一些,虽然有几张关于御三家的家谱,但是日本人的名字读起来还是很容易混淆,为了更好的尽快融入读书的氛围内,自己简单做了个关于初代御三家的家族关系图,以便更直观的熟悉这些人物。
不管是御三家还是御三卿,都是依靠血缘关系予以维系的。虽然血缘关系会随着一代又一代的繁衍而变淡,但毕竟胜过那些家臣外人,家臣都想发展自己的势力,扶植一个更有益于自己的将军,为保障自己的后代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住江山,德川家康创设御三家可谓一个精妙的执政设计,因为窝里斗斗的再厉害,也还是在窝里,还是和自己有血脉的子孙来主掌政权。
义直在和家光派来的首席老中松平信纲的对话里巧妙的反驳令人眼前一亮,条分缕析的关键就在以对手提出的核心点变成自己的点在打回去,因为大多数人是不会敢于挑战自己的,这也决定了不会站在自己所提论点的对立面。
将军家齐也真是个对延续后代过于执着的人,可能因为过于精力旺盛的他孩子多,而他已经不满足让自己的孩子仅仅继承将军之位,还要去成为其他的大名,与其说是为了延续自己的血脉,不如说是为了孩子们找一个好的归宿,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个好父亲但不是个好君主。
第八代将军纪伊吉宗上位的故事告诉我们,情报工作的重要性。而情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政治性工作,与其说是卖通,不如说是拉拢一切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去做无视其他有用之人的行为,未雨绸缪,方可成就大事。
尾张藩宗春所提到的:人之好色,犹如饮食,实出于其本心也。本质上迎合了人性,使被压抑的人性得以释放,从而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客观上也解放了生产力,大概受到了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吧。
感觉日本人的思想好奇怪,保守派的阿部正外和本庄宗秀带着重兵来京都找庆喜问责,在被天皇派训斥之后灰溜溜的回去了,明明是带着重兵来问责的,骨子里却还是存在强烈的尊皇思想,幕府还是不敢与跟天皇翻脸。忠君思想的根基到底是什么,始终没有明白,在提倡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的背景下,依旧有大量家臣不怀好心。
御三家的内部斗争虽然激烈,但总体来说,也避免了德川家被家臣取代的现实危险的发生,最终的大政奉还也使得幕府得以体面的退出历史舞台,御三家的作用可以说举足轻重,不得不佩服德川家康这一设计,可谓之有效的三权制衡。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改革一般都始于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