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光绪之死》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30 03:32: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光绪之死》经典读后感有感

  《光绪之死》是一本由徐琳玲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2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绪之死》读后感(一):如果光绪不被慈禧毒杀,晚清中国会走向何方?

  

晚清70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5位皇帝的经历可谓印证了一句话“不幸的人生总是各有各的不幸”。道光帝迎来了海上强敌却浑然不知,咸丰帝老巢被占最终客死承德,同治帝百无聊赖命丧花柳病,光绪帝志向高远却被囚十年死不瞑目,末代皇帝溥仪尝尽朝代轮替社会动荡之艰辛。

一个突破笔者原有认知的细节是,光绪帝钟爱的“珍妃”应该是一个刚烈、纯粹、美丽的女子。她在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和光绪“西狩”之前,被太监丢入井中,让此后的光绪失魂落魄,也让她成为公众舆论施与无限同情的对象。

但历史真相却有另一面,珍妃实际上非常热衷且直接地参与了“卖官鬻爵”,她还利用自己受宠,不断向光绪推荐自己的亲信。

  《光绪之死》读后感(二):读后小札

  同治帝(载淳)驾崩后按清朝宗法制度,宗祧继承的原则来看,应从溥字辈选着继承人入继大统,是为替先帝立嗣,然未有合适人选,遂从同治帝堂兄弟中挑选,慈禧在此考量有二,一需手中有权继续垂帘听政(子年岁不可大)、二奕訢位高权重,虑有威胁(子不可选),故载字辈中只有醇亲王亦譞之子载湉(当时仅3岁)且醇亲王敦厚老实并无权力欲望,乃命为合适人员(载湉就是光绪帝)。光绪的一生从这里即将变化,原本的王爷府贝勒,成了清朝第11位皇帝,其父奕譞深知伴君如伴虎,慈禧贪恋权术,从三次请求太后训政来看,一手导演的亲政制度的他,虽为慈禧训政提供了制度空间,也就是后面的请懿旨出处,但这些也是庸懦形象下爱子的保全智慧(辛酉政变、甲申易枢历历在目)。 因为这本书,对光绪帝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在被囚禁瀛台、庚子之变,珍妃之死多重打击之下,他并未自我消沉,而时尊养时晦,努力进取,从内务府拿到的朱笔书单,所涉及图书西方政治经济历史财政司法行政云云,可见囚徒天子在等待将来有所作为。 书中对与光绪有关的事件,比如光绪帝从幼年少年成年的一手记录、百日维新、甲午战争都有全新的解读,历史还原性更具明了。当然,关于光绪之死交待十分清楚。作为一本大众读物,这本书更加符合大众对新的求知欲。此书虽以光绪点名,然那段历史中的人物及重要事件,加之最新研究一一阐述,全景式的再现清朝末年宮闱之事,政治格局,推荐大家阅读。

  《光绪之死》读后感(三):人性与权力体制的较量

  

虽说是写光绪之死,初以为是演绎推理悬疑,其实光绪之死只是作者的切入点,从海量的历史资料里,作者试图还原光绪那些年尽可能真实的清廷生态。翻完全书,只觉光绪如何死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放眼望去全是人间悲剧,没有一个人能活得好,何况天子。你几乎能体谅每个人的不易,怀着历史悲悯,而不再是简单的是非。

在此之前,作者已经深耕历史非虚构领域多年,从盛宣怀到陈独秀,从学衡派到蔡元培……这些历史人物的积累,到光绪之死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当然更多人会崇尚权威学者的学术解读,但是从历史写作角度,既不脱离史实,又满足普通读者通俗需求,做到两者兼具并不容易。尤其在宫廷剧盛行的今天,既能谨遵史实,又不失可读性和故事性,使更多人回到事实的轨道上看历史,也算是拨乱反正了。

在《光绪之死》全书里,我几乎看见了大多数“人”,这些人往常散落在零散的史料中,也存在于传说中,甚至存在于宣传语境中,而并不成其为“人”。作者将他们个人的复杂性置于清末更为复杂的时势之中,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论中,更不消说中学历史课本里简短的断言。

我在翁同龢家乡出生长大,这位帝师几乎是那座城市的标签性人物,也走访过翁同龢纪念馆和他晚年居住的瓶隐庐多次。瓶隐庐有一块青石,据说翁同龢每天在此朝北方叩拜,不得不令人为其忠诚所感所哀。

在《光绪之死》中读到他与李鸿章的私仇,甚至为此在甲午海战中强力主战,某种程度上说,狭隘的私怨导致了国辱,但是再回头,若不是甲午海战的当头棒喝,可能还不至于喝醒睡梦中的光绪和慈禧,也带不来半点“新政”萌芽。

然后“新政”来了,世人对维新变法的认识,又仅限于根深蒂固的历史教科书,全然不知康梁之流的书生意气,甚至有点历史投机的夸大其词对光绪和整个国运的改变。当然,几乎每一场政治运动,都是投机和激情并存,炮灰式牺牲和攫取果实同在,中外莫不能概。如作者所言:没有政治历练的书生确实会乱世。

直至最后,果真是慈禧下毒,几十年的母子情仇似乎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权力,若不是在这铁板一块的帝制之中,让个人的自由得到更大的发挥,他们也可能更人性化地度过一生。时至今日,人们对权力和体制的热衷依然如百年前,人性与此的较量真是生生不息。

  《光绪之死》读后感(四):历史不死 一直在写

  

这不是一本史书,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本身(比如什么什么条约签订了什么条款)并没有过多的笔墨,而是一部以历史为基础的人物小传,人物们无奈的统治与被统治,无奈的忍受时代强加的屈辱,读者可以更好的通过人物的性格和经历去理解那个时候发生的人之悲剧、国之悲剧。

来看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内最长袖善舞的两个女人,发现女当权者的崛起一般伴随着男人的软弱,不知道如果做皇帝的不是奕詝而是奕䜣,历史会不会就走上不同的道路了。但是命运就是故意一般,把慈禧推到了前面。

光绪的人生都是由慈禧掌控着的,有人惊诧为什么光绪自始至终都不反抗,他可能真的没有想到过反抗,他从小就在慈禧的看管下长大,成长的环境和过程都没有离开过老太后,所见所闻的周遭也都是在慈禧的授意下为他营造的,这就好像一个从小就被一个封闭环境包裹的人,就是一个拥有掌控欲极强的母亲的孩子,他的整个世界都来自与一个固定的模式,已经默认了这种规则,怎么可能去推翻它呢。而与普通家庭不同的,这种帝王家庭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把他牢牢地捆住,多年的听政使大部分既得利益者都处在慈禧的关照下,他们也不允许一个政治思想走向未知的人来轻易触碰。对外他急切想做一个独立的统治者,对内却总是抛不开养育他的“亲爸爸”,矛盾和偏执的性格就这么在严格管束的成长中形成了。他的急迫和神经质,难以说不是这样养成的。

慈禧也并不是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但是她爱国而误国,她把自己的想法和享乐凌驾于现实之上,因为对洋人的仇恨蒙蔽自己使她听信谗言脑袋一热把义和团扶正,后来不管不顾的要和列强开战,反而加速了中国的沦落,庚子国难后深刻反思却为时已晚,这个和很多无脑吹战争的键盘侠是不是一样的思想,而统治者如果真的容易被如此鼓动而激进,得到的结果到底只是满足了谁的一时口快呢?

除了主要矛盾体慈禧和光绪,书中的其他人物也是比较立体,原来翁同龢与李鸿章的世仇,也可以为北洋水师的溃败添砖加瓦,康有为也不如从前描述的那样伟光正,代表新时代的曙光,他在开创了新篇章的同时甚至就是一个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的不择手段之人,光绪的悲剧结局也和他有直接关系……此时的西方的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统治阶级内个人的恩怨不仅仅牵扯国内命运,更使中国在国际版图的漩涡中越卷越深,权力机构内的混乱,在沦陷的大背景下会产生加倍毁灭性的后果。

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之前历史课本的扁平描述和一些不客观的演绎使很多人包括我对这一时期的各种人物带有比较绝对的认识。这本书带来了一些更客观,更具体的视角和观点,通俗的写法帮助引导普通读者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真的国恨家仇,以及我们可以从悲壮的历史中总结出什么为我所用,而不是一句泛泛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之类。

国家是权力的机器,机器的构成者是统治者们,和普通人一样,人的性格和认知决定人生的走向,而掌权者不仅决定自身那么简单,他们的个体悲剧往往伴随着时代悲剧。

  《光绪之死》读后感(五):在迷雾中接近真实

  《光绪之死》读后感(六):如果光绪不被慈禧毒杀,晚清中国会走向何方?

  

假期读徐琳玲的《光绪至死》一书,不禁让我想起17年前,在一堂高三历史复习课上,当老师随机问大家“1908年发生了什么”,我小声说了一句:“慈禧和光绪死了”。声音虽小,但历史老师听到了,她很高兴,因为此前在另一个班,没有人能回答她的提问。

尽管是高考应试背景下的随机问答,但因为慈禧、光绪二人,一个是七旬老妪,一个是三十几岁的壮年,两人离世的时间却相差不到24小时,还是引起了课堂讨论。课堂上,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一定是慈禧老妖怪害死了光绪。

那是2004年,一群思维朴素的高三学生将罪责推到了慈禧身上,4年后的2008年,这一推断被印证了,光绪死于砒霜毒杀的结论被现代专业技术所确认。此时,具体是谁毒杀了光绪已经不再重要,但慈禧下的手已经确定无疑。

1

1908年的光绪,死于砒霜毒杀的事实已无争议,但这仅仅是“物理性死亡”。但所有人都知道,光绪的生与死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他贵为晚清天子,相对于他身体上的一命呜呼,他在政治上的死亡更值得玩味。《光绪之死》一书,与其说是讨论光绪帝物理性死亡,不如说是讨论光绪是如何陷入政治性死亡的。

晚清70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5位皇帝的经历可谓印证了一句话“不幸的人生总是各有各的不幸”。道光帝迎来了海上强敌却浑然不知,咸丰帝老巢被占最终客死承德,同治帝百无聊赖命丧花柳病,光绪帝志向高远却被囚十年死不瞑目,末代皇帝溥仪尝尽朝代轮替社会动荡之艰辛。

不过,截取该书副标题中的“悲情天子”这个说法,5位皇帝中,光绪帝是最悲情的。作为踌躇满志的改革者,光绪帝无论是从年龄、知识结构还是时代机遇上来看,都是最有可能实现清王朝复兴的,但恰恰是这样一位皇帝,却过早得被终止了政治生命。

2

通俗历史著作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让我等普通读者也更接近历史真相,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悲情如光绪,到底为什么无法力挽狂澜,成为中兴君王。

一个突破笔者原有认知的细节是,光绪帝钟爱的“珍妃”应该是一个刚烈、纯粹、美丽的女子。她在八国联军入侵,慈禧谢光绪“西狩”之前,被太监丢入井中,让此后的光绪失魂落魄,也让她成为公众舆论施与无限同情的对象。但历史真相却有另一面,珍妃实际上非常热衷且直接地参与了“卖官鬻爵”,她还利用自己受宠,不断向光绪推荐自己的亲信。

纵观光绪一生,始终在慈禧的阴影下,宠爱后宫可以理解,但如果放任其干涉朝政,甚至卖官鬻爵,即便光绪能独当一面,也保不准珍妃不成为下一个“慈禧”。反之,光绪羽翼未丰,此举给了慈禧以口实,也寒了朝廷重臣的心,对自身的权威是一个打击。

3

光绪深处宫闱,并无处理政务的实际经验,也因此,面对康有为这样的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很容易被带节奏。正如学者姜鸣所评价的,康有为未曾真正“上书”,但他所写的文字,仍然是当时所有反对和约中最精彩、最有分量的。这反向说明,光绪本人对于舆论风向的影响十分微弱,一定程度上,光绪成了康梁师徒放大自己名声的工具。

所以,“戊戌变法”前夕,慈禧对光绪的控制已经在降低,但英文流畅、饱读新书的光绪并没有能够切入舆论场,而依旧守在传统权力的巢穴之中。事实上,光绪后来的最高掌权者,但凡失去对舆论场的控制,如袁世凯、蒋介石全都落地一败涂地的下场。

从晚清的权力格局来看,慈禧掌控下的帝国中枢,无论是王室政治家还是徐桐、翁同龢这样的内阁资深成员,都已经无法撼动地方尾大不掉的格局。1900年,慈禧被端郡王载漪鼓动向列强使馆开战,引来大祸。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大员全部抗命不遵,并与各国达成《东南互保章程》,时任两广总督李鸿章更是直接复电“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4

对于光绪来说,他的改革尚未进入深水区,一旦面临重大利益调和,光绪和地方汉人大员之间的猜忌、矛盾恐怕也不会少。且光绪为人性格急躁,远非沉着远谋之辈,所以,几乎可以断言,光绪改革即便完成了从0到1(即甩开了慈禧),在从1到N的过程中(调和满汉、央地关系),也会存在难以调和的挑战。

即使抽离慈禧的全景式影响,但后宫失序,舆论失声,地方失控,留给这位悲情天子的局面也并不友善。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1908年光绪被毒杀,他的物理性死亡所带来的的社会冲击更多是象征性的,而他早在1898年变法失败后的“政治性死亡”,已经基本注定了他的终极命运与历史评价。

站在百余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借助一位记者的视角,去重新梳理光绪帝的挣扎和陨落,除了感受到这位天子的无助、灰心和惆怅,也能够发现那个时代充斥了太多的彷徨、焦躁和麻木,从帝王到大臣再到平民,晚清中国的天空是如此的灰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光绪之死》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