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疆域》是一本由[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著作,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8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疆域》读后感(一):引人入胜引领人类思考的一本书
读这本书领略到了卡内蒂思想的高地,一句话展示一个哲理,一段记录讲述一种人类行为的思辨。作者的深邃思想、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被几位译者充分的表现给了华语世界。人的疆域到底有多广值得我们思考,生与死,人与神,宗教与世俗,星空与宇宙,文明与野蛮,动物与人类,战争与和平,内心与表象,现实与幻想……
《人的疆域》读后感(二):书读过半的学习体会
卡内蒂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师,《人的疆域》是卡内蒂人文思想地图的写照。人的疆域有多大、多宽、多广,卡内蒂告诉了我们。读此书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的世界已成为一体,一旦有不幸降临,没有一寸土地能够从毁灭中幸免。这次疫情,中了卡内蒂的思想预言。战争在人类世界重复上演,似乎世上从未有过正义。战争在人类世界重复上演,似乎世上从未有过正义。这句话好像在说现在的美帝。
《人的疆域》读后感(三):《人的疆域》对研究卡内蒂的人文思想历程非常重要,感谢译者的辛勤工作和出版社的慧眼识书。
《群众与权力》从人的生物学和社会性的结合上剖析、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的疆域》中,可以看到卡内蒂对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方面的感悟。字里行间流淌着思想的火花。一切生命个体都要同另外的个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求生。造成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物性原因是一方面,社会性原因是另一方面。天生动物属性与人类社会的穷富阶层构成了人的疆域。
《人的疆域》读后感(四):卡内蒂的逆向思维促成思想碰撞的新平衡
逆向思维1:保龄球瓶本讷的立着,等待碰撞后新的平衡。
逆向思维2:想看到一只老鼠吃掉一只猫,而且是老鼠玩腻了它之后。
逆向思维3:祷告是向上帝乞讨。
逆向思维4:地位越高,人越矮。
逆向思维5:战争重复上演,似乎这个世界从未有过正义。
逆向思维6:知与未知的平衡论。
逆向思维7:人类是所有祖先智慧的结晶,但仍是傻子。
逆向思维8:历史通过倚老买老,使自己成为信仰。
……
卡内蒂一语道破人生真谛。最可怜的人:就是,他所有的愿望都被满足了。
在新平衡中,思想才碰撞出火花。
《人的疆域》读后感(五):一直写,直到死
借着许多个失眠的夜晚终于翻完这《人的疆域》,近900页的书,又厚又重,几乎不能自如的好好捧着读,也不可能记住什么。 书里是作者几十年间的随笔记录,都是碎片般的话语,其中偶尔有些片段会让人想寻个伙伴一起就它讨论下去,可是作者却总在耐人寻味的寥寥数语后又转向另一个念头,读者也被牵引走开… 其实于我该庆幸,幸好只用肤浅的随印刷一页页翻去最后,有时我向往就那些观点与他人展开一场讨论一起被引领去问题深处,但遭遇的现实却往往是大家的讨论最终变为了争论,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很难说是想为了理性的论证还是被一股意气牵扯着在逞口舌之快,停歇之时好像问题如何已不重要,但摆出的验证己方观点的论据和气势一定不能弱了…我年轻时候尤其如此,如今对此已经疲倦,于是因为惧怕争论而离讨论也越来越远,甚至那日渐成为一件奢侈的事。 读者在变化,在对字句的意义游离徘徊着,而书里作者思绪绵延几十年,态度观念却无大变化,若不是章节前提示的年份,都忘记他早已是个老人了,在观点表达之外,他对于记录与写作的热忱贯穿始终,许多时候当他谈及这点时,与其说是想归纳某种思考,毋宁说是在暗示与鼓励,要写,一直写,直到死… [人的疆域]有多宽广难以衡量,所见闻记录批判反思赞美讴歌总结讨论解读的一切一切,变成文字的都已是过去,对写作者而言,至死仍握着笔,才有希望抵达最远方。 书合上后,我并记不住书里任何一句话,但记住了书的作者,卡内蒂,他可算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这种私人认可,并非因为他一生的著作与成就,而是他一年又一年,始终在怂恿自己持续写,多么真实。
《人的疆域》读后感(六):这本书给我的印象
一件神奇的事情是:我从两三个豆瓣广播里看到这本新书的推荐,得分奇高。但是扫遍短评和书评,通通没让我弄明白这是书是小说还是理论还是啥?作者和他的小说名字,我以前从来没看到过。这样含糊的印象,让我停了一个礼拜,可是还是觉得我想看。真心莫名,我为什么想看一本贵,且不知道什么主题什么体裁的书?神奇的点在于,到手之后,发现我非常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喜欢到想跟作者对话,很多句子看完后,想说出属于我心里的下半段。我经常脑子里冒出各种想法,为之感慨,之后忘掉,有时又重新想起重新编辑。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明确又坚持地写下来。不管别人懂不懂,不管自己懂不懂,最后积到这么厚一本书!在孤独的角落里这个作者做了这么件事情,我好爱他。
所以,这本书是一个厉害的写作者,在几十年里,坚持把自己脑子里的念头,无差别无分类(有时候是观点,有时候像是个奇幻小说的开头,有时候是理论,有时候是观察。。。),长长短短 (大部分很短,就一两行字),前后无关联(不能用看故事状态来看,读理论的状态也不对)。。。地写了下来。整本书接近900页,想想看!!
内核和状态,有点像《追忆似水年华》,差别在于”追忆“有故事人物血肉,而这本书把血肉都拿掉了,骨架也是散落的。更应该这么说,作者只留下了脑子里的念头。能和他在感觉上相遇的人,会觉得是非常内核的一种看见和被看见。这一点上,对我来说,阅读感受也类似于”追忆“。
同样,从头到尾专心地看完,这事我不会做,好像不太适合。这是一个头脑和头脑之间的边界问题,不管另一个头脑多厉害,都不要让他的大量碎片进入你的领域。自我的感受,思考,和留给自己感受思考的空间时间,都是第一位的。小说和理论书,有形状有来龙去脉,是个整体,可以被接纳或推出,是不一样的感觉。
我是有空随手翻阅的,不管顺序,随机。
就这样,我都被启发了无数次,萌生了好多想写出来的念头,故事,经历。我觉得作者是为了自己的写作而记的这本笔记。是这样吗?我实在一点都不了解这位作者。
去找他的小说来看看吧,嗯。
《人的疆域》读后感(七):“那些无法做梦的女人被困在一个社会。在所有人眼里,她们已经变成猿猴了。”
为什么都2020年了还觉得女人必须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男人必须成家立业传宗接代?为什么人们总爱以“人类”之名绑架甚至谋杀别人?为什么总有人有这么“迫切的想法:地球上的人类必须得达到一个特定的比重,在这之前地球不可以爆炸”?
因为秩序对所有不在它该在的地方的东西都充满恶意,这种秩序是一种谋杀,是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小荒漠,荒漠的主人有权掐死任何东西,而没有这种荒漠的人觉得自己很贫穷。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疆域,那是我们心上的一个小小玻璃球,好让我们能够安静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只有坏蛋和傻子才会希望玻璃球能变大,好把外边的人也关进来。
我们应当始终警醒,不要冒犯别人的疆域,不要试图以人多势众强迫人去做违背其意愿的事,因为大众的“大”就是大屠杀的“大”。
《人的疆域》读后感(八):一个未竟的、超前的赌注
《人的疆域》是一本关于梳理和灵感的书籍。短则一个语义群,长则小半页纸张的篇幅,在语言文字间捕捉自己内心的秩序,或者是理出一个精确到词语的头绪来。这样的努力不光指望灵感,不光是文字游戏一样的逡巡,它要求人忌惮自己脱口而出而受到的惩罚,承诺一个不多一字不少一字的文学风格。有时候作为头绪的耗尽,就仅仅只是几个字凑出一个令人自我反省和观察的句子。 其实我之前买过加缪手记三册和波德里亚的冷记忆全套,也是类似的笔记形式,就像他们那个时代的微博一样,字句间竭尽哲学家的本分。我没有读加缪和波德里亚的书,还是纸质版的,总觉得这种零散碎片化的文字既不好读也不好评论。我买书的时候并不知道《人的疆域》是一本和正常文字形式略有差异的书籍。我下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从头读到尾,用了将近10天的时间。看到《汉普斯特德补遗》这一本时,我在夜里决定还是为它写书评,这不仅仅是兑现尽量为每本书写书评的承诺,也是我热爱的意向以此证明。 已经读了三本,我确实没有做任何的摘抄,所以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我对于某个细节最具体的想法。我只是知道卡内蒂的词汇量惊人,他的词汇作用于单一的段落,一点都不拗口。卡内蒂不是卖弄文字以求垂怜的人,他所讲的每段话如果不是顺利强烈的诗歌表达法则,就是以他巧妙的想象力推迟了我们对于每段话的厌倦。不知不觉我就已经读了三四个小时,而且对他慷慨的付出感到惊讶,无论是在非常宏观的议题,还是在正统的以想象为依据的推理上,我们都深深感到自己的匮乏。是卡内蒂字字珠玑的教会我们以何种态度应对世界所呈现给世人的过往、现存和将来。 在现实世界里作为一个和喋喋不休沾不上一点边的人,我为自己的笨拙和匮乏感到羞耻。我当然不能利用自己鱼一样的记忆向人们断断续续、结结巴巴陈述自己究竟是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回忆里没有精神的极致体验,也没有近乎高潮的轮回,有的只是停滞的、定格的索然无味。卡内蒂的笔记是以时间作为风向标的,似乎1942年到1985年之间他一天都没有想要放弃文学,他思维的标志性风格就在这一句两句的段落中渐渐清晰,似乎对我来说是一种勉励和鞭策——一本厚达892页的书籍都能够不连贯的按自己的理解完成书写、记录和幸免,使得自己在自己选中的段落中被治愈、提醒、迁就、镌刻。我想这是一个作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赋予自己这种使命的原因。写作的尽头不知落在何处,四五十年后或者更冗长,但起码我们知道兜兜转转的开端是在年轻一刻的冲动时,就是一个念头的作用,酝酿的春枝最终变成遒劲的林木。 我并不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被定义为青春文学作品,我希望终身以成熟作家的身份应对自己的作品,恋爱成功步入婚礼不该作为文字的尾声,创伤下自己与世界的和解也不会戛然而止。我希望自己能够将视野聚焦更开阔的世界,不再以纠结的情感、错乱的记忆、无辜的前半生作为幸运儿千篇一律的注脚。郭韩的选择似乎是一代青春文学作家的缩影,他们在中年成熟以后不再出书,而是投入精力在制作电影,以亿元的收入证明自己的成功和努力。很多作家三十岁以后就难以写出什么作品,他们开始因为进入一个磅礴温厚世界而变得手脚难以伸展。至少他们胆怯自己的口袋没有钱这件事,因为是个人隐私而变得更加戏谑。作家身份养活不了自己,于是他们在过多的时间消耗面前渐渐对写作的缓慢失去了耐心。 卡内蒂出生于上个世纪除,在下个世纪即将到来时作古。但我从他的文字中丝毫读不到隔绝感和违和感。就像是当代一线城市的某位大学老师文绉绉话语。我在想他是下了怎样的赌注才料定他所凝视的文字,他笔下终将被流传下来的文字,一直保持着一种世界主义的动向和热情。人们所怀念的某种文字的秩序就在他的书籍里悄然形成,我们根本无法抗拒他陈诉的方式。社会的很多事件在后来看来是返祖的还是超前的,还是超越所有时代,凌驾于年龄之上的,是需要怎样的眼光。我想卡内蒂至少做了一点,那就是他熟知所有作家所共栖的精神家园,不会被庸俗和麻木带来的快感冲昏头脑,更不会用所谓的精明来安排文段的优越性。他宁可让人们对他的精确乏味和误解,也不愿意因为时代的冷落而丧失理智。从而,他就是这样一个写了三本自传的作家,用他内心最深层次的镇定哺育所有内心一直会成长成熟的青年人,找到自己的归宿。
《人的疆域》读后感(九):短小精悍,但意味深长
理想国出品,必为精品。这本《人的疆域》是198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笔记,他是《群众与权力》、《迷茫》、《耳中火炬》等作品的作者,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英国作家。
在本书的书封上,有一则简介,介绍了这位作家的传奇人生以及这本书的概况与意义。1905年的夏天,埃利亚斯·卡内蒂生于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他的父亲是一位犹太人,而且从商。六岁时,埃利亚斯·卡内蒂跟随父亲和母亲来到了大英帝国。在这个强盛的国度,埃利亚斯·卡内蒂只待了一年。他的父亲在1912年去世,于是母亲只得带着他去了维也纳,并在大学时进入了维也纳大学学习,在维也纳大学,他学的是化学专业。
这位天赋异禀的年轻人有着极高的天赋,在1929年,埃利亚斯·卡内蒂获得了博士学位,又开始从事写作。创作了很多剧作和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为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埃利亚斯·卡内蒂只得逃亡离开奥地利,来到了法国的首都,浪漫的巴黎。后来又回到了强大的大英帝国,在伦敦定居。目睹了法西斯的罪恶行径,感念自身在欧洲的苦难与流亡经历,从1942年开始,埃利亚斯·卡内蒂开始陆续书写“笔记”,并最终结集出版,一共四部《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以及《汉普斯特德补遗》这四本。在中国出版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这四本统一在一本厚厚的书中,更容易阅读和综合理解——是为这本《人的疆域》。除了《人的疆域》这种笔记格式的作品,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埃利亚斯·卡内蒂停止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开始着手撰写论文集《群众与权力》。后来也正是这部作品让他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非常喜欢本书的封面,厚重的黄色作为底色,一个抽象的人体跪在画面中央。他伸出双手,仿佛向着太阳发出一声声渴望的喟叹。在书的封面的左侧,是手写体的德文书名,在书封面的右侧,是书中的一句话“把文字档工作非常危险:人们要畏惧话语的力量。”尽管这本书中的笔记都是埃利亚斯·卡内蒂在1942-1985年之间写成的,但是在今天,很多话语依旧可以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与启发。读这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在这些埃利亚斯·卡内蒂留下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透过它看到更加深远的意义。
“死人靠世人的评价而活,活人靠爱而活。”这句话尽管很短,却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这句话启发着我们:人生在世,其实并不需要各种虚名和他人不切实际的评价,就像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做邹忌的人。他自以为自己很美,所以总是问别人自己和城北的一个美男子——徐公谁比较美。他问了很多人,有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小妾、自己的客人,他们都说自己要比城内的美男子徐公要美。但是好在邹忌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些虚名,都是有原因的啊。但是其实,吾妻之美我者是最真实的,因为这包含了妻子对邹忌的爱。
后来邹忌就以此讽谏,创造了他所在国家的强盛。邹忌活着的时候,他的妻子和他互相扶持,靠爱生活下去。同样他所在的国家也因为臣民对帝王的爱戴而运转和发展。但是千年之后,当我们在回首往事,评价邹忌这个人时,都有着极高的评价。死去的邹忌就这样“活”在我们的评价和语文课本里,被世人所铭记。
这句话其实只是书中很不起眼的一句话,就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足以见到整本书饱含着多少智慧的精华。只要认真去读这本书,就会激发自己许许多多的思考。这不仅有助于理解埃利亚斯·卡内蒂的人生和经历,也有助于我们自己启发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可以辩证的看待世间的种种现象,实在是受益无穷。
其他还有很多我非常喜欢的句子,在此摘抄几句,聊表敬意。
“遗忘的渴求——无法消解?”
“有一些死者是人们永不怀念的,他们之中有非常可爱的人。”
“我不能放弃自己,在最大的不幸中,我,一个不信者,还在等待着奇迹。”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读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更是思考。慢慢读,慢慢嚼,慢慢咽,慢慢,增长智慧。
《人的疆域》读后感(十):无题
外封如同生活——从一无所知,到产生经验,在经验中总结出某种模式,然后根据模式继续生活,再然后被无数扑面而来的事件将模式击垮,主体是否保留也不能确定,人们将这种意想不到称为“荒谬”;阅读也是这样,从翻开第一本书,读第一段文字,那时人对信息的认知还很片面,在阅读中一次次塑造自己的认知方式、认知模型,然后一次次被崭新的、全然不同文法、文体、文风所震撼,固有的认知方式、认知模型一次次被击垮,然后重塑,每一次新生,都带来更为强壮的思想“肌肉,产生更为强大的思维能力。
人们需要故事,于是有了小说与戏剧;人类需要哲思,于是有了散文与历史;人类需要美,于是有了诗,但这是人思维的疆域吗?并不是,这是主体——仿佛中国的版图,大陆是主体,可是疆界却要往外扩展开去,那些比起大陆土地要小得多的,浮岛、暗礁,它们像是被风扬起,从主体脱离,却又紧密相连的,隐现在大陆海岸线外不知多少里——灵感,就像是人思维主体上被尘世之风扬起的星尘,它们不会聚成一个庞然大物,而是四散在主体之上、主体之外,它们纤细,却至美,微小,因而难以捕捉,可是它们的珍贵,让每个人都难以控制地一再追逐。
灵感,人类需要记录灵感,捕捉灵感,保存灵感,不论是关于故事的灵感、关于哲思的灵感抑或是关于美的灵感,于是,有了所谓“笔记”。
。
这不是“处心积虑”的创作,这不是反复推敲的雕琢,这是记录,这是在某个昏沉的,即将入睡的夜里,忽然脑中莫名其妙出现了一个问题或是一个画面,登时击碎了所有困意,对回答这个问题或保留这个画面的渴望战胜了生理本能,然后尽可能快地找到纸和笔,或者没有纸和笔,其他一切可以产生文字将思想固定的东西都可以。
可能是一根烧黑的木柴,用那乌碳在床边的地上潦草地飞快地写。
写下一句,看似与自己日常的每一件事都无关的莫名其妙的话,自己也说不清这句话从何而来,有何缘故,可是它就是从脑子里出现了,就出现了。
它可能是
“人体的每个洞都是个奇迹。”可能是
“一语多言。无穷的语句。”可能是
“要想理解人类,就去想象被分割成池塘的河流。”它的产生有价值吗?有任何价值吗?
这不好说,如果这话出现在一个小学生的脑海中,他对它的记录,或许第二天会已父母收拾房间时的叱责告终;但当这话出现在了以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经的笔记本或者读物的边边角角,那它们将被认定具有莫大的价值——不只是思想上的,而是现实中的。
但是,它有意义吗?
它一定是有意义的。
无论这些灵感曾经诞生于何处,无论这些灵感曾被固定在哪里,只要只要它们曾经出现,曾经存在。
。
内封这本书,不要,请不要过多地带着目的去阅读吧。
不要说,我是为了了解卡内蒂的思想,更不要说,我是为了研究卡内蒂的生平。
千万不要,把里面的任何一句话当作某种座右铭,或者至理名言,并在其结尾带上“——卡内蒂”几个字,似是而非地发表在社交媒体,去博得人们对自己学识的赞叹,去交换那卑微的廉价的认可。
随便一点,任性一点,翻一翻,看一看。
这是一整本被人捕捉到的灵感。灵感作为灵感本身已经足够完美,更何况,那是别人的灵感,想来不需要其他人在此之上去做多余的陈述与阐发。
因为灵感本身没有逻辑,也没有道理,世界上与灵感最接近的事物或许就是梦境,同样瑰丽,同样奇诡,同样不可强求,同样转瞬即逝……
这一件事情很难说清,但是就是这样——当你冥思苦想逼迫你的大脑“创造”灵感,这是不可能的,它只会在不知道何时奇迹一般出现——当你带着目的去阅读这本书,你将一无所得,但你若没有任何目的,这一本书的宝藏将全部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