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云观》是一本由[荷] 高罗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裸脊线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云观》读后感(一):暴躁狄公,在线破案
这本《朝云观》是高佩罗在1958年写成,据现在有一定的年头。而狄仁杰所在的时代更是距今有一千多年,所以书中一些三观与现在的价值观念相违背,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只是让我疑惑的是,狄仁杰在这本书中成了一个性格暴躁的人,没过几行便是“恼怒道”“怒道”“惊叫道”,与我印象中的狄胖胖(《神探狄仁杰》角色)很是不符。小说中狄仁杰的助手变成了陶干,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元芳。在陶干眼里,狄公是个稳重的人。
emmm...
可能情人眼里出西施吧(x)。
《朝云观》的案件给我带来了不太一样的观感,因为里面没有出现一具正儿八经的尸体。狄公进入朝云观是偶然的,但是又确实是想了解几年前的三起命案。因为传言在朝云观里,总是会有女子死亡,传说观里有人滥杀无辜,甚至还出现了神鬼之论。
作为读者,我们自然之道是没有鬼神的,而且那三个女子之死也一定不是意外,目标就锁死在几个不停刷存在感的角色身上。
在小说开头,狄仁杰刚借宿朝云观的时候,看见自己房间对面的仓门里,有一个戴着古时头盔的男人正在虐杀一个女子,这正和三个女子的死亡对上。但当他想仔细查看时,整个环境顿时又变成漆黑一片,然后住持告诉他,仓门没有窗户。
是幻觉还是当真有鬼神?
作为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当然知道,这是真实发生的,不过在于,这个“馆诡计”是如何形成的?
书里的狄仁杰比任何一个版本的更像一个古人。应该是创作年代的关系,作者又是外国人,不用考虑大环境因素,也不用考虑那什么正确,作者就让狄仁杰有那么一瞬间会相信鬼神,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在面对诡异之事时,没有人会依然大义凛然地宣布:“这个世界上没有鬼!”
现代人尚且会疑神疑鬼,何况是古人呢?
书中解谜方式十分精妙,书中插图也不是随随便便画上去的,建议仔细阅读插图,图上会给出破案提示。(虽然我觉得就算我这么说了也没人会看出个所以然来)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有一段三观的输出,在现在尚且难得,在当时更是难能可贵。
在丁小姐询问狄仁杰如何看待同性恋时,狄仁杰这样回答:
我只能再说一句:鉴于你二人都已成年,并且可以替自己做主,你们爱悦任何人与我并无干系,只有牵涉到子女或家眷时,律法才会介入其中。让人人都随着自己的心愿去安排各自私事,只要不伤害到他人或是合法的亲属关系即可——我们的社会与律法,正是由此种精神所支配统领的。作者生于那个年代,都能将这样的问题看得如此通透,希望一些封建欲孽们早日开悟才是。
另,千万不要先看后记,剧透警告。
《朝云观》读后感(二):妙笔生花---评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
《大唐狄公案--朝云观》是荷兰外交官,著名汉学家,高罗佩的中国历史传奇著作,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看了这本小说,谁会想到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荷兰人!一个外国作家却能把这些中国古代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并且中国味十足,比起中国的作家也毫不逊色,从故事的背景到每个人物的仪态,言语到思维都很十分仔细。
书中的故事是狄公一行在京师欢度端阳佳节后返回汉源时遇雨,于是避雨露宿龙门山中朝云观,而观中却隐藏着种种不祥、阴谋和暗杀,陶甘告诉狄公已有三个女子在这不明不白的死去;狄公住进观内东楼正要关窗避雨时,他惊讶的发现对面的塔楼内的一个房间内,一个头戴银盔的士兵搂抱着一个左臂断残的赤身女子,他正待细看,风吹来关上窗户,打开窗再看时只看见对面东南塔楼的墙壁,他被告知对面那个房间只是一间堆放杂物的仓库,且那个房间并没有窗户可供东楼这边看见里面的情形,狄公实地考察过后发现那个仓库现在正被观内的伶人戏团用于堆放道具……
高罗佩的写作方式是很独特的,他喜欢在一个故事里巧妙安排两到三个连环小案件,而且这些案件都是互相牵连的,而这个案件却一波三折,作者处处设下疑笔,错综复杂的情节,如茧抽丝,娓娓展开,最后才真相大白……它使读者从超凡的逻辑智慧中获得快感。他写的的故事与众不同,有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和狄仁杰一样,好像研究清楚地知道谁是凶手,只不过我们找不到能证明其行凶的证据,而狄公他凭借着独特的眼光,能从最细微之处发现疑点,又能敏锐地直击案件核心,这就是他不同于常人之处吧。
作者笔下的狄仁杰不同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狄公这个青天大老爷有独到的办案风格:重效,率而轻缛节,讲操守而又善变通,重调查推理,而不主观妄断,却断案如神,所以,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道:“高罗佩很了不起,虽然他是一个外国人,他比很多中国人还了解中国。”高罗佩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文习俗和中国人心理都把握的得心应手,确实不容易啊。
作者高罗佩曾经在荷兰驻日本、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使馆工作过,他精通多种语言,他确实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的职业是外交官,他终身研究的是汉学,他的业余爱好是写小说,真是一位奇人也。正如《纽约时报》评论的那样:高罗佩的生花妙笔让古老的中国再一次充满活力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为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朝云观》点赞!
《朝云观》读后感(三):光明之地未必都有光
这个世界最难猜到的就是人心了,有些人看着道貌岸然实际上却是心狠手辣之人,有些看上去凶神恶煞实际上却是重情重义之人。 侦探小说从古至今都是很多人都喜爱的,有讲述国外侦探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那么讲述中国探案的小说呢?《大唐狄公案》你值得去阅读。 《大唐狄公案》是荷兰伟大汉学家、外交官、小说家高罗佩的英语文学巨著,所以这本讲述中国古代探案故事的书是出自外国人的笔下,外国人写中国小说会不会有太多外国的元素而偏离了中国的元素?那么你大可放心,我觉得写得很有中国味道。甚至连书的设计都很有中国风,线订装阅读很方便,书里还有高罗佩本人亲自画的插图,很古色古香的感觉。
大唐狄公案有好几本,我看的是《朝云观》,我的这个版本是张凌翻译的,他是一个人独自翻译的,但是你别小看他哦!他研究高罗佩多年了,书中还有不少备注,为了照顾我们这些读者。 《朝云观》是一个道观,按理说是一片圣地,但实际上这里却并非如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光明,曾经有三名女子在这间道观里离奇死亡,那么这三名女子究竟是何缘故死亡?而前任主持的圆寂真的是因为修成正果了吗?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狄公携家属路过朝云观借宿,大概是作为侦探的直觉,他并不喜欢朝云观,不过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巧,在偶然间他看到了对面的场景,但是去探查时却发现根本不可能看到,心中有所困惑,但随着事情的一步步发展,他发现朝云观里肯定有暗藏玄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间道观而已。 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吧,也或许是那三位惨死少女的冤魂冥冥之中指引着,狄公发现在道观里的戏团里有当年离奇死亡少女的家属,他们根本不相信自家的妹子会突然离世所以前来调查,而把他们之间的线索相联系起来,暗藏深处的真相一点点地在浮出水面,前任主持的圆寂是假的,他是被人毒害而亡的。那三位少女也是被人骗到这里杀害的,那么谁是幕后黑手呢?是那个害怕真相被揭露的现任主持吗?还是另有其人? 真相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表面上是道貌岸然的翩翩君子,实际上在背地里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甚至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丝毫不惧怕真相败露的后果,认定自己不会受到什么大的惩罚,但是他遇见的是狄公,真相或许没有被众人皆知,但是他得到了他应得的惩罚,也算是告慰了那些被他伤害的人们吧。 有些人也许是法律无法制裁,那么就用自己的方法去维护正义吧,正义可以迟到,但绝对不可以缺席。有的时候悲剧已经造成,唯一能弥补他们的就是让恶人得到应有的报应。
《朝云观》读后感(四):最封闭的场景,最倒霉的狄公
读《朝云观》这本书,我是有心理阴影的。
虽然自诩看过几本推理,但我生性还是个胆小的家伙。初读此书,正是雷雨之夜独坐家中,与书中的场景颇为相似。这部作品对于气氛的渲染确实出色,以至于我在电闪雷鸣中,两股战战匆匆把书翻完,一觉醒来脑海中只剩下道观阎罗殿中骇人的泥塑场景。
感谢上海译文出了狄公案的新版本,让我壮起胆来重温此案。细细品读,发现这部长篇作品在场景的封闭上颇见功力:其一,风雨夜中的朝云观,实际上是一个密闭的场所,虽然此作并非孤岛暴风雪山庄模式,但借此将案件相关人等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其二,整部作品始于傍晚,终于清晨,满打满算不过半天左右时间,在如此紧迫的时间段内破获现场两起命案及三起积案,布局难度可想而知。
新版本有新的装帧形式高罗佩先生毕竟是属文高手。他很好地布下谜局,并在破案的两个关键环节中,分别融入科普知识和宗教常识——这两处谜面并不复杂,但与情节的结合十分巧妙,您在阅读时可细细品味。
再读本案还有一处“收获”——翻遍狄公案,这个发生在汉源远郊的故事,恐怕是狄公自挂出侦探社招牌之后,最为倒霉的一次经历。出场时,狄公就是一副落汤鸡的模样——带着三位太太返回汉源途中,突遇暴风雨,所乘“公务用车”还半道抛锚了。好容易来到朝云观,没有舒适安稳的客房(当然即使有了也没机会享受);在发现种种诡异情况后,在探案过程中先是被人当头棒喝,然后又被严重违规的宠物堵在柜子里差点没被憋死。然后深更半夜走过瘆人的阎罗殿,还要夜探地宫。辛辛苦苦找出了真凶,蓦然发现手中一条像样的指向性证据都没有。饶是最后狄公想出妙计了结此案,否则这位县太爷能否安全离开道观都是个未知数。
封闭环境内的推理小说就需要有示意图,高罗佩先生在创作时就已经考虑到了接二连三走背字,也让我们的侦探大人在结案后狠狠吐槽一番——在最后一部分,高公通过狄公之口,论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些看法。能借此了解高公的态度,自然要感谢上海译文这一版完全保留了相关内容。应该说,“无删节”和“裸背锁线”,只是这个版本值得入手的理由之一——本书译者精心考证而成的“译后记”,对于高罗佩先生的忠实拥趸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更值得一读。张凌老师对这部作品的写作过程、成书材料等进行了介绍,甚至还对高公幼子针对此书背景所做的介绍,分析其中存在史实性谬误的原因。在推理小说之外,做一些严谨而有趣的史料推理,可见张老师用力之勤,也能让读者有更多的收获。
译者关于英文单词错误的推理值得一读《朝云观》读后感(五):长夜漫漫 朝云散去
朝云观这个故事,是我本人最喜欢的狄公案故事。朝云观这个故事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都表现的十分突出,以一夜的时间呈现了狄官场、人生经历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转折与改变。
故事情节方面,这个故事跨度很短,不过一夜;发生地又是一个古老的道观,而故事发生时的天气又是大雨如注。种种烘托之下,朝云观的故事充满了暗黑、诡谲的哥特色彩。在这样哥特式的背景下,发生的案件也可以说匪夷所思,因为这是一起与陈年旧案交叠的案件,虽不至上升到历史推理的成分,但是已经具有了铁证悬案的气氛了。狄公最初登场时,并没有案件的任何踪迹,没有尸体、没有卷宗甚至也没有报案人。但在这疾风骤雨中却裹挟着不详的气氛,在这逼仄复杂的空间中罪恶的阴影正在不断盘旋淤积。一场好戏就此上演。与此前案件中实地走访(如漆屏案、断案集中诸多短篇)或公堂听审(如御珠案)不同,《朝云观》中案件情节的推动更多依靠的是当事人的证言。以证言或者说交谈推动的推理小说,往往会因冗长的对话而使读者昏昏欲睡。但本作没有,因为这个故事中证言与证言、当事人与当事人之间经由不同的事件人物推动。例如推动狄公去找戏班子了解细节的是一场精彩的戏剧,而让狄公对玉镜之死抱有疑问的则是流言、宗黎的歪诗等。而将丁小姐推到狄公身前的则是一起离奇的袭击案。这些证言之间虽彼此关联印证,但是狄公不是以证言为线索推动自身行动。这大大丰富了故事,使得人物之间有更多的行动空间,而非仅依靠语言刻画人物。在丰满了故事之余也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人物塑造方面,这个故事对狄公进行了更立体的塑造。第一是进一步塑造了狄公儒家身份。唐朝国姓为李,道教创始人李耳同姓也,故道教在唐朝较长一段时间内被尊为国教。道观、道士的地位水涨船高。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代表,儒家学说孔孟之道根深蒂固。狄公正是这样的代表,本作刚开篇不久,狄公就对道观没有全图不遵守国家律法表示了担忧与不满;同时又对道观中大量年轻力强的道中不能为国出力、成家立业表达了愤懑。这些细节对于刻画狄公“读书人”的形象可以说非常有益。结合整个《大唐狄公案》系列,无论是本册《朝云观》还是第一辑中已出的《铜钟案》,可以看出狄公身受儒家精神熏陶,无论对佛教或是道教的出世精神均十分厌恶。这个细节深深体现了高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钻研与理解。第二,则是在最后结局处的雕琢,进一步打破了固有的主角高大全的形象,赋予了狄公更多人的色彩,当然也使得故事本身更为圆满。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版本中,这一案件的结局被改写,凶手被写作由狄公亲手推下悬崖。这一改动与狄公的性格以及身份都严重相悖。而此次的版本原汁原味呈现了高公所写下的结局,与前文狄公对黑熊活动踪迹的关心也有了对应。
为什么说这一案是狄公生涯中的重要转变?回望整个系列中狄公的经历,在《黄金案》中,狄公发现了自己的好友涉案,同时牵涉到京中权贵;本案即《朝云观》中,处于出世地位的道士同时也是具有非凡身份的国师涉案,再到第一辑中已经收录的《铜钟案》(铜钟案时间应在本案之后)中僧侣做案,这三个案子涉及的儒释道三方都被认为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但是均犯下重案。相反,狄公接触的无论是伶人、乞丐、逃兵还是贩夫走卒中却不乏坚持原则、恪守法律之众。这三个案子的逐层递进塑造了狄公的价值观,进一步明确了狄公基于事实分析而非囿于身份进行判断的思维方式。最终塑造了独特的狄公形象。因此,《朝云观》作为三个案件中居中部分意义重大,作者也下了大力气描写,最终呈现的也是非常独特的一个案件。
《朝云观》读后感(六):长夜古观阴阳局,拨开云雾见天明
这一部中,故事承接666年狄公破获“湖滨案”后,携妻眷回京度假,返回汉源途中遭遇山雨,借宿朝云观后揭开两宗旧案,又裹挟进三条人命。时间上看,第二辑的故事目前看都以度假间隙的时间穿插进第一辑的主线内,地点上看都是在狄公任职的县周边,人物上更接近于西方侦探小说一侦探+一助手的形式,上回是乔泰这回是陶干,单个人物塑造更进一层,从纷杂而有特色到重点突出、表里互见,故事方面看来第二辑多是高公原创而非第一辑那样的借典新编。
深山古观、暴雨长夜,一行人在没有地图的道观里鬼影重重、迷雾层层,开启了经典的“暴风雪山庄”模式。建成于203年,历时400多年的朝云观看起来“阴气颇重”。先是100多年前遭遇叛匪屠杀,留下了“鬼声唤人名”的怪谈,不久前又有前任主持在讲道时羽化登仙和三名女子神秘死亡的迷案。86年版的《狄仁杰断案传奇》选择《朝云观》作为开篇的一集,阅读过程中也深感这一部很适合影视改编,从开头的电闪雷鸣、头盔与断臂到白色的裸身与鲜血、铁链,黑色的野兽与最后迎来的晴空,强烈的色彩明暗对比、视觉奇观一直贯穿案件始终。甚至连案件的推理也是由画面的逻辑展开。从临终的画作到偶然间裂开的盘子,阴晴圆缺和纵横变幻的视觉顿悟点化了狄公心中的疑云。
明暗对比背后还贯穿着道家阴阳二元转化的逻辑。在性别上这是男性和女性。然而高公着笔之处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黑白两极,而恰恰在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的那“一点”,“阴中含阳,阳中含阴”,“每个男子的本性里都有一丝阴柔,每个女子也会有一点阳刚之气”。故事里欧阳小姐和丁小姐的“减减之爱”表面看来也是符合某种“雌雄同体”的吸引,这种性别的“扮演”和混淆在戏剧表演的世界里更为常见,而高公笔下的狄公也一样是以包容的态度主张“成年人的感情自己做主”,让人随自己心愿去各行其是,只要不伤害他人,这不仅不犯法,正是律法精神所在——“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权利义务相对应。对于个人情感和女性的态度上,高公显然是以人文主义的精神灌注到狄公身上,而不局限于历史上儒士的观念。
阴阳象征的两性关系在运转得当时是平等自由之爱,但前提是地位和权力的对等。阴阳之术修炼到了走火入魔,也可走入“采阴补阳”的邪术。作者在后记说故事灵感的来源之一是道听途说的白云观“用年轻女子做各种玄妙试验”的故事。这里的所谓“双修”和上一辑的某“送子观音”祈福一事有过之而无不及,都是自以为学佛修仙成道,可以凌驾于道德法律之上,以道学之名行苟且之事。相似的我们可以想到近年来的龙泉寺绯闻和历史上种种邪教给少女洗脑的触目惊心的新闻。近的还可以想到房思琪的老师和最近的养父和童养媳的事件,其背后都是权力不对等的性剥削,一方面是衣冠禽兽钻法律空子,满口风骚文章、仁义道德,一方面是处于弱势的女性在QJ的逻辑下只能选择自欺欺人或是百口莫辩。而故事里的道观本质上就是一家为女子发“证书”转而去别处的“培训机构”,背后是不可言说的“高层”靠山和“大师”口碑。
阴阳的背后还是善与恶。天师认为“儒家终止之地,便是道家继续前行之处”,儒家阐述秩序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而道家解释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玄之又玄的逻辑背后,又有多少人也超人的“高线”去洞穿做人的底线。因此在狄公眼里,以德报怨的所谓道家理想是属于更美好的未来世界,而入世的当下,要尽己所能恢复秩序、匡扶正义,只有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必要时还要打破程序正义,以实现结果的正义,仿佛来自地狱的黑熊和天庭派来的秃鹫,看起来神秘、阴森,却是正义的伙伴,以“天罚”拨开朝云见青天。
《朝云观》读后感(七):【2020/07/06】『若是衣冠禽兽者,刑必定要上大夫』
【2020/07/06】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荷兰]高罗佩 大唐狄公案之朝云观
『若是衣冠禽兽者,刑必定要上大夫』
2020年阅读之221
《朝云观》就更像是一本侦探小说的设定了,像是百年前十暴风雪山庄杀人事件,所有的故事都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发生,从本格推理的角度看,很爽。
这本书的时间线发生在《湖滨案》之后,狄公时任汉源县县令,和妻儿回京度假的返程路上遇到了暴雨,于是为了躲雨的狄公一行人来到了充满谜团的朝云观——前任主持是否真的是羽化过天?曾经三位女子在这里的死亡是否又另藏玄机?十尊雕像的阎罗殿啊,光看名字也觉得背后一股凉。
暴雨+佛寺,当侦探小说和宗教或者信仰挂上钩之后,仿佛是自带着光环一样,就是有一种迷样的魅力已然笼罩在其中。
上一本和乔泰外出度假,这一本就带上了在当时时间线刚认识一年的陶干(希望下一本来一个只带马荣的,毕竟狄公在这本书吐槽马荣难过美人关了),我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好。洪亮的衷心在第一辑的《黄金案》中我们早就可以窥见一斑,马荣和乔泰本就是绿林出身,他们的高墙武艺因为还没有怀疑,而第三本加入的陶干,即使我们都知道他有不一样的经历,可是迟到总归是有点劣势。单独来一本只有陶干的,不光是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了,还意外发现了他勤俭节约的品质,这种想像不到发生在曾经混迹过江湖的人身上的反差萌,让我觉得陶干的身上也多了点人情味。
回归整个案件的本身,在剧情的刻画上也是极尽精彩。阿加莎·克里斯蒂《命案目睹记》般的开场,略有点《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的结尾。只不过和波洛选择放过众凶手的结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狄公,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匡扶正义。
最后这样的结局我觉得是整本书的高潮。的确,在看到真相在揭晓的时候我的心里确实产生了这样的疑虑:证人都已经死了,帮凶也被真凶残忍杀害,德高望重的名满天下的前任国师啊,难道就当真无法控告了吗?
后来看到狄公关上窥孔转身离去的场景,言语之中暗示将真凶和黑熊关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太奇妙了,原来在前文中安排狄公曾和黑熊身处一室不单单只是为了让狄公发现欧阳小姐是男扮女装那么简单,而是为了最后的判决而提早安排下的别有用意的线索。
看到书中这一段段描写就不由得想起了电视剧版的《大侦探波洛》最后波洛走入雪地那一幕,虽然是相反的两个举动,但是狄公和波洛其实在本质上都站在了正义的一边,而这样在我脑海中闪过的巧合让我便更很是欢喜了。
:狄公又是作了很好的煤啊。请你不要抢马普尔小姐的生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