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是一本由杨佳恬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一):家长朋友请您放慢脚步用心陪孩子一起找到属于孩子真正的路
家长朋友请您放慢脚步用心陪孩子一起找到属于孩子真正的路
小记-----《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是由13岁就留学奥地利的台湾音乐家杨佳恬说写,在书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我们教育体制和奥地利教育体制的差别,也回顾了两个国家之间家长朋友对孩子教育观的同。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是让学生培养自己的独特思维,而不是单向地给予答案。
我们在小的时候,经常会听到父母对我们说,要好好念书,才能考出好成绩,考试的时候,每一分都很关键,才能上大学,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可是,在看完正本书后,奥地利的教育体制颠覆了我的观念,在奥地利人们认为考试是为了看见自我成长,而不是“我比别人更好”。这也是两国教育体制不同造成的。我个人觉得奥地利的评分制优于中国教育体制的排名,奥地利老师会把100-90分设为一级,89-80分设为二级,79-70分设为三级,69-60分设为四级,这样的等级很正面,同时也能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尊心。这点和我们国家的学生分数排名不同。
作为家长,在阅读完整本书后,不能一味的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要根据我们国庆,调整自己,改变一些原以为是正确的理念,陪着孩子慢慢成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和引导如何让还在找到真正的自己。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二):拔亮孩子成长的明灯
教育是一件最有挑战、最有趣味的工程,如果把孩子比作是产品,家长比作是工程师,家庭比作是工厂,那么每个工厂所生产的产品一定是千奇百怪的。谁都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工程师,减少废品的发生,那么在你投入“生产”之前,不妨阅读《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心中。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说只对标准答案的追求,是无法体会教育的艰辛与快乐。无论是教育,还是学习,我们都需要有世界观的指导和方法论的应用,只有这样,你才会摆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进一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只不过是这个家庭的缩影。如果你历经多年后才发现孩子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可能一开始你就指错了路,这真的不能责怪或埋怨孩子。尽管不是所有的家庭在一开始都有一幅具体的流程图,具体到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应该由家长为孩子做什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让孩子成为自己! 陪伴是最深情的等待。不要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但是孩子总有一天会懂事,会明白家长的付出与期望。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不仅仅是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尽管这已经花费了家长无穷心血,我们还应该培育孩子强大的学习力,让孩子成为一位爱学习、会学习的人,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依靠学习成就自我。 长期以来,作为家长我们对教育的认知就是让孩子多读书,多掌握书面知识,不过这只是教育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需要培育孩子独立的人格,其中音乐、美术、体育等看似无用的学科,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即使它们不能成为孩子今后的职业选择,但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意韵如同催化剂一样,让孩子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三):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正确的教育
刚看到这本书,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和当下中国的教育观有很大区别。如今的爸爸妈妈们,总是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别人会的,我家孩子必须要会,很少有家长愿意去陪着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认识到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对孩子来说,比学会更多技能知识更重要。
记得小时候,爸妈总会逼着我练琴,我并不是不喜欢弹钢琴,而是不喜欢压迫的感觉,每次逼迫之后总是心里委屈又难过,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兴趣。而作者却不一样,她的父母给了她绝对的自由,正如文中所讲,“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教育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作者父母给的教育更多的是放手,而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严厉。两种方式,都蕴藏着父母的良苦用心。
再看作者在奥地利的生活,留学生活跌跌撞撞,独在异乡,无论何种经历都是成长,被破格录取又被迫退学。在奥地利教育中,作者无论何时都铭记爱意,那份温暖,是坚持她不断努力的动力。就像文中所说: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当他遇到生命中的困难时,愿意相信他、不肯放弃他的人。
教育、成长、人生,是这本书贯穿的主题,也是作者一路的成长历程,我们应从中学习到奥地利的教育观念,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同样,奥地利的教育也有其弊端,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利有弊,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代代辈出,在学习别国教育理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有所思考,是否适应当下的家庭学校教育,是否适合用在当下的孩子身上。教育应当让人成长,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四):精彩不容错过
选择这本书,还是因为书名《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小宝1岁多了对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教育成为我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而这关乎他的一生。
刚打开书读完致读者、推荐序和自序,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感跌到谷底,心里不以为然的想着一个在奥地利学音乐的女孩,从十三岁至今的学习经历都围绕着音乐与表演,她写出来的教育又能有什么。
而事实上,请原谅我的浅薄,一口气把书读完,我非常意外地发现这本书真是一个宝藏,全书基本没有任何灌水,内容生动特别易懂,观点饱满思路清晰,语言诙谐幽默既有着孩童的趣语,又有着成年人的思考。
作者杨佳恬将自己从奥地利受教育的经历中,思考凝练出被教育人的所得,将奥地利教育中的精华部分清晰的展现出来,更可贵的是观点客观,只言片语中似乎又带着对国家教育的期待感。文中大量的作者本人的受教育经历,以幽默风趣的小故事一般展现出来,提高了整本书的可读性,不可谓一部佳作。
中国地广人多,即是我们的优势又是我们的弊端,人多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匮乏,尽管国家提高教育投入,但这还是一项艰巨仍要继续努力的大任务。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形式下,教学质量也慢慢提上日程。而这本书没有论文那般有理有据,也没有学术报告那么精准,但确实是被教育人切身感受。我个人认为这为我们社会、教育界以及每一个家庭提供了一个教育方向,我们可以在保留我们的优秀教育下,博采众长地将各方优秀教育成果吸纳进来。
教育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情,它会被整个社会理念、学校理念、家庭理念等多方面影响,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品读借鉴。
希望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学习与反思中进步,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幸福成长。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五):父母给孩子的应该是陪伴而不是控制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作者用了“陪”字而不是帮,或者其它,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父母唯一能给予的就是陪伴,不是控制。
书的作者13岁的时候就到了奥地利,在那里学习、成长、陪在她身边的更多的是老师。书中讲述了不一样的教育观、知识观和学习方式。不得不承认很多是目前国内教育欠缺的,但就像书中所说的,没有一种教育制度是完美的,所以并不意味着,把孩子送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就是最好的路。自从成为母亲以后,我经常想象女儿长大后的教育问题,有时候我会变得很焦虑。如果她不学习不够好怎么办?如果她在学习挨欺负怎么办?如果……太多的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买了很多教育的书,听了很多讲座,渐渐地心态逐渐平静下来,虽然和每本书或是讲座的观点并不完全赞同,但是每次也都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有新的感悟。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主要讲作者在奥地利的教育,我很清楚的知道,女儿至少在18岁之前是不可能去国外读书的,不光因为经济原因,更主要原因是我和老公都一直生活在国内,甚至都没有出过国,不可能去国外陪伴,家里也没有靠谱的亲戚和朋友在国外,如果女儿独自去国外上学,那真的是孤身一人,如果发生点什么不好的事,连个可以求助的人都没有。虽然这样,但并不妨碍我从这本书中汲取我想要的教育方法。
感悟最深的是作者逃课、不按要求练琴、学习成绩差被大学退学时,一位钢琴老师收留了她,带她走出了青春的低谷。师长和父母的扶持让被退学的她得到了重生,最终在毕业典礼上领了优等奖。相对于国内的很多的孩子,杨佳恬是幸运的,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得到了来自父母、哥哥和老师的鼓励和陪伴。而我们很多的家长,爱孩子,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让他们无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面对孩子的挫折,他们传递的首先是失败。不知道现在很多孩子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是否与这有关。
前段时间在看《柳林风声》时,我还在感慨,我真的是没有办法喜欢惹是生非、狂妄自大的青蛙,当时感觉谁家有一个这样的倒霉孩子,家长要被气死了,对水鼠、鼹鼠和獾耐心还有点无法理解。读完《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之后,一下子豁然开朗。面对孩子的问题和缺陷,父母首先做的陪伴而不是指责,用爱和智慧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为此,我将不断努力。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六):一个留学女孩的成长经历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学习关乎着我们的成长,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成长途径。而很多人正是在学校里学习,其实到了社会上也要学习,但教育却能很好的帮助人们的学习,我们的最好的老师,也是第一个对我们进行教育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的选择,决定了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作为家长,那我们如何找到一条适合孩子的路?作为一个孩子不再迷失方向,在迷茫时有什么能够指引我们的呢?那不妨来看看这本书《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这本书绝对不是对我们进行说教的,是一本讲述女孩留学经历的书,这是一部自传。 当你打开这本书,你应该先明白这是一部女生的自传,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1992年作者,去奥地利留学的经历。这本书能够让你发现一个新大陆,让你有一种想去奥地利留学的冲动。 作者一开始是在中国上小学时,参加了一个音乐班,在此之后,作者在台湾的最后一位钢琴老师,是位有奥地利国籍的华人,他才决定出国留学从此与奥地利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在决定出国留学之前,作者是一名刚刚升到初一的学生。作者只是单纯的喜欢音乐。家里并没有从事音乐的人。作者的父母也是全力支持立即送她去了奥地利。 到了这里之后他发现了奥地利与中国教育方法的不同。奥地利教学讲究自主学习,把知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并能灵活运用。比如不是让你背课文,而是让你按照自己的话,自己的理解来表达,仅仅初中就能进行深入的诗词赏析。还有一些中国大学才会有的课程,比如哲学心理学,心理学教学包括一些很实用的东西,怎么做才能知道你喜欢的人喜不喜欢你呢?还有很多关于哲学的知识。如果你犯错了,那么也不会遭到惩罚。而是会不厌其烦的帮你改正错误,找出原因。如果你有新的解题方法,也可能给你很高的分数,甚至接近满分。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没有为孩子选择最好的道路,让孩子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家长应该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让孩子形成自己的个性。大多数的家长都是随大流,实行填鸭式教育。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都是应试教育磨灭孩子的个性。提倡学习,应该找出标准答案,不利于孩子的思考。 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上进的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可以指导家长更好的培养孩子。但这本书是充满正能量的。并没有其他,不会像同类书上那些有些极端的培养方法,这孩子感到绝望,产生心理阴影。《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教育方法都是科学的,很人性化的。他们的教育方法让我们明白了,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能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以便让他们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七):奥地利留学教会我的教育观念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
初看题目的时候,我在思考,这本书是教育专家写的吗?
就像那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样,是成功的妈妈亲身经历的教育的案例分享和分析吗?或者说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通过总结过去几十年教育的例子,从而提出的新的理论吗?但是,翻开书后,我才发现,和我想象中是不一样的。这本书的书名,其实是比较大的,也只扣住了一般的的书中主旨大意。其实,这本书是一位从小留学奥地利学音乐的留学生,回顾自己从小到大在奥地利接受到的与中国国情是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其中把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改变,特殊的触动,特殊的感悟,都写了出来。这本书,作者的用意也许是让读者了解奥地利的教育方法的精髓——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想要阐述阐明的应该也是这样的一个观点。但我斗胆提议,也许取名为奥地利留学教会我关于教育的一切,也许读者能够更明白本书的意图,然后其中写在最前面封面的一句话——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也就点名了精髓了。
“英语不是世界上唯一的语言,而是众多外语中的一种”
奥地利也重视英文的学习,但是和我们的哑巴英语不一样的是,可能他们更加的注重学生去运用这门语言,大家试着用英文去表达自己,无论文法、语法是否错误,老师们都不会立即当场指正,挫败同学们说英文的积极性,而是事后,在全班一起学习这个语言点。第二点,他们除了重视学生的开口说,也是极其重视学生们的英语听力的,听有声书,看话剧,无字幕的英文电影,都是他们学习的很重要的素材。第三点,关于阅读,读原版的刺激性的侦探小说,青少年小说,有趣的爱情小说,这些用词不会很高深,但是保证有趣,能够时刻保证同学们的学习英文的兴趣。这些方法应用到外语学习上,应该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极其有趣又令人能够接受的。
奥地利的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都谈论了,他们会教授心理学,哲学,宗教信仰,考试成绩分等级,即使你考了91也可以和100分的同学得到同一个等级,所以他们遵循的教育是——被允许犯错的教育,也是我们都可以是优秀等级的教育,和我们也有些不同,我是第一了,你就可能比我少一分得话,就只能当第二了。从这点看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业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他们也很早就开始了分流,你可以选择继续读书,你也可以选择去当学徒,学一门职业的手艺,这些路都可以,只要你喜欢,你愿意去做。在中国很可惜,无论学生想要的是什么,很多家长还是宁愿子女去完成高中,大学的学业为主。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八):我们这么想,他们这么说
第一眼看见这本书的名字,“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以为是讨论家庭教育,写给父母们看的教育指南。阅读之后,发现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确实,这本书是探讨教育的,但既不是以父母的身份和经验写出来,也不是单单写写给父母们看的。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在奥地利求学的经历以及所思所感,写的是台湾的教育与奥地利的教育比较,意在介绍奥地利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封面台湾版的题目是《教育是,陪你找自己的路: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的奧地利教育大震撼》,看到这个题目,我一下意识到,我最开始的“误解”,大概是简体字版改动了名字的缘故。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介绍奥地利的教育观、知识观,学习的方式,从生活中发展的奥地利教育,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老师和家长在一个年轻人处于青春谷底时的作用,最后作者谈了自己对不同教育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对奥地利和台湾教育的比较,是本书的主线。作者大量的使用了“我们这么想”、“他们这么说”这样的对照。以下,举几个例子:
慢吞吞怎么会有竞争力呢? VS “悠闲”才能更冷静的面对生活挑战! 考试就是要“正确”答案! VS 没有用自己的方式来回答,怎么知道你懂了多少? 书读得好、试考得好,才能上好的大学,这才是高中生该考虑的事情。 VS 让学生学会同理心、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才是高中时期最重要的事情。 考试时,每一分都是关键! VS 考试,是为了看见自我成长,而不是“我比别人更好”。 国文学习的基本功是背诵…… VS ……让学生体验文字的魅力,才是学习语言的真正用意这样的对照还有很多,每一个“我们这么想”,都让我们会心一笑,每一个“他们这么说”,都让我们微微点头。这样一组一组的对照,就看出了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同,教育理念的不同。
读这本书时,看到作者介绍当代奥地利教育,让我想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及他所写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个国度,真是大师辈出,他们的教育观和教育实践值得我们学习。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九):每个孩子都是一只蝴蝶,保护她,给她最好的自由
一看到这个题目《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心底就有一种强烈去读的欲望,这可能和我本身是一个妈妈,而且又是极其地在乎教育的一个人。 自己接受的是很传统的中国教育,没有出过国,没有接触过太多的西方自由主义的教育,更多的时候都是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的学业。本书一打开,带我们就走进了奥利地这个完全不一样的国度,完整地介绍了这个我们从没有接触过但是却十分好奇的一种教育制度,同时这中间的一些观点也让我有了很大的启发。 首先是作者在陌生的国度,解决语言问题,这个国度给大家的环境就是不会就说出来,不要害怕丢脸,听说比读写更重要,我对这个来说有很大的认同感,我自己学了很多年的外语,同样硕士毕业,但是到头来自己现在却是水平很渣,慢慢地把一切都还给了老师,实在是学习语言的一个很大的遗憾,听说得太少,这一点在之后的孩子教育上我觉得要重点要注意和借鉴的。 其次奥地利是一个有很浓厚的音乐氛围的国度,我一直认为,音乐更能让人有魅力,更充满活力,这种教育正是我们从小就缺少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在以后刻意地去培养一下孩子,去多练习一下,不管她以后发展得如何,但是最起码可以在起点上给她一个机会和一种环境。 整本书读下来,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作者本身是一个很叛逆、很有自己想法的人,我一直以来都讨厌中规中矩,但是自己身上的那些棱角也终于在整个大社会中慢慢被磨平,到孩子身上,我想最完整地保持她的特色,保护她这些棱角,听从她自己内心的想法,欣赏她身上的与众不同。 这本书内容不算深奥,但是读起来却很有启发,受益颇深,如果你此刻想在教育方法上获得一种突破,或者想对奥地利的自由教育有一个了解,开开眼界,这本书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读后感(十):《陪孩子找到自己的路》:给他们一个前进的自由,你只是分岔路口的指引者
在中国的教育观里,应试化似乎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教育,作为一个00后,我从家庭到学校,我接触的教育太多样化了,也让我疲惫过,疑问过,叛逆过。 从这本书中,通过小女孩练琴的故事我感触颇深,孩子从一开始就已经丧失了选择的权利,她只是顺着一条线在往前,而她自己,却没有资格把握这条线,作者通过这里或许在传达一种“自由”的想法,而这自由不是给孩子,而是给了父母。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出生后,父母就已经为他制定了计划,甚至在他的床头贴上距离高考还有x天,看到这里,真的令人感叹。 细看这种做法,也不能说父母错,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想要让他们的成长路上,走得一帆风顺,可是,他们从来没问过孩子的意见。可能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判断力,但是在给孩子制定计划的时候,从来没有问过,你喜欢吗? 喜欢看似很简单,试问现在正在生活的一些孩子们,他们又有谁能够百分百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可能我在大多数大人的眼中,我只是一个孩子,我也说不出现在很多父母的内心话,但是在我慢慢步入成年的这些日子,我渐渐看懂了一些教育的弊端,我曾经也在各种支配下生活过,这种生活发自内心来说,真的很累。 看完这本书,我有时候会伤心,在自己的童年回忆中,没有太多自由,我有时也会庆幸,在自己学习的生涯中,自己的爱好得到了支持。 举高考这个例子,与中国家庭非常相似,也能更深走近每个学子,从书中的人物的一些课程中,也能找到与中国教育相对应的地方,孩子们往往不能支配自己的时间,不能选择自己的爱好,试问这是最好的教育吗? 很多孩子在不能接受父母的支配下,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所以我希望父母在给孩子东西的时候,也要询问他们的意见,在他们自由选择时,可能会犯错,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应该慢慢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口否定。 简单看完这本书,我很有感触,或许从我的观点中,是偏向孩子的,在我以后成长的道路中,我对社会的一切还很陌生,现在我只是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遇到的事事物物相对于社会来说,都太小众了,我希望在我以后的路途中,可以得到支持和指引 ,带我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