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国的香气》是一本由殷靖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帝国的香气》读后感(一):不辞长作唐王梦
为什么华人华侨在海外聚居的地方,往往被当地人称为“唐人街”,而非“汉人街”“明人街”呢?可见,唐代在中国的历朝历代,是可以以“盛世”作为“注册商标”的。时至今日,我们提及唐代,不仅可以列举一连串有名有姓的帝王,如李渊、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等,而且可以罗列一大批继往开来的“作家”,如骆宾王、李白、杜甫、李商隐等。 关于叙述唐代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的作品,洋洋洒洒,推陈出新,时下出版界最热门的莫过于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对唐代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其中,殷靖著《唐帝国的香气》却在通读唐代历史的基础,摘选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时代符号,化之以轻松愉快、浅显易懂的文字,以时间为序,以事件为纲,展示了风风光光、热热闹闹的李姓一家人。 历史类作品如何出彩?尽管读者随手拿起史书,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基本脉络,但正统史书往往板起脸来,将零散的情节、孤独的人物以“开药方”的形式呈现,很难让读者认同与欣赏。殷靖著《唐帝国的香气》总体上忠于历史的本来面目,但又不是直译式的写法,而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增添了“润滑剂”,让读者从繁杂的史料中找到了趣味,原来唐代人,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是这样生活的,于是不仅有了“香气”,更有了烟火气。 帝王的家事,说真的,如果不是作者殷靖揭秘,以为与平民家是天壤之别。值得谅解的是,正经史书写作者由于自身知识与阶级局限性,将帝王的家事描龙画凤,好似神仙眷侣相亲相爱。其实以玄武门之变为例,生于帝王家从来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宿命。无论你是经纶满腹,还是草莽英雄,都不由自主地要在史书中留下一笔或浓或淡的色彩。成王败寇说起来轻飘飘的,但实则阴谋诡计丛生。 值得推崇的并不是帝王家事,即使这是二十四史共有的核心内容。《唐帝国的香气》的“香气”源于政治开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文化繁荣,且不说唐诗三百首点燃了文学的高峰体验,就是李靖的兵法、阎立本的绘画、孙思邈的医术、褚遂良的书法、慧能的禅也足以让今人沾沾自喜,更何况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唐帝国的香气》以他们的专业技能为索引,介绍了“天才”与帝王的互动,足以让每位读者如临其境,五体投地。当然,浓墨重彩的仍然是唐诗写作者——唐代社会忠实的记录者——表达着或豪放、或隐晦的深情。
《唐帝国的香气》读后感(二):大唐简史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中,大唐绝对是有着重要位置的,它最为繁华的时候也是整个历史经济的顶峰。大唐盛世涌现出的不仅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满足,更是精神层面的丰富。大唐风华录是最为精彩而值得歌颂的。盛世风华,金戈铁马,千古流芳。大唐,有着太多的传奇故事,每一个拿拿出来都是震慑古今的存在。大唐盛世,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存在,那些文人又是何等的洒脱。梦回大唐,盛世风华。
《唐帝国的香气》将整个大唐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开国皇帝李渊的步步为营到唐朝逐渐走向衰败以后最后一位皇帝的屈辱让位,大唐走向了终结。大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近三百年的历史二十一位帝王的更替,造就了盛世大唐,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丰富的篇章。
作者通过正史和野史的交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大唐,李渊的运筹帷幄开拓了大唐的江山,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不得不说帝王之争是残忍的,尤其是手足之间,对与错外人无法评说,而对于百姓而言,为国为民的皇帝才是一个明君,李世民在位期间所实施的一系列条款法令为盛世大唐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事留下不朽的传奇。大唐王朝另一位倍受关注的皇帝或许是李治,围绕着他多半的故事是武则天的,这位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复杂的宫廷之中脱颖而出,开始了自己的统治时期,大唐被打断,武则天坐上皇位或许有着太多惨绝人寰的故事,但不得不承认,武则天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间也是励精图治,只是晚年有些糊涂,这也让大唐重新回到李姓手中。大唐盛世在李隆基的手中,安史之乱也在李隆基的手中,从盛世走向落败,大喜大悲的人生,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唐江山摇摇欲坠,最终走向亡朝。
大唐之所以让人向往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文化的丰富。有人说生在大唐皆诗人。初唐有四杰,盛唐有诗圣,即使在晚唐也有鬼才诗人李贺。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也让文化得以大肆发展,初唐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人们领略到文字描绘出的壮阔。在整个大唐,佛教文化也得以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执政者的信仰和平民百姓的信仰高度一致,这因此有了唐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而衍生了《西游记》。
《唐帝国的香气》用轻松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盛世大唐,从它的建立到走向衰败甚至灭亡的一个过程,以旁观者的身份走过大唐,欣赏它的盛世繁华,怜悯它的时局动乱,一个大唐可以吟诵的诗歌太多,可以欣赏的人物也太多,走进《唐帝国的香气》去看这别样的历史。
《唐帝国的香气》读后感(三):盛极必衰 香气长存
自小便喜欢读历史故事,喜欢看帝王丰功伟绩,武将征战沙场,文客风华绝代,侠士仗义天涯,红颜情满天下。倒也不去在意那些历史过往的经验教训之类,只是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之下也明白了一二。 对于唐朝的历史,一直以来兴趣不断,一直很在意盛唐是因何走向覆亡。这本书给了困惑我已久的问题的答案。 一提到唐朝,人们更多的想到的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更多的看到的是唐帝国强盛的一面,而往往忽视了其间各种惨不忍睹的场面。毕竟很多时候,我们为那个各方面处于世界顶尖的时代而自豪,也就难以接受它的不好。但历史往往是客观的,读了这本书,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能够让我们看清唐朝的多面性。 虽然喜欢唐代,但一直以来还真没系统地去了解唐代,只从各种书籍影视作品里头杂七杂八地了解了一点,而那一点也是漏洞百出。 这本书将唐朝的历史,是从隋朝讲起的,虽说是不同的朝代,李渊与杨坚其实算是同时代的人,就像秦与汉,看着是两个不同的时代,刘邦其实只比嬴政小三岁。李家与杨家不仅仅是同时代,还沾亲带故,隋朝式微,李氏又有野心,亲戚也就做不成了。 说到唐朝,自然少不了一代明君李世民,千古一帝,以至于彻底掩盖了大唐王朝的建立者李渊的光芒,而他的继承者更是寂寂无名。说起来,历朝历代,那些打下江山的王朝缔造者,哪个不是名垂千古震铄古今,可惜李渊偏偏生了李世民这位人中之龙。无论李世民成为帝王后如何勤政爱民治世太平,也掩饰不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血腥行为,如书中所写,无论如何粉饰,历史的真相还是流传了下来。皇位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以致法定继承人太子的位子成了众多皇子的争夺对象,有唐一代,皇子相残的现象实在太普遍了,第一太子能顺利继位实在太罕见了。李世民手足相残,逼父退位的行为与前朝的杨广相比不遑多让,只是可能是他吸取了前朝的教训,登基之后施行仁政,广听谏言,终究缔造盛世。 读完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大唐不仅有无限风光,也把历朝历代的各种弊端都体验了一遍。皇子相残,后宫干政,外戚掌政,宦官掌权,蕃镇割据,党争。简直是全得不能再全了。在武则天掌权末期到李隆基登基这之间的历史,记得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是一笔带过,我便一直以为这之间没有啥大不了的事情。直到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这段时期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太过荒唐与血腥了,帝王之家颜面扫地。至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单从帝王方面来看,实在是没有什么看头了,皇室衰弱,权力分散,想来还是苦了百姓。 无论上面的权利斗争如何激烈,唐朝的文化始终灿烂。 文化繁荣与帝国强盛同在,唐朝的文化远播海外,李卫公的兵法,孙思邈的医术,张旭褚遂良的书法,阎立本的画技,玄奘慧能的禅意,以及以李杜为首的那浩如烟海流传千古的诗篇。这些才是大唐留给后世最珍贵的财富。 帝国终有覆灭,唯有象征那个时代的诸多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才是真正的香气,而非帝王家的那些破事。
《唐帝国的香气》读后感(四):历史的滋味 ——读《唐帝国的香气》
历史的滋味
——读《唐帝国的香气》
By 灵犀
清晰的叙事脉络,靠谱的历史细节,是《唐帝国的香气》予人最突出的印象。
曾记得,史家李凭说:“《百年拓跋》虽然属于通俗读物,但是我也努力使之合乎历史的逻辑,尽量避免荒诞不经的文字。”私以为,这个标准适用于每一个通俗史创作者。
作者殷靖显然也是这样的一个作者。
试看书中第一章《大隋王朝的近亲》。从隋灭写至唐立,只用了17页的篇幅,不可谓不简约精当,这需要考验作者的筛选、提炼、概括的能力。而在此间,应述之细节,也无有遗漏。
比如此段,“这个冒险的主意得到了李渊的赞同。于是,李渊父子留下少部分人缠住屈突通,父子兵分两路对长安周围地区进行扫荡,约定在长安城下会合。没多久,李渊和李世民非常顺利地来到长安城下,并对长安城实施包围”。概括十分精简,单看此似有偷懒、平铺直叙之感。然而,并非如此。
联系上文一看,便知其不肯多言的原因了。
其文曰:“屈突通战场经验丰富,又守住了黄河要塞河东城,摆开架势要和李渊硬拼。李世民建议不要和屈突通硬碰硬,而是带着大队人马,绕开河东城,向长安迂回包围。等到把长安和周边的城池占领了,屈突通的河东城也就没什么价值了。”
百字之间,呈现了李世民的战略战术,之后自无赘言之必要。
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本书另一个突出的特点。与正史“鉴往知来”的旨要不同的是,通俗史更像是一本严谨度高于历史演义的小说,其人物刻画,非但不是脸谱化的,更应该是生动可感的。如此,才能真正吸引读者,并触发读者的思考。
举个例子。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把太子李承乾,从“聪明,惹人喜爱”到“扯旗造反”的过程,详细地描述出来。李承乾的心态变化,李世民的艰难选择,都跃然纸上。
就个人而言,十分喜欢本书的书名“唐帝国的香气”。它雍容华贵,引人遐思。此名之得来,可能主要是因为本书最后三章,是对唐帝国的文化人物进行了梳理。如果说,唐诗是古代文苑中的“名花”,诗人们便是后世追慕的“花匠”。对这些花匠进行刻画,增添了本书的文气。
因为,本书的前文着重于政治史,而对文化史少有涉及。故此,这一部分,可被视为对前文的有益补充。
有空的时候,不妨打开《唐帝国的香气》,品咂历史的滋味。我们会发现,它并不艰深难懂,冰冷无情。这,便是通俗史类历史作品的存在价值了。
《唐帝国的香气》读后感(五):看大唐传奇,领略唐风华韵
在历史的星河中,各个朝代如闪烁的星光彩照人,都散发着自己的光芒。其中唐朝自有一份属于它的繁华。 任何朝代都会由鼎盛走向衰败,权益之争,人性之恶。但重点不是结局,是过程。 唐朝以它特有的姿势傲世独立。它经历了八年安史之乱后,依然硬撑了150年之久。 这个朝代呈现了21张帝王面孔,也呈现出来了诸如李白之流的文学名家。不管是初期、中期还是晚期,都有着令人惊艳的亮点。 除了这些细节以外,大唐帝国的真实容颜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同样是满怀疑惑,有一个人在深夜点灯之时拿起了笔。他要用自己的文字来揭秘唐朝的那些别样历史。 他的名字叫殷靖。居住在武汉,毕业于武汉大学的中文系,他对中国历史及中国古典哲学有着近乎痴迷的研究,发表了作品之书近百万。 他的这本《唐帝国的香气》是一本能够让我们读懂唐朝,忍不住通宵读完的大唐传奇书籍。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是尘封的纸页,也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鲜活的故事。 红颜是否总是祸水,权欲之争会有什么代价,让我们跟随殷靖老师的笔触,一起穿越回唐朝,去领略那生动的传奇。 大唐的开国皇帝是李渊,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是他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家族。他的爷爷是西魏大将军李虎。在西魏能获得大将军之称的只有八人,可见李渊的爷爷并不是等闲之辈。 李虎去世后北周立国,北周皇室宇文家族感念李虎生前的功劳深厚,追封其为唐国公。这是无心之举,还是冥冥中早已注定,这个称号为日后建立的大唐确定了国号。 身为官二代的李渊,7岁时就继承了家里唐国公的爵位。少年时期据说这个李源性格豁达,善于结交各类人物,他在都城长安长袖善舞,每日呼朋唤友。 转眼到了成亲的年纪,北周皇室家族窦家的女儿进入到了李渊的视线之中。李渊的家世不错,对方的家世与皇室结亲更为高贵。 究竟李渊如何抱得美人归的呢?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这个有趣的小故事,那都是因为岳父成全呀。 窦家女儿初长成,上门求娶的人无数,面对众多青年才俊,她的父亲灵机一动,不如来一个比武招亲。 这个比舞招亲比较有创意,不是比谁的拳头硬,谁的拳脚狠,而是一个文雅的招亲。他在家里的屏风上画了一只孔雀,然后把那些求婚的官二代和富二代都召集了起来,规定不管是谁,只要是你搭弓射箭射中了孔雀的眼睛,就是我的成龙快婿。 射箭也是一种技艺,岂是一天两天就能速成的,也需要平时的辛苦练习,别人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李渊正好有这个优势,于是一箭射中顺利娶了窦家女儿。 书中诸如此类的皇帝故事都有介绍,二十一张帝国面孔,每个人的故事都各自精彩。作者用有趣的语言把历史还原,解说事件的经过,分析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 书中介绍了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介绍了武则天的王朝故事和开元盛世的大合唱等。如果你也想了解其中的具体故事,不如去书中寻求答案吧。 提到唐朝,不得不提到一些文化名流。他们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经过历史的沉淀,依然千古流芳。 在唐朝有一个兵家圣人李靖,他写下了《卫公兵法》和《李卫公问对》两部兵书。在这两本冰书里,他强调打仗光靠勇猛是无法取胜的,智谋上也要有所侧重。书中专门讲述了战术方法,可以堪称是一部军事百科全书。 军事上的卓越成就,使得李靖做上了大唐军神的第一把交易。他的军事才能令后人折服,他的人生智慧也令人赞叹,他早早的就要求还乡养老,不再过问朝堂之事。 在变幻莫测的朝堂,在风云变幻的年代,的确是明哲保身才能得以善终。 在唐朝也有着绘画天才和书法大家,其中王羲之和诸遂良的书法自成一派。下笔流畅,气韵极佳,圆润瘦劲,浑然天成。 在大唐也有着开创中国禅师的大师,玄奘高深的佛法造诣,使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传承。 在医学领域有一个神医孙思邈,他用草药治病,效果极佳。 唐朝还有一个更加繁华的唐诗盛况,前仆后继涌出了很多诗人。各种脍炙人口的诗句,千古流传。使大唐文化的繁华到达了鼎盛。我们可以毫不谦虚的说,大唐是诗人的国度,杰出的诗人层出不穷。 开元盛世创造的舒适的生活环境滋生了诗人的土壤,各种流派随机而出。他们纷纷展现着自己的多才多艺。有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 还有诗仙与诗圣,李白的才气过人,志气恢宏。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诗歌感天动地。 《唐帝国的香气》这本书脉络清晰,内容通俗易懂。看完后让我们能够轻松的掌握到了唐朝的历史,作者深入浅出的将大唐王朝的前中后期展现的淋漓尽致。 “香气”二字用的恰如其分,尽管历史久远,打开书籍,我们依然能闻到来自大唐的那份芬芳四溢的香气。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相信大唐的繁华也将永恒。 在历史的风沙下,盛世风华依然展现,金戈铁马下,那些有趣的灵魂依然鲜活。
《唐帝国的香气》读后感(六):《唐帝国的香气》: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
提起唐朝,被勾动的情结可有不少:盛世光辉、璀璨文化,还有那些美人依旧……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风华的大朝代表,每个人至少都背过李白的诗,听过王羲之的字,看过杨贵妃的影视剧,虽说当时风流如今早已被雨打风吹去,留在我们脑海的,仍然有无尽想象可蔓延开来。
学生时期的历史课上,最为期待的就是讲唐朝文史的那几节课,当然,课内听不够的就课外去补,当时的“地摊文学”系列给了我们很大的求知空间,那些唐朝野史传奇小说什么的各个击中心扉:《莺莺传》《霍小玉传》《杨贵妃后传》,最基础也买过几本《今古传奇》《知音》《读者》之类的寻找类似红拂夜奔的拍案惊奇故事了。
所以当翻开这本《唐帝国的香气》,发现正是当年曾有在《今古传奇》发表作品的作者,简直自来水一般毅然捧起它读完,果然就是这个味道,通俗讲历史,也能让盛世风华再次“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开大唐帝王诸位的履历表,不难发现他们还拥有很多惊人的记录被铭刻史上,有些为我们熟知,有些令我们万万没想到,如果有大唐版吉尼斯世界纪录,各位先皇绝对可以榜中留名。
比如我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的武则天;
寿命最长的,热爱文艺唱跳,爱情故事养活众多影视题材的唐玄宗李隆基
其他皇帝也是可以拥有姓名来打榜的,他们的记录也是可圈可点的:
表面光鲜,政绩无数,大唐C位皇帝李世民,私底下喜欢追逐长生不老丹药,结果中毒身亡;
女儿被醉打金枝的那位皇帝代宗李豫,他的上位竟然是借助太监的力量,无怪乎TVB把他拍的那么窝囊;
抱定皇帝家也没有余粮,热爱捞钱的德宗李适,最后自己的目无章法惹恼各方势力,成为第一个被节度使赶出京城的皇帝。
每一位真的都是挑战极限,极限挑战。
讲唐朝芳华,当然绕不开两名顶流女子:武则天与杨玉环。
她们都有姣好的面容,让她们在早期宫廷斗争中脱颖而出,从而一步步走向自己的顶峰,一位才略出众,胆识过人,彼取而代之,成为千古女皇;一位荣宠常在,美名远播,爱情事迹打动中外,成就与玄宗的黄金CP。
史书多提及她们的女子野心,恃宠而骄,然而红颜并非祸水,权力欲望的获取同时,也付出了不可言说的代价。将历史的重压锤在她们身上,而忽略时代的顺势而为,盛极而衰,无疑是极为不公平的。如果女子有才能,为何不能成就千古帝业,流芳万世?而不管多么美貌的女子,她想要追求的,无非也就是一份有人爱的心愿,何罪之有?
倒是庆幸那个开明辉煌的时代,虽给了她们非议,也给了她们无尽荣耀,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时代,人所具有无限可能性都能不分男女而得到接纳。
你背过最多的诗歌,可能永远是李白;就算没上过书法班,肯定也知道王羲之是书圣,他们只是大唐的像素之一,但已经让文艺青年可以瞥见全貌之光华。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唐,一切皆有可能。你可以看到李白杜甫诗歌相和,去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潇洒不羁,看到公孙大娘的剑舞,听李龟年的演奏,体验到霓裳羽衣舞的撩人……如同一个包容并蓄的大平台,一切艺术结晶的凝结都是时代荣光所赋予的命运之眼青睐,让整个大唐的灿烂之处演变为一种情结,让人渴望去触碰和经历。
比起王室斗争的腥风血雨,文艺后花园永远是大唐的自留地,应许之灵气都在此生根发芽,放眼到今天,我们也许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可以发挥,但大唐精神给我们传达的气息仍然在召唤我们,回望过去,以致今天。
这场繁华之梦,都可以在书中流畅一气呵成的史事描写之中一窥究竟,带你去看远去的盛大时代中,每张帝王的面孔,每段传奇的风云故事,都在引领你走向向往的方向。去认识,去探寻,去回味,就像是前尘之中一丝遥远的关联,等待我们去重拾联结,获取滋养。
《唐帝国的香气》读后感(七):安禄山反唐,炸出唐玄宗祖孙三代的死结,更奏响了大唐灭亡之序曲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衰的标志性事件,历来史家公认,但安禄山再狠,也只是一个边界胡将,叛军实力虽强,跟唐军相比还是差距甚大,他所引发的叛乱为何会延绵那么长时间?唐朝走向下坡路为何从此呢?
悦史君认为,看事情不能浮在表面,安禄山反唐,打碎了承平已久的唐王朝太多幻像,军事领域的分析已经汗牛充栋,本文将从皇族内部迅速激化的矛盾及其严重后果说起。
始作俑者:昏聩的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原本是最有希望成为一代明君的,因为,他的经历实在是很励志。
唐玄宗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从小就没被当接班人培养,祖母武则天废唐建周之举,更是让他由楚王降封为临淄王。
经历了神龙政变后,唐玄宗领略了宫廷的残酷,这让他在伯父唐中宗李显突然驾崩后,迅速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拥戴父亲唐睿宗二次登基。
虽然唐玄宗的大哥宋王李成器是当然的皇太子,但李成器坚决推辞,要求让位给弟弟,唐睿宗就将唐玄宗册立为皇太子,走上了历史的主舞台。
太平公主很有母亲武则天的禀赋,想把英武的唐玄宗废黜,换个好控制的皇太子,以便左右朝政,唐玄宗也是针锋相对。
唐睿宗怕再出大乱,先是命唐玄宗监国,接着又让位,但唐玄宗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并没有缓和,最终唐玄宗先发制人,太平公主被赐死,她的党羽也大多被杀。
清除障碍后,唐玄宗开始了明君的一系列操作,开创了唐朝人引以为豪的开元盛世,也让千百年后的中国人深深向往。
如果到此为止,唐玄宗的功业将超过祖宗唐太宗李世民,成为唐朝乃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但历史开了个玩笑。
意满志得的唐玄宗不仅没有了励精图治的精神气,反而一头沉溺于享乐之中,宠幸奸相李林甫,排斥贤臣君子,更因宠幸武惠妃,一次就将三个儿子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接着又杀害。
武惠妃死后,空虚寂寞冷的唐玄宗竟然把自己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招进宫里,册封为贵妃,杨氏家族开始鸡犬升天,杨国忠更是成为权势滔天的宰相。
但杨国忠绝非宰相之才,他先跟李林甫狗咬狗,接着又跟安禄山交恶,而安禄山反叛的借口之一,就是诛杀杨国忠,可见此人的无耻无能。
安禄山率叛军攻城略地,杨国忠不仅没办法平叛,反而各种拖后腿,最终安禄山攻陷洛阳和长安,唐玄宗不得不带着亲贵西逃。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唐玄宗等人在逃亡至马嵬驿时,禁军发生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缢死。
身心俱疲的唐玄宗更没了斗志,只能继续向西,皇太子李亨则分兵往北发展。
心怀鬼胎:重蹈覆辙的唐肃宗
皇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他对父亲唐玄宗的感情非常复杂,很害怕,恐怕也有一些憎恨。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由于生母杨氏身份低微,皇太子一开始就是二哥李瑛的,直到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皇太子太子李瑛被废杀,李亨的机会来了,被册立为皇太子,但这并非特别好事。
李林甫将李亨视为眼中钉,多次对李亨开展打击,虽然没有成功废黜皇太子,但却导致两次婚变,直到唐朝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去世。
杨国忠虽然跟李林甫不对付,但他也是李亨的死对头,唐玄宗因杨贵妃的缘故,对杨国忠非常信任,李亨只能尽量保住岌岌可危的皇太子之位。
马嵬驿兵变后,李亨成功除掉杨国忠、杨贵妃等人,但他不想继续跟着唐玄宗西逃,就以“百姓留太子”为借口分兵北上,到达灵武后直接称帝,唐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
唐玄宗并没有说过让位或退位,李亨的做法显然是先斩后奏,但在当时的窘迫条件下,唐玄宗也只能无奈承认现实。
李亨派儿子广平王李豫、大将郭子仪等人平叛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安禄山也被儿子安庆绪杀害,但李亨没有抓住机会消灭残军。
唐朝至德二载(757年),唐玄宗返回长安,李亨把他安置在兴庆宫,实际上是软禁起来,还遭到大太监李辅国的种种欺辱,身边的亲信也一个个被处理,直到唐朝宝应元年(762年)郁郁而终。
李亨对唐玄宗的薄情,充分说明了他对父亲的恨,直到最后都没有消散。
李亨虽然打击了安禄山叛军,但并没有彻底清除,他先后宠信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等大太监,同时宠幸张皇后,朝政一塌糊涂。
张皇后联手李辅国,先诬告建宁王李倓想要谋害广平王,唆使李亨赐死建宁王李倓,接着张皇后与李辅国有了矛盾,张皇后想废掉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还想杀掉李辅国、程元振。
有大功更有大过之君:依赖宦官的唐代宗
李豫的皇太子之位是名实相符的,他是唐肃宗的长子,而且作为主帅,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但张皇后觉得他不好控制,还是想对他下手。
唐朝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肃宗病重不起,张皇后把越王李系召进宫,并矫诏想把李豫带进宫废黜,大太监李辅国、程元振带兵将李豫安置在禁军,并在当晚囚禁越王等人,软禁张皇后。
唐肃宗本来就已经病入膏肓,宫门外的兵荒马乱更是吓坏了这位老人,直接一命呜呼。
李豫在程元振等大太监的拥戴下即位,虽然李辅国因太专横被杀,但宦官势力的膨胀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安史之乱在唐代宗在位期间彻底平定,但随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和宦官坐大,却是后来唐朝灭亡的两大病根。
在《唐帝国的香气》一书中,作者殷靖用十二章将大唐历史传奇再现,并在最后三章里,以“那些花香”三系列,写尽了唐朝的那些奇人异士,感悟大唐恢宏气度。
唐朝的兵灾,固然是在唐玄宗手上;但真正引发灭亡危机的,恐怕就是他的孙子唐代宗了。
《唐帝国的香气》读后感(八):千古风华,撷“初唐、盛唐、晚唐”三缕花香,观大唐荣耀奇多才杰
午夜梦回,轩窗风浅。迷梦微醒,翻身欲眠。
半睡半醒间突然脑海里出现,今日刚刚读罢那本《唐帝国的香气》。霎时间,只见它化作三朵金花,落在我手心,馨香扑鼻,格外好闻。
定睛一看,三朵花的内蕊竟有小字,分别是“初”“盛”“晚”字,笔迹娟秀内敛,金白纹路却很是落落大方。
轻轻一吹,第一朵“初”字金花随风而散。
兵家圣人——李靖大唐并不同于大宋,大唐的国力强盛,首先就体现在兵锋上。大唐开国之初,主要兵力用于内战,而国内平定后,李世民开始收拾外患,常年咄咄逼人的突厥,领头人就是李靖。
李靖简直就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战神,他所参与的“所有与大唐有关的全部战争,不仅无一败仗,而且还是在不同气候和地势环境下,利用不同兵种,采用不同谋略取得的完全胜利。”
从这方面来看,李靖简直是军事全才,当之无愧的统帅。更牛逼的是,相传李靖竟然写下了《卫公兵法》和《李卫公问对》两部兵书,里面方法奇多且全。《孙子兵法》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李靖《卫公兵法》
绘画天才——阎立本混迹于秦王府多年的绘画天才阎立本,曾经被命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完成此画后,立即因善画人物画而出名。
后来又为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画像,顺利完成此艰巨任务。要说凌烟阁二十四位位功臣,每一个都地位尊贵劳苦功高,为大唐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能为他们画像,能力绝对一流。
他的画线条圆转流畅,舒畅坚实,色彩绚然,韵律感十足。如今留存于世的《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便能反映他的一些画作风格。
阎立本《步辇图》
大书法家——褚遂良李世民属于文韬武略皆在行的皇帝,尤其钟爱书法,一度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当时在书法方面能够探讨一二的虞世南去世后,魏征便向他推荐了褚遂良。
李世民却不相信大唐书法能排前三的褚遂良,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考察他,结果被褚遂良一语道破。唐太宗终于心服口服。
现在在西安的大雁塔,还保留着褚遂良写的《雁塔圣教序》碑文,不难看出,他是很有自己特点的一代书法大家。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妙手回春——孙思邈他小时候体弱多病,据说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风疾。可幸运的是,他却没有死。所以,他从此以后立志学医,去拯救世人。
等到年纪大点的时候,他突然就学通了医术,于是开始到处行医,医术越来越精湛。大部分学习都靠自学,而且听说哪里有厉害的大夫,就会去哪里向别人讨教,非常谦逊好学。
他所写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千金方》续集)被看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他本人也因医术高明被后世广为传扬。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初唐四杰——唐诗萌芽初唐是唐诗的曙光期,后人其实弄不清楚,唐诗是什么时候开始并由什么人去写的。时至今日提到初唐,我们不得不提起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跟骆宾王。
在那个阶段,正是他们的诗歌创作,为后世提供了一些佳作范本。据说四个人都很有才华,从小便崭露头角;而他们所开创唐诗题材,也像一股潮流,引领了大唐文艺新天地的到来。
“初”字花色彩渐淡,我轻轻吹动“盛”字花花芯,想必能看到一番别样璀璨。
观天大师——僧人一行一行的曾祖父是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张公瑾,画像曾上凌烟阁,名门之后。他从小聪明伶俐,记忆力超群,对于很难读懂的书理解也比别人快很多。
尤其对于天文学颇感兴趣,因而被李隆基重用为掌管钦天监的实际负责人。在他的努力下,将当时大唐所用李淳风版《麟德历》进行修正,编制成又精准许多的《大衍历》。在那个年代,至此实属不易。
《大衍历》纪念地
山水田园派——一代清流大唐诗坛首先崭露头角的著名流派就是山水田园派,这一派最著名的诗人,有孟浩然跟王维。若论成就,当属孟浩然,大唐当之无愧的山水田园第一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也是非常厉害,一生写就许多著名田园山水诗。两个人不但各领风骚,而且还是好友,也算一代佳话。
边塞诗派——见证盛唐大唐的国力强盛,不仅强盛在文化也强盛在兵力方面。大唐时期,战场建功立业已经成为很多读书人的向往,因为那一个时期的大环境下是极有可能是有条件能够,带着刀枪去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
在这种风潮下,许多文化人也走上了从军之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开创边塞诗派的王昌龄。作为诗人的王昌龄,他的成就是后世无人可比的。除此之外,还有岑参,高适等,也在边塞诗方面,成就非凡。
投笔从戎,边塞豪情
诗仙诗圣——交相辉映像李白跟杜甫肯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的成就几乎代表着唐诗的成就。两人被合称为“李杜”,他们在璀璨的唐朝文明里,留下了许多华丽诗篇,成为传世瑰宝。
两个人的风格却有不同,李白的诗歌浪漫多情充满雄奇想象,杜甫的诗歌则着重于忧国忧民更多写实。但从最终成就上来看,两人不分伯仲,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点。
孤篇盖全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因为这一首诗被后来人誉为孤篇盖全唐,可谓得到极高赞誉。作为跟贺知章,张旭以及包融一起被称为“吴中四士”的张若虚,本身名气就很大。
他的一生中,也不是只写了这一首诗,但这一首诗却有着它无可替代的存在价值跟意义。所以后人在他所有的诗中,尤为关注这一首无可比拟的《春江花月夜》,也在情理之中。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字花之花香渐远,我轻轻抚动“晚”字花,花瓣清香淡雅,慢慢向空气中飘散而去。
文化复古——韩柳共促隋朝时就已出现弊端的骈体文,在唐朝时却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欢,而再度风行于世。然而这种从六朝时期南朝发展而来,一度讲究对仗工整,喜欢在文章中运用大量典故的文体,导虽辞藻华丽,却容易偏离中心思想,颇为难懂且华而不实。
整体来看,应是弊大于利。当时文坛领袖韩愈,不喜欢骈体文,他认为应该效仿秦汉时期的文风,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跟独创,要盲目偏信典故,滥用典故。一代大文豪柳宗元也非常推崇先秦两汉的文章,排斥骈体文的虚空。他们二人都用自己优秀作品,为文化复古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韩柳共促,古文运动
诗风相左——杜白之争白居易跟杜牧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反映现实,没文化的人一般也能读懂。但当时有很多人却对他的作品心怀不满,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杜牧。
杜牧是一个有着济世情怀跟远大抱负的人,他的诗歌非常高绝且明快向上。两个人的诗,风格截然不同。杜牧的诗没有一点文化是根本看不明白的。所以当时白诗很盛行,而杜诗却稍差点。
杜牧曾经喊话,一旦自己大权在握,就会下令毁掉白居易诗歌作品,不让他们流毒后世。现在还能读到白居易的诗,要感谢杜牧,感谢他并没有大权在握吧。不过从诗本身来说,杜牧的诗也相当有自己个人特色,亦非常精彩。
才子杜牧,潇洒不羁
牛李党争——商隐遭殃虽然身上流着李唐皇室的一丢丢血液,李商隐却只能靠考试来赢取未来。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悲剧的一生源于他结识了不该结识的老师令狐楚。在老师的帮助下,他顺利考取进士,为恩师服丧期间,结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并成为他的幕僚加女婿。
可不幸的是王茂元属于李党而令狐冲属于牛党,李商隐在这种情况下被两方不信任,无论是哪方得掌大权都对他进行打压。他的一生,在诗歌方面瑰丽绚烂,但在仕途方面,可谓是郁郁不能得志。
爱作《无题》,一生郁郁
咬文嚼字——“杠精”贾岛有一些诗人天资出众,本身就天赋异禀,但有些诗人却全凭努力,只能勤奋不竭。诗人贾岛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出身贫寒,门第低微,但却相当努力。
从他在“僧推敲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两个字之间反反复复的咬文嚼字,就可以看得出来。最后还是碰到韩愈仪仗队,跟大文人韩愈探讨才得出“敲”更好这一结论。
若是大诗人李白,恐怕不会因为一个字而举棋不定,反复揣摩,还询问他人。但“苦吟派”诗人贾岛身上这种认真精神,却也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天资聪慧,出口成章。大多数人,的确需要踏踏实实勤恳努力。
诗人贾岛,推敲成名
“无名”诗人——枫桥千古《唐诗品汇》曾将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列入唐诗最高等级“接武”一级中。而它的作者却在唐朝诗坛,并不算是名家大家,甚至有些寂寂无名。但这丝毫不影响《枫桥夜泊》在唐朝诗坛的江湖地位。
甚至到了今天,《枫桥夜泊》一诗中那种旅途愁绪中心绪不宁跟辗转难眠,意境与氛围渲染都令人能如临其境般感同身受。或许自从这首诗以后,每一个到苏州寒山寺去游览的人,站在枫桥旁发呆,脑海里都会想到这首与众不同的诗作。
一首枫桥,一方江湖
烟花玲珑——才女薛涛唐代的诗坛,虽然是男性独霸的天下,但也并不是没有女性的踪影。女诗人薛涛便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她本官家小姐,却因命运沦落红尘成为歌妓。年少时聪慧灵秀,也通文墨,虽堕入乐籍,仍有才华加身。
年轻时,她曾委身于剑南节度使韦皋,终因性格不合离身而去,隐居成都浣花溪。有才情的女子总是有些特立独行,薛涛敢于跟节度使真性情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她死后,许多大文豪为她题诗,其中还包括刘禹锡,白居易等,也算风光无二。
才貌双绝,性情直烈
恍惚中,手中已只剩花梗。东方既白,鸡鸣破晓,揉一揉睡眼惺忪,整个人渐渐清醒过来。
这本《唐帝国的香气》,不仅演绎了21位帝王间爱恨情仇与金戈铁马,更是将大唐人才济济一代才杰展示地淋漓尽致。
帝王事早已云淡风轻折戟沉沙,可文化香却还逐代相传千古流芳。若你也热爱这饱满大唐,不妨亲自去探踪这璀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