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30 03:3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使女的故事》是一本由[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一):荒诞与科幻

  

朋友之前有安利剧,没看,还是希望得空能先阅读下书籍。因为在我看来剧集是二次创作,和原著应该完完全全割裂开来,所以我一直认为文字比剧集更能映射读者本身,读者会在作者的文字表述中寻找自己三观的影子。很惊讶于这是一部未来小说,是一部充满女性主义的反乌托邦之作, 文中能读到窒息与挣扎,抗争与妥协,但一切又能理解,因为现实和历史永远比小说更科幻和荒诞。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二):读来让人战栗的故事

  

我很庆幸拿起了这本书,从最开始的没办法进入情节,到后来舍不得放下。通篇以女主的自述展开,她一边记述,一边也对记述的一切产生怀疑。因为这是一种重述,是在回忆基础上的表达,它不可能与真实世界一一对应。那种虚实相交的记述,反而有一种特别的真实感。

对我个人而言,尤其记忆深刻的一个情节,是读到奥芙格林的死时,全身不寒而栗。对,白天在自己家中阅读这本书,也感觉到了颤栗。真实的恐怖。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三):如果女性变成了财产

  

如果女性变成男性的私有财产,这回变成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社会

作者做出了一种猜想

基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猜想

当一个人没有了自我,但不允许有多样化,当一切都都是统一标准的供应,确实可怕,人与人之前没有了真诚,我们被动的去接受社会强行加给我们的价值观,然后人与人之前没有的温情,与柔情。

这确实很可怕。

然后感受现在拥抱的自由

我最近有点懒懒的

最近有点懒懒的,希望你呀,幸福安康

这是一份没有营养的读书笔记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四):《使女的故事》

  没想到那么快把基列共和国的故事给看完了,这个宗教至上、生育为大的世界里,女性身份划分马大、使女、夫人,男性则有天使军以及最高权利拥有者大主教等等。 在这里一切秩序一夜之间全部被推翻,套上了新的外衣,红色的、蓝色的、灰色的、白色的,所有的认知以《圣经》为主导。 这是一个奇妙又囊括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的故事,以使女身份自居的我——奥夫弗雷德的口吻进行讲述。说是一个故事,其实整个系统是拼凑形式出现的,运行体系也只在有用时提上一嘴,真正落笔重点在于我自己。我对过去生活的回望,我对当下做出的选择,我前途未卜的余生等等。 使女在这个国家属于国有资源,一方面受到尊敬和呵护,一方面又被极大地限制自由。 整个故事对于种姓制度所涉甚少,但我在梦里看见这样一个场景,我们像围观斗牛犬似的。周遭人声鼎沸,全部高阶统治者分布在一个圆形斗兽场里,观看低种姓者如何被追捕被缉拿被绞杀。

  我很快醒来,像书里说的,梦不是真实的,恐惧却久久不散。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五):读《使女的故事》

  

初读很喜欢,越读越不喜欢。其实没必要专门说自己只写真实发生的事情,哪本小说,哪个作家不是如此呢?而这本小说最大的问题正是不真实,作者构建的世界太松散,没有基本的运转逻辑。

关于这一点,小说家们也许应该去学学博弈论,去懂得制度均衡的含义。

小说中每个人物好像都是来自作者对身边某个人的刻薄评价,他们既可厌又空洞。情节也少有动人之处,最后一章尤其不好,让我有种“你都以这为巧思了,那你真的是不过如此”的强烈感觉。

作者也许该去写诗,实际上这本书的篇幅也就是由她的细微体验在潦草的骨架上扩充出来的。

但我应该也不会喜欢她的诗。我猜她会用充沛的感情讲很多别人看来很无聊的东西——她太喜欢自己了。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六):沦为消费品的女性

  

使女的故事描写了一个虚构的基列国,里面的女人受男人控制,沦为主教们的生育工具。主教们宣扬教义,利用思想和强权控制着男人和女人,让他们忘记了真象,爱与理智。另一方面虚伪而荒淫的纵情享受。

小说的主人公在基列国政变之前,是个普通的女人,尽管生活不那么如意,但丈夫和女儿组成的幸福家庭还是给了她莫大安慰。随后灾难开始,女人们的权力莫名被不断缩小,法西斯式的强权统治开始给每个人的生活加以控制,教会代替了政府,成为国家机器,女人们被分成使女,夫人,经济太太,马大,为主教们服务。其中的使女,更是成为满足主教欲望的玩偶,一旦失去生育能力或被证明不能生育,就会立刻被送往集中营,等待悲惨的命运。

本书属于未来小说,有点像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给人一种灰暗的感觉,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书中的故事会成为现实吗?不可否认,社会在进步,赋予了女人很多权力,但这些权力女人多大程度享受到了呢。社会上性别歧视依然严重,抛弃女婴的现象时有发生,女性找工作时会比男性遇到更多的困难,男权至上仍然成为一些人脑海里的公理,这些难道我们看不到吗?

女人们的成功似乎只能靠美貌,身材,青春,而男人们的成功好像无疑就是自身的实力,才干,技术水平,男人总是比女人聪明,强大,男人是阳刚的,而女人却是弱小的,需要依靠。这些无疑是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人类的历史好像是一部男人的历史,女人只是附庸,一些女性将自己等价为商品,利用自己的美貌,与地位更高的男人去交换,嫁给自己不爱的人,男人遇见女人就好像柜台上挑选商品,掂量自己本钱有多少,一掷千金。这难道就是爱情吗?

我相信书中的故事不会成为现实,相信人类的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尽管偏见依然存在,尽管维护女性权利的力量还很弱小,但我更相信未来的有一天,我的女儿能骄傲的告诉我:爸爸,我是女人,我自豪。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七):《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告诉了我们什么?

  

《使女的故事》一本由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小说,于1985年发表。由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美剧于2017年4月26日首播。

《使女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类面临着四个极端:极端的环境污染、极端的独裁政治、极端的宗教、极端的男权主义。

使女的英语是“Handmaid”,如果直译可以译为“婢女/丫鬟”,但其实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与我们汉语里的“丫鬟”不同,在西方Handmaid实际上是妾的委婉语。当妻子不育时,男性可能会找侍女为他生育。在《圣经》中也有一个名叫辟拉的使女,她就是在女主人无法生育的情况下,为男主人生了两个孩子。

从使女这个词的含义我们就可以看出,《使女的故事》一定是个和生育有关的故事。在故事中,极端的男权社会强迫女性成为生育机器,而这些被当作生育机器的女性,就被称为“使女”。女主人公奥芙瑞德就是书里描写的一个国家——基列共和国的使女。

自从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对女性的不尊重可以说屡见不鲜。而在种种伤害女性的行为中,对生育的亵渎和践踏是最最可恨的。

女主人公奥芙瑞德被基列共和国强迫成为使女,之后在司令官的家中(司令官的妻子是不育的),奥芙瑞德被强迫生下一个孩子。实际上,故事中的使女完全变成了一种财产——一种用于生育的私人财产。故事中,奥芙瑞德曾说过自己是一个工具,一个“两足子宫”(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除了被强迫生育,故事中的使女们还要遭受其他种种非人的待遇,她们被剥夺了作为一个正常人生活的最基本的人权。

诚然,故事以一种夸张的手法描述了一个幻想世界,但结合当下某些新闻时事,不得不说我们已经可以在某些“人”身上找到一点故事的影子。

当下,女性意识在世界范围内觉醒,由《使女的故事》抛出的问题,这次由时代切切实实地扔到了我们的头上:

到底要一个怎样的世界?

当女性的子宫被纳入商品的范畴,那么女性本身必然也将被纳入。

当人类的出生被纳入商品的范畴,那么人类的死亡必然也将被纳入。

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还是更糟糕,这是关乎每个人的问题。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八):“美丽城”从不美丽,也从未消失

  

特朗普被爆出对女性不当言论引发热议,但毫不影响他17年1月打败希拉里上台执政,而且出台了生育权等压制女性权利的法案,巧的是《使女的故事》第一季17年4月热映,不得不说现实真的很魔幻,也恰恰反映了这部85年就初版的小说在当今也有现实意义。

这部小说虽然是一部假设未来的小说,但是细思极恐,它描绘的故事不仅在过去时有发生,时至今日也未见减少,只是披上了各种外衣,而小说体现的“集权主义”则是剥去了现实华丽的外衣露出了里面的一群虱子。

首先故事背景:漂亮国发生了一场政变,从民主自由变成了独裁主义,更名为基列国。宪法国会都不复存在,连《圣经》都被恶意解读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国家被大主教以及嬷嬷们建立的一套控制女性制度严密把控着。为了解决人口和资源危机,不仅物资被严格要求按需分配,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也被作为国有资源统一分配给当权者,统称“使女”,不仅如此,她们甚至被取消了自己的名字而作为奥芙加主教名字意味of,主教的所有物,而故事的女主人公名叫offered还暗含了献祭的意思。在主教的家里,所有的人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穿着颜色也不同,家庭的区域也严格划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乃至固定的活动范围,和在牢房中也没有两样。为了确定“使女”只作为生产工具,连受孕都要举行固定的“受精仪式”,让使女躺在夫人的两腿之间,不允许使女和主教有除了受精意外任何部位的接触,任何感情和情绪都被视为不道德的、违法的。这种极其不正常的社会关系却被冠以神圣与合理的名义,并通过嬷嬷们(没有生育能力的上了年龄的一个女性群体)加以管制,通过“感化院”学校宗教等,使不正常变得正常化,“到你们的下一代就容易多了”,人性如此,总是能飞速的适应并认为自己心甘情愿。

然而,这种反人性的制度必然会有反抗和对策,有趣的是这种反抗竟然是从统治阶层本身蔓延开来,夫人们通过黑市购买奢侈品,大主教要求使女到他办公室玩拼字游戏,送她小礼物甚至带她去色情场所。在女主人公迟迟没有怀孕的时候,夫人也心生焦虑,一方面嫉妒使女,一方面又希望她生个健康的孩子以便巩固自己的阶层地位。她为司机和使女牵线搭桥希望她尽快怀孕,不料两人之间却暗生情愫。就在两人交往中,司机坦诚自己是革命分子“五月天”的一员并表示要带她走,然而两人的事却暴露了,offered意图自我了断。

此时,话锋一转,我们到了多年后的一个学术会议上,一位教授在讲“使女的故事”的手稿,原来我们所听到的一切都源于一盘磁带,这些内容多少真假难辨,让我们的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事情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依然在学术会议上看到男教授和观众们开女性下流的玩笑,不得不说作者技艺的高超,使女的故事并没有完结,百年后的学术会议我们依然能看到女性地位不平等,关于“女权”,我们要看清当下的危险,黑暗仍没有过去,“美丽城”从不美丽,时至今日它也从未消失。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九):如果这是真的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十):那一抹飘落的红色

  

读着这本书的午后,迷迷糊糊的睡着,脑海中闪存的电影画面。一个叫做基列国的地方,由于环境污染、辐射,新生儿的生育率跌至冰点,而一个健康的孩子更是稀有的存在。于是,能生育孩子的女人被奴役成使女,被分配给每一个大主教,只负责生育。在那一件件红袍中,存活的不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类,而是一个行走的子宫。

这本书被完整的还原成了一部畅销美剧,但是我仍然觉得阿特伍德的小说更加精彩。她“试图将文字组合在一起,做一些它们分开时做不到的事情,即尽量扩大语言的表现力。”这本小说,让我想到红楼梦,都是虚构的一个梦境世界,而却又真实到让人觉得它确实曾经存在,或者即将存在,一双无形的手拉着你深深走入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幻境,男人们被阶级固化成大主教、卫士、天使兵,女人们则按照功能和角色被简单划分成夫人、马太(女佣)、使女、嬷嬷、经济太太和荡妇。

被选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剥夺了一切自由和权利,送入红色感化中心洗脑“自由有两种,一种是随心所欲,另一种是无忧无虑。在无政府的动乱时代,人们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如今你们则得以免受危险,再不用担惊受怕。可别小看这种自由。”这些使女们,曾经如同我们,拥有独立的人格、自主的工作、纠缠的感情,享受过夏日奔放的比基尼海滩、无所顾忌的谈恋爱结婚生子,而现在带着自由的回忆,却要被驯化,或者说是奴化。

故事的主人公使女,没有自己的名字,只带着大主教的称呼。她的母亲,绝对的女权主义者,人到中年依旧叛逆,我觉得她代表着极端的自由,去讽刺那一下跌入黑暗的畸形社会。女主曾经也有丈夫和孩子,在政权变动的时候,她们本来企图逃亡,但是被发现,于是丈夫被击毙,女儿被抓走下落不明。书中每一个回忆的片段,都是割裂的、撕心的,回忆越是美好,现实越是不堪。

这个奇怪的世界,却莫名其妙充满仪式感。比如大主教跟使女每月一次的制造孩子,大主教的夫人要一起参与活动,用一种奇怪的姿势三人行;然后生孩子的时候,大主教的夫人也要参与,表现出极度痛苦的生产过程。就像繁文缛节,形式的存在感远远大于实质。

小说写了宗教,故事起源于圣经创世纪的一段,拉结说“有我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使因她也得孩子。”人类存在初期的故事,却可笑在净化了这么多年后,回到最初的那个宗教极端分子眼中的理想世界,让人毛骨悚然。但是,更加可怕的是,小说中说道的由于污染,暴力、吸毒吸烟、性病泛滥,导致人类面临灭绝的危机,难道读者不会因为觉得真实而胆战心惊。

阿特伍德的文字特别有画面感。一只早餐鸡蛋,他写道“第一只蛋是白色的。我把蛋杯移了移,让它置身于从窗户透进来的稀薄的阳光里。阳光洒落在盘子上,亮起来,暗下去,又亮起来。蛋壳很光滑,但同时也布满颗粒,只有在阳光中才能看清的细小钙粒,像月球表面上的环形山。它是一片荒芜的地带却又完美无瑕;它是圣灵们涉足的沙漠,这样他们的心灵便不会因富庶丰饶而浮躁困惑。我想上帝一定也是这种样子:像一只蛋月球的生命不在表面,而在内里。”好喜欢他文字的灵性,像跳舞的小精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