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是一本由一十四洲著作,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蘑菇》读后感(一):关于《小蘑菇》刹那的感慨
○主要分为几段:一是由外城区,二是第六区,三是主城区,四是伊甸园。剧情到此分叉:陆沨在北方基地,安折在高地研究所,相聚,此为最终。 ○人物感情线:也是按时间段分:在外城区相遇多次(天赐良缘ヾ(❀╹◡╹)ノ゙❀~);在第六区虫潮来袭时陆沨救安折(ღ˘⌣˘ღ);主城区和伊甸园两人是住在一起的啊基本上(求你们原地结婚!!
《小蘑菇》读后感(二):一股清流
小蘑菇这种人设很容易就写成又腻又齁的沙雕傻白甜,市面上这种文多了去了。。。。这篇给我的感觉就是清甜清甜的,不刻意不做作,很舒服,而且很难得的能看出作者有自己的世界观。不知道作者的灵感是不是来源纳特丽波特曼的那部电影《湮灭》,看到不可思议的物种融合时就想到这个,也是一部好电影来着,顺便安利。
《小蘑菇》读后感(三):字太多了只能写书评了 豆瓣短评什么时候能让我多写点字啊
感觉也许是今年开年看的最好的一本BL了(但是我属于人设控,不代表这本剧情或其他方面无与伦比)。
安折名字我很喜欢,中文本身就已经表达了很“韧”的人物性格。而更为巧妙的、没有直接写出来的是,安折其实与Angel同音。书里安折的确像个“天使”,他是具有神性的,在人类即将要灭亡的时间段,他作为一只小蘑菇,只是一个旁观者,用一个全知而又全不知的“神”的视角来看这一整场衰败。而他本身又是存“悯”的,在人类覆灭的进程中,他自始至终是个局外人,但他并不是个彻头彻尾的旁观者。书里提到,安折总是觉得自己的动机难以解释,他总会不由自主做一些我概括为爱人、爱世人的事情。这样的“悯”便直接给他的神性盖章了。他是一只有神性的蘑菇。
发一段当时他们两个第一次接吻时作者写的我很喜欢的一段:“那是一种带怯的迎合,温柔的天真,因其洁白而近于悲悯,悲悯中带有神性——像是某种灵魂上的布施,此刻他是予取予求的。”
有人曾跟我说,她的癖好更在于毁神,将神从圣坛拉下来 。她说的在理,我也觉得毁灭的那一刻也许是极美的。但是看完这本偶然又涉及到了隐晦的神性相关的题材,发现自己还是没办法改变曾经的观点。不管是电影幸福的拉扎罗,小说德米安,之前看的另一本BL天官赐福,还是现在这本小蘑菇,看完我都没办法改变自己的渴盼。的确,所有的题材都有些许虚构色彩,真正有神性的人并不可能存在,而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对他们有着更难言的感情,不仅仅是喜欢。我并不希望他们跌落神坛,我希望他们能永远存在,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他们永垂不朽。
《小蘑菇》读后感(四):最萌末世文
近期看过的最喜欢的末世科幻文,大概就是末世背景下,一个被人类异种的小蘑菇,为了寻找自己丢失的孢子,去到北方基地和审判官陆沨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整篇文用一只“小蘑菇”的视角来打量末世后的世界、人性。作者的文笔还是比较好的,整篇文没有刻意去渲染末世的恐慌,攻和受的感情也不是那种极致热烈的,文的走向相对平和温柔。
我看文比较吃人设,安折算是那种比较弱的受(身体素质),但因为他是一只异种蘑菇,所以在面对末世的时候,他不会感受到人类的恐慌,反而有种跳脱这个世界的旁观者心态。这样来看,他的精神世界是极强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文章里描写到一些人性阴暗面的时候,在主视角里很容易让人有一种悲悯的共情感。但是我们的安折还是很可爱的!(*╹▽╹*)是一只迷迷糊糊的可爱小蘑菇!
陆沨的人设我觉得就是大部分人会接受的人设,很强,专门审判异种的少校,面冷话少,最重要的是长得帅而且疼老婆(bushi,陆少校遵循”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而且也随时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内心非常强大,真的很酷,末世冷酷审判官有!
末世文里很打动人的一点就是,在末世里,每一个人都为了人类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个人让步。审判官看着冷酷无情且高高在上,但是每一个审判的结果都要经过前期无数次的训练和枪响时的不忍;那些为了为人类利益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女孩子们,选择了遵守《玫瑰花宣言》;那些科学家们...每一个小小的个人都为了更大的人类利益牺牲了自己。凄惨又悲壮,这是末世里闪闪发光的人性。
总之喜欢末世设定的不要错过这篇文,这篇文里对末世的描述、人性的思考还是很到位的,感情线属于那种细腻类型的,虽然是强攻弱受,但是作者用了比较细水长流的写法,看到后面还是很好磕的,总的来说剧情线>感情线,推荐!
《小蘑菇》读后感(五):“它”视角下的末世绝唱
近几年末世、科幻元素的小说井喷式爆发,尤其是《诡秘之主》大火之后,克系文也成为潮流。加上晋江文学网盛产耽美,出现了像《小蘑菇》这种集以上元素为一体的克系末世耽美文。但与其他同类小说不同的是,《小蘑菇》是少见的用“它”视角进行切入描写的小说。
首先,从小说名《小蘑菇》即可窥见一二,如果你不看它的分类,读者大概以为是一篇种田文,然而小说名其实是直抒其意,没错,以为男主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蘑菇。
故事发生在地磁消失的末世背景下,地磁消失导致太阳风和宇宙辐射直入地表,造成全球生物灭绝以及基因变异,人类已有的科学体系全面崩塌,其他物种的基因在与人类接触后导致人类的变异融合,成为了不可名状的生物,且失去自我意识,被生物本能控制。而人类为了保全种族纯正和存续在末世艰难求生。并且建立了可以甄别被感染异种与纯人类的审判庭,并派审判者去消灭被异种感染的人类。听起来,文中人类处于一种未知的恐惧与巨大的危机之中,然而读者却不是全然处于一种感同身受的紧张状态,这都归功于男主的设置——一只末日变异蘑菇。
他本是深渊中的变异物种,由于自己孢子被人类偷走,出于生物本能想要找回孢子,于是与濒死的人类融合,成为了人形生物,后来到人类基地与审判者相遇。在如此苦难的背景下,男主安折的目的竟然只是想要找到自己的孢子?如此单纯的动物性与整篇文的基调产生一种巨大反差,而安折也在自己漫漫“寻子”之路上,用客观冷静的视角看待人类的挣扎、自毁、救赎、改变,以及自己在与人类的相处过程中,慢慢理解这个种族的文明与精神。作者抛弃了以往末世题材中“人本位”的视角,人类不再是被关注的主体,甚至人类一直在坚持的纯粹性也被一只蘑菇击破。
“人类坚持的到底是什么”
“什么状态才能称为纯粹人类”
“在末世背景下,人类与蘑菇以及其他物种,又有什么不同呢?”
比起讴歌人类美好品质,作者其实更侧重于展现一种思辨,正如小说中融合派所倡导的那样,当物种被迫改变,物竞天择的时候,人类是要坚持现有的规矩和体系,成为保守派,还是去拥抱进化,顺应环境改变,进入生物演变的洪流呢?一只蘑菇用自己的视角戳破了人类自诩万物之长的自大泡泡。
或许,万物从来平等,或许,生命自有其生存之道。
《小蘑菇》读后感(六):末日交响曲
居然一天就看完了,看完才发现居然有30多万字,难怪现在脑子嗡嗡的,这本书应该会二刷。
上一次听到克鲁苏还是在作者的前一本书《C语言修仙》,因为作者写的还挺有趣的,所以即使我对这个风格不是很感兴趣,但纠结半天,还是打开了这本书,一看就看疯了。
小十四的书是猜不到结局的,看了她三本书,分别用了多维理论、大数据算法和三体模型,以及这本的弦理论来破局。我知道作者有些东西是瞎掰的,但我也不是学物理或计算机的呀,所以接受起来毫无问题,甚至有种不明觉厉的feel~
如果我不是知道这是一本本质甜甜的耽美,绝对无法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看着小蘑菇走进人类世界;甚至他们最后得到的结局,我在情感上非常喜欢非常圆满,但理智上还是会想,那真是在末世趋近于无线不可能的一个最微小的可能。所以无论多么诡异、扭曲、恐怖、暗黑,外面世界的朝不保夕、人类世界的暗潮涌动,一只干干净净的、有点小迟钝、有点小懒惰,有很多点可爱的小蘑菇才是这本书的本体。
至于审判者,因为自由派的两次全军覆没,让读者能从理智上给了他很大的理解,他和安折的相爱也因此更加动人,“他背弃了一生的信仰来爱他”。另外多说一句,在开始的剧情中,他有句话被评论区的读者认为是flag,自己刀了自己好多下,看到最后发现还好不是。
前面大部分里,陆沨并不知道安折是小蘑菇,他只是觉得他特别。但是读者都知道!可能比较平常的互动,我都能看得姨母心泛滥,只想大喊我的崽太可爱了。即使背景很暗黑,但行文风格还是甜甜暖暖、可可爱爱的。
如果这本书能再写长一点就好了,虽然是全球背景,但开启的地图其实并不多。一方面是想再多看看小蘑菇和审判者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希望副cp的内容能再多一点,虽然目前只有一点点设定,但一看就知道一定带感。
这本书里的感情和其他几本差不太多,都是情深中会去压抑自己的感情。有种文法叫做欲扬先抑,有句话叫“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将明未明但迟早会明的暧昧会在书里占比较大的部分。这可能是这位作者写的情感线能让我更满足的原因吧,我个人更喜欢暧昧期和热恋期占比重多的故事。前期相互试探、相互磨合的过程虽然更火花四溅,但共振的状态还是更有力。
这本书的世界观和社会模式并不复杂,可以看出作者会以一些灰色地带的问题作为书中世界的点缀,但她的度控制的很好,不会把自己的思路偏到一心佐证自己的观点,所以读者能够很开心地看故事,融入书中的世界,有点刺激但倒也并不危险。
《小蘑菇》读后感(七):有渺小的感情,更有伟大的情怀,都唤醒我的热泪。
一、关于情怀
让一个泪腺极其畸形的人连哭三次,原来只需要一本《小蘑菇》。不是出于悲伤,而全部由于悲壮。
安折的死生,人类的命运,上校的愿望,世界的稳定,都在长鸣的“钟声”、清晰浮现的频率曲线中落下帷幕,归于平静。
上校想保护的东西在摧毁后重生,上校的信念是空中楼阁但最终落于平地,上校度过了无数悲伤和孤独但并未疯狂,为了至高无上的人类利益可以牺牲一切的上校,注定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他所有的愿望,由他背叛信念而守护的安折,满怀着爱意、单纯、神性和伟大,同样背叛自己的同类,来为他最终实现。
而与此同时,无数审判官、科学家、工程师前仆后继夸父逐日的勇气和使命代代相承,最终终于由一个人和太多其他人的牺牲被托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曾反复诵读一代代主工程师亲手写就的墓志铭,每一个字都在期待一切好转,每一个人都在等待下一代工程师报告平安,每一篇的末尾都以“愿你们有光明的未来”作结。
关于信仰,关于科学,关于人类,关于未来。
孤独悲伤好过温和地走入良夜,恐惧痛苦好过束手向未知投降。
没有错误,没有自欺欺人,没有违背人性,所有的抗争都正确。
是的,人类文明脆弱,人类科学狭隘,但也坚韧绵长。人类的肉体、血液、基因或许最终都会消失,都会被感染,都会变成融合的异类,但人类的灵魂永恒,精神永垂不朽。人类或许会灭亡,但永远不会消失。
二、关于感情线
曾因为是一只蘑菇而能够相爱,也曾因为是一只蘑菇而不能相爱。可是在末日的世界里,连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界限都走向模糊,还有谁会在乎呢。
“我虽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杆,都安慰我。”
《小蘑菇》读后感(八):渺小生命的挣扎
文案真的很有欺骗性
文案超级可爱的说感觉是轻松的小甜文
然后。
看到后期眼泪停都停不下来,前期也没好到哪去。很宏大的世界观,设定是宇宙处在不断的波动中,而生命就诞生于宇宙片刻的稳定里。当稳定被打破,宇宙恢复混乱,所有生物都将被宇宙回收,那些从前泾渭分明的一切,全部失去秩序,回归混乱,融合在一起。似乎和熵增原理很像——事物总是从有序到无序,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
在小蘑菇的世界里,在宇宙稳定的那个片刻,有序的生命出现,生命发挥创造力,创造了更多有序的东西。稳定结束的时候,有序就被打破了。这个过程首先体现在生物基因的融合里,人类的身体过于孱弱,被其他生物捕食,基因融合后,意识消失,而那些生物却能获得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生存优势的智慧。于是优势消失,人类面临灭顶之灾。面对生物基因融合后产生的怪物的威胁,人类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去艰难求生。
于是人类建造了基地,所有人被集中起来一起面对灾难。审判庭被成立,基因被其他生物污染的人类被抛弃。怪物们感受到混乱的波动,感受到逼近的危险,为了生存,想方设法获得其他生物的基因,孱弱的人类当然成了他们的攻击目标。基地被怪物攻破的时候,那些老弱病残也被抛弃,为了人类整体的利益。在这个悲哀的时代,所有人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外城居民还是主城居民,无论是死亡还是新生,一切都掌控不了。小说着力描写这一点,历代的审判者,渴望自由的陆夫人,还有最后接近真理的波利都是这样。即便到了小说结局,人类也没有彻底逃脱这场灾难。
人类真的太渺小了。
生命真的太渺小了。
然而小说里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渺小生命的挣扎。
人类面对这一切,发挥所能达到的最高科技水平建造人造磁极,修建基地,成立审判庭,发布玫瑰花宣言,所有人都发挥着自己微弱的力量,只为人类的延续。
人类说:不要温和的走入那个良夜。
还有人类始终如一的精神。
杜塞死前依旧想要接近爱的人,诗人一直追求的史实,陆夫人自愿被感染也要获得的自由,波利在关乎人类存亡一刻也想知道的真理……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知道基地无药可救,他知道人类穷途末路。
可他们也真是永垂不朽。
这就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吧,尽管身体孱弱,基因孱弱,但在人类看来,生存或许重要,但永远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人类才会给一切带来希望,让所有生命都有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只是一点拙见,我薄弱的文字功底表达不了我的震撼。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应该会再看一遍吧。
《小蘑菇》读后感(九):这一站,人类虽败犹生
不要温和的走进那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咆哮吧咆哮,痛斥那光的退缩。
智者在临终的时候对黑暗妥协,
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已黯然失色,
也并不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过翱翔的太阳,
懂得,但为时太晚,他们使太阳在途中悲伤,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严肃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视觉看出,
失明的眼睛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
我求您,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这是一首在《星际穿越》中广为人知的诗,也在《小蘑菇》中频繁出现过。《小蘑菇》这部小说的基调是十分独特的,作为一部末日背景小说,这首诗在此的出现,并不像它出现在其他科幻作品中那样代表人类上扬,积极,不服输的品质。因为它的结局并不如人类所期望的那样,而是恰恰相反,人类所要保全的纯洁性分崩离析。所以在结局的面前,再品这首诗,你所能感受的到的就只是一种悲怆,犹如夏婵在入秋之前的最后一声鸣叫,在未知和隐隐的预知下依然不停自救,并坚定走向灭亡。
但这也是一种美,甚至是《小蘑菇》区别于其他末世题材的美。它并不是一部展现人类如何自救,如何生存的传统末世文,而是在讨论和辩证,当不可抗力的变化来临时,我们是要自守还是发展,为了生存,我们是要抛弃人性还是要留存人性。讽刺的是,这一切的答案竟然是由一只蘑菇带给我们的。安折是存在人性的非人,他虽然是一只蘑菇,却在和人类一起经历的冒险中逐渐理解人类,喜欢人类,最后为人类牺牲。陆沨虽然是人类,却要为了保护人类不受感染,溟灭人性处决人类,为了原则至亲可杀。这两个身份,性格,职责完全相反的个体,却在最后互相救赎,达到了心灵的高度统一。而人类也在末日不可预测的快速变化中发现,或许顺应自然发展也未尝不可,毕竟人类作为地球万物中的一员并未任何特别之处,长久以来自诩食物链顶端的假象在此刻破灭。
当明白了这一点,人类虽败犹生。
《小蘑菇》读后感(十):极光照亮一切
【小蘑菇】
「审判日」
“他长得像什么?”
“像……极光吧。”
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审判者信念的来源,不是冷漠无情,是仁慈。不是对个体的人,而是对整体人类命运的仁慈。
可假如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怀有仁慈之心,又怎么能坚定不移地为整体人类的利益付出一生?
在那个末日,所有人类被聚合在一起,他们面对地磁消失,面对宇宙辐射,面对生物变异,在灭亡的门将要打开时,他们合力建了一个极其简陋的保护所——人类基地
所有人的分工都是那么明确——诗人传播文化历史,士兵外出获取资源,审判者保护人类,伊甸园负责繁衍,灯塔进行实验研究……
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因为他们身不由己。
他们就像死局里的棋子,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操控着,放到每个人应在的位置。
其中,最身不由己的是审判者。
他负责判断面前的这个活物是人还是异种(基因被其他生物污染的人),如果是人,就可以放进基地;如果是异种,那么无论他是谁,一律枪毙。
因为审判者是枪杀异种,保护人类的人,为了让他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生存,所以他拥有最高级权利——别的审判官杀人需要理由,要指出这人是异种的原因。而他不用。
审判者认为你是异种,你就是。没有原因。
陆沨就是这个末世里的审判者。
他分辨异种的准确率是百分之百。
他杀的人,或是异种,远超所有人。
陆沨是个矛盾的人。
外界对他很矛盾。
审判者枪杀的人,有可能就是你的邻居,战友,甚至亲人。所以在你亲近的人被杀的那一刻,审判者不置一词,留给你的只有一个原因——他被感染了,他是异种,他必须死。
这就是有些人愤恨陆沨的原因。
有时你离变异的人就这么近,以至于你也差点变成异种时,审判者一枪毙了那个异种,你是否会心存感激?在大混乱场面里,审判者揪出了所有异种,救了其他人的命,你是否会心怀敬佩?
这就是有些人敬爱陆沨的原因。
这个世界对他也很矛盾。
在这个末日,缺了审判者不行,所以他被人需要着。
可他是那么冰冷,那么完美,所以他不被人理解着。
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所以人都迫切需要他,可又对他敬而远之。陆沨像是活在一个飘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对他来说却是虚幻的。他和他们像是两个世界的人,只不过他要守护他们。
而且就这样日复一日。
他自己也很矛盾。
每杀一个人,那人倒下时眼神的错愕,周围人表情的惊慌,他亲人神情的悲痛,都像烙铁那般烙在他心里。可他会伪装,云淡风轻的冷若冰霜下藏着波涛汹涌的不为人知。
就像波利·琼的话——
假如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怀有仁慈之心,又怎么能坚定不移地为整体人类的利益付出一生?
陆沨并不是没有感情,像个冰冷的机器。机器杀人不会心动。
相反,他对所有人都有感情,对每一个人都怀有仁慈之心。所以他杀人,自己还要背负。
他活在矛盾中,承受着四方抵抗,两面折磨。
他杀死了被异种感染的父亲,被母亲忿恨;军方重用他,也提防他;科研所配合他,也疏远他;下属们依附他,也敬畏他;人们爱戴他,也憎恨他……
所有人都拿着滤镜看他,双面滤镜。
而他却像守护世界的极光,就像那双深绿色的眼睛,那里面装的不是冰封的冻湖,而是温柔的冷水。
就像审判者誓言所说的——
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我愿为人类安全拿起武器。
我将公正审判每一位同胞。
虽然错误,仍然正确。
他为了整个人类集体,去做那个审判者。
虽然错误,仍然正确。
一开始,这句话像是一个安慰,因为审判官和审判者的判断异种率并不是百分之百,有可能你杀的人不是异种,而是真的人。但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所以它是在告诉审判庭里的人,错杀了没关系。这对那个人是错误的,但对人类集体是正确的。
再放大看看。在时间维度中,有时候,此时错误的,很难说在几十年后是否正确。抑或此时正确的,几十年后是否错误。
比如按照《小蘑菇》里人类的发展历程,基因融合才是正轨,才是人类进化的方式。那么融合派才是正确的,而审判庭这种杀异种才是错误的。可当时融合派并不被认可,人们炸了实验室,毁了实验品,科学家们都被赶了出去。融合派在当时是错误的,可在未来却是正确的。
同理,审判庭未来是错误的,可当时如果没有审判庭,没能维持那短暂的安宁,没能给予足够的时间让科学家们找到维恒的频率,那么融合派也不会成功,相反,人类还会灭绝。所以审判庭在未来虽然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却是正确的。
把这个定律放到空间维度里,也就是在局部错误的,在整体中仍然正确;在局部正确的,在整体中仍然错误。
那么现在,我们的判断又是否准确呢?有可能现在正确的,在未来就不再正确。我们对这个宇宙的认知还是太少,只触及了不到百分之一。
所以闲暇有时,不妨仰望星空,去触碰真相,探寻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