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蘑菇》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7 01:10: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蘑菇》读后感摘抄

  《小蘑菇》是一本由一十四洲著作,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蘑菇》读后感(一):关于《小蘑菇》刹那的感慨

  

○主要分为几段:一是由外城区,二是第六区,三是主城区,四是伊甸园。剧情到此分叉:陆沨在北方基地,安折在高地研究所,相聚,此为最终。 ○人物感情线:也是按时间段分:在外城区相遇多次(天赐良缘ヾ(❀╹◡╹)ノ゙❀~);在第六区虫潮来袭时陆沨救安折(ღ˘⌣˘ღ);主城区和伊甸园两人是住在一起的啊基本上(求你们原地结婚!!

  《小蘑菇》读后感(二):末日交响曲

  

居然一天就看完了,看完才发现居然有30多万字,难怪现在脑子嗡嗡的,这本书应该会二刷。

上一次听到克鲁苏还是在作者的前一本书《C语言修仙》,因为作者写的还挺有趣的,所以即使我对这个风格不是很感兴趣,但纠结半天,还是打开了这本书,一看就看疯了。

小十四的书是猜不到结局的,看了她三本书,分别用了多维理论、大数据算法和三体模型,以及这本的弦理论来破局。我知道作者有些东西是瞎掰的,但我也不是学物理或计算机的呀,所以接受起来毫无问题,甚至有种不明觉厉的feel~

如果我不是知道这是一本本质甜甜的耽美,绝对无法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看着小蘑菇走进人类世界;甚至他们最后得到的结局,我在情感上非常喜欢非常圆满,但理智上还是会想,那真是在末世趋近于无线不可能的一个最微小的可能。所以无论多么诡异、扭曲、恐怖、暗黑,外面世界的朝不保夕、人类世界的暗潮涌动,一只干干净净的、有点小迟钝、有点小懒惰,有很多点可爱的小蘑菇才是这本书的本体。

至于审判者,因为自由派的两次全军覆没,让读者能从理智上给了他很大的理解,他和安折的相爱也因此更加动人,“他背弃了一生的信仰来爱他”。另外多说一句,在开始的剧情中,他有句话被评论区的读者认为是flag,自己刀了自己好多下,看到最后发现还好不是。

前面大部分里,陆沨并不知道安折是小蘑菇,他只是觉得他特别。但是读者都知道!可能比较平常的互动,我都能看得姨母心泛滥,只想大喊我的崽太可爱了。即使背景很暗黑,但行文风格还是甜甜暖暖、可可爱爱的。

如果这本书能再写长一点就好了,虽然是全球背景,但开启的地图其实并不多。一方面是想再多看看小蘑菇和审判者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希望副cp的内容能再多一点,虽然目前只有一点点设定,但一看就知道一定带感。

这本书里的感情和其他几本差不太多,都是情深中会去压抑自己的感情。有种文法叫做欲扬先抑,有句话叫“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将明未明但迟早会明的暧昧会在书里占比较大的部分。这可能是这位作者写的情感线能让我更满足的原因吧,我个人更喜欢暧昧期和热恋期占比重多的故事。前期相互试探、相互磨合的过程虽然更火花四溅,但共振的状态还是更有力。

这本书的世界观和社会模式并不复杂,可以看出作者会以一些灰色地带的问题作为书中世界的点缀,但她的度控制的很好,不会把自己的思路偏到一心佐证自己的观点,所以读者能够很开心地看故事,融入书中的世界,有点刺激但倒也并不危险。

  《小蘑菇》读后感(三):极光照亮一切

  

【小蘑菇】

「审判日」

“他长得像什么?”

“像……极光吧。”

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审判者信念的来源,不是冷漠无情,是仁慈。不是对个体的人,而是对整体人类命运的仁慈。

可假如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怀有仁慈之心,又怎么能坚定不移地为整体人类的利益付出一生?

在那个末日,所有人类被聚合在一起,他们面对地磁消失,面对宇宙辐射,面对生物变异,在灭亡的门将要打开时,他们合力建了一个极其简陋的保护所——人类基地

所有人的分工都是那么明确——诗人传播文化历史,士兵外出获取资源,审判者保护人类,伊甸园负责繁衍,灯塔进行实验研究……

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因为他们身不由己。

他们就像死局里的棋子,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操控着,放到每个人应在的位置。

其中,最身不由己的是审判者。

他负责判断面前的这个活物是人还是异种(基因被其他生物污染的人),如果是人,就可以放进基地;如果是异种,那么无论他是谁,一律枪毙。

因为审判者是枪杀异种,保护人类的人,为了让他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生存,所以他拥有最高级权利——别的审判官杀人需要理由,要指出这人是异种的原因。而他不用。

审判者认为你是异种,你就是。没有原因。

陆沨就是这个末世里的审判者。

他分辨异种的准确率是百分之百。

他杀的人,或是异种,远超所有人。

陆沨是个矛盾的人。

外界对他很矛盾。

审判者枪杀的人,有可能就是你的邻居,战友,甚至亲人。所以在你亲近的人被杀的那一刻,审判者不置一词,留给你的只有一个原因——他被感染了,他是异种,他必须死。

这就是有些人愤恨陆沨的原因。

有时你离变异的人就这么近,以至于你也差点变成异种时,审判者一枪毙了那个异种,你是否会心存感激?在大混乱场面里,审判者揪出了所有异种,救了其他人的命,你是否会心怀敬佩?

这就是有些人敬爱陆沨的原因。

这个世界对他也很矛盾。

在这个末日,缺了审判者不行,所以他被人需要着。

可他是那么冰冷,那么完美,所以他不被人理解着。

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所以人都迫切需要他,可又对他敬而远之。陆沨像是活在一个飘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对他来说却是虚幻的。他和他们像是两个世界的人,只不过他要守护他们。

而且就这样日复一日。

他自己也很矛盾。

每杀一个人,那人倒下时眼神的错愕,周围人表情的惊慌,他亲人神情的悲痛,都像烙铁那般烙在他心里。可他会伪装,云淡风轻的冷若冰霜下藏着波涛汹涌的不为人知。

就像波利·琼的话——

假如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怀有仁慈之心,又怎么能坚定不移地为整体人类的利益付出一生?

陆沨并不是没有感情,像个冰冷的机器。机器杀人不会心动。

相反,他对所有人都有感情,对每一个人都怀有仁慈之心。所以他杀人,自己还要背负。

他活在矛盾中,承受着四方抵抗,两面折磨。

他杀死了被异种感染的父亲,被母亲忿恨;军方重用他,也提防他;科研所配合他,也疏远他;下属们依附他,也敬畏他;人们爱戴他,也憎恨他……

所有人都拿着滤镜看他,双面滤镜。

而他却像守护世界的极光,就像那双深绿色的眼睛,那里面装的不是冰封的冻湖,而是温柔的冷水。

就像审判者誓言所说的——

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我愿为人类安全拿起武器。

我将公正审判每一位同胞。

虽然错误,仍然正确。

他为了整个人类集体,去做那个审判者。

虽然错误,仍然正确。

一开始,这句话像是一个安慰,因为审判官和审判者的判断异种率并不是百分之百,有可能你杀的人不是异种,而是真的人。但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所以它是在告诉审判庭里的人,错杀了没关系。这对那个人是错误的,但对人类集体是正确的。

再放大看看。在时间维度中,有时候,此时错误的,很难说在几十年后是否正确。抑或此时正确的,几十年后是否错误。

比如按照《小蘑菇》里人类的发展历程,基因融合才是正轨,才是人类进化的方式。那么融合派才是正确的,而审判庭这种杀异种才是错误的。可当时融合派并不被认可,人们炸了实验室,毁了实验品,科学家们都被赶了出去。融合派在当时是错误的,可在未来却是正确的。

同理,审判庭未来是错误的,可当时如果没有审判庭,没能维持那短暂的安宁,没能给予足够的时间让科学家们找到维恒的频率,那么融合派也不会成功,相反,人类还会灭绝。所以审判庭在未来虽然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却是正确的。

把这个定律放到空间维度里,也就是在局部错误的,在整体中仍然正确;在局部正确的,在整体中仍然错误。

那么现在,我们的判断又是否准确呢?有可能现在正确的,在未来就不再正确。我们对这个宇宙的认知还是太少,只触及了不到百分之一。

所以闲暇有时,不妨仰望星空,去触碰真相,探寻未知。

  《小蘑菇》读后感(四):智慧之信仰与人类之永恒

  

对我而言,《小蘑菇》这本书算得上是久负盛名。

书刚刚开始连载时,舍友的疯狂安利便已同步开启,“孢子”与“审判”连续数日在宿舍的深夜谈话中交错出现,使得宿舍属性在生物与历史之间反复横跳;书本完结后,B站推送了相关剪辑,盛大灿烂却又陨落的废墟试图透过屏幕将我纳入它的世界,而我亦不忘将其放进内容庞杂的收藏夹,忠诚得宛如一个死忠粉。

但在距离《小蘑菇》初次更新之后的11个月份里,我都没有打开过这本书。

久负盛名,是我读书时最怕的一个词。我会怕书的名不副实,会怕自己之于书本的过多想象扭曲了本能的直觉判断,也会怕为读而读,数十万字看下来只能收获一个“原来如此”的落寞。

好在《小蘑菇》的开头就消解了我顾虑。

如果说整本书下来,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我可能还是会回到开头的那个场景——洞穴和微光,粘液与花朵,人类还有蘑菇。

在那里,我仿佛可以闻到洞穴之中潮湿但轻盈的空气,无数荧光的色彩伴随着诡吊的生物生长在我面前自黑暗中脱壳而出。那里应当不只只有昆虫薄薄翅膀震颤的声音,还应有万物生长的野蛮之声,自最深处、最原始处传来。

这就是洞穴。是科幻和美学。

我忽然想到了《爱、死亡与机器人》。其中有一集的结尾,宇宙飞船的人类从幻象中窥见真实——光滑的金属壳和柔软的美佳人原来都是密密麻麻缠绕着的枯枝和虫丝。原来清晰和整洁从来都是人类后天的一厢情愿,而一切都会回归原始的野蛮——混乱又粘稠,点缀着只有自然才敢大胆赋予的艳丽色彩。

原始是科幻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毕竟世界的未来究竟是由智慧还是野蛮统治,尚未成定论。相信人类未来之先进与相信外来生物科技之发达,本质上都遵循着一条路径在前进。但是从来没有人承诺过机械科学,甚至是科学文明,才是究极。

全书第一次触及我泪点的地方便在此处。

那是在逃离外城的路上,纪博士湛蓝的眼睛中结着冰霜,“我们发现,人类的科学体系不值一提。人类科学就像登山,但我们在一百年前一脚踩空了”。

纪博士很快地笑了笑,缓解逃亡路上凝重的气氛。而我在此书之间第一次触及灵魂的振动已然发生,平淡之下的波涛汹涌有甚于陆沨城门外举起的枪口。

不乏有悲观的学者强调,科学始终是或然性研究,正确的证据和正确的逻辑未必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就虚无主义的比喻来讲,科学确实是一场登山,只是身于此山的我们永远不知道所攀爬的是否便是此山,亦或者此山终归只是一座人造的奥林匹斯山。

我常常觉得科学是需要信念感的。无比坚信其存在与无比坚信自身可能的谬误并存,以双重的信念消解或然所带来的必然矛盾,从而实现人的智慧。

我们的智慧,在信念中诞生。

那么,如果有一天,人的智慧被彻底击垮,我们自高山坠入无尽的黑暗,手上最后一根探寻前路的知识拐杖都可能被夺取。在自然法则纵横的野蛮之中,我们的文明又当何去何从呢?

我突然想到灯塔核心处所摆放的数任科学家的骨灰与信件,想到了波利·琼独自一人撑起的融合派。我恍惚间多了些乐观,似乎只要人类还相信智慧,那么此等骄傲又无用、耀目又坚毅的智慧便会永存。

“愿你们有光明的未来”,这或许便是科学之信念的崇高吧。

在末日文学之中,人的弱小与劣性总会得到多方面的阐述。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评论:“在科幻之中摧毁人类的骄傲,是并不少见的手法。我常视之为一种警告,一种来自‘非人类’视角的警告。”

或许你已发现,我是一个悲观的读者。事实上,我常常对我肉眼可及的明日充满乐观的幻想与信任,又对我已不可揣测的人类最终的未来抱以极度的悲哀和惊慌。在这份看似撕裂的乐观与悲观之间,所蕴藏的是我个人对于人类与人类智慧的两极猜测。

既然上文已在怀疑中赞颂过人类智慧了,那么不妨在下文再谈谈人类。

《小蘑菇》中隐藏着多处的矛盾。

喧闹不止的反审判者游行争夺着自由,憎恨又美丽的伊甸园母亲渴望着尊严。科学派系的四分五裂与不同基地的阴阳怪气皆自立场而生,从地下三层到伟大审判庭再至明亮灯塔,金钱、力量与权力都在暗流涌动……

一切一切在人类社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的中心话题都无差地在本书中轮番登场,以致于在某一瞬间我都要忘记本书的核心矛盾究竟是什么。

但是显然作者并不想令我如此轻松地忘却。于是,灿烂的极光和无尽的天空被毫无保留地描绘,拥有智力的怪异生物充满戏谑地嘲讽与注视人类之存在。

在文字所复刻的人类纷争之际,不知你是否也会如我一样猛地惊醒,在脊背泛起的寒意间感知到宏大天穹冷漠的注视和其他生物饥饿的打量。

这或许才是本书所赋予的核心矛盾,虽然书中人与我们常常忘记。

这可能也是人类存在于此间的核心矛盾,虽然我们更是常常忘记。

人类无法于末日生存,因为智慧。在《小蘑菇》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萌生了这个想法。

毕竟相较于其他生物,我们有太多可以分心的东西了,我们终归无法为了生存而付出全部。所以城市都要操蛋的毁灭了,柯林还要铺天盖地地发放人权与自由的宣言;所以走在末日里,诗人还要在地牢中念念叨叨地诉说“此前”的故事;所以万物俱灭时,肖老板还要抽上一根烟,不可救药地问一句“你们上床了吗”;而即使被击穿头颅的刹那,杜塞也要伸出手向开枪人、她的所爱倒去。

还有陆夫人,自愿选择成为蜂后的陆夫人,她也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清明与自由尊严并存的那一秒钟。

你看,我们终归没有办法为了生存而付出全部。即使生存,这一所有生物的究极危机摆在面前,我们依旧要呼喊自由、尊严,我们依旧在关心历史、爱情以及性。

我们无法放弃享乐与思考、无法放弃精神的愉悦与痛楚、无法放弃独属于人类的一切。

我们,无法放弃身为人类的独特与骄傲。

所以,末日降临、连极光都开始混乱,我们仍要说:“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不要温顺地接受死亡”。

甚至我们要说,即使“死亡”,也不要“顺从”与“灭亡”。

在安折跳入辛普森笼后,陆沨说:“他只是一个蘑菇。”

其实安折已经不只是一个蘑菇了。

但你、你们与我们却终归只是人类。

我们只是人类。我们骄傲自负、违背着生物生存的本能,我们智慧且愚蠢、分裂且团结。

我们正是人类。时间轴回归万物俱寂的原始,我们依旧叛逃自然所定下的物种最高法则,我们依然要相爱与上床、诵读诗歌并回望历史、高歌自由与尊严,与同为人类物种的他们相看相厌,还要守望相助。

“人类就是人类。

他知道基地无可救药,他知道人类穷途末路。

可他们也真是永垂不朽。”

他只是一个人类,怀揣着面对人类全部的尊严与仁慈。

我们只是人类,天然具有着人类全部的骄傲,在无限与宏大面前珍藏尊严,行造物主之名以讲述仁慈。

所以人类,永垂不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蘑菇》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