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04 04:1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是一本由林欣浩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读后感(一):非常值得一读,推荐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很不错的一本书,好读、好懂、好玩、好看的中国哲学入门启蒙读物,贯穿千年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用平白、通俗、幽默的语言,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思想家为主线,以活泼、有趣、机警的问题形式,从多个角度来呈现。相较于之前的作品,这本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但当然仅仅只是个开始,听说一共有三册,按照这本书的知识量,肯定要成为我床头必备读物之一了,每天睡前都要重温一下。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读后感(二):结尾的话

  哪怕是古代聪明的哲学家,他们想要发现超越世间万物的道理,但是不少人仍然把儒家伦理当成不可质疑的真理,相信“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 更不用说那些生活在古代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无法想象没有儒家秩序的世界到底会是什么样 所有的中国古人都跳不出历史的束缚。但是,你可以。 在今天的世界,企业让人们可以脱离家族独立谋生,法律保护着每个人的安全和自由,图书馆和互联网可以让人们看到和听到不同的声音。你我生活的时代,是整个人类历史里最有条件独立思考的时代。你可以用更冷静的眼光 从更多元的角度,审视祖辈留下的传统,把其中那些好的部分当做祖先的馈赠,把那些不好甚至坏的部分看成必须越过的障碍。 我们不需要跪着膜拜,我们可以站着,将传统变得更美好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读后感(三):更加自信的读中国哲学

  

先说本书,对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之后的汉武的王霸杂用解释的大部分没问题,也明白是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学说有部分在现代看来蠢的不可思议,但是,作者一直有意无意中,在贬低中国哲学,缺少对中国哲学的自信,莫名其妙的的要吹一下西方哲学。

究其原因,因为作者还是没有把握住中国哲学的根基,无论儒墨道法,这些学说一直有共同的线,不把这条线讲明白,就很容易调入西方哲学的陷阱中。

这条线就是中国哲学本质上的主题是生存,如何在各种环境下,让民族生存下来。春秋战国为什么百家争鸣,因为大家都在针对生存这个大问题提出自己的答案。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有这种底色,才会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仍然能文脉不断,即使是外族入侵也会被文化同化。儒家后来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集体主义情怀是西方哲学一直所欠缺的。

一次新冠就把西方哲学的自由啥的,打得满地找牙。在生存面前,请闭嘴不要谈个体自由,没有集体的自由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否则结果是大家都生存不下去。

西方哲学的一大弊病就是过于重视个人,唯心唯物,理性经验等等主义都是研究一个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极少有涉及集体相关的部分。辩证的看,西方哲学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中国哲学同理。

更加自信一点吧。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读后感(四):华丽开卷,静候下文

  

林欣浩先生是我欣赏的新锐作家,《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可称惊艳,之后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等书皆是叫好叫座,书文俱佳。

林氏之书的特点是内容严肃而行文轻松,理论严谨但过程活泼,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可称极佳的普及型读物,欲入门者必读。

林先生并非史哲专业出身,有关这些历史与哲学类书籍的内容输出想必是他自学思考之后的产物,可谓“读书得间”。也正因为非学院派,很多时候另辟蹊径,角度新奇,常发前人所未言,窥前人所不及。

故此林氏之书并非只对初学者友好,对于有基础的读者,同样开卷有益。读林氏书常能给我不同角度的启发。

本书从三代开始,至西汉董仲舒止,内容以先秦哲学为主。

人讲三魂七魄,先秦时期便是中国人的“入魂”阶段。

儒道法也好,仁义礼也罢,至秦统一,中国思想大餐材料齐全只差“释佛”一味佐料,剩下的基本就看历代“哲思大厨”的手艺与发挥了。

林欣浩先生在本书中亦敏锐地发现这一点并将之提炼出来,以点带面,提纲挈领:诸子百家争鸣,不过是“人伦礼教”、“恩仇必报”、“民贵君轻”、“道可道非常道”、“权术”寥寥数词足以概况。

看全书结构,应该是一个系列的第一本,本书更像是一篇“序章”。

恢恢中华哲学,璨璨百家诸子,滔滔历史大河,巍巍先贤真圣,

画卷徐徐展开,欣浩娓娓道来。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读后感(五):诸子百家闪耀时

  

以前看过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觉得他懂得深入浅出,“用最浅白的话讲清楚最复杂的道理。” 那么这本《诸子百家闪耀时》也延续了以前的风格,打个简单的比方,就是说如果你喜欢看自媒体“混子曰”的推文,那么你一定会喜欢林欣浩的文章。

本书从“礼崩乐坏”开始讲述为什么会有孔子这样的思想家想要“拯救国家”,以及接下来前赴后继的读书人为国为君为民奔忙,墨子、孟子、老子、法家、董仲舒......

孔子一生都在周游列国寻找他心目中的明君,可是屡屡受挫(尽管后来历史的发展验证了他的很多言论的正确性)。他的一生可以代表中国古哲学家们的大致境遇。他们胸怀大志,建立起初级阶段的社会秩序,虽然漏洞百出,常常铩羽而归。

但是我们需要这些并不完美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我们人类需要思想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可以汇聚成明灯指引人类正确方向。林欣浩写道:历史留下了孔子的“人伦礼教”,墨子的“恩仇必报”,孟子的“民贵君轻”,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韩非子的“权术”;董仲舒的集大全…...最后皆变成后人的哲学遗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更冷静的眼光,从更多元的角度,审视祖辈留下的传统。把其中那些好的部分当作祖先的馈赠,把那些不够好甚至是坏的部分看成必须越过的障碍。我们不需要跪着膜拜,我们可以站着,将传统变得更美好。”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读后感(六):一次读懂先秦诸子的皮毛

  

在后现代社会,一切娱乐化,娱乐化的前提是通俗化,所以通俗化是大趋势,对于一些冷门学科,如中国哲学,也不得不向后现代低头,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通俗化,这是大势所趋,也怪不得谁,只要尽量把通俗化做好就是了,通俗化做好了,就是入门的钥匙,可以吸引一部分读书的种子继续深入,也未尝不是好事。林欣浩这本《一次读懂中国哲学》,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一次读懂”确实迎合了当下的浮躁,但也显示了作者通俗化的努力,这本书确实尽可能通俗了,通俗到小学生读起来应该也读懂个七七八八,通识教育停留在高中水平的你,应该读起来也没问题。

除了通俗,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逻辑清晰,把中国哲学的脉络、关键点抓住了,而且是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来谈中国哲学,不是为哲学而哲学。这是一大进步,很多哲学史教材,都不太重视哲学的现实基础,而这本书讲先秦,却不直接引入先秦哲学文本,而是从商朝讲起,讲商朝的无奈——统治的物质基础太薄弱,尤其是信息、交通的无奈,这样一读,你就理解了《封神演义》的背景,然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周朝的反思,以及为什么“礼”就顺理成章。而正是有了周礼和分封制,以及这种制度的崩溃,才引发了大批思想家对这一大趋势的反思、判断,进而催生了诸子百家的璀璨。了解了这一大趋势,你再去看诸子百家,就有了提纲挈领的东西,就不会再眼花缭乱。

在这个总体构建之下,作者对于先秦诸子的主要流派儒墨道法等进行了逐一解读,比如孔子关于“礼”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详尽的讲解了孔子的思想,当然,也有一些生搬硬套的地方,比如用“佛系”形容老子,这就有点不伦不类,说明没有理解老子思想的核心,不过老子五千言,也不是一个章节就能说清楚的,这也是为什么“一次读懂”中国哲学是不可能的,一次读不懂任何哲学,建议读者不要在书名上有过多纠结,就当是个玩笑算了。总之,这本书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了通俗化尝试,这是难能可贵的。对中国哲学感兴趣而又望而生畏的朋友,不妨先读读这本书,算是入门。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读后感(七):在“独尊儒术”之前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关于要普及的那些基础知识

  

在“独尊儒术”之前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

关于要普及的那些基础知识

疫情及考试压力的影响,很久没有沉下心来看纸质书,机缘巧合翻到了这本普及读物,《诸子百家闪耀时》主要还是通过浅显的方式,帮助小初阶段的读者,能够更为简单的读懂“独尊儒术”之前发生的故事。

在造纸术普及之前,由于人们书写材料的局限性——西方的羊皮卷也好中国的龟甲竹简也罢——人们讲述自己的观点都试图用最简单的文字和最持久的载体,过于简单的文字对于我们理解其中的含义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性。中国古代汉语记录的短短几个字,都能够代表了长长的故事,从这种意义上说,也让思想更加抽象,也更多的让人们去思考事物的本质。

基于文字承载的条件的局限性,农耕文明生产力逐渐提高的过程当中,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当中的部分人承担了同样基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的类似古希腊的先哲们的那种“思想家”的角色,他们也对世界、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了更好的维持当时阶级的利益,防止战争和颠覆社会秩序的事件的发生,人群当中的“聪明”的先哲提出了他们的方式,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姿多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思辨的由来。

从初代基于血缘关系维持的“周礼”的出现,到董仲舒“罢逐百家”的汉代封建王朝思想的统一,从外儒内法的关系,到墨家道家等小众学说的存在,本书的作者,通过漫画、设问等等的方式,解释了基础教育阶段社会及政治课程当中对于思想的过于单调枯燥的那部分,非常细节地去阐释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渊源回溯。

其实本书对于文科生的意义不是特别大,但是对于打基础的少年和完全遗忘丢弃了哲学内容的理工科人群来说,普及的价值依然存在。在“全文理解及背诵”的课堂之外,我们基于了解华夏历史源流的需求,通过浅显简单的方式去了解一下那些过去的故事,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By 林怿

2020-9-23 22:08:05

写于御庭园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读后感(八):让哲学回归日常

  

让哲学回归日常

评《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

哲学在很多人心目中是“玄而又玄”的一门学问,高深的理论、难懂的定律和拗口的表达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事实上,和众多学科一样,哲学也是一样源自生活的需要,从生活中众多学问中抽象出来的一门学科。我们知道,中国到近代才引入哲学的概念,并且从传统文化中抽取出其中的哲学思想,最终形成的“中国哲学”这个概念。从无到有的过程本来就很艰难,现在又要把这门精深的学问简化、口语化、日常化,让普通读者一下子就能读懂中国哲学,确实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在将科学、历史不断简化、日常化的如今,很欣喜看到也能将哲学生活化的作品,为作者的努力点个赞。

这本书刚拿到的时候,很容易和《当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联系在一起,在某一个时代思想的集中爆发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极大发展。的确,春秋战国期间的百家争鸣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词集聚和爆发,也铸就了传统文化的基石。历史的发展推动着诸子百家的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为现今的文化提供传统的滋养。

回归日常,首先要回归到春秋战国期间的日常,详细描绘当时的国家形态以及人们的认知状态,在那个背景之下去描绘人们的哲学思想,这样才能写得实际。其次是要准确把握哲学思想的精髓,这些思想的发源、发展和巩固成型的脉络,要有其独特的专业特质,哲学是关于基本和普遍问题的研究,是关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那么怎么会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这些专业中提炼出来,并用于指导实践的发展,便是写作的难点所在。最后就是要用现在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景、哲学的用途描写出来,具备了上述两点之后,这一点就是锦上添花了,用一些俏皮的语言,再添上一些幽默的图画,则会让这种古代哲学的传阅增添更多的趣味性。

所有的知识和学问,都是来源于生活,并用来指导生活的。生活是知识和学问的生命力来源、运用的所在,而知识和学问呢,则是对于生活的概括和提炼,并用于指导生活的,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便是这样的。当知识和学问回归日常、回到生活,它会赢得更多人的理解和知识,在更多人的交流和分享中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这就是知识传播和分享的意义所在,我以为。

2020-9-10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读后感(九):所有古代哲学跳不出历史的束缚,但是,你可以

  

无论贵贱穷富,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抱有的“达济天下”的情怀始终如一,无论偏居一隅的陶渊明还是秋风破屋的杜甫,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这点叫做情怀的东西是始终在的。就拿《一次读懂中国哲学》书中的几位代表人物来说,孔子比较穷,但还是个没落贵族,墨子呢,就算是社会底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开宗立派,著书立说。以作者林欣浩的观点来看,可能还是恰恰由于这样的出身背景,让他们的视角分外敏锐别致。

林欣浩的《一次读懂中国哲学》是基于科普面向大众的哲学普及书,所以浅白诙谐易懂成为这本书最鲜明的表达特点,不过,通俗好读并不意味着内里苍白,这反映在,一是每章的注释做到了类似论文参考文献般的详细,是有大量扎实的阅读坐底的。二是全书的观点和论点鲜明,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比较清晰顺畅。我认为,这应该也是对目下“通读、戏说、一文读懂、简约”等等以另一种方式诠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籍应有的基本态度,那就是扎实的功课和独到的视角。没有了这两者打底,容易把治学态度流向戏谑浅薄。

林欣浩对从春秋到西汉的中国古代哲学思考有一个总体概括,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生产能力下,统治一个庞大的农业帝国”,这是当时的生产力和社会形态所决定的。因此,作者提出,古人跳不出历史的束缚,你可以。“用更冷静的眼光,从更多元的角度,不需要跪着膜拜,将传统变得更美好”。

每个人都处在当时特定的位置,都有当时的局限和立场。哲学家也不例外。

如作者观点而言,假如你实现了穿越,首先,最容易管理的是一个部落,但随着征服的部落越来越多,比如,大到整个黄河流域,就面临着按到葫芦起了瓢的窘境。搞个部落联盟,结果商朝被推翻了。周朝呢,靠的是基因,分封诸侯,结果,亲戚也不听话,宗法制也不行了。然后,孔子来了。在这里,作者话锋一转,如果没有孔子会怎样?结论是,“是历史证明了孔子,而不是孔子创造了历史”,为了讲得更形象,作者把孔子比喻为一辈子吃过苦、挨过饿的辛辛苦苦的老教授,一直保持着读书人的做派。孟子呢,就是从底层出来的江湖人士,在社会里摸爬滚打,搞团体、拉组织。这么一说,《一次读懂中国哲学》的文风大致就明白了。

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既要回到那时,看到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也要站在当下,以今时今日的眼光来加以衡量审视。《一次读懂中国哲学》当中提出的31个问题就带来这样的启示,“什么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我们可以达到道的境界吗”“拯救世界还能有什么办法”等等。

扎实地汲取,认真地发问,这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应有之义吧。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读后感(十):作为诗人哲学家的孔子

  

这本书有趣的是对孔子的解读,认为“仁”是一种内心的善念,而非止于礼而已,让我想起有一段时间国学热的某些表现,家长提倡孩子下跪的礼仪,也许是对孔子本意的一种歪曲,作者认为如果换成孔子在场,必是会大喊一声:“你先别跪!先摸着良心自己想想,你是不是真的尊敬你的父亲?”所以中国儒家并不象很多人想得那样,只与礼节相联系,而是从孔子开始就讲究听从内心了,即认为尊敬应当体现于心,有了这颗心,世界就能和平,没有心,跪到世界尽头也没用。只是很多后人拿来作为禁锢人思想与言行的工具,发展到新儒家,王阳明就明确提出了涵养心性的智慧。然而外在的形式,有时候确乎会影响到“心”,这自然又是现代较为先锋的一种观念,外在形式与内在心灵,很有可能是互相影响的。习惯于某种仪式,自然会渐渐地发展出一种虔敬的心情。所以生活中刻意坚持某种仪式,很有可能会培养一种细腻的心理与思绪,但笔者仍不提倡全盘恢复某些僵化的礼仪,如果那是一些糟粕的话,必定也会给心灵带来一种禁锢。

贵族也一样,孔子认为心灵高贵的就是贵族,而不是世俗身份高贵的才叫贵族,这个观点也是非常现代的,在那样一个时代提出,就有些先锋了。然而更先锋的观点也许是,贵族需要几代人的培养与努力,就好比尼采说的超人一样,是需要长期的磨炼与培养的,所以世界上也确实会出现一种现象,即世俗身份高贵的人,也更有可能和条件去培养高贵的心灵。这就得承认,心灵是有一种培养的可能的,如果心灵自己不具备主动性,我想再高贵的血统也仍然无能为力。

书中提到对古人所谓”天“的看法,也正是我的困惑之一,中国人不信鬼神,却信“天“,这个天到底指什么?似乎又不能纯粹用”自然“来解释,它潜在的有一种对超乎人世之外的神秘想象,比如“天理“,比如”天命“,作者认为孔子的功绩在于成功地破除了人们对”鬼“”神“的迷信,从此中国哲学就成功地拐了一个弯,而成为一种活在现世、活在人间的哲学,没有了形而上的观念与追求,到底是一种不幸还是幸?也许终有一天学者会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当然,至少,人们会将物质上的努力追求视为一种问心无愧的必然。

本书认为,没有孔子的学说,中国人还是会”站起来“的,这也暗合了我最近的发现,即历史上的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观点也许有很多其他人都能提出来,甚至也提出来过,然而他们为什么会脱颖而出,其智慧之光能光耀千古呢,有一个现象就是,他们的文彩很好,并非只有他们才能提出这种思想,而是他们思想的载体——文字的作用,故我们读到的经典哲学,无一不是以文笔打动人,所以哲学家要出名,先得打好文字功底吧,这是必要的条件,故而有一种现象就是,哲学家基本都是诗人,又被称为”诗人哲学家“。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次读懂中国哲学·诸子百家闪耀时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