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28 03:05: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经典观后感有感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一部由易中天执导,历史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精选点评:

  ●感谢。

  ●时不时拿出来看看,真的是经典啊……经典经典

  ●多有启发,醍醐灌顶。

  ●百家讲坛,百家争鸣,其实并不冲突

  ●最近开始回看各种历史片,还是央视出品做的最得我心,史书内容虽枯燥,但是老师娓娓道来的就觉得格外有趣,看完真觉得过去的诸位先生真的博学多识满腹经纶,真的很好看啊

  ●需要再三看的好节目,本以为讲诸子百家会很枯燥,一团乱麻,未想到反而如此有乐趣,使我对先秦诸子的兴趣更浓厚了。看了易先生的讲解,算是对诸子有了一个较明晰的了解,纠正了以前不少错误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易大师那学会了一种对待先贤古籍的态度以及如何阅读它们,不以为然和盲目信崇都是不对的。

  ●哈哈,想当初上中学天天买百家讲坛的书看……

  ●除了第一部分介绍各大流派,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二部分为何那些思想重要,讲到商人重鬼神、礼乐制度实质后就颇为平淡了,要是能多谈些就好了。

  ●易中天老师讲的非常好了

  ●易中天,最喜欢的讲师 ヽ(〃∀〃)ノ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一):诸子百家

  太晚写这个评论了 应该趁着刚看完就写才有情怀。

  易中天先生一如既往的高质量,和品三国一样很棒,了解了诸子百家的很多知识,不过仅仅是浅层面的,其实就是仅仅的主要的几家而已。面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一文化瑰宝,不是看个节目就能明白的,其中渊博的文化知识和哲理等等还需要不断的认知和淬炼,加上体悟才能有所得。

  最后易先生谈到诸子百家的继承性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似乎很久都再没有这种感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竟然是这么的伟大,有过一个如此学术辉煌的时代。真的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财富

  最后 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总结

  余秋雨说,儒学是接近大地和人的皮肤的颜色的土黄,道家是近乎老者的须发和天际的雪峰的银白,而墨家是纯粹的黑色。那个时代,大概就是彩虹一般的色彩,交织纠缠,绽放了五千年来最为绚烂的烟花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二):先秦诸子观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一堂值得反复观看,咀嚼消化的传统文化精品课程。

  易中天先生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为观众展示了先秦诸子的百态人生。课程活泼,干货满满,小剧场更是诙谐生动。

  课堂上,易中天先生将他善于总结,善于提炼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影帝级的表演,歌手级的哼唱,收放自如的课程讲述,严谨深入的谋篇布局,不仅还原了先秦的历史文化风貌,还大大拉近了我们与诸子之间的距离,让人不自觉的就喜欢上了那一群人,愿意聆听他们的声音,愿意接受当时思想文化的熏陶。

  归根结底,还是易老师讲得好,听完老师的课程,先秦文化的风景尽收眼底。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我认为的百家讲坛最优秀的课程之一,即使你不能真正的学到些什么,至少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种思想和文化的氛围,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自强与生生不息。

  强烈推荐收看!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三):诸子百家

  孔子:读书人就该去做官。为后世的科举考试奠定了理论基础,解决了读书人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怪不得考试要拜孔夫子。

  荀子:把人性分为动物性和社会性。前者恶,后者善。人的动物性与动物比起来是不占优势的,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的社会性。而动物性像火,需要防范和约束,这就为法家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怪不得他教出两个法家学生...)。这不就是简易版自我本我超我嘛!所以易中天说他是诸子中最科学的,深以为然。

  儒墨之争是“仁爱”还是“兼爱”,看似一字之差,其实有原则上的分歧。儒家还是没有打破阶级思想的限制,墨家已经站在穷苦百姓的立场谋福利,如果是墨家最后成功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要加快多少年…

  道家才是大梦想家吧,杨朱妄图天下治能够建立在“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条件下,有点诉诸完美的意思,给我的感觉是根本就还没搞清楚状况。庄子的“相忘于江湖”固然是最好的结果,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没有江湖(天下大好的话要你们这些哲学家开药方干啥),不能把假设当成解决方案啊(除非你是经济学家(bushi)。所以当下也只能“相濡以沫”,互相吐点口水总比旱死强,不能因为这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就什么都不做吧。

  当然,道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法还是很新颖而且有意思的!忘得差不多了就不说了orz

  韩非子:韩非是最理性冷静、甚至可以说冷酷的。不留情面地指出仁义什么的都不管用,为人处世还是利益当头。与他的老师荀子“人性有恶”不同,韩非认为“人性本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人性中有善也有恶,于是可以用礼乐加以引导;人性中只有恶,于是只能用独裁专制加以压制。与现在的法律不同,韩非所谓的法是只为君王服务的,站在君王的角度帮助他们治理国家(有点谋士的感觉了),秦国就是应用了韩非的思想而一统天下。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四):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的时代,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了。有时候我们看清朝的历史记录,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那个时候的中国怎么会那么落后愚昧,而这不过才离我们200年。更何况科举制度的出现,实际上离我们现在已经过去1400年,汉唐宋元明清,这六个庞大的朝代也蔓延2000年了。

  但是孔子的时代,距离科举制的出现还有1000年,那是一个还没有出现过真正完整统一的大朝代,如汉朝,如唐朝。

  在我心目中,这样的一个时代更类似于西方的中世纪,虽然有一个名义上的罗马帝国,但实际上西方的各个王公贵族也是各自独立,相互攻伐,领主也大多没文化。

  虽然西方中世纪混战几百年后打出了一个工业时代,但是我觉得这个更多的还是基于时代的条件不同,一个在公元前400年,一个是公元后1200年,毕竟相差1600年。一个是没有造纸术,没有稻谷,甚至没有铁器的公元前400年,一个是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的公元1200年。农业,工业,科学,医疗,文化,政治全方面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西方的中世纪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

  野蛮,黑暗,贵族血缘至上,领主大多不识字,没文化,初夜权。

  与之相比,我觉得春秋战国不会好到哪里去。

  不过还好的是,中国的土地上没有出现一个宣传神国多么美好的圣人,宣扬为神而战可以上天国的人并不受到认可。

  而是出现了一位学者,一位老师,一位失意的官员,一位文化巨匠。

  孔子。

  一个出身卑贱,却立志求学,宣传仁、义、礼、智、信的老师,周游列国,实际上四处碰壁,却依然坚持理想的学者,政治抱负虽然不切实际,反而显得更加真实有血肉的君子。他失败了,但他播撒的种子散布在中华大地,并茁壮的成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至少,在他之后的时代,不会再有国家的统治者不识字的笑话。

  他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打上了深深的学者的烙印,对知识的尊重,对美德的向往,教人做真人。

  至今,每一个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在受到他的影响,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师。

  他在一个错误的时代,经历了坎坷的一生,做过大官却未成大事,但他凭借自己的美德,好学之心,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同时代以及之后的学者,最终为一个民族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感谢易中天老师生动有趣的讲学,我想如果孔子他老人家看到这么优秀的讲学,也会开心的笑起来吧。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五):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心得笔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