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德琳讲礼貌》是一本由[美] 约翰·贝梅尔曼斯·马西亚诺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德琳讲礼貌》读后感(一):跟玛德琳学习讲礼貌
如果你知道凯迪克大奖,并经常阅读这个奖的书籍,那么玛德琳你一定非常熟悉。如果不知道凯迪克大奖和玛德琳也无妨,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凯迪克大奖是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奖,而该奖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获得一致推崇,主要在于其评选标准的周延与创新,着重作品的艺术价值、特殊创意,尤其每一本得奖作品都必须有“寓教于乐”的功能,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发另一个思考空间,已有六十余年历史的凯迪克大奖,是为了纪念十九世纪英国的绘本画家伦道夫·凯迪克而设立的。
玛德琳是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创作的绘本《玛德琳》中的人物。此书获得了凯迪克大奖。此后他又创作了一系列的玛德琳绘本《玛德琳的狗狗救星》《玛德琳的营救》。玛德琳和她的小伙伴们深受人们喜欢。
玛德琳绘本开头都会有这样一段文字:巴黎有一座老房子,藤蔓爬满了墙,里面住着十二个小女孩。她们每天九点半出门。这段文字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很符合儿童的记忆模式。十二个小女孩穿同样的衣服,戴同样的帽子,喜欢排成两排做同样的事情,她们一起吃面包,一起刷牙,一起睡觉。哪一个是玛德琳呢?原来她们的发型都不同,红色齐耳短发,在最后一个的小女孩就是玛德琳。玛德琳无拘无束,敢作敢为,充满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然而《玛德琳讲礼貌》这本新绘本却不是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的作品,而是他的外孙约翰·贝梅尔曼斯的作品。他和外祖父一样是一位有天赋的画家兼作家,在对外祖父的作品研究过程中,他决定让玛德琳回来。他研究了外祖父的绘画材料和技巧,以便能在玛德琳新故事中,忠实再现玛德琳原著中的风格和精神,同时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印记。继续延续他的风格创作的新故事。
《玛德琳讲礼貌》适合2-3岁左右的孩子阅读。玛德琳和小伙伴们一天又一天生活在这里,她们友好相处,她们几乎从不大喊大叫或发牢骚。因为她们彼此有礼貌,她们善良。这本书玛德琳成为了小老师,她教学习讲礼貌。
在这本书中玛德琳教授了很多礼貌用语和行为习惯,比如,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要微笑,要说“你好”。麻烦别人时候要说“请,谢谢”做错事的时候要真心道歉,要说“对不起”……这些礼貌用语都用大字标注,既醒目又容易记忆。对于小孩子来说,此书是非常值得亲子阅读的好书值得一读再读,在听看故事的时候,学会了良好的习惯,也增加的很多的词汇量。更会对书中的十二个小女孩着迷,她们可爱、善良、勇敢又调皮。
《玛德琳讲礼貌》读后感(二):和孩子一起读《玛德琳讲礼貌》
一直以来,我们都教育孩子要讲礼貌,尤其是带着孩子碰到了我们认识的熟人,做家长的总会急切的让孩子叫对方:“叔叔好”,“阿姨好”,“再见”……可是我们的孩子呢,对此总是一脸迷惑,孩子或许在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急功近利的想让孩子看起来有礼貌,而没有通过平时的教育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 《玛德琳讲礼貌》是一本适合低龄儿童阅读的精致绘本,也是一本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到基本礼貌礼仪的书。本书是由世界绘本大师的外孙著作并绘画的,所以书的质量和内容本身就有着“贵族血统”,毕竟它出自名门之后,并且很好的继承了玛德琳系列童书的精髓,是更加贴近现代语境的儿童读物。 打开这本书,清淡雅致的颜色让人心情愉悦,再配以儿童画般的绘画手法会让孩子更容易读懂,就像是孩子们自己画的画一样。故事的主人公是住在巴黎的一位名叫“玛德琳”的小女孩,这次的故事是玛德琳和她12个小伙伴在一起交流关于“礼貌”的故事。我和孩子靠在床上一起打开这本书,孩子饶有兴趣的跟着读起来,每一页插画穿插几句不多的文字,让孩子读起来毫不费劲,孩子跟我说:“爸爸,这本书里面的画还挺好看的嘛”,孩子的兴趣就这样被带动起来了。 我们跟随书中的玛德琳,一起学习了你好,请,谢谢你,善良,替他人着想,对不起等等有关的故事,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这些礼貌礼仪的基本用法。虽说孩子平时也挺有礼貌,但是像这样专门学习关于礼貌的机会并不多。不一会功夫,我们就读完了这本书,我们被整本书散发出来的小清新所打动,甚至有点意犹未尽,还想再看看其他有关玛德琳的故事。 我想,通过读这样一本充满爱心的书,孩子或许能知道,讲礼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掌握的一种技能,我们通过生活中和其他人的互动,明白自己常常需要和他人合作,哪怕是一起玩耍,我们也需要替他人着想,这样才能增加自己的亲和力,玛德琳化身为一个懂事的小女孩,通过她的语气告诉小朋友们,我们应该这样做,这本身就比家长的说教更有亲和力。 就像孩子见到了他认识的小伙伴,都会主动打招呼,愉快的玩耍过后,依依不舍的分别时,会主动和小伙伴们再见。我记得有一句电影台词:“善良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选择”,当我们可以主动选择的时候,说明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不再被要求这样说或是那样做,而是可以自己选择他要说什么做什么的时候,那一定是他发自内心自己愿意的,而礼貌背后的善良,是他可以选择的。
《玛德琳讲礼貌》读后感(三):传递善意——《玛德琳讲礼貌》书评
走在大街上,迎面碰到熟人,成年人会很自然地打招呼:“好久不见,最近还好吧。”恰巧到了饭点,会说:“吃饭了吗,要不一起吧。”因为历练久了,对客套寒暄已十分熟稔。这时,如果恰巧带着孩子,大人们总是催促其和对方打招呼:“叔叔好”、“阿姨好”,尽管二者不熟。如果孩子不配合,往往会被扣上一顶不懂礼貌的帽子。
大人匆匆忙忙,难免会忽视孩子的感受,也忘了怎样更好的、更有效的和孩子沟通,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讲礼貌,并学习讲礼貌和表示善意的方式。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玛德琳讲礼貌》吧。
“在阅读时请记住,这一切说到底就是要善良。不要忘记替他人着想。”故事开始前的这句话最让我喜欢。“善良”这个词仿佛有一种魔力,瞬间让我平静下来。善良也是每个孩子具备的美好品质,他们纯洁、美好,具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本性。所以“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见人都不知道主动打招呼”——来自大人们刻意的要求,无理的指责,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家长的面子,但最后,受打击的是孩子,他没有学习到怎样讲礼貌,怎样和别人交往,却感受到了家长的不友善和不耐烦。因此,我们家长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相信孩子,并让他感受到这种善意。
《玛德琳讲礼貌》全书围绕“传递善意”这一关键词展开讲述,告诉孩子们不要忘记替他人着想——父母、宠物和小弟弟们。当你传递出善意的时候,对方感受到了,也会报以会心的微笑。这样,友好交往的第一步就开始了。
你好、微笑、握手、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再见,每个词语都有着具体使用情境,用图画来展现,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词汇的具体使用语境,增强了代入感。书中玛德琳化身为一个懂事的小女孩,通过她的语气告诉小朋友们,我们应该这样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讲礼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掌握的一种技能。在生活中,通过礼貌友好的方式和小朋友打招呼、进而交谈、玩耍、分享,在互动的过程中出现分歧、会表达善意,能相互理解,能替他人着想,完成和这个世界的交互,一步步的成长。这样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除了“晚安,睡个好觉”,不需要再说其他的话,因为你已经知道,一切都好。
此外,《玛德琳讲礼貌》除了内容的可圈可点,在设计上也非常用心。该书颜色清淡雅致,配以儿童画般的绘画手法,让孩子更容易读懂,每一页插画穿插不多的文字,让孩子读起来毫不费力,容易激发起阅读兴趣,非常适合低龄儿童阅读,推荐给大家。
《玛德琳讲礼貌》读后感(四):简单的话要说得动听
翻开《玛德琳讲礼貌》这本书,首先被它封面明快的画风所吸引。蓝天、红墙、绿树配上十二个小女孩温暖的笑容,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
《玛德琳讲礼貌》的作者是“玛德琳”系列图书作者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的外孙约翰·贝梅尔曼斯·马西亚诺。文章以一个叫做玛德琳的红发女孩的视角出发,将日常生活中最必备的一些基本礼貌用语贯穿于十二个小女孩的生活中。相比于其他讲礼貌的绘本,它不仅告诉小读者何时何地该用何种礼貌用语,更细化了使用礼貌用语的不同场合。比如,“你好”这一部分中,我们平时告诉孩子,见到人要问好,却没有告诉孩子说“你好”时要看着别人的眼睛、要微笑、要真诚。又比如“对不起”,一边伤害别人一边“对不起”有意义吗?显然是不行的,告诉孩子说“对不起”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明白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并不仅仅单单是三个字。三、四岁的孩子自我意识萌发,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个时候家长必须积极引导,让孩子有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玛德琳讲礼貌》绘本中还提到了与宠物的相处。现在很多父母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他们给孩子一个宠物,初心也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让孩子明白一切生命都要真诚对待。曾经在小区里看到,两个小女孩就像绘本里的女孩一样,将一条小宠物狗前后抓着,小狗无助地“嗷嗷”直叫。动物的寿命比人短,在它们有限的生命中,主人就是它的唯一,“讲礼貌”不仅仅是对人,同时也是对动物。
《玛德琳讲礼貌》绘本最大的亮点在于告诉孩子说礼貌用语都要发自内心,善良、真诚才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品质。“你好”“谢谢”“对不起”只是单纯简单的话语,在他们背后所体现出的善良品质才是家长应该教给小朋友的。好的绘本从小事着手,体现了人生的大哲理,成人读起来也受益匪浅。越长大越发现,不是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差,而是善良的人运气都不差。不论在学校还是以后的工作中,人格魅力都是一个人身上最大的能量,而善良是最基本的、最根本的。人生的路蜿蜒曲折,你或许考试不是第一名,或许工作业绩不是最突出,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会拥有平凡的生活,善良都是你心底最大的宝藏,它闪闪发光,护佑你长大。
善良也是快乐的源泉,成人的世界总是缺少快乐的理由,我们不是缺少“你好”“谢谢”这些礼貌用语,而是缺少发自内心的善良。“在邮箱里收到一封感谢信,毫无疑问,会让你快乐一整天。”看,玛德琳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快乐本该如此。少一些斤斤计较、少一些尔虞我诈,真心地说一句“你好”“谢谢”。找回被自己丢掉的“善良”,找回属于自己的赤子之心,善良很简单,快乐也很简单。
《玛德琳讲礼貌》读后感(五):既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也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
玛德琳是谁?好吧,这么有名的绘本人物,那个可爱的小女孩,该不会不认识吧?美国童书作家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创作了“玛德琳”系列图书;今天,他的外孙约翰·贝梅尔曼斯·马西亚诺,一位很有天赋的画家兼作家,又会讲一个怎样的关于“玛德琳”的故事,让这位经典绘本的女主角继续她的普通日常呢?
这一次,玛德琳想要向大家介绍的并不是多么复杂的知识,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场景,来介绍一些比如你好、请、谢谢你等等关于讲礼貌的基本概念。可以说,讲礼貌虽然不是一件多么不容易做到——也就是说,事实上讲礼貌非常简单——的事,却一定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或者说,即使一般情况下不难做到讲礼貌;那么,碰到“特别时刻”或者“异常时刻”呢,还能够像以往一样收放自如、一以贯之地去讲礼貌呢?可以说,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人的来说,下意识地回答足以证明:确实如此!所以,这才需要学习,只管向玛德琳原原本本学习好了:她怎么做,就怎么做。
“五讲四美三热爱”中,讲礼貌是“五讲”之一。在《玛德琳讲礼貌》这个基本上是面向低龄儿童的绘本中,“讲礼貌”被单独拿出来讲,究竟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本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中华传统美德,讲礼貌也从来都应该是相互的,也就是所谓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之类的意思——关键就在于,这些礼貌用语都是用在什么样的场合的?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礼貌用语才是最恰当的?礼貌用语其实不用说太多,但该说的一定不能少。
玛德琳小朋友说,和其他人打招呼,一定要看着他们的眼睛说“你好”或者“嗨”,而且最后在打招呼的时候带上一个微笑。懂得讲礼貌,才会将自己最本我、最本真的一面告诉给大家,并且来接受大家的监督。不是哪一个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懂得讲礼貌以及如何才是讲礼貌,但要学好认真去学,学好了再去实践一番,这样才是关于讲礼貌正确的方式方法。而且,这是一个需要要打好基础、长期实践的好活动、好习惯。没有哪个人能够一开始就懂得讲礼貌,这是一个需要后天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巩固的过程;一开始或许做得还不够好,但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会收获到更多关于讲礼貌的知识技巧,直到讲礼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从春天到秋天,从家里到学校,从和自己的父母、家人在一起,到和更多的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在一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知道如何讲礼貌。对于讲礼貌,一定要严肃认真地去做;而不要想当然,觉得自己肯定会懂得什么才是礼貌以及应该如何做的事情。而且一定要明白,讲礼貌不是很容易就能够做好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去讲礼貌,而不是仅仅作为应急之策有一搭没一搭的,这才是正确的道路和选择。这样对待自己,才是“真正好”的一部分!
《玛德琳讲礼貌》读后感(六):礼仪素养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父母相爱的家庭,孩子出门在外一般情况下都特别懂礼貌。爱是一个家庭的基础,一个没有爱的缺乏温度的家庭,真得很难养育出富有爱心的孩子。
因家中老人病情严重恶化,近二十余日我一直独自带着小宝来公司上班。小家伙刚十七个月,学会走路不长时间,到哪儿都表达着他强烈的好奇心。咿咿呀呀学语,见了客户也不怯生,总而言之和大人小孩都互动的特别好。隔壁邻居看我实在忙不过来经常抱着他出去玩一会儿,或者给他好吃的好玩的,小家伙表达感谢的方式就是翘起大拇指夸赞真好吃,然后就会随着音乐摇头晃脑跳舞,还时不时地冒出几个英文单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大宝的教育问题上,我也一直反思,身为父母的我们,真得没有做好孩子的那面镜子,而是只知一味的进行说教教育,往往指责远远多于赞美。还好大宝虽然成绩平平,在家里调皮归调皮,但个人综合素养还不错。他是弟弟眼中的“舞王”,也会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还会讲笑话哄生病的爷爷开心。每个人自身的天赋和能力各有不同,而我总认为孩子勤奋度不够。在孩子逐渐向“成长型思维”转变的过程中,我发现再和他“硬碰硬”,已经很难维持“好妈妈”的形象了。
谈到素养礼仪,我认为餐桌上最容易见分晓。一个孩子有没有教养,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而用餐的细节又是最容易被发现的。无论居家生活还是外出朋友聚餐,孩子吃饭的种种表现不仅体现出他的生活习惯,更能彰显出家庭教育的优劣。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诺儿从小跟着我们出入饭局比较多,小时候一入座就兴奋的想把喜欢吃的都“堆”到自己面前,就是所谓的喜欢“吃独食”,偶尔还会和同龄的小朋友争抢。后来慢慢长大了,讲道理他能听进去,就会安静的等着饭菜转到他面前,或者实在够不到的就请求我帮着夹一下,主动说谢谢并照顾一下其他比他更小的弟弟或妹妹。如果饭桌上有其他孩子敲碗筷或者拿着勺子把饭菜或饮品洒得到处都是,他会讲这样很危险或者自己做示范应该怎么文明就餐,再者就是拿个其他小物件转移小朋友注意力等等,总之餐桌上的礼仪诺宝做得还是挺到位的。
每个慢慢长大的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虽然叛逆期有时候会气得你牙根发痒,恨不能把他(她)“回炉重造”。宠爱和宠溺是有本质区别的,宠爱并不代表一味的放纵,否则只会害了孩子。“食不言寝不语”,餐桌上必须先等长辈动筷吃饭我们才可以吃饭,绝不能乱翻饭菜挑肥拣瘦,这是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就给立的规矩。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样孩子的好习惯或坏习惯养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无论你的孩子出身如何,将来步入社会与人相处必须要有谦逊的品行大气的举止,才更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可。非常期盼我的两个儿子,长大后都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有大爱之心并有孝心和家庭责任感的堂堂男子汉。
《玛德琳讲礼貌》读后感(七):阅读经典,玛德琳和孩子一起成长
一个礼数周到的人总是能够留给他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之后再来往也会变得更容易些。因此,从小时候起,家长们就会教育孩子要“讲礼貌”。那么,究竟怎样才是讲礼貌呢?不妨看看被无数人喜欢的小女孩——玛德琳是如何做到的。
玛德琳是畅销的经典童书“玛德琳”系列图书的主角,她聪明、大胆、可爱,又总是充满想象,和其他十一个小姑娘,一起生活在巴黎的一座老房子里。而她的创作者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也凭借着“玛德琳”的故事赢得了世界闻名的凯迪克大奖。
《玛德琳讲礼貌》是“玛德琳”系列的新故事,不过它却是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的外孙约翰.贝梅尔曼斯.马西亚诺的作品。这位同样具有天赋的画家兼作家,在研究了其外祖父的绘画材料和技巧之后,既忠实地再现了“玛德琳”原著中的风格和精神,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独特印记。
“巴黎有一座老房子,藤蔓爬满了墙,里面住着十二个小女孩,总是排两行。”看吧,熟悉的开头,瞬间就让小读者们有了亲切感,再加上可爱的小姑娘们和精美的图画场景,仿佛一切还是原来的味道。
与人见面说“你好”
一个人一天要遇到许许多多的人,若是不熟悉,自然不吭声也没什么。可倘若是认识的人,就要看着他们的眼睛说“你好”或者“嗨”。当然,在玛德琳看来,最好的问候是在打招呼的同时带上一个微笑。
“请”和“谢谢”
当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应该怎么说呢?自然是以“请”的句子开头了,而在得到帮助以后,则需要向他人说“谢谢”。这样,人们才会乐意去帮助你。那么,得到感谢之后,对,可以回对方一句“不客气”。
“对不起”
善良和替他人着想都是非常友好的方式,而自私地占有并不一定会快乐。因为分享可以产生友谊,而拥有朋友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了不对的事情,也是可以挽回的,那就是向对方说“对不起”。这时,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原谅,不过即使如此,这句话也不能被轻易滥用啊。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真诚,正如书中所说的那句:“道歉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
其实,玛德琳的日常生活就像我们身边的孩子一样,会遇到一些开心或者不美好的事情,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成长的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只有亲身去经历过,才会知道遇到某件事情时应该如何处理。而我相信,未来的每一天孩子们都可以变得更好,就像可爱的玛德琳一样在逐渐长大。
一本图书总是有很多值得说道的东西,我最喜欢的就是《玛德琳讲礼貌》中图画与文字相得益彰的配合,既展现了孩子生活的日常细节,又在这些场景中引导他们去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于无形中引领孩子成长,这就是优秀童书的魅力所在,也是阅读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因此,多陪孩子一起读书吧。要知道,拥有一个书香童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玛德琳讲礼貌》读后感(八):一百年后,胆大、叛逆、淘气的玛德琳变了……
“法国巴黎有一座老房子,
它历史悠久,
常青藤爬满了整面墙,
这座房子里住着十二个女孩。
每天一到九点半的时候,无论天气好坏,
她们都会排成两队一起走出家门。
这群孩子中数玛德琳的年纪最小……”
《玛德琳》系列的所有绘本,都以这段话开头,这朗朗上口如童谣般的开头,像是儿童戏剧表演前的开场白,一下子把小朋友带入了情境。
开场白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玛德琳,别看她年纪小,胆子可大:
敢抓老鼠;敢在动物园最凶猛的老虎面前“呸”上一口;敢伸开胳膊像走平衡木一样走过桥沿儿……她也有掉到河里的时候,可把修女克拉薇小姐愁坏了。
但这样野性、大胆的玛德琳却深受孩子们喜爱——她做了孩子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受好奇心的趋势,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结果又安然无恙,Bingo!
孩子们共鸣了玛德琳的感受,释放了他们好奇心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玛德琳》系列已经出版上百年,其中《玛德琳》获得了凯迪克银奖,《玛德琳的救援》获得了凯迪克金奖。
凯迪克大奖在童书界的地位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奖,2次获得如此殊荣,切实地证明了《玛德琳》的作者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在童书创作方面的实力。
绘本作家中有一类人,他们首先是画家,然后是作家,因此可以“自写自画”。因为“写”的是自己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所以,他们的书插图和文字契合度很高,浑然一体,读者阅读起来感觉特别流畅。
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就是这样一位绘本作家。
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他的画,线条简洁流畅,但是充满动感,你会自动脑补“声音”,并共鸣主人公的感受。
举个例子,看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你会不会脑补“啊——”?一定会!你是否感觉到恐惧和痛苦?一定会!
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的画也有这样的特点——画面明明是静止的,却感觉是活动的,像一小段gif动画。
时隔百年,《玛德琳》系列又填新成员!——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的外孙约翰·贝梅尔曼斯·马西亚诺研究了外祖父的绘画技巧后,绘制了《玛德琳讲礼貌》一书。
打开这本书,你会看到熟悉的活泼、跳脱的明黄色,你会看到熟悉的乱中有序、简洁质朴的线条……
这一次,胆大、叛逆、淘气的玛德琳变了……变成了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改变——
玛德琳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礼貌用语,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
其实《玛德琳讲礼貌》在内容的编排上与其他教孩子懂礼貌的绘本相比,并不出奇,但《玛德琳讲礼貌》胜在语言幽默。
比如,教导孩子“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是这样写的:
“如果有人想和你说话,
听他们把话说完。
不管他们是不是要说到天亮,
不要插嘴,不要显得无聊,或者打哈欠……”
哈哈,对于孩子而言,耐心地听别人说话真是不容易。大人说起道理来,长篇大论,真有说到天亮的架势。
那么,有怎样的突发状况,允许小朋友打断别人说话呢?
“除非你看到
一个逃跑的囚犯,
一只想来玩的豪猪,
一次日食(不要直视!)
一匹呼哧呼哧脱缰奔跑的马,
或者是一座着火的房子,
才能打断别人说话。”
笑死人了,书中列举的状况,作为一个中年妇女,我一次也没碰到过(日食见过,但那时我独自一人,没和谁说话,错失了打断别人说话的机会)。
我的儿子,一个6岁半的小娃,更是一种情况都没碰到过。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这样看来,你们可没有打断别人说话的机会了,乖乖地听着吧(手动捂脸)。记住,不要插嘴,不要显得无聊,或者打呵欠哦!
——不止教孩子礼貌用语,还注重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教导小孩在不同的场合说合适的礼貌用语,是比较简单直接的教化方式。
这种方式没有错,但是感觉比较低级,说教的意味也浓。
可《玛德琳讲礼貌》不是这样,作者约翰·贝梅尔曼斯·马西亚诺告诉小朋友,礼貌待人的真相(底层逻辑)是——善良&替他人着想。
“善良&替他人着想”就是所谓的“同理心”——这是灵长类动物独有的情绪体验。
为什么“玩的时候不要打人,不要推人……”?
不仅仅是因为“打人”“推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会受到“道德”的谴责。
从心理的层面讲,如果小朋友能同理他人被打、被推后会产生愤怒、委屈的情绪,那么他就会克制自己粗暴解决问题(粗暴对待对方)的欲望。
再比如这段教导孩子分担家务的话——“每个人都可以帮帮忙。先把自己的餐盘收拾干净,再洗洗碗,扫扫地,倒垃圾,扶着门。”
背后的逻辑也不是礼貌,而是“体谅”和“替他人着想”。
几天前,我的宝宝抗议我给他分配的家务太多了,他噘着嘴:“我凭什么要做这么多家务?!”
我想了想说:“那咱们今天都不做家务了。”
他很高兴。
不久,他饿了,要求我去做饭。
我模仿他发脾气的样子说:“我不去,我凭什么要做这么多家务?!””
没过多久,他饿哭了,说他负责打蛋,剥蒜,由我来炒菜。
我还是没同意,以打蛋剥蒜很简单,但做饭工序繁多,还热一身汗为由拒绝了。
他又饿又气,哇哇哭。
等他哭够了,我同他讲:“谁都不想干家务,但我因为爱你,忍着疲累给你做饭,那你呢?你能否体谅妈妈的辛苦?如果你不做家务,所有的事都落到妈妈一人身上,妈妈会怎样呢?”
“妈妈会很累。”
“是的,所以大家要互相体谅,分担家务。”
讲礼貌,不是懂得礼貌用语就可以了,还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这一点,《玛德琳讲礼貌》做得很棒,给故事添加了心理力量。
我看很多人说《玛德琳讲礼貌》仅仅适合低幼儿童,不是这样的——如果仅仅是学会使用礼貌用语,那的确是低幼孩子的任务,但形成 “同理心”,懂得“善良&替他人着想”却是大童也需学习和体会的。
现在有个很热的词汇叫“传承”,庆幸《玛德琳》的作者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有个愿意传承他绘画风格,愿意继承他语言风格的外孙——约翰·贝梅尔曼斯·马西亚诺。
让《玛德琳》系列故事百年后又获得新生命。
看《玛德琳讲礼貌》,你或许会觉得玛德琳的形象有所改变,就如同一个孩子成长了,变得既熟悉又陌生。
但作者约翰·贝梅尔曼斯·马西亚诺灌注进故事的情感力量——“同理心”,会给小读者一次“心灵的提升”,值得每个孩子感受和体会一下。
————————————————————
作者:梵高的二维星空,80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