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是一本由[日] 本居宣长 / [日] 大西克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哀》读后感(一):日本美学的精神源头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物哀”这个词语,也并不懂得这其中的含义,直到我读到了这本《物哀》,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简单地说物哀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
他也是这本书的作者,长期钻研《源氏物语》《古事记》等日本古典作品,他按照古典记载的原貌,并且运用实证的方法,排除儒家和佛家的解释和影响,探求“古道”,重塑了日本的审美观。
可以说,不了解物哀这个词语,就不能理解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也就无法真正认识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这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不但了解了物哀,也了解到知物哀,作者本居宣长强调指出:“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是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这就是知物哀。”
物哀是一种审美观点,川端康成多次强调: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物哀是一种情感至上主义,这是一种很真实很纯粹的感情,强调的是不受道德束缚的自然情感,绝不要求情感上的适度中庸,并且去容忍情感欲上的自然失控。
物哀之心,归根到底是“哀深情长”。
因为读了《物哀》一书,我特意买了一套源氏物语,因为书中提及很多,也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日本的物哀相当于中国的性情中人,浅显理解说,就是性情中人爱性情之物。
一个常年住在日本的中国朋友说,懂得物哀之心的日本人,哪怕只有一碗拉面,也要配上一杯清酒,便觉得人间美好。
有心之人才能体会到物哀之情,一个有着物哀心情的人,并且知道什么是知物哀的人,才不会轻易被生活的阴暗面打败,才会用满腔的热情对抗这个冷漠的世界。
用不同的心态读了两遍《物哀》,悟出了很多道理,物哀这个字眼,并不颓废,相反越发地喜欢。
因为它的实质是倡导人要爱惜万物有灵,善于感受,欣赏美,赞叹美,又惋惜美,往往于最绚烂之时看到零落之后的悲凉,因此有一种物哀。
樱花之美,在于它散落之时。
《物哀》读后感(二):《物哀》:另类的美学哲思
村上春树:“不管是樱、萤或枫,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它的美丽。我们为了目击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远也愿意前往。那里存在的不只是纯粹的美丽,人们亲眼确认它们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鲜艳的色彩在眼前凋零,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当人们目睹一场美丽的盛宴消逝时,反而能找到安心感。 ” 村上春树的这段话,可以看做对物哀之美的诠释,美到极致,灿烂到奢靡,最后凋谢。 大西克礼的《物哀》,向你娓娓道来了日本的另类美学哲思——物哀之美。物哀之美影响了村上春树,新海诚的美学哲思,更是日本文学,诗歌和绘画的精神源头。 物哀美学是日本重要的美学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世间的好物都不长久,都会走向消亡,既然如此,不如在它最美的时候,好好领略它们的美。这种美学思想体现了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的感悟。 物哀美学在日本的兴盛,是由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日本是个很神奇的国度,这里有许多美景——森林,雪山,温泉,瀑布,然而,这个国度的自然灾害也非常频繁——火山,地震,海啸,那些美丽的景色,随时都会因为自然灾害的降临而化为乌有。所以,日本民族似乎本能地对自然、对人生有敬畏之感。世间美好的事物都不长久,春天的樱花,夏天的流萤,秋天的枫叶,冬天的白雪,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会消失。既然如此,何不在它们极尽美丽的时候,怀着珍惜的心情欣赏领略呢?这就是物哀美学的起源。日本这个民族,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常,有更加深切的认知。 物哀中的“物”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而“哀”就是个体对物产生的感情。物是客观的,哀是主观的。这有点像我们古典诗词中的睹物伤怀,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物哀之美。苏轼的词“明月夜,短松冈”也是物哀之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儿虽美,终究难逃“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是物哀美学最直接的演绎。《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在物哀之美上,跟中国的《红楼梦》有相似之处。 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将平安时期的日本审美提炼为“物哀”,即:“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的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裏把这些事情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物哀文化是一种生死观。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在渡边淳一的笔下,这样的“死的艺术”也得到了体现。故事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因婚外恋而双双殉情的故事。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即便是没有读过《人间失格》的小伙伴们,应该都在不同来源,不同的地方里听到过这句话。《人间失格》一书,是太宰治真实心理的完整体现。有人说这是一本致抑书籍,但是日本的物哀文化,恰恰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雪国》的景物描写中,有许多片段皆与山相关,同时采用冬天作为时间背景,迎面而来的虚无雪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用以展现生命的颓败美感。物哀式的虚无之美。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指向: "生存是一种徒劳。”在融合了禅宗之后,物哀照见的是道。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金刚经》有言:"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 应作如是观。由观照物之存在,然后体悟、发现、 由物及我,又见凄美、冷寂。深远而深刻,具有不可言说之趣味,具哲学形而上之意味。 亦如: 盛年不再,倏忽此生。
《物哀》读后感(三):《物哀》:另类的美学哲思
村上春树:“不管是樱、萤或枫,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它的美丽。我们为了目击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远也愿意前往。那里存在的不只是纯粹的美丽,人们亲眼确认它们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鲜艳的色彩在眼前凋零,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当人们目睹一场美丽的盛宴消逝时,反而能找到安心感。 ” 村上春树的这段话,可以看做对物哀之美的诠释,美到极致,灿烂到奢靡,最后凋谢。 大西克礼的《物哀》,向你娓娓道来了日本的另类美学哲思——物哀之美。物哀之美影响了村上春树,新海诚的美学哲思,更是日本文学,诗歌和绘画的精神源头。 物哀美学是日本重要的美学思想,简单来说,就是世间的好物都不长久,都会走向消亡,既然如此,不如在它最美的时候,好好领略它们的美。这种美学思想体现了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常的感悟。 物哀美学在日本的兴盛,是由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日本是个很神奇的国度,这里有许多美景——森林,雪山,温泉,瀑布,然而,这个国度的自然灾害也非常频繁——火山,地震,海啸,那些美丽的景色,随时都会因为自然灾害的降临而化为乌有。所以,日本民族似乎本能地对自然、对人生有敬畏之感。世间美好的事物都不长久,春天的樱花,夏天的流萤,秋天的枫叶,冬天的白雪,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会消失。既然如此,何不在它们极尽美丽的时候,怀着珍惜的心情欣赏领略呢?这就是物哀美学的起源。日本这个民族,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常,有更加深切的认知。 物哀中的“物”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而“哀”就是个体对物产生的感情。物是客观的,哀是主观的。这有点像我们古典诗词中的睹物伤怀,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物哀之美。苏轼的词“明月夜,短松冈”也是物哀之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儿虽美,终究难逃“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是物哀美学最直接的演绎。《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在物哀之美上,跟中国的《红楼梦》有相似之处。 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将平安时期的日本审美提炼为“物哀”,即:“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的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裏把这些事情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物哀文化是一种生死观。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在渡边淳一的笔下,这样的“死的艺术”也得到了体现。故事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因婚外恋而双双殉情的故事。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即便是没有读过《人间失格》的小伙伴们,应该都在不同来源,不同的地方里听到过这句话。《人间失格》一书,是太宰治真实心理的完整体现。有人说这是一本致抑书籍,但是日本的物哀文化,恰恰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雪国》的景物描写中,有许多片段皆与山相关,同时采用冬天作为时间背景,迎面而来的虚无雪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用以展现生命的颓败美感。物哀式的虚无之美。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指向: "生存是一种徒劳。”在融合了禅宗之后,物哀照见的是道。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金刚经》有言:"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 应作如是观。由观照物之存在,然后体悟、发现、 由物及我,又见凄美、冷寂。深远而深刻,具有不可言说之趣味,具哲学形而上之意味。 亦如: 盛年不再,倏忽此生。
《物哀》读后感(四):关于《物哀》这本书的简析
终于陆陆续续把这本《物哀》看完了,还是认为该书有的地方可以讲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是本居宣长和大西克礼,译者是王向远。从内容结构上看,本文的第一页到第二十八页都是译者王向远写的序言,实际上是他在很早以前写的一篇文章,论述的是有关本居宣长和他的“物哀”理论,文章基本上把本居宣长在本书的物哀理论总结得很到位了,是很值得认真一读的。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界顶级学者,王向远教授对于日本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还是很下功夫的,我也有幸听过他的两次讲座,先生讲课非常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很早就听说他要重译大西克礼的这几本相关著作,一直还是非常关注的。从翻译的效果上来看,对于本居宣长的翻译似乎比对大西克礼内容的翻译要更成功一些。
第二十九到第二百零八页,基本收录了本居宣长专门对于物“物哀”理论的内容。其中,通过大量对于《源氏物语》和日本古代和歌的文本引用和分析,论证了他所认知的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精神和理论。论述的语言还是很简练生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在线,但是有个问题是本居宣长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他的出发点是针对当时要推翻日本文化中“汉学”领导高地,因此文章有一种很浓的辩论色彩在里面,为了加强辩论的效果,因而会对一些内容不停地重复以达到强调的效果,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会影响一些阅读感受的。另外,针对本居宣长所着重讲到的“汉学”与“和学”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其实在王向远教授的序言中已经概括地比较清楚了,可以很好当作参考意见去帮助我们阅读和理解本居宣长的观点。
从二百零九页到书尾都是大西克礼对于“物哀”这个词在美学领域的概念,也是对于本居宣长所论述的物哀精神在现代西方美学理论的框架下作的一个诠释。王向远教授之前就讲过东西方文化实际上差别很大,尤其是在审美方面,差异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大。但是在现在的社会语境之下,我们东方民族所有的现代文化和文学理论实际上都是建立在西方现代文化(文学)理论体系之上的,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我们所学的和我们实际所想的内容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我们再看大西克礼所论述的关于“物哀”这一美学概念,总是觉得有点生疏难懂,阅读的体验也比前部分本居宣长的内容要相差很多。我猜想王向远教授在翻译也做过这方面的考虑,但是翻译毕竟是要建立在原文基础之上的,这种纯理论的抽象的美学理论内容确实很难翻译得让人舒服地吃下。
除此之外,本书的第七章,有大段的内容讲的是本居宣长讲述他认为学者要怎么样进行学术工作,尤其是年轻学者怎么顺利地走进学术研究这扇大门。其实有作者对于自己所作成果的一些小自傲,也有对于年轻学者的谆谆教诲和耐心指导,更值得一提的是,论述中始终保持了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于任何问题得解决都不提供绝对的答案,我想这也是我们对于学术研究需要学习的方面。
在我看来,通过阅读这样一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便是,我渐渐理解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究竟有多么的巨大,我们纵使都怀着要建立全球化的美好愿景,同时也要清醒地认清楚这种差异,建立一种平等以及相互理解的关系,而这一前提便是我们要努力地去理解他人,也要清醒地认识自己。
封一上的樱花图案正是理解日本“物哀”精神的最好注解《物哀》读后感(五):《物哀》——日本文学艺术中的独特美学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读到不少日本文学片段摘选,后来也在图书馆借阅过一些日本经典文学作品,比如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也看过不少日本影视剧,如《四月物语》《情书》,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淡淡的哀愁,足以打动人心,让人回味悠久。
为什么这些作品里都带有这样的哀婉情绪呢?为什么这样的情绪让我们看过尽管觉得哀伤,尽管内心蓬勃的情感需要通过眼泪进行宣泄,但是,过后内心却是平静的,似乎和汹涌澎湃的波涛散过之后平静无波的湖面一样,静静地,望着四外云天,看白云在蓝天里慵懒地浮动,感受霏霏夜雨洒向无边的草地那样的感觉。
未看到《物哀》之前,所有的这些还只是停留在感觉上,看到日本影视动漫中纷纷飘落的樱花花瓣,能体会到秋日里落叶纷飞的萧瑟落寞感,似乎如同“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沉静,另外一种感觉就像是《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世外桃源前落英缤纷的桃花,这两种感觉一悲一喜,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但是感觉放在一起也并无违和。
读完《物哀》,看到本居宣长和大西克礼两人对日本物哀美学的阐释,对这种情感体验有了更多的理解。
这本《物哀》是对日本精神美学的一种系统的研究阐释,尽管在表述中我们能看到本居宣长刻意去除汉意,来宣示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抛开这一层,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对《源氏物语》的深度剖析中感受到日本文学、诗歌、绘画的精神源头——物哀美学。
这种物哀美学也对其后的日本创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前面提到的村上春树,还有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他们的很多作品都为我们所熟知,在国内有一大批拥泵。
这种物哀美学其实和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意境”等有相通之处,只不过物哀的侧重点不在于区分主体与客体,而是侧重于作家作品对人性和人情的深刻理解与表达,以及读者的接受效果,实现作品和读者的心灵共感。
而且按照本居宣长的观点,物哀是人对一切事物的感知感受,包括有趣的事、高兴的事都是“哀”的范畴,其评价人之好坏的标准不在于是否符合道德礼数,而是看其是否知物哀,这样的标准超乎道德,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更能理解那些跟我们价值观不一致的言行了。
大西克礼在本居宣长理论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把物哀和美学之间是什么样的联系做了具体的展开阐述,他把“哀”与审美意味做了五个阶段的表述,并从常识、不同文化间的对比,将物哀上升为美学的步骤展现在读者面前。
《物哀》读后感(六):樱花之美
在日本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包含有“物哀”的内容,如《十三夜》《源氏物语 》等,说起日本文学,不可避免要和物衰联系起来。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江户时代,出现了一股以本居宣长等人为代表的、旨在抗衡“汉学”的“国学”思潮,而本居宣长为了证明“日本之道”不同于中国的“道”,通过对和歌和《源氏物语》的分析,首次提出了“物哀”的观念。
“物”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而“哀”是指人们的情感。物哀文化就是对物和对人的一种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哀在汉文化里,含有悲伤、悲痛、悼念和怜悯等含义,而在日本物哀文化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仅仅有可怜可悲的意思,更有值得赞赏之意。一个字里,同时包含了高兴与悲伤两种对立的情绪,矛盾的两面体集中体现到一个文字之中。这种现象,也只能体现在日本文化之中。
由此可见,“哀”这种情感不仅仅只是悲哀,它还包含着许多复杂的情感,类似于喜爱、同情、开心等等。悲伤所具有的“哀”,我们可以从林黛玉身上也可以看出,她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动人的美的形象,最根本一点,是她具有一种哀伤之美,悲哀美能感受到各种感触。
在《源氏物语》里的有源氏,其和多个女人交往,按传统意义上来说,应该属于“恶”,属于花花公子式的人物;然而在物语里,却转化为善的表现,得到众人的推崇与爱戴,这就是物哀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风格,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韦小宝。同样是花花公子,西门庆则被众人所厌恶。
学者土居光知认为:“哀”,在《竹取物语》中是“怜悯”“爱慕”“怜惜”的意思;在《伊势物语》中是“同情”“宠爱”“赞叹”的意思;在《大和物语》和《落洼物语》中又增加了“令人怀念”的意思;而到了《源氏物语》其感伤的意味更为浓厚, 多具有“寂寥”“无力”“同情”“感动”“哀伤”的意思。由此可见,“哀”的含义在日本文化中不断增添着新的内涵。 在《石上私淑言》里,大西克礼引用了本居宜长关于物哀的观点,让读者进一步对物衰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再迷茫于它的含义。比如,它可以用作感叹词,就像“啊,长城,你是那么的长”,发出心中由衷的感概。另外,男女之间的爱慕;熟知世间的美好事物;在各种事物中感知美好的东西;可以处理好各类事情,这些都属于知物哀。可见,哀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各个方面,也让读者更加了解何为物哀。
大西克礼,更是在本居宜长有关哀的含义基础之上,将其向美学的方向转变,其对日本古代文论中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美学上的提炼,并最终确立了“幽玄”、“哀”(物哀)、“寂”三大美学基本理念。在审美意义上,大西克礼认为,“哀”的概念又分五层含义。
第一是“哀”“怜”等狭义上的特殊心理学的含义;第二是对特殊的感情内容加以超越,用来表达一般心理学上的含义;第三就是在感情的表达中加入了直观和静观的知性因素,即本居宣长所说的“知物之心”和“知事之心”,由此产生心理学意义上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的一般含义;
第四,“静观”或“谛观”的“视野”超出了特定对象的限制,而扩大到对人生与世界之“存在”的一般意义,变成了一种“世界苦”的审美体验,于是得以形成“哀”的特殊的审美内涵;第五,“哀”将优美、艳美、婉美等种种审美要素摄取、包容、综合和统一过来,从而形成其意义远远超出这个概念本身的特殊的、浑然一体的审美内涵。
正如安藤忠雄所说,“那些在瞬间中消逝的东西完美地象征着我们所追求的永恒”,樱花之美不仅仅是盛开时的绚烂,更是散落时的壮观,它是日本所推崇的集体物衰之美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