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物哀。
日期:2019-07-26 12:31:27 作者:勺布斯啊 勺布斯 勺布 来源:勺布斯 阅读:

物哀。

  【正文共:1151字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抵达鹿岛,闻山下根本寺的一和尚离群索居于此,便前往探访。

  诵经发人深思,仿佛得到清静的心。

  东方破晓,和尚叫醒我们,人们纷纷起身。

  月之光、雨之声,此情此景,哀充满胸中,无以名之。”

  ——松尾芭蕉 《鹿岛纪行》

  在日本的美学里,一直都有“物哀”的概念

  来自本居宣长对《源氏物语》的批注:

  “长达五十四卷的《源氏物语》,一言以蔽之,即为知物哀。”

  只不过,“哀”并不全然是悲伤忧愁情绪。亦包括感叹——

  也就是说一样事物,能够引发内心之中感叹的情感,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在这里,都可以被称之为“哀”。

  然后,自然而然的,会在心中涌起一种美的感受

  内心的感叹,是感性的。

  能体会到“美”,则是理性的。

  仿佛无论在任何情绪之下,都有一颗安静谛观的心。

  能涌起这样的感受,便是“物哀”。

  比如《大和物语》有这样一段,是太政大臣夫人过世一周年,准备法事的夜晚,天上月光皎洁明亮

  他走出房间,坐在屋檐边,心中涌起种种哀伤

  接着写了下面的一首和歌:

  “你走时的明月

  过了一周年又回来了。

  却不见你的身影。”

  然而,物哀其实并不只是一种美学概念,亦是一种人生观

  它可以用一个简单词语描述,即:

  真情流露

  比如本居宣长曾这样写道:

  「所谓物哀的真意,说得更详尽点,就是对世间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皆用心体会。

  用心判别。

  知“事之心”,知“物之心”,知“物哀”也。

  判别的是“物之心”、“事之心”,从中感受的,是“物之哀”。

  例如,看见美丽盛开的樱花,觉得那很美丽,是知物之心。

  理解樱花之美,从而心生感动,即物之哀。」

  也就是说,人无论何时,遇到有所感的事,用所感的心去感受,这就是知物哀。

  遇到有所感的事,心却无所感,如此,便是不知物哀。

  感者,动也。

  指的是心的动作

  虽因事物而发,然而亦不过是感于此心之情。

  譬如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时间里,所遇见风景,并非只是随着季节变化,亦是随着他的心而变化的。

  可此情虽心中原有,若不与物相接,就无可发挥,归于沉寂。

  物哀之心,便是感动之心。

  便是一个人,与物之间的“物我两忘”之心。

  那是属于那个人的,独特美感

  譬如一个人穿衣,若是跟着时尚潮流,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别人怎样搭配,自己就怎样搭配。如此一来,便不是那个人身上,独特的美了。

  而若是一个人,于不同衣服之中,时时刻刻敏察内心,时时刻刻抓住那份真情流露的感叹,他就必然能够找到打动自己的衣服,从而拥有他独特的审美

  以此而推之,他眼中的世界,便能渐渐可爱起来。

  人生在世,诸事繁难。

  心有所思,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必有所言。

  然而所思所见,所闻所言,亦皆能有所感动。

  譬如那天傍晚,夕阳很好。

  我走出门外,遇见夏日里,被暖风吹来的一片落叶

  拿在手中,

  颇感物哀。

  lt;END>

  照片&文字/勺布斯

  微博@勺布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物哀。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