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是一本由郭浩 / 李健明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一):传统如何继承
从事设计行业,往往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很容易违和,为了结合而结合,没有一点延续和继承性。沿用一小部分会觉得不伦不类,全部拿来主义,又会被说没有变通和创新,而传统元素确实也还是那些,没有突破,让人耳目一新又感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少之又少。希望中国的文化人能找到更多的突破口,更多元化吧!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二):整本书
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玉色有“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海天霞”“天水碧”裁作宫人衣装,有“藕丝秋半”染于唐人裙衫……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三):无题
第一次对颜色感兴趣是《爱死机》里面的《齐马蓝》。
“每过几十年,我都会登上开往穆尔耶克的光速飞船,走进那座闪闪发光的威尼斯的化身,乘坐运输机来到小岛上,和其他一些顽固的目击者一起坐到看台上。这些人和我一样,依然认为这位艺术大师会留下什么东西,给人们最后的惊喜。他们都读过我写的文章了,大部分人都读过,所以他们知道那个慢慢游着的躯体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依然不是成群结队地来。所以即使在极好的天气里,看台上却总是有点空旷和凄凉。但我从来没看见这些看台完全空过,我觉得这是某种神圣的誓约。一些人愿意接受这个誓约,但是大部分人永远都不会接受。 但这就是艺术。”
今天无意间被推荐这个立刻入手了蛤蛤蛤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四):很好
读本《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的时间点,是“霜降”已过,“立冬”未至的“双11”前,游戏套路年年革新,搭楼撸猫一通折腾,最后落到手只有几角几分。不过,今日凌晨“付尾款”浩荡消费力一扫上半年积攒下来的颓势,让人看见了些许收获的希望。 这几年,大家比较容易看得见网购数据年年飚升,形势一片大好,相对不太容易看见在网购大潮冲击下,有一些传统的行当也在被逼到角落,要不适应改变,要不消失不见。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心理诉求都在这个浪潮中被一并重构。 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年,在网络消费浪潮之中,经历岁月洗礼的它同样也在改变。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可挖掘资源的大IP,“上新了”的文创以及影响和带动的“国潮”。这些消费驱向当中涌动的本质上是社会群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五):奇妙
美
★《中国传统色》的两位作者查找中日色彩相关文献近400部,严谨考据384种中国传统色名;根据24节气72物候,在几十万件故宫文物中选取应时应节的96件,从文物中提取传统色。色名与色值两相对应,互为考证,最终完成这本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依托,展现中国传统色色彩体系的著作。 ★漂是重要的基本色,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和《释名》。这种晴空之色,起于“天缥”,承之“沧浪”,转为“苍筤”,合于“缥碧”,古人以此留存春生之美——东风解冻,新竹破土,缥是山野间鲜冷的呼吸;漫走沧浪亭,春水濯足,缥从《孟子》延伸出触感;上品青花瓷“天青过雨”,精心烧制的浪漫等待,自宋时保存至今,缥成为一期一会的化石。最终,定格于清乾隆时期的“绿色描金松竹梅纹粉蜡笺”,藏于故宫,为今人提供一眼千年的想象。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 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 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玉色有“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海天霞”“天水碧”裁作宫人衣装,有“藕丝秋半”染于唐人裙衫……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书内附中国传统色色谱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六):灰色是灰烬的颜色
我房间里有一面浅暖灰色的墙,怎么描述这种灰?c22 m27 y28 k0?402C?
装修选颜色的时候,我没有多想,对我来说,这只不过是一种适合做拍照背景的安全的颜色,是一种与黑白色、原木色、彩色都容易搭配的“北欧风”常用色而已。
但在《中国传统色》里,它叫做“葭灰”,芦苇管里的白膜烧成灰,置于律管中,以占气候。看到这般描述之前,我永远也不会把灰色和蒹葭联系起来,甚至我都没有意识到,原来,灰色,真的是“灰”的颜色。那么万念俱灰也可能不是我一直以为的所有念的饱和度都变成了零,而是它们被烧成了灰。
书里说“这个颜色把世间人情看穿了,看穿了就少些心痛,也是好事情。”我竟有一面看穿人情的墙,这样想想,倒是更心痛了。和它一组的其他三个,黄埃、老僧衣、玄天,分别代表着黄泉的雾气、入定老僧的僧衣和天地洪荒混沌未明。同样,对平时的我来说,它们是浅驼色、深驼色、紫灰色,能让我想到的就是典型的长相大气的白人模特,穿着轻薄柔软的开司米针织衫,加一件有腰带的x形大衣,高级优雅又带点保守。和尘埃老僧混沌实在是不同境界。或者也可以叫奶茶色、卡布基诺色、黑巧克力色,此时又成了一组温暖焦香的美食色。
有点惭愧, 我知道普鲁士蓝、那坡里黄、印度红,却不知道那些浅得接近白色的极浅极浅的仿佛无法用具体事物描述的颜色,竟能以缟羽、山矾、浅云、凝脂、皦玉为名。
中国传统的色彩联想,和我一直接触到西方的现代色彩理论为主导的认知,真的完全属于两个世界。古代中国,在我的头脑里,渐渐不再只有青赤白黑黄几个“正色”,不再只是黑白的水墨发黄的绢,那个过去的世界,慢慢丰满而缤纷了起来。这很有意思。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七):一整个疗程的美学课,夺钱?
先翻了版权页,看到是雅昌印刷;2020年10月出版的书,当月二刷。这一下子,为好书欣慰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其实是一本工具书,翻看的过程里,各行各业的设计及其相关人等,或许多都需要在案头摆一本,所以当月加印,真是稀松平常。
甚至搞闯作的也需要认真翻阅。
为啥?你就光从目录里看看那名字:春色季,里面的皦玉、吉量、韶粉、霜地;夏色季,里面的柔蓝、碧城、蓝采和、帝释青;秋色季,里面的浅云、素采、影青、逍遥游;冬色季,里面的雀梅、油绿、莓莓、螺青。
是不是名字里都透着美感?
是不是觉得自己若没有一双纤纤玉手、呼吸有芬芳之气、一头如云青丝绝对不秃,就不好意思翻看此书?
这还远远不够说服力。一页页掀过,印得精致、精确的页面上,依照24节气,依照每个节气里的物候转变顺序,慢慢地呈现和诠释中国传统色。
是有考证有出处、有缘起有脉络的诠释,诠释的语言很简洁,然而很美。是有理有据的美。这一下子,那些颜色的意境已经出来了。
真佩服作者和编辑啊!
当然,还有装帧设计者。
书页快速翻动时,眼前的一枚枚词语,组成了一句句诗。
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雨水/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
惊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
前面说的还仅仅是辑封。
而辑封里的每一枚词语,在这一辑的内文里,担当一个个小小标题的角色,词语对应的四种近似的颜色(设计方向的人一定能从这“近似”中体会到更多),会各自被细细拆解,从《墨子》里,从《说文解字》里,从《后汉书》里,从《本草纲目》里……还有诸多古诗词里,寻觅它们的缘起。
这还不够,著述者和编者还嫌书的内容不够充实,还又在每一部分内文的前面,选在左手页的位置,放上清晰大图,或是文物或是古画,大图的主色调或者颜色构成,正是这部分内文里的颜色。
太厉害了。这下子,再不敏锐的人,也会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色的美和传承,从静谧的历史深处、从日常的蜿蜒易忽略处,油然而生。
这是一节结结实实的美学课。
被精心的编排教授得事无巨细、却还有一种凭借自己的能耐学到了这书中诸多的感觉。
啊“藕丝秋半”!啊“苍烟落照”!什么“琼琚”“檀唇”“十样锦”,我特么觉得自己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既有一种看不过来的慌乱,又有一种大开眼界的喜悦。
事实证明,美感,是能带给任何人愉悦的,无论这个人多么糙、冷、拙(对就是我本人!)。
——我这样的读者,应该也在这本书的读者群体里占据很大一拨吧?就是纯欣赏、纯开眼界、纯自我教育。
——虽然,这确确实实是一册工具书。
书的最后,附有细致的“中国传统色色谱”,我也看不懂,我也用不上,你们看吧。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很详尽,或可从中根据各自需要,列出一份书单……
综上所述:好美、好诚恳、好专业的一本工具书。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八):颜色名称莫名其妙
左侧为文物手绘图,右侧为文物某个颜色的不同深浅桃夭色的解释,诗词文章的罗列而已百度上的实物图,与手绘版有较大色差
买这本书其实是期望了解古代文物的配色方法,或者是古代某种颜色的由来,结果大失所望,看到的只是许许多多古诗文章的堆砌。只怪自己事先没做功课吧。
本书左侧都是一件故宫文物手绘版,右侧是该件文物中出现的某个颜色的深浅不一四个色的解释,比如书第30页的《雍正款胭脂水粉彩花碟小碗》,右边讲解配了四个色“桃夭”,“杨妃”,“长春”,“牙绯”,其中“桃夭”色的解释如上图。不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种粉色和“桃夭”两字联系在一起的。有何根据?对桃夭的解释也仅是罗列了一些带“桃夭”两字的诗词文章,看的人一头雾水。
《黄地墨彩花蝶纹盘》对“黄栗留”的解释,只跟黄鹂有关,黄鹂鸟和左边这件文物有什么干系呢?第2页的前言,通篇是摘抄古文第6页的前言,通篇摘抄别的名人说的话,甚至提到了流量明星《中国传统色》读后感(九):《中国传统色》:沉浸在中国的色彩美学里
每个人来到这大千世界,我们的五官会带来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各种不平凡的体验。而眼睛所看到的,除了物体的形状,更迷人的是精彩纷呈的色彩。
我们试图分辨着,更被这些色彩吸引着,中国传统美学所凝萃出的这些色彩,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色彩文化美好所在。这本书带我们领略了丰富而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盛宴,一场视觉的享受。
诚然,许多人对色彩的了解不过是红、黄、蓝、绿这些而已。翻开这本色谱画册,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于这些颜色的名字,有些我们很是生疏,例如黄丹,拂紫绵,昌荣,洛神珠;有些又似曾相识:例如桃夭,盈盈,栀子,青鸾,碧落.... 当他们出现在一幅幅古画中,一件件古代器物中,我们终于仿佛寻觅并且触摸到了它们真正的美。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作为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的连接,使我们更加接近了中国传统色。
热播剧《延禧攻略》是以清代乾隆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吸引我们的除了剧情外,其中的配色引发了究竟是莫兰迪色还是中国传统色的讨论。而据乾隆年间的织染局档案统计,染物色确实丰富多彩,乾隆色谱绝不逊于剧里的戏说。
说色,其实是说色的名称,或者颜色的词。这些代表颜色的名词构成我们语音和意识中的色彩世界。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这段话:“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 这就是色的由来。
人们对于颜色的感知度度不一,而用文字描摹出来也是文字的艺术。“书成文,美承色”。汉字与色彩的结合,值得我们去探索。本书从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中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令人连连赞叹。
中国古诗词中有关的色彩数不胜数。盈盈,一片桃花映水,辛弃疾说姑娘“笑语盈盈暗香去,”是上元灯会情郎的桃花运使然。“黄栗留”,偏偏黄鹂鸟的身影,杜甫去探访武侯祠,正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青黛”,菘蓝的叶子干燥可以制成药物或者化妆品,春情春意都浓烈,适于春天的诗句是:“二月春雨和春泥,半山青黛半山稀”。这些四季的色彩,构成了古风古韵的诗词,增加了无数审美意趣。
在那些古文物上的配色,更加丰富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色之美。如在芙蓉石洗中的盈盈,水红,苏梅和紫茎屏风,多在诗中可以找到出处。苏梅,出自苏轼《定风波.咏红梅》“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痩雪霜姿。” 苏轼笔下红梅之小红桃杏色,即为苏梅的颜色。清代金城花鸟屏中,苍烟落照。为玄鸟归之承色。苍茫如烟,日暮乡间,大块浩渺。陆游《鹧鸪天》咏“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世不相关。”
古画、古诗、古物,和这古香古色融为一体,确实是一场不俗的审美体验。
从古至今,不少诗人作家都对色彩十分敏感。他们用善于发现的双眼,充满诗意的笔触,给我们带来熠熠生辉的色彩描写。
来到现代,我们熟悉的作家张爱玲也是十分偏爱这些“美色”。她擅长用色彩作各种比喻。例如“整个世界像灰色的耶圣诞卡,一切都是影影绰绰的....” "正是含苞欲放,那藏绿的厚叶子,四下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的一捻红,便像突出的蛇信子...’’ 张爱玲也是学习过绘画,因此熟悉并且喜好这些唯美的颜色,将它们精准地用在自己的小说中。
人们对于美的东西一向从心底里喜爱,那么这本色彩之书正是带着我们去发现,去领略中国古典的美色。伴随着春夏秋冬,花鸟鱼虫,古物字画建筑等等,我们认识了更多美妙和不可思议。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这样一本书,开启一段奇妙的色彩旅程吧。
《中国传统色》读后感(十):慢慢地品,美色如斯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读好书,如遇美人,浅敷薄粉,兰心蕙质,自在得恰到好处。
书名为《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两位作者,郭浩与李健明,都是故宫文创项目的参与者。故宫凝结了中国艺术之大成。在这本书里,只须借助“色彩美学”这个小小切口,我们就能领略一番精髓。
全书编排以春夏秋冬四时节气为序。时间性的存在是一种物化的内在。中国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一颗听时的玲珑心,穿梭于过去、现在、未来维度延展的秩序,感知冬尽春归、阴收阳舒的季节流变,徜徉于朝昏相参、日月轮换的生命历程。中国艺术原来讲究“时史”,力求气候之感,以写实为根本法,后来,更高明的艺术超越了物象,以别样的胸襟,探察时间背后的生命脉动。色彩的运用,亦有四时之差异,亦有四时的融合,更兼天人交汇,是人与自然、与万灵的和谐统一。涵纳的,不只是颜色本身,还有契合大化的气象。
阅览本书之际,乃农历九月(菊月)。寒露词条名下色谱十六种。举例论之,鸿雁来宾的起承转合四色,即九斤黄、杏子、媚蝶与韎韐。九斤黄取自《清宫鸟谱》载“越鸡”。杏子黄红,其色如橘。诗词歌赋多见。媚蝶,乃“鹤子草所生之蝶,其色赤黄,闺房秘色”,嵇含《南方草木状》有详解。韎韐是用茅蒐草染成的赤黄色的蔽膝。《说文解字》曰:“韎,茅蒐染韦也。”《玉藻》注:“缊,赤黄之闲色,所谓韐也。”这些颜色的命名,取法自然,以造物为主宰,以心目作经营,生生化育,性灵合一,传递中华文化古典美的通感。
我们今人只笼统谓之赤黄,殊难分辨细微之意。这是审美趣味的缺失,也是文化传统的断裂。汉语言的特色,名义相符,形神具备,这些内涵丰蕴的词汇和称呼,姿态风朗,隽骨天奇。在口齿轻吐的瞬间,我们得以体悟此中妙处,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化为特有的审美趋向和情感取向,汲取万物的营养,莹润幽寞的心灵。
佳书一册在桌案,短笺尺幅亦琳琅,带我们溯回时间的河流,慢慢地品,美色如斯。
一月(正月)立春:东风解冻之起承转合四色,分别名为天缥、沧浪、苍筤、缥碧。《说文解字》注:“缥,帛青白色也。”其色如晴空。《孟子·离娄上》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名此色为沧浪,恰得我心。《周易》曰:“(震)为苍筤竹。”孔颖达疏:“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春生之美也。”李煜《子夜歌》咏:“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是呀,素白玉手端起的颜色,如何分得清酒色还是盏色呢。
四月(梅月)立夏:王瓜生之起承转合四色,分别名为朱颜酡、苕荣、檎丹、丹罽。李白《前有樽酒行二首》咏:“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杨慎《芳兰引》咏:“南国美人东家子,若英华彩苕荣比。”杨万里《春望》咏:“春光放尽百花房,开到林檎与海棠。”檎丹就是红色野苹果的颜色。王逸《荔支赋》曰:“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皮似丹罽,肤若明珰。”这一组,红颜美人,热烈多情。
十二月(腊月)小寒:鹊始巢之起承转合四色,分别名为秋蓝、育阳染、霁蓝、獭见。李贺《河阳歌》叹:“染罗衣,秋蓝难着色。不是无心人,为作台邛客。”《汉书》载:“南阳郡有育阳县。”本书作者解:“经线为靛,纬线为缥,类似牛仔布的古代织染法,其色亦近。”蓝浦《景德镇陶录》言:“霁青器,亦官古户兼仿造镇陶……”陆佃《埤雅》载:“獭兽,西方白虎之属,似狐而小,青黑色,肤如伏翼……”这一组,可证见古代工艺技法。
流光易抛,樱桃红,枇杷黄。春来青草遍野,秋至枫叶满山。这个世界依然被各种颜色点缀,好的艺术正在提醒我们世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