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平淡之喜》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03 01:03: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平淡之喜》经典读后感有感

  《平淡之喜》是一本由黎戈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淡之喜》读后感(一):一本温暖又美好的小书

  终于等到了黎戈的新书《平淡之喜》开卖。平时就很喜欢在她公众号看她发新作,我的朋友们要是先看到了,也会很欣喜的,第一时间发给我看。每次都能从她的字里行间、于细碎平凡的日常中,点亮心灯,品察细小的美好。这次她终于把这些日常集结成册,就像一颗颗质朴又细致可爱的珠玉串成了一条项链递到我手里,我可以捧在手心好好欣赏了。听说今年冬天会很冷,这本书尤其适合在冬天围炉夜读,驱散严寒。

  《平淡之喜》读后感(二):平和有光的作家

  

平常只看小说,尤其是喜欢各种悬疑推理的我,没有跌宕情节的文字是难以让我专注的,但黎戈是个例外,她的散文是我唯一能看得进去的,阅读的愉悦感如冬日暖阳如捧在手中冒着热气的一杯茶,她把生活中温煦的片段写给你看,让人心生感动,体味之余舍不得放下。

这是她的第七本书,对,每一本我都读过。前半部分是书评,需要大量深入的阅读功底才能有这样信手拈来的表达。后半部分是日常,看她的生活。在这个嘈杂浮躁的世界上,有这么沉静的女性,看到她自己也能平静。

  《平淡之喜》读后感(三):40/100黎戈《平淡之喜》:琐碎的生活在她的笔下变得有滋味有温度~

  

40/100黎戈《平淡之喜》:琐碎的生活在她的笔下变得有滋味有温度~

忘记是什么时候认识黎戈了,总之她是阅读书单里一直被记着的那位作家。没有经常挂在嘴边,也不是天天想起,但是一个人独处时想想自己喜欢哪些作家,里面一定有她。

黎戈让人喜欢的首先是她的生活方式。她和母亲女儿住在一起,每天读读写写,养植物,居所离山很近常去爬山,对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充满热烈的兴趣……在朴素平凡的日子里她获得了超乎常人的满足和快乐,这些琐碎的日常也在她的笔下变得那么有滋味、有温度。

大城市里有一种浮躁的物欲气氛,人们深陷其中肉身疲惫不已,已经没有那种体察能力和耐心再去仔细品味平凡的生活了,精神早已干枯麻木,只能一次次焦虑地用物质享受来刺激和迷惑自己。

这本书就像一杯清茶,走近就有宜人的淡香,端起就感到无以言说的暖意。它温柔,喝下让你身心都得到满足,整个人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活力和善意。

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这是一位值得认识的作家。

  《平淡之喜》读后感(四):无题

  

第一本黎戈的书,扉页上还记着“09年9月21日购于卓越”,11年后,卓越不在了,她还在写。在家休养的这两周,突然想看看书,很快买了来。和第一本《一切因你而值得》对比,文风有了很大的变化,就好像这本书的装帧,更加舒朗。

最早认识,就是豆瓣上的一篇评论,似乎是说林徽因的,我当时很喜欢的文风,克制而精准,有一种手术刀式的冷静。打开这本,细细读,好像她年轻时那层硬硬的壳,已经逐渐被放下,不需要再冷静克制什么,不需要精确构思什么,只需要岁月在身上轻轻流过,随它舒展。

前半部分依旧是书评和作家评论,但开始和叙述的更从容。我已经习惯了她文字的致密,好像压缩饼干一样,明明吃了一小口,但就是要消化很久。而现在,黎戈喜欢一边说他们一边聊一些有的没的,更像是朋友坐在对面,细细聊天。

后半部分我看的很慢,生活中的日常所感,对爸爸、妈妈、孩子、书,一个个小品,配着淡淡的绿植,让人心安。地缘上的相近,年龄上的相仿,让我看这些文章都有点像在回望自己的过去。我的妈妈、孩子、好朋友都是天蝎,我是巨蟹;她是天蝎,妈妈是巨蟹。点滴的相似和认同确让我有种很微妙的情绪蔓延。

一是喜欢,二是想远离。

一定会喜欢自己一样的朋友,共同的价值观,相似的爱好,说不完的话。但又一定不会愿意久久的和这样的自己对话。读书,想遇见自己,更想遇见不同的可能。所以我打开一篇,再阖上,不愿意和相似的情绪多次相遇。就等另一个需要心安的时间吧,打开再轻轻阖上。

看到这样的黎戈,私心里很为她高兴。能够感到她的自在,岁月里对自己的更加笃定。作为一个遥远的读者,送给你的,也送给我自己,让我们活得更大胆一点吧,走出习惯,走出熟悉的一切,获得更丰富的自己。

  《平淡之喜》读后感(五):心如平湖,人淡如菊

  

「平淡之喜」

2020.12.7-2021.1.27,花费40天。

年底忙碌的工作下,断断续续读完。

书给人,如饮一杯白开水,收获平淡生活的小欢喜,久久回味后,领略书中的甘甜。

黎戈是一个爱书之人,尤其喜欢日本的作家。除此之外她也很喜欢日本的生活方式、电影。恰好和我同频,这两年在看日本的文学作品,比如喜欢的《北野武的小酒馆》、《每天都是小春日和》;日本的电影,是枝裕和的电影《小偷家族》、《海街日记》,刷了两遍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也在践行着舒适、愉悦、简单的生活方式。

黎戈也是个爱生活之人。书中写了美食、香水、咖啡、植物,写了生活中的各种观察,写了接地气的生活,她尤其喜欢植物,喜欢花,对生活投入了热爱。

很喜欢她书中的一段话:我读书、旅行,不为考究:成为学者专家,只为了时时把把自己投诸广阔的世界,在小我的维度之外,置身于更大的时空之中。

书中还写了很多不认识的人,可见我的阅读量仅是冰山一角。2021年还需沉浸式阅读,一边阅读一边输出。

心如平湖,人淡如菊。

The end!

  《平淡之喜》读后感(六):生活的质感

  

第一次读黎戈的文字还是在一七年的九月,那时还没有育儿的负担,时间过得真快,这一次已经是三年之后了,家里和工作上的事摩肩接踵,忙里偷闲,翻几页黎戈的书,才获得丝许闲适和一番静慰,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今年的第一篇书评,许久没有书写了。特意买了纸质版来读(不过也未搜到电子书),她的书读纸质版才好,才能体味那种质感和气息。

这一年总觉得忙得很,没有时间和条件旅行(受新冠肺炎影响),也没抽出多少时间看书写作,读了这本书略略有了写作的感觉,这是一种文字上的刺激,有的书读了就会激起一种写作欲,有的书读起来却平平无感。《平淡之喜》这本书,不过是写读书随感和日常琐事,有回忆,亦有思考,平淡之极,滋味却深厚。触发了我最敏感,最柔软的那根神经,恬淡之中醇厚绵长。

文字中有淡淡的灰色调,作者提及原生家庭的幸与不幸,走过人生的苦与甜,平淡扎实,不卑不亢,淡然却不失兴趣,也是一种态度。文章容纳读书、品画、生活、观影、感悟,清淡自然,不矫揉做作,如饮水,人皆知解渴。

暗色调中是暖色的光晕,就那么一抹,甘甜,富有泥土的潮暖和腥鲜。写母亲的点点滴滴,写和孩子闺蜜般深厚的情谊,丝丝缕缕,密密如织;写生活中的发现感悟,干脆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读她的书,能激发一种阅读的欲望,对书的解读,总能引出内心的饕餮,贪婪的阅读之心又勃勃欲发。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夜是失眠的,应该不是因为书本身,而是刚来的暖气太热,不太适应,失眠前和失眠后读和这两天调整过来读感觉不太一样,前者是狂喜,而现在是真真切切的平淡之喜了。这两天情绪起伏波澜,回过神来,感觉平淡甚好,琐事此起彼伏,打乱生活秩序,才知平静珍贵。天才梦破灭,只剩下平凡的踏实,只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打磨自己的心性和文字。

好的文字以细节取胜,此书正是以不厌其烦的细节描述,打造了独有的质感,生活若如此书便好,苦中回甘,淡然如菊,怡然自乐。

  《平淡之喜》读后感(七):平淡生活,喜乐人生

  

我是一个无趣的人,很少会为了生活中那些静默无声的事物,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在情感上有所起伏。所以当我阅读这本《平淡之喜》时,我有些羡慕,作者可以用她恬淡优美的文字将这些生活中的琐事描绘得富有趣味,让人感受到平淡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生活是平淡的,但精神世界不是。作者涉猎广泛,壁画、建筑、植物、文学等等方面,似乎对一切充满了兴趣。“兴趣”是无聊的人生最强有力的调味剂。日子总归是趋于平淡的,波澜壮阔的人生终归是少数人的,大部分人会慢慢认清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能做的大概也就是在平淡的日子里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

近日和朋友们聊天,又正值“毕业”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即便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免不了被社会毒打一顿。聊天群里气氛低迷,大家似乎都一夜之间化身成为了哲学家,“看透”了人生,认清了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只想找个糊口的工作过个平淡、安稳的日子。

平淡的日子其实很好,可以过出诗意,过出趣味。

我有时候很羡慕我的父亲,他是一个很淡然、很容易满足的人,他的生活平淡而温暖。他如今的工作仍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很大概率也会是他终身从事的工作。他就这样在同一个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这大概是再平淡不过的日子了。但是他和作者一样,极富生活的情趣,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能够将平淡的生活活出滋味,这也正是我所羡慕的。

我闲暇时的生活大致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浏览一些毫无意义的信息,看看八卦新闻,和朋友吐槽一两句。确实可以获得一些短暂的快乐,但更多的是快乐消失之后的麻木。记得一次散步,父亲从路边捡起一根枯枝,说要回去栽起来。我和母亲笑他是拾荒的,他也只是笑笑。后来的一天清晨,我偶然发现那根枯枝萌了芽,那时的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我一直不屑的父亲的平淡生活有了新的看法。

正如书里所说:“生命的活力并不完全以年纪来划界,而是依据内心的活跃度、对外界的好奇心,那是一种生命力的浓度和热度。”平淡之喜,“平淡”和“喜”都不可或缺,希望自己也可以在平淡的生活里保持生命的活力,找到令自己“喜”的事物。

  《平淡之喜》读后感(八):这本是更生活化的散文

  

这本不是我最喜欢的黎戈的书,之前看过《时间的果》会更喜欢一些,更偏书评。《平淡之喜》更偏向于散文。

我觉得可能和看书的先后顺序有关系,就是《时间的果》里面已经借助她的书评了解了作者想要传递的生活理念,家人和相处模式,所以在相关的表述上《平淡之喜》会,略显重复。

作者是爱书人,也是沉得下心来看书的人,如果写生活的散文,偏向于像老舍、丰子恺、朱光潜这些老牌作家记录生活小事的方式,略施感慨,给人启示就刚刚好。如果感慨过多,道理过多,会给人一种讲大道理,普及个人价值观的感觉,这样往远了说,多少有“指明”某种生活方式的“正确性”的意思,多读几本,会觉得在对抗着不喜欢的事情,其实专心享受的感觉会刚好。

不如讲小事,读书的小事,读书和生活的互动,而不是分析,穷理。事情放在那里,给读者看也是很好的。

如果从书评的角度来说个人更喜欢保罗索姆那样的写法,定了旅行为生活的主题,然后搜罗了很多这方面的书,赞同的不赞同的,像是和书里的经历或者人物对话,有点“活在书的世界”的感觉。但是又是讲书的。

以上纯出发于个人的喜好。以下摘几段比较有启发的话——

开阔的人生格局,深刻的灵魂感,对外物的照拂,这些会让人拥有真正的美,美到老。你看那些生动的、突破了年龄、性别感的女人就明白了。当古道尔博士不停的地说,“我觉得自己完成了儿童时代的梦想,我很幸福,太幸福了”那种历经折磨、奋斗不息,终于实现梦想的光芒,意义在握的笃定,照亮了她的脸。这不是打瘦脸针,羊胎素来拼命减少一个褶子,一个斑点那种表象的美,而是生命内在的光束。

“沮丧者不阅读、不言语,不奏乐”别说创作,就连欣赏美,看见美,听到美,都需要生命的活性。枯木,死水,沉船一样烂掉的心,看不见,听不见,嗅不到,而我,我真是喜欢活着啊。我要把“活着”用力地喜欢。

这本书里引发开来让我想看的书和作者有

童寯(1900-1983)《江南林志》

《原节子》“清净就是那种不被人注视的温馨感觉。——米兰昆德拉”

佐野洋子“最好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的,最难看的,都是‘正确’的。”

  《平淡之喜》读后感(九):中年危机2:平淡之喜

读的上一本书是《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是一本中年危机自救指南。中年危机的表现是: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幸福。虽然每天都忙碌,却无法在忙碌中获得一种愉悦感;为失去的可能性而感到悔恨;对延长自己和所爱的人的寿命充满期盼;完成任务之后没有成就感。

每个40+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中年危机。于是用"中年危机"的视角,阅读《平淡之喜》,发现黎戈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书中也举了一些面对中年危机的名人。例如《清净就是不为人注视的温馨感觉》里提到的原节子,在42岁时,把整个世界都关在门外,安心在家看书、种花,萧然自在,一直到九十五岁去世。

应对中年危机的第一个方法是不去关注自我,而去关注各种没有"终结"的事情。永远不要收起那根兴趣的天线,灵魂一直在路上,寻找并接受有趣的东西。将有截止日期和数量限制的任务,转化为平静自在的体验过程。"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要给自己安排太多的紧急计划,把自己从计划中拯救出来。把许多事情分解成微习惯,每天慢慢去完成,在每次完成中体验淡淡的微幸福。反之,如果太在意计划的完成,在任务完成后,我们将面对任务终结而带来的失落。要学会给自己安排“微小而无尽”的任务;例如,读书的目标不是去读某某数量的书,而是每天在书中获得愉悦和行动的力量,也从书中获得不从众的逆行勇气。

应对中年危机的第二个方法是坦然接受"可能性"越来越少,正是无数的错误,才造就了现在幸运的我们。正是无数的遗憾,我们才感受到世界的多样化。我们错失,恰好证明我们拥有了多彩的人生。黎戈写道:"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每天早晨醒来,睁开眼后的世界,我知道无数的可能性会绽放。"而渡过了中年危机后,我们知道,我们所失去的可能,恰好证明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度精彩的世界。

庞大

  《平淡之喜》读后感(十):平淡之喜| 阅读女性之美

  

2020年的10月,我与黎戈的《平淡之喜》在一个温暖适惬的午后相遇,初读欢喜,再读感动。开篇《美丽心灵》一文,更是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理解女性之美。

世上有千万朵花,每一朵都有她的美丽。毋庸置疑,女性是美的。作家在刻写女性的容颜之美时,从不曾吝啬自己的词藻,仿佛世间所有的美好都与女性的貌美有关。

女性的容颜之美,从不匮乏他人的赞誉。只是,容颜易摧,岁月无情,外在美是短暂易逝的。原初的肤光胜雪随着时光流转黯然失色,不再有倾慕的眼神为那张脸而停留。这时,人们不禁会感叹:容颜易老啊,岁月难留!

不知道从何时起,“少女感”成为了女性之美的一种偏执,女性对于美的解答里从外貌气质到穿衣打扮,都向着“白”、“幼”、“小”靠拢,这似乎成为审美的唯一准则。我更欣赏欧美原生相机下女性那种原初的美,没有滤镜的修饰和美化,她们脸上的斑点和褶皱清晰可辨,我认为这很美,有一种豁然、从容、自信的魅力。

或许,女性应该学习怎样优雅地老去。衰老,也不意味着不美。因为女性之美绝不仅仅在于容貌,还在于气度、见识与人格。古《诗经》有云:我心匪鉴,不可以茹……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这样的女性,她有自己的坚持,面对生活的废墟和逆境,哭、闹、求饶或者变节都不是好选择,必须有自己的人格,才能活得体面,有尊严。

珍与猩猩

读完开篇,我找珍·古道尔的照片来看,最喜欢的还是这张黑白照,照片里她身着纯色衬衫,蹲坐在一只大猩猩的面前,神情淡定从容间还有一丝浅浅的笑意,修长的手臂自然伸出,轻轻触碰着猩猩的指尖。我被这样定格的画面深深吸引住,沉浸在了古道尔博士的神秘世界里,仿佛听见她说“根,在地下四处蜿蜒而生,为植物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芽看似柔弱,但为了接触到阳光,它们努力生长,甚至可以钻透厚厚的砖墙。困扰着我们这颗星球的种种问题就好像是那些砖墙。成千上万如根之坚、芽之韧的年轻人遍布世界,为了更广阔的光明,他们一定可以冲破重重壁垒。很多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很多令人不满的状况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的。只要你去做!”女性之美是生动而有力量的,生命的丰盈、人生价值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让一个女性如此之美!世上有千万朵花,愿每一朵都能发现自我的美丽,找到生命内在的那道光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平淡之喜》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