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之喜》是一本由黎戈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淡之喜》读后感(一):一本温暖又美好的小书
终于等到了黎戈的新书《平淡之喜》开卖。平时就很喜欢在她公众号看她发新作,我的朋友们要是先看到了,也会很欣喜的,第一时间发给我看。每次都能从她的字里行间、于细碎平凡的日常中,点亮心灯,品察细小的美好。这次她终于把这些日常集结成册,就像一颗颗质朴又细致可爱的珠玉串成了一条项链递到我手里,我可以捧在手心好好欣赏了。听说今年冬天会很冷,这本书尤其适合在冬天围炉夜读,驱散严寒。
《平淡之喜》读后感(二):平和有光的作家
平常只看小说,尤其是喜欢各种悬疑推理的我,没有跌宕情节的文字是难以让我专注的,但黎戈是个例外,她的散文是我唯一能看得进去的,阅读的愉悦感如冬日暖阳如捧在手中冒着热气的一杯茶,她把生活中温煦的片段写给你看,让人心生感动,体味之余舍不得放下。
这是她的第七本书,对,每一本我都读过。前半部分是书评,需要大量深入的阅读功底才能有这样信手拈来的表达。后半部分是日常,看她的生活。在这个嘈杂浮躁的世界上,有这么沉静的女性,看到她自己也能平静。
《平淡之喜》读后感(三):平淡之喜
我最爱黎戈的莫过于,平凡的生活在她的笔下,变得那么生动有趣起来。小小的日子,经由她的叙述,变得璀璨发光起来。甚至于无趣的小事,也能变得与众不同起来。并且她是有超能力的,她可以在书籍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又一个的安身之所,比如建筑,比如插花,比如探寻文人的日常。她在一个又一个兴趣点之间游走,读书于她而言仿佛是一场游戏,抑或一场轻松的旅行,因为她可以走遍旅途中林荫小道的角角落落,并且悠然自得地在其中发现常人所忽略的美。她读过的众多书籍,在她脑海里仿佛织成了一张大大的带有露珠的网,晶莹剔透。在每一颗露珠上又有她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她可以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想到别的书中的细枝末节,这一点也让我十分佩服。
读黎戈的书,有三点最幸福。一是可以透过她文字的窗引起你心灵深处的一些颤动。比如她在《吃土的日子》一节中写道:“比如洗完脸,大师兄会说:怎么可以把洗脚水随便乱倒?应该浇在树根上。”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莫名被戳中,因为小时候住在外婆家的时候,外婆就和我说洗脸水要用来浇树,原来在不同的国度,老一辈的习俗竟然如此相似。甚至于仿佛将我拽回去那样的小时候,住在圩埂上的日子,门前坡下有许许多多的树。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一句话,说不上惊奇,别的作者可能也不会记得甚至不屑于提起,但是黎戈就能写下这些边边角角的文字,却让人心头微微一颤。这是我在别的书中所不能得到的感觉。
幸福其二在于黎戈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深深吸引着你,读下一篇,再读一篇……直至整本书翻完了,仍旧意犹未尽,想来翻第二遍,以此循环……从昨晚拿到书,忙实验的时候脑海中就在想:快做完,做完安安静静地读书。真的太久没有那种感觉了,上一次还是疫情期间一次性读完了黎戈三本书,仿佛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昨日晚间读了几篇久久停不下来,奈何夜已深,不得不回宿舍洗漱收拾,在有月光的路上,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书中的文字,别提多惬意了~等回宿舍草草收拾好,伏在书桌前的阅读架上,贪婪地阅读起来,直至深夜……甚至忘却了手机。如今在这个快速而又浮躁的世界里,真的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做一件事情了,脑容量总是被外界无用的信息所占用,也很难认真去享受一个过程了。但是读黎戈的书,那种小时候一心栽进书中的世界仿佛又回来了,所以我很难描述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文字的力量?我说不清楚。
幸福其三在于读黎戈的文字太想去写点什么了,哪怕文笔平平。总觉得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变得“才思泉涌”,生活的平淡也想学着认真记录下来,恨不得读完一篇就写一段,这样的感觉真的很久也没有了。每日的日记和手帐,也就记点流水账一样的内容。读黎戈的文字后就开始感慨,我如此日复一日的生活也可以像这样被记录下来呀。比如在《流金的秋天》一文中,她去灵谷寺看桂花,顺便吃了一碗素面。如此简单的生活,透过文字,却也让你读得津津有味,并且体会到那一份宁静生活中的惬意。
黎戈喜欢去植物园,喜欢去看看树,她还要拍照、学习、做自然笔记。虽然我也喜欢去植物园,但是每次都是拍拍好看的花朵,看看苍翠的树木,却没有她那一份对自然的执着与认真,她说她喜欢搞清楚每一种植物的名称,甚至买回来的多肉也查清楚学名贴上标签。所以我想后来的日子,我去植物园也不仅仅是步履匆匆,走马观花似的观赏,而且学会敬重每一棵树,每一株草……学着她的模样去记录下来一些什么。如果可以希望下次去中山植物园的时候可以邂逅带着一壶咖啡、揣着紫米糕和茶叶蛋的黎戈。
《平淡之喜》读后感(四):如友,似友
读黎戈写的书已有八年。
最初知道她,是高三那年在同学之间相互传阅的一本《哲思》杂志上,里面的一篇文章有人推荐了《私语书》,内心一下被这个书名给击中。初版的它,封面底色是晕荡的水蓝色,一朵简笔画的莲花居中,气质清浅。为了看它,晚上下自习后,回宿舍匆匆洗漱,闷在被子里借手电筒发出的光,一点点看完,在书的空白处记下了密密麻麻的感受。
因为她的文字,让当时处在高考前迷茫混沌的我,渐渐有了方向。学理科的我,在志愿上毅然填了中文系,好在爸妈没有任何的反对,只说,是你想学的就好。
之后,黎戈出的每本书我都会买来看,她在网上发的文章或动态也都默默关注着。这些年,她的文字如一棵树的成长,不断吸纳日常的光和爱,逐渐质实剔透。而我时常会想在这棵“树”下驻足停留,看多少次都不会厌。
她的文字,如一位默默陪伴多年的朋友,混合着我自己的成长,有贴己的温度。不管焦虑和不安如何袭来,耳边仿佛都有声音在说,“没关系,再困难,生活依旧有光。”
新书《平淡之喜》里,记录着平淡生活里的阅读兴趣、思悟和人情日常,被自足充和的喜悦和幸福所浸润,也是黎戈文字的魅力所在。
前部分的「平湖」,叙述的是作者个人的阅读所见和所悟,即使不熟悉文中提到的那些书和作者,都不妨碍进入她的文字。写托芙·扬松和她女友,“她们生命的活力并不完全以年纪来划界,而是依据内心的活跃度、对外界的好奇心,那是一种生命里的浓度和热度”,写建筑师童寯,“他不是政治舞台上的长袖善舞者,他也不是以身蹈险的战士,他是一个以冷御乱,小心呵护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乱世学人,他是暗夜的独行者”等的黎戈,就像是坐在我们面前亲切交谈的朋友,眼里闪着光,神情诚恳,用日常生活的视角把她的感受娓娓道来。
在她的感受里,能闻到草木悦人的清香、饭菜勾人的馋香,能触摸到四季岁时的物候变化,能听到雨声、鸟声和人群的声音,那样鲜活、动人。通过她的视角,拉近了我和那些陌生的人、事的距离。 “黄栌的叶子已经变色,但鸡爪槭和无梁殿前的几棵大银杏还没黄,青青黄黄的,层层叠叠映在蓝天的底色山谷,也在空气里弹起了色彩的奏鸣曲”、“初秋,就会把夏天用的绿橘香水换成松香,尾调是甜甜的松脂味道,像穿过秋天盛大阳光下的松木林旅行,带着旅途中那种微甜的感伤和旅人明亮的好奇心”······
从文字里,可以感受到黎戈对阅读纯粹真实的热爱和不断延扩的谱系。和学术类型的评论文相对,相同的是不断前行的用心深耕,不同的是她从日常出发,再又回到日常。所以,每读黎戈的文字,无论是处在什么心境下的我,都会逐渐变得平和安定,从那些奔忙和焦灼的事情暂时抽离出来。等再面对那些事时,身心都变得轻松许多。
后部分的「淡菊」如名,与「平湖」不同,它更多的是在记录生活里的的日常感受。相同的是,写书评和写身边人事,黎戈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和感受力。想起我有个朋友她曾说自己看不进去散文,只看小说,因为一提到散文,脑海里立马浮现一张张语文试卷上的阅读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用老师指导的模板答题,所以她对散文一直都有些排斥,觉得它们琐碎。后面受我的影响,去看了黎戈的一些文章,跑来和我说,原来是之前对散文有很大的误解。
黎戈的散文风格,我很难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词来描述它,如果用一种具象的形容,应该是“拥抱感”。常常在她的文章里,读出一种“亲切的拥抱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她描述的人和事,温柔且有力的拥抱,以至于时而在文章里看到作者的形象,又时而看到自己投射的身影。
除了和文字熟悉已久的朋友感,《平淡之喜》中的配图同样熟悉,它们来自因缘和黎戈共同认识的一位朋友。她的镜头里,常常记录着生活中那些常会习惯或忽略的角落、光影、物品等,氤氲出温暖和明亮的氛围。看似安静的照片,背后都浮涌着不疾不徐的流动感,仿佛透过镜头可以看到正在发生的画面,有气息、有明暗、有温度。
近来印象深刻的两份“平淡之喜”发生在北京的去年此时和今年年初。去年的这个时候忙着一部电影的上映工作,天天加班,有次凌晨三点回去,走在寂静的胡同小道里,抬头看到满天繁星,细小且明亮,尽管当时寒意习习、身心疲惫,但那刻心里突然涌起大自然给予的莫大暖意和力量。
年初离春节回家还剩一周时,下班回到租在胡同里的房子,在门口闻到不知从哪来的一阵浓郁的饭菜香,听到锅铲铿锵的翻炒声,瞬间勾起了思家的情绪,于是站在门口多闻了一会,直到香味在风中淡去。
正如黎戈所说的,“‘平淡’二字,是我眼中至为珍贵和美好的字眼,也是我对生活的祈愿及对大家的祝福,希望所有人,都能懂得和品察‘平淡之喜’”。 平淡之喜,不是我们个人多么勤奋努力、多么刻苦钻研才能获得的感受。它存在于我们的当下生活,某一瞬间、某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