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浮世绘》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02 04:41: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浮世绘》经典读后感有感

  《浮世绘》是一本由潘力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世绘》读后感(一):浮世绘

  ,千百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且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汇也从未停止。从唐代中国的佛教美术,宋元水墨艺术,到明清木刻版画技法,以及中国文人画山水情怀,都对日本美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推动。而西方传统油画也受到过日本浮世绘画高度简洁、凝炼的线条结构以及意境表现等风格的影响,乃至推动了印象派等绘画的发展。而晚期的浮世绘画师又从西方印象派画中吸收了光线的表达,形成浮世绘“光线画”的艺术创新,如此等等,中西艺术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各自都得到了突破与发展。这种从观展中对不同艺术的比较与来龙去脉的关系梳理得到一点醒悟,竟然也能获得一种莫名享受。

  《浮世绘》读后感(二):浮世绘

  健康、开放、丰满,生活化;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诸多风俗,未曾受到敦煌宗教画得影响。 有日本木屋、窗,以及大部分的河流来映衬主体的人,可能因为临海且多雨的地理缘故,河风、水的成分占了很多。 一副完美的社会风俗画:鼓、茶、赏花、武士、八卦图、算命等等。 很生活化:有雨伞、灯、女子阅读信件图等等。 亲近自然:游春、赏花等等。 艺术化:青楼女子、艺伎,吹拉弹唱、舞蹈、琴棋书画等等。 反映出其开放程度:表现女人身体细节、樱唇、乳、就寝图、沐浴图等等。 中国因素:读书女人、思妇、秋月形象,张良和黄石公之一、之二;杨贵妃与唐明皇、思妇盼郎归等等。 男性形象较少,只有少数武士、一两个贵族,亲王与天皇这也反映出日本艺术品脂粉气较浓的一贯传统!

  《浮世绘》读后感(三):浮世

  浮世绘,这是迄今我最喜欢的书名,表达的是日本人眼中的世界,也说出了我看世界的角度,充满浮华的,过眼烟云的。 就像读的第一本哲学书籍一样,这样艺术性的书籍,《浮世绘》是第一本,最开始,不知从何理解起。 看到日本文化里的“物哀”,突然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物哀”是由事物引发的内心感动,是一种低沉悲秋的情感和情绪。是外在的“物”与感情之本的“哀”相契合而生成的情感体验,由自然与人生百态触发引生的关于优美、纤细、哀愁的理念。从前,我不清楚自己那些悲切的情绪从何而来,我与周围的人都把它归结为我的问题,觉得我是一个悲观到无可救药的人, 毫无年轻的激情可言。哪怕看书,我也会想到,纸张和文字变成了人类的工具,如果人类不赋予它意义,它们便没有任何价值,那每一个赋予它们意义的人类都有这个资格吗?噢,悲哀的、无辜的纸张与文字。 除了音乐与动漫,我对日本没有感觉,或是有偏见。因为传统教育或是读书太少,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者,我无法回忆影视剧、书本中的恶行,每一次它们都让我生出愤怒与悲伤。而如今,转念一想只是刚好是日本罢了,不是因为日本人是那样的,而是因为人就是那样的,除了人类,没有任何一种动物会在温饱的情况下对同类展开大规模的屠杀。没有日本,也会有其他某个国家对我们的前辈施以这样的暴行。 《源氏物语》中的无常感与宿命观或许不适合十多岁的人,我们要坚信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今日的事情一定是我们自己决定的。高中时,没有选择学美术,就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看不懂作品,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或许有一些错误,我把自己从艺术的门前赶走,追逐了功利很久很久。不过还好,医学也能算是艺术,因为它能拯救人于病危中,给予人以生的希望。 日本文化由一个“魂”字贯穿,日本人都有着在学习和应用外国经验时从不忘自己文化特征的才能,所以“传统”与“舶来”在日本始终没有对立,浮世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虽然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内涵仍然生生不息地滋养着日本当代艺术。又到了我喜欢的动漫、电影,在其中都能感受到浮世绘永不被磨灭的生命。

  《浮世绘》读后感(四):再版后记

  

再版后记

潘力

2020年6月29日于芝加哥大学

这本书第一版问世距今已经12年,正好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生肖轮回,按理应该成长了。今天从时代背景到大众语境都有了很大变化,包括我自己对这个课题也有了许多新的认知。感谢浦睿文化使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当年的作业,我也从中看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这次再版的最大变化就是致力于从论文向图书的转变。在保持原书体例和水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可读性,在篇章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原版的导言和第一章“日本美术溯源”合并为序章,文字叙述上也更为简洁明了;“春画”从原版第三章“美人画”中的一节单列出来成为一章,以更好地呈现这个浮世绘的主要题材;撤销了原版第六章“浮世绘的技术和艺术”,关于浮世绘的艺术性论述和原版“结语”合并,改为终章“浮世绘的艺术性”,浮世绘的技术性内容以附录的形式体现,并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删除了原版的其他附录;对原版第七章“席卷欧洲的日本主义”做了较大篇幅的删改,并增加了“美国的日本主义”一节,改为第六章“席卷欧美的‘日本主义’热潮”,更全面地反映日本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全书图片做了大幅度精简,删除了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比较熟悉的日本文化的介绍,聚焦呈现浮世绘本身。

同时,这次修订还尽可能地编入我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增加对作品的解读。每一幅浮世绘都承载着丰富的日本民俗文化密码,只有巨细无遗地解锁这些信息,才能说是真正看懂浮世绘,也才能对日本文化有更准确的认识。

我认为,要让自己的著作最大程度地从学术的象牙塔里走出来,面向更广大的读者,这对于任何专业领域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只有让自己的工作为大众接受,服务于社会,学术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浦睿文化的年轻编辑团队也为这本书带来新的活力,打破了我的许多思维局限。感谢可爱的年轻人协助我打造了一本青春版《浮世绘》!

  《浮世绘》读后感(五):永远的大和精神

  

日漫,大家最熟悉不过了。然而你是否知道这种风靡世界的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200年前风起云涌的江户时代?日漫的祖先版画艺术就在那儿诞生了,它有个更美的名字,叫浮世绘。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因为一个公众号作者的推崇,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才算正式开始解除了浮世绘艺术。细细想来,以前也接触过这个文化,只是不知道。浮世绘源自佛语,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人说是漂浮的世界。浮世绘前期供官僚、富商使用。后续在民间流行,价格相当于当时的牛肉面价格。在江户时期(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闭关锁国)最为鼎盛,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备受西方艺术冲击,对西方的印象派画家影响颇深,例如梵高。浮世绘前期创造内容以艺伎(类似春宫图)为主,后期有风景和日常生活写照。

刚收到书的时候以为是一本画集,看下来发现这是一本学术书,这本书深刻地讲述了日本文化浮世绘。通过一幅幅名画讲述了日本的历史文化。这本书把浮世绘的文化源头一直追溯到日本原生文明、大和绘风俗画以致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影响,把浮世绘的来龙去脉梳理地异常清晰,是一本很扎实的艺术史著作。

浮世绘以江户动荡的社会万象为题材,生动地描绘普通人性,表现平民化的生命欲求以及个人意识。它们既不受样式传承的限制,也不受个人喜好的影响,真实地反映现实与人们的生活。 因此,通过对浮世绘的研究,我们可以解读江户时期平民阶层的独特文化心理,可以了解他们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参照方式,还可以体会 到日本民族独特的自然观与人生观。

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日本浮世绘是顺应市民经济文化高涨的年代而产生的,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浮世绘的作者都出身民间,没有一个御用画家,但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盛行,致使这种艺术失去了健康的内容,追求色情和低级趣味,渐渐地终于走向衰亡。浮世绘今虽已被现代印刷术所代替,但它那丰富的艺术成果依然为各国人民所珍视。

  《浮世绘》读后感(六):永远的大和精神

  

日漫,大家最熟悉不过了。然而你是否知道这种风靡世界的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200年前风起云涌的江户时代?日漫的祖先版画艺术就在那儿诞生了,它有个更美的名字,叫浮世绘。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因为一个公众号作者的推崇,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才算正式开始解除了浮世绘艺术。细细想来,以前也接触过这个文化,只是不知道。浮世绘源自佛语,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人说是漂浮的世界。浮世绘前期供官僚、富商使用。后续在民间流行,价格相当于当时的牛肉面价格。在江户时期(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闭关锁国)最为鼎盛,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备受西方艺术冲击,对西方的印象派画家影响颇深,例如梵高。浮世绘前期创造内容以艺伎(类似春宫图)为主,后期有风景和日常生活写照。

刚收到书的时候以为是一本画集,看下来发现这是一本学术书,这本书深刻地讲述了日本文化浮世绘。通过一幅幅名画讲述了日本的历史文化。这本书把浮世绘的文化源头一直追溯到日本原生文明、大和绘风俗画以致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影响,把浮世绘的来龙去脉梳理地异常清晰,是一本很扎实的艺术史著作。

浮世绘以江户动荡的社会万象为题材,生动地描绘普通人性,表现平民化的生命欲求以及个人意识。它们既不受样式传承的限制,也不受个人喜好的影响,真实地反映现实与人们的生活。 因此,通过对浮世绘的研究,我们可以解读江户时期平民阶层的独特文化心理,可以了解他们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参照方式,还可以体会 到日本民族独特的自然观与人生观。

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因此,浮世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日本浮世绘是顺应市民经济文化高涨的年代而产生的,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浮世绘的作者都出身民间,没有一个御用画家,但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盛行,致使这种艺术失去了健康的内容,渐渐地终于走向衰亡。浮世绘今虽已被现代印刷术所代替,但它那丰富的艺术成果依然为各国人民所珍视。

  《浮世绘》读后感(七):从浮世绘中看传承——《浮世绘》书评

  于我而言,讲历史讲故事的艺术书籍比全讲技艺画法特色的艺术书籍更吸引我,本书属于前一种,作者用很通俗易懂的文字为我们讲好了浮世绘。 本书印刷精美,少说有上百幅经典的浮世绘作品,本书排版看着非常舒服,纸张也是,可看可收藏。因为这本书,我对浮世绘有了个大体认知,也有不少看着非常惊喜的地方。 原来浮世绘不仅风景花鸟画,还有美人画、春画和歌舞伎画。原来浮世绘除了我略有耳闻的葛饰北斋,还有如菱川师宣、鸟居清信、溪斋英泉、喜多川歌麿等非常出色的画师。原来葛饰北斋不仅擅长画风景画,他也画过美人画,如《风流无双七时尚》,他一生都专注于绘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天若再保我五年寿命,我必成真画工”。 没想到,我们国家的明清美术,如“姑苏版”年画,会被江户画师们视为珍品,甚至还远渡重洋流传到欧洲,对世界产生了影响。什么是“姑苏版”呢?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苏州桃花坞年画全盛期的作品被称为“姑苏版”。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在长崎居住着许多旅日苏州人,他们保留着家乡过年的习俗和对本土艺术的眷恋,因此,“姑苏版”年画首先通过居住在长崎的苏州人传入日本,许多画工、雕刻工和拓印工带着工具材料到长崎,直接在当地制作“姑苏版”年画,也深受日本民众的欢迎。我也学过点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初中,是我的兴趣课(校内的)。我们没有多讲关于木刻年画的历史,没什么理论的东西,学一会儿就直接上手了。我刻板子的技术,还没有比我晚进来的同学好,不过,看老师们刻板子、上色、拓印,那绝对是一种享受。 不看此书,我绝不知道浮世绘和我学过一点点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有这般渊源。但书中也有这么一段令我心酸的话:“作为一般民间消费品的姑苏版年画虽没有在中国得到普及和保存研究,却有相当数量遗留在日本并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日本学者对姑苏版年画有很深入的研究。”确实,浮世绘的套印顺序和木刻年画的套印顺序非常相似,两者也都是民间版画,由民间出版商组织制作出版,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习俗。然而年画属于消费品,而浮世绘则属于保存品,现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于我们而言,只是可体验的“非遗”了。 浮世绘虽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想,木刻年画还没有,现在的各种“非遗”,需要我们的支持和传承,这些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得好好保管发扬才是。 不要等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我从葛饰北斋的风景画明信片里认识了浮世绘,或许,这也是一种支持,一种保管方式。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不论何时何地,都是需要好好贯彻落实的。 有幸看完了这本书,让我对浮世绘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让我觉得,写这样一本书,让大众了解一门艺术是多么必要啊!艺术也是人生,从这些浮世绘大师的事迹中,从这一幅幅浮世绘中,我们多多少少可以品味生活,感悟当下,也会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好的打算。

  《浮世绘》读后感(八):一本书带你读懂浮世绘

  在打开潘力的《浮世绘》之前,我只是隐约记得唱《月面繁星夜》的浮世绘乐队。

  对于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认知难免有偏差。阅读是最好的求知渠道。

  浦睿文化的全新修订版的《浮世绘》,是一本写给大家的浮世绘史。

  很有必要介绍作者潘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日本美术研究。

  这张“名片”很重要,专业的研究和隔行的介绍,完全是两码事,绝对能决定一本书的气质。

  浮世绘的名词解释也要熟记: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情,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保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读者快速入门,便捷读懂艺术的基本条件,就得熟读名词解释。听说画家看人的脸,像是医生看解剖图那样专业,我们看人,无非是看美不美,有何特别的印记,这就是术有专功,外行看热闹了。

  再看书的目录:日本美术溯源,浮世之绘,美人画,春画歌舞伎画,风景花鸟画,席卷欧美的“日本主义”热潮,浮世绘对印象派的影响,浮世绘的艺术性,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作者用心良苦又准备充足的在传播日本的艺术文化,顺着作者安排,慢慢细读,心中自然会对日本的浮世绘有个大概的了解,我抄目录抄得有点枯燥,实则阅读过程充满了快乐,图文并茂,书中大量精美的插图是另一种视觉享受。浮世绘离不开春宫画,这在大和文族里也是平常事。我们这边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关于春画这一章,写得比较含蓄。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也不欺场,提到了。对于美术生来说,《浮世绘》只是基础课,对于立志研究浮世绘的朋友来说,《浮世绘》是敲门砖,门给敲开了,修行全靠自己,一本《浮世绘》远远不够。

  日本是个有趣的国家,三岛由纪夫,东野圭吾,村上春树……在我国各有各的粉丝。多掌握一些日本文化常识,对阅读日本文学是很有帮助的,所谓站得高看得远。

  12世纪的《源氏物语绘卷》是日本物语绘卷的经典之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绘卷。《源氏物语》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绘卷》共10 卷,100幅彩图,并配以飘逸的假名书法,抄录原作的美文与绘画相呼应。如果我们能有眼缘,配合绘卷阅读同名小说,视觉享受满满的。我有一套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大爱先生的文采,看了《浮世绘》,发现丰子恺的画作,也很受浮世绘的影响,这是靠阅读体会到的感受,是属于自己的“见识”,而不是被动的只看别人说。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而艺术无分国界,艺术亦无止境。日本受唐宋文化的影响很大,却又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凡高十分向往浮世绘透明鲜亮的色彩,在巴黎的时候就热衷于临摹浮世绘,他的作品《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有浮世绘的自画像》等作品,就将浮世绘作为画中画出现。

  厚达410页的《浮世绘》,像极了“极简浮世绘史”,读者足不出户就能被艺术熏陶,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运气,好书从不辜负读者。

  《浮世绘》读后感(九):精彩的浮世绘研究之书

  

精彩的浮世绘研究之书

前段时间,我曾读过一本书《奥州小道》,是“俳圣”松尾芭蕉写的俳文,由翻译大家郑民钦翻译。在这本书里加入了很多歌川广重的浮世绘画作,当时我就被歌川广重所绘的美丽的日本风景所吸引,甚至这些浮世绘比松尾芭蕉的俳文更能吸引我,所绘画的是充满诗意的大自然,有一种抒情的柔和的悠远的意境,那简直就是一首首美丽的诗。

在看这本《浮世绘》之前,我对于“浮世绘”这个词的理解仅仅是:这是一个日本的专门词汇,跟日本古代的一种绘画有关,其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次,我很有幸阅读到了这本由中国学者潘力写的《浮世绘》。以前经常看到的是中国人研究中国的书,或是日本人研究中国的书,但是中国人研究日本的书却很少见,这本《浮世绘》就是非常专业也非常系统的一本书。

这本《浮世绘》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大概400来页,而且是全彩印刷。书中讲解得非常详细,(纵向)从日本美术的起源,讲到浮世绘的种类,以及各种流派的特点与成就,(横向)还讲到了浮世绘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力。在附录里边还讲解了浮世绘的制作工艺以及纸张选取等等,让我们对浮世绘有了一个非常系统、清晰而又完整的认识。那些曾经在其他关于日本的书里提到的名家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人,在这里都有详细讲解,再配上多幅有说服力的插图,一边欣赏浮世绘画作一边了解浮世绘这门艺术,让我读起来更加兴趣盎然。

浮世绘是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被誉为“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浮世绘的题材也十分广泛,有美女画,有歌舞伎演员画,还有春宫图,风景花鸟画等等。以前没有相机也没有网络,就通过浮世绘这种方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生活百态以及时尚等等。

也因此,研究浮世绘的这本书不单纯只是讲述了浮世绘的历史那么简单,还讲述了日本绘画艺术的历史,日本民俗的历史,日本文化的历史。而且,浮世绘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也影响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画家,像是高更、梵高等等。所以,浮世绘的影响力也就不仅仅局限于日本范围之内了,它影响了世界的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通过作者的“再版后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研究浮世绘领域的不断升级与完善,力求让这本书尽善尽美。或许因为国内某种原因,有很多画作只能选取局部,很多艺术内涵没有完全呈现出来。明明我们是以艺术的眼光来研究浮世绘的,却被打上了色情的标签,不得不说是有些遗憾的。

虽说浮世绘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存在必然会留下痕迹,更何况浮世绘已经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或者是说影响了整个世界,是我们不能忽视不见的。通过研究浮世绘,对于日本的江户时代的文化,当时的民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这本研究浮世绘的书,也正好填补了中国对于此方面研究的不足,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浮世绘》读后感(十):浮世绘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而浮世绘如何产生的呢?正如世界上所有的地方一样,文化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是政治经济繁荣的体现。政治稳定,没有战争;生活稳定,收入富足。人们在满足了平时的生活之余,思维发散,产生了对文化的一种向往。 浮世绘的策源地在吉原,是一种平民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多是以美人画为主。由于时代发展的不同,美人画在不同的时期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代表人物有:“青春浮世绘师”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喜多川歌麿、歌川派的集大成者——歌川国贞……早期的美人画与后期的美人画的差异可以通过对这两时期画作的比较区别。 开放的思想观念也带动了浮世绘绘画内容的丰富。形成了春画。后来又出现了歌舞伎画。内容上主要以歌舞伎为主,描述她们的生活。关于歌舞伎画的代表人物有:东洲斋写乐、歌川国芳。这是两位在风格上迥异的画师。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逐渐变得频繁起来。许多画师都是远赴海外进行创作。西方美术与明清美术在光感明暗变化上,写实风格上影响了浮世绘,浮世绘也渐渐地在内容上走向现代。文化是相互的,世界带给日本的,日本同样也会回馈世界。让世界见识一下浮世绘。 关于浮世绘嗯艺术性。一方面它的平民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一种体现。它同样也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认识到自然之美。日本人较之中国人更加注重感觉,更加现实,也就是更加注重人自身。因此,注重情趣的,感性的表现也成为贯穿日本美术的基本性格,结合装饰性形成了善于在平面上布局的造型手法。日本美术在整体上欠缺西方的厚度与中国的深度,但轻快的造型观恰恰契合其民族品性。 日本不断巧妙地把传统用新的形式来加以替换,在常常沿袭传统并且认为这种替换没有必要的西方人看来,是一种非常困难的尝试。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与世界始终有种距离感,并由此滋生出强烈的取他人之长以自强不息的忧患意识。——坚持民族性并非是对传统的抱残守缺。 历经数百年的浮世绘虽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浮世绘从形式到内涵所凝聚的日本美术的独特面貌和性格依旧生生不息地滋养着当代的日本艺术。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依然可以感受到浮世绘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浮世绘》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