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日子》是一本由李启彰 著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日子》读后感(一):将日子过成茶,过出悠远的幸福
茶,在我的印象里是非常极端的。即是人人可得的平民饮品,又是高不可攀的金贵珍露。茶又是有门槛的,昂贵的茶不一定好,也可能是为冤大头所准备的。即使真正遇到一款好茶,也不见得能在“好喝”之外品出来些更深的层次。
也许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吧,我对古人们描述中的饮茶滋味很是向往,受限于经济条件,买不起昂贵的茶一一品尝,便转向文学作品中寻求现代茶的滋味。这本资深茶人李启彰老师的《茶日子》从现代科学和文化修养两个角度出发,明为探讨茶,实则描述一种自我圆融内在的理想人生状态。
每天早上到办公室,我会先泡上一杯清淡的菊花茶。杯子就放在我的右手边,在敲打键盘的间隙喝上一口。偶尔换成清水,反而会觉得很不习惯,工作效率也会受到些许影响。我也喜欢可乐或咖啡等口味相对重一些的饮品,但是与茶不同,这些香甜的饮品只有在偶尔的入口才会带来愉悦。这时候我总不禁感觉到,寡淡的清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甜饮料的欢愉一多身体则负担不起,茶的平淡滋味才是人生。
关于茶的高下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推崇乌龙茶的,有认为能够品绿茶才是真正会品茶的人,还有一些主张认为花茶不能算茶。我曾听说女性多体寒,喝红茶较好,然而我一喝红茶就会上火,我先生则相反,一喝绿茶就会肠胃不适。李启彰老师在书中提到,品茶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忠于自己。品茶,其实是品味杯中茶叶的一生,不同的茶拥有不同的性格,找到和自己身体相合的茶,就是最好的茶。比起理论,用自己的身体与茶交流更为重要。
在《茶日子》这本书中,我收获了一个新的概念,这是茶的呼吸。书中提到,同一款茶,一年几收的茶叶和一年一收的茶叶,前者的呼吸明显急促。仔细一想,茶的生长不就和人的成长一样,各有其独特的节奏。近几年大热时间管理,有些人拿来一些牛人的时间管理方式直接套用,把自己累得半死不活不说,自信心还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最后放弃管理自己的时间。这就是违背了自己的节奏,得不偿失。学霸和牛人都不是一天练成的,按照属于现在自己的节奏往前走,才是更好的人生。
阅读这本书时,我小小的仪式感了一下,用玻璃茶杯泡了一朵皇菊。金黄色的茶汤里,一朵菊花静静地盛开,氤氲的微温水汽中飘荡着淡淡的香气,紧闭的窗将冬日的寒气隔绝在外,仅放进午后灿烂的阳光。轻抿一口,感受茶汤由口入喉,由胃及全身,感受茶带给我的悠远的幸福。
《茶日子》读后感(二):真诚的爱茶人
父亲特别喜欢喝茶,每日必喝两大杯绿茶,我却不怎么喝,因为一喝就容易晚上睡不着觉。不过,之前老爸给我尝过一款碧螺春,一直印象深刻,茶气香气浓郁,入口后先涩后甘,余味悠长。只可惜工作后,办公室里喝奶茶的喝奶茶,喝咖啡的喝咖啡,专注于传统茶叶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不过,在很多餐饮店或是奶茶店,各类名茶的名字仍然时常被提及和加入。如同书中提到的调和茶一样,各种餐饮中,也将茶作为一个调和的对象,更广泛地发挥了茶的作用。也正是因为他们,作者书中提到的各种名词,对于我这个很少喝茶的人来说,也仍然熟悉。 这本书的作者,精通日语,同时,又有理科的学习能力,所以在书中,结合了医学物理学植物学以及日本文化等多个其他学科的知识,是他区别于其他茶文化书籍的显著特征。个人认为,对于我这样的茶道小白来说,他表述的味觉嗅觉物理共振等的原理示意图都很形象而又有价值,加入的日本文化,也很能理解和兼容并蓄,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品味。 此外,这本书还有和其他书籍不同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作者讲述了很多自己在学茶过程中接触和听到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感触,以及自己在爱茶品茶寻茶过程中的各种细微感受。这些细节,作者或用故事娓娓道来,或图片的形式附在对应文字后,和文章主题结合的很好,而且,也让人很有亲切感。至少对于我来说,看完这本书,突然觉得之前觉得高深、离得有点远茶道文化并不那么遥远了,挺有意思,自己也可以去看看和试试。 这本书的作者是真的爱茶,一方面,可能是其温和认真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其对茶的全心投入。在书中,很多细节,如一花、一画、一器物,每一个感受的细微末节,作者都是很认真地体会和细致地归纳描述出来,让人深受感染。具体细节,大家可以参看我的附图,以及,翻阅该书。 不过,作为一个挑剔的看书人,个人想要指出的作者这篇作品的缺点是,收录的文学作品诠释有些不足。序言中有位作序人提到的,对于中国文化的部分,作者仍然可以再提高。个人感觉,是因为对于每一篇后面举例的和茶有关的诗词,和前文中的关联性似乎没有特别明显,部分诗词没能太凸显和前文的联系。而且有些注释和感想,断句描述部分也有些生涩。 总而言之,感觉这本书对于新手小白很友好,读完能让人对品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验证书中提到的各种细节,而对于没有医学和不太了解日本文化的茶道中人,个人觉得,也是一个不错的补充。 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出版更多佳作。
《茶日子》读后感(三):有茶的日子,平凡的日子-读《茶日子》
日常喜欢喝咖啡,这个习惯是近些年来养成的。习惯了每天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喝一杯咖啡。习惯了每天把咖啡当水喝,习惯了咖啡的苦味,以至于到了现在只喝没有奶和糖的黑咖。
老婆总是说少喝咖啡,可以改喝茶。
“茶有什么可喝的?茶的味道太淡,不如咖啡浓烈,甚至对于我来说,苦味都没有。”
“茶不只是用来喝的,你应该仔细品茶中的味道。咖啡是热烈的,茶是安静的,需要慢慢品味。”老婆有很多劝我喝茶的理由,但她没有那么多时间。
有一天,我得到了一本专门讨论茶文化的书,《茶日子》。作者是一位资深茶人,甚至开办了一家茶文化连锁店。在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茶、推广茶文化的基础上写了这本书,希望通过该书,将中国茶文和茶文化推荐给更多的人,特别是我这样的人。
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中,作者从以口品茶、以韵品茶、以身品茶、以心品茶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如何选茶,如何泡茶,如何喝茶到如何品茶,如何区分茶,如何感受茶性、茶韵,到最终如何从表及里感受茶中蕴含的文化。
看过了此书,茶的概念开始在脑海里渐渐清晰。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根深蒂固,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承载着中华文化。茶生于山林,承甘露滋润,味苦中带甘。通过饮茶可以让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自省、省人。今天我们虽然没有机会上山采茶、制茶,但从煮茶、泡茶、品茶等中,我们却可以循序渐进体验微妙的品茶世界,共同探索茶的奥妙。
一片小小的茶叶,色,香,味,性,都有讲究。每泡茶都有变化,每次喝的感受也不一样。像人到了中年,有了更多的生活常识和生活阅历,在开始感受生活的美好的同时,开始体会和感受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一杯茶。再到后来,人成长了,更加真心地拥抱生活,也更加用力去享受每一杯茶的美好。
每个人对茶的感觉是不同的,这是非常个人化的体验,需要花时间,静下心,慢慢去享受。然而,茶也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满足每个人在成长的需要。
《茶日子》读后感(四):不懂品茶?喜欢就对了!
还记得某次旅行途中,在一家茶店驻足。刚好店里来了一批客人,恰巧那天是店主和女儿的生日,店主很开心,拿出了私藏的正山小种,我并不十分懂茶,只觉得很好喝,有一种回归自然很放松的感觉。
然而刚到第三泡,客人突然走了,店里只余我和店主两人。由于是共同的朋友介绍而来的缘故,多在店里坐了一会儿,下一泡茶,店主突然问我有没有觉得味道不一样?我尝了一下,本来很醇厚的味道,一下子变得很酸很凛冽。店主说,茶味道也由泡茶人的心情而异。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茶的气韵,真的很神奇。
虽然喜欢喝茶,但是并不懂茶,一直觉得茶是一个很复杂,很专业的领域,所以也并没有很深入的学习。李启彰的《茶日子》对小白十分友好,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着重体验,从“以口品茶、以韵品茶、以身品茶、以心品茶”四个维度,讲述品茶以及茶的故事。
回归自然
作者很厉害,能够品出茶是否有农残的味道,刚看到序觉得有点微玄,然而读完全书,如果我们能用作者的方法去品茶,也许也能品出一二。
回归自然,不因为产量而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让茶在自然的状态下生长。就好像我们越来越喜欢吃自家菜园种的菜,喜欢吃散养的土鸡一样,自然生长的茶叶,和化肥农药环境下生长的茶叶味道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准确的辨别是一杯茶是否有农残,但是喝过一杯好茶,味道是会留在记忆里的,自然和刻意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
一期一会
不同于很多关于茶的书,会介绍很多关于茶的分类,如何泡茶,如何品茶,看完了《茶日子》,不妨觉得顺其自然,既然不同的茶人都会有不同的味道,何必执着追求一招一式呢?
作者提出的“口、韵、身、心”其实也是品茶的四个境界,最开始我们执着如何品茶,学习着茶的知识,人体的知识,品茶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凭借嗅觉、呼吸等感官多方位的品出茶的韵味。进而,用整个身体去品味。最后能够做到用心与茶去交流,品出与茶、与自然的微妙联结。
我可能很难真正懂得以心品茶的境界,对于李启彰老师提出的关于侘寂的追求也只到皮毛,但是并不妨碍喜欢喝茶但并不懂茶的我喜欢这本书。看过《茶日子》再来重新泡一泡手边的几款茶,仿佛也有了些许形象,更加可爱了呢。
《茶日子》读后感(五):与茶对坐,与自己对话
1 茶与日子 茶,最早出现,是国人生活的必需品——油盐酱醋茶。茶,可以清肠解毒,是古代很多缺医少药的地区必不可少的物品,也因此,茶叶成为商品从中原运输到西北部,形成了茶马古道这一特殊的历史形态。 茶,在当代,成为人生生活中一种休闲,甚至成为地方特色,比如成都茶馆文化,北京大碗茶。它是时间沉淀的生活常态,也是一种烟火底蕴。 茶,也是现代人社交的一种媒介。过去人们交友会事习惯以酒会友,现代人重视健康和品味,以茶代替了酒。茶较之酒而言,更让人清醒,茶香氤氲之间,谈笑有鸿儒。 茶,自古至今,与我们的日子息息相关。这本《茶日子》更全面更透彻地把“茶”这个小精灵,从雨露之生到羽化至境,每一个生命阶段的精华展现出来,告诉我们如何让茶发挥到极致,作用于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日子因茶而美好,因茶而轻灵。 如今的茶不只作为古老的饮品存在,而是生长成一种文化,给忙于市井的人们一夕休憩的方圆之地。 从大口喝茶改成小口品茗。 2 品 有人或许觉得品茶是一种很高级的生活方式,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品,唯悦心、用心而已。 《茶日子》里讲了四个品茶的阶段——以口品茶、以韵品茶、以身品茶、以心品茶。 三口为“品”,词意很明朗,多喝即可。茶喝得多了,自然能尝出茶的优劣;在茶韵里待久了,人也氤氲地空灵翩然。 以口品茶,顾名思义,茶入口而尝其味。所以这个阶段的品茶,只管自己喜欢就好,你可以不必懂什么红茶、哪个是黑茶,也不用知道绿茶什么特性,岩茶来自哪里。你只选自己喜欢的那味茶,让它的茶香缭绕你的日子就好。 以韵品茶,有这个“韵”字,自觉高级了很多。不同种类的茶有不同的茶韵,比如普洱茶之“陈韵”,武夷岩茶之“岩韵”,西湖龙井之“雅韵”。韵,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品不同的茶,对茶的韵味认知自然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茶韵最终给人的感受必定相同,那就是愉悦。 以身品茶,是探究茶叶的生长环境,素净的茶会带来大自然的山河气韵。而土壤和气候被现代工业破坏的茶,那一片片嫩叶裹挟着污毒沁入人身体,给人带来不适感,叫做“锁喉”。这两个字听来便吓人。以身品茶,因茶而关注环境,因茶而护佑自然,这是更高的品茶境界。 以心品茶,与茶对坐,是在时间里内观自己,从冗繁的杂务抽身,与自己对话,从内向外感知自己,了解自己,在思索中修正和勉励。与友共茶,外观自己,看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在缭绕茶气中自省和成长。 以心品茶,境界似乎已至高,其实不然,茶道最高是侘寂。 3 大道至简 侘,一个人在宅院里,看上去很失意很落寞的样子。而茶道至尊追求的便是这“大道至简”。 侘寂,是一种享受独处的状态。在一个人的宅院可以发现角落里的美,一个人独坐也可以尽享云卷云舒、落红夕照。 侘寂三个追求: 自然。无论天然呈现何种状态,那也是一种生命之美。落叶之厚重美,峭壁之凌冽美,溪流之澄澈美。自然的美在于“天然去雕饰”。 残缺美。完美是期望,而残缺才是现实。内观自己,外观世界,看到本质,让人生通透。在不完美中看到美,是认知境界的升华。 养身先养心。稳定情绪,沉淀心性,心安定了,身自然顺畅。把心清空,把思绪归零,以最简约的姿态轻装出发,再看人间。 《茶日子》以茶为引,告诉我们一种生活方式,让人生遇见另一种可能,更加轻盈,更加疏朗的人生。
《茶日子》读后感(六):茶——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似乎都离不开“茶”,无论是曾经的茶马古道,还是当今的网红“奶茶”,似乎都与茶有所关联。“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茶与其他六样物品一起,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据历史记载,白居易酷爱饮茶,终生与茶为伴,而他的诗作中,与茶有关的竟有60多首。唐宋时期,茶的产量并不多,而好茶更是弥为珍贵,但饮茶似乎在唐宋的文人中颇为流行,而饮茶之余所体现出的一份悠然、淡泊,又是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了。因此自唐朝以来,茶文化所阐释的内涵,早已超脱“品茶”的本身,而是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的载体,借茶以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冬日里一个暖暖的下午,用盖碗泡一杯白牡丹,在家读《茶曰子》这本书,呷一口清茶,茶香在唇齿之间肆意弥漫,我仿佛置身于武夷山的茶树之间,听高山流水,九曲蜿蜒,说不尽的自在。
“喝茶容易品茶难”,品茶这一能力往往需要多年与茶为伴,才能细细体味其中的门道,才能在茶入口的时候,品味出那一缕幽幽的茶香。在品茶之前,还要准备好相应的茶具,让各种茶的味道发挥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在品茶时,环境亦为重要。都市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很少有机会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然而心境则是品茶最好的伴侣。赏几朵小花,看鱼儿自在的游动,听雨声敲打在窗上,伴随着茶杯中的氤氲之气,则心灵超脱于世俗,真正的品出茶的味道。
接下来的章节讲的是以韵品茶。“韵”讲的是一个人自身的体验,即品茶之后,留在内心深处那丝丝韵味。本章节先从人的生理结构讲起,讲述人的嗅觉、味觉对于韵味的辨识,随后道出了作者对于几种茶的韵味的感知,包括高山茶之高山韵、岩茶之岩韵等。理解了“韵”的概念,则需要以韵品茶,用心来记忆各种茶的韵味。作者建议多多尝试六大茶类绿茶、皇茶、白茶、青茶、黑茶、红茶不同的滋味,了解不同茶的特性,多跟其他的茶友交流,才能深入的体会茶的韵味。
作者讲述以身品茶的感受,着重讲了“茶气”这个概念。引用“共振理论”,书中把饮茶后的反应,对于茶气的体会,同人的身体结合到一起。感受不到茶气,有时候并不是饮茶的方式不对,有可能是身体的原因所导致,比如缺乏引导、体内循环不佳、饮食问题等。适当的调理身体后,在品茶,往往就能切身体会到一款茶独特的茶韵。不同等级的茶,存在不同的茶气,等级越高的茶,则茶气越强劲。书中还讲了茶叶生产当中残留的农药,对人体的伤害,以及如何去除茶中残留的农药,这个知识则对于常饮茶的人尤为重要。
第四章节讲的是以心品茶。我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使心灵返璞归真,对于茶道的理解,更使我们对儒释道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书中讲述了静心打坐的重要性和方法。即不管是道家静坐,瑜伽呼吸或佛家观想等,都对呼吸保健有着独到的见解。而静心下来,关注自己的呼吸,就能让我们专注品茶。作者用了“内观呼吸法”这个概念,让我们训练自己的呼吸,并应用到品茶上,使品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最后一个章节,讲述“侘寂”这个理念。侘寂的内涵是,接受困顿、享受寂寞、简化生活、保持谦卑。本章节先主要讲述日本的茶道文化,从茶具方面,到饮茶的环境。然后阐述静心、养心的方式,以及对品茶的作用,让人记忆深刻。
这本书以“品茶”为核心,围绕这一关键点,讲解了品茶的方式及内在思想。书中插入了大量的照片,让人赏心悦目,并且加深了对品茶的理解。让人在读书的同时,仿佛心随茶气,香溢满屋。
《茶日子》读后感(七):《茶日子》:寻觅身心统一的净土
作为打工仔的我,总会有这样的疑问:身在城市,每天入口的瓜果蔬菜,总摆脱不了化肥、农药的影响;每次在超市买的肉类都怕会有瘦肉精,油都会是地沟油。时时刻刻处于人生不安全的猜疑与恐慌之中。 然,看了本书才意识到自身思维的局限和狭隘。化肥与农药不仅被运用于农业作物的生产,还有茶、咖啡、等等所有可能的食物中。食品安全也不仅仅存在于城市生活中,乡村更是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好多的食品安全源于乡村。 《茶日子》是中国茶文化连锁店“岩陶茶空间”发起人,器物艺评家,资深茶人李启彰所著。李先生专研茶叶安全、茶叶与中医经络关联度养生议题,同时擅长以理性与感性角度分析茶与陶的内涵与美感,以分享“安全饮茶”与“茶陶之美”为其后半生的志业。 作者觉得喝一口健康的茶不容易,我也突然生出吃一口健康、放心的食物也甚为不易的慨叹和无奈。 食品与否安全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即生存问题,当生存遭受威胁时,人们更深层次地对于我们生存的环境提出了新的索取、开采。而不是内省、寻求人类认知的改变,这样无休无止的掠夺与开采更激发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自然界的其他资源、物种也会为了自身的舒适而向人类施压,反馈给人类更多的警告。比如天灾、突发性疾病、变异性病毒等等。 如何寻求更好地生存,作者的观点在于向内求索,而非向外扩张。 首先,看看食品安全问题。 在《茶日子》里,作者通过以口、身、韵品茶来着重阐述如何鉴别一款茶安全与否的重要议题。通过多喝多品多体验,内观神经中枢、副神经中枢、口腔、喉咙、胸腔、脾胃等多个器官对于入口茶的反应,来觉知农药含量、产地、气候、采摘时段、火焙或蒸烤等各种茶叶处理方式。通过综合体验来评判一款茶叶的韵味、好坏和层次以及健康干净。 同时,书中还提及了化肥与农药它施撒在作物叶片与直接作用于土地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使用于叶片,那么叶片经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会把成分给蒸腾得越来越少,从而减少果实受化肥农药的影响。若直接施于土壤,那么经过有机耕作制的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也可能依然对于作物有着间接影响。因为直接施于土塘,土塘吸收之后,农残会依附于地面,作物再次生长,从地面汲取水分和养料,那些农残依然净导管进入植物全身,甚至是果实。 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 全球茶叶产量自1983年的206万吨,到2001年的305.9万吨,增至2010年的416.2万吨。中国只花了10年时间,产量就增长了一倍多,自2001年的702万吨升至2010年的147.5万吨。随着耕种面积与采收次数增加的双重要求,化肥与农药扮演了重要的供应链角色,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惊人增长。今天的现状,是历史上茶价最高而质量最差的高峰。 每一种茶叶都各有生长周期,但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更多地把化肥农药等增收、简易产品用于作物的种植、除虫及生长,虽然得到了暂时想要的经济利益,但对此付出的生命代价、食品安全问题又反过来一遍遍地叩击心扉。由此可知,盲目增产,并不能吃得健康,人类不可能事事求全。 每年的“3.15”声势再浩大,也无法从根本上、源头上肃清食品污染、食品质量问题,无可能切实地保障消费者权益。如果无法做到有机农业的良性发展,食品安全任然每时每刻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然后,聊聊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便依赖着大地生存,我们的祖先便有敬畏自然之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敬畏之心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然母亲的征服和改造。人与自然就像人与人的关系一样,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若人类只是一味地索取,而不去抚慰和疗愈地面上留下的创伤,那么人与自认永远也无法达到共处的境界。 如果再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掠夺后退还或补偿的策略,那么大地能给予我们的和所能承载的只会越来越少。就像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一样,象无节制地、一次次地索取蛇胆,蛇胆已经取不下分毫,蛇已濒临生死存亡,除了伤心落泪之外,它能做的只能是自保,因而最后吞了象这个人。 大地馈赠我们的已经太多了,但由于我们的索取无度,大地也发出了愤怒的咆哮,比如,滑坡、泥石流、海啸、虫灾、旱涝灾害、极端天气等等。 李启彰先生在书中说: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若更多茶农加入有机农业行列,一起重视水土资源保育与生态平衡管理,我们至少能给子孙后代留一个逐步精华的环境。人类逐利过程中,往往遗忘了最初真爱大地的善念。 最后,谈谈养身与修心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写到养身先修心,即反省自己的内在。现代人有养身的习惯,那就是买大量的保健品堆放着。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的“茶”。因为身体、情绪和心本就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而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我们的心。内观自身,表现为觉知力和平等心,觉知力是在每个情绪的当口,感受并承认这种情绪,然后以平和感恩的慈悲心去面对和接受自身情绪,并拓展应用到世事上。心平和了,身体和情绪也会得到相应的净化和改善。 自然是一种对外的寻找,养身与修心是一种内省的谦逊。内外达到平衡和饱和,那么我们的心便有了一方净土,身便得以安放。 带上一杯适宜的茶,试着去寻找您身心依托的那一方净土吧!
《茶日子》读后感(八):一茶一世界
茶从诞生之日起,已在中国流传千年,从最初帝王的高级饮料到大众的日常饮品,茶已经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南北气候、环境、文化等差异,造就出了各种各样的茶,也诞生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爱茶、懂茶人士,民间甚至还有斗茶、以茶会友的习惯,许多人对茶的兴趣很浓,却似乎总是不得要领,何为好茶,又该如何去品味一杯好茶、探寻一杯茶背后的故事?本书给了我们一种解答。
刚翻阅此书,会发现作者把一杯茶与生理学、心理学、中医学、哲学、化学等方面相联系,总觉得有些过于夸张,但一杯普通的茶所拥有的意义,让人理解了为何会有人为了一杯完美的茶而倾家荡产,会为制作出一款好茶甚至抛弃家业、奉献出毕生精力。
关于茶的故事,不禁让人想到过去,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内蒙人,小时候对茶最初的印象是砖茶,砖茶对于北方奶茶相当于珍珠对于南方奶茶,在茶刀对茶砖的切割下,一块块砖茶掉入牛奶中,纯白的鲜奶在砖茶的雕琢下变成了红色,香味满屋。
砖茶的作用不仅如此,简单且廉价的砖茶,对爱酒如命的北方人来说,是解酒最好的良药,也是化解北方油腻烧麦的最佳饮料。一款砖茶尚且如此,何况当今新老茶、进出口茶、珍藏茶、养生保健茶的纷繁复杂。
茶叶之所以有今天如此盛大的场面,一方面自然与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信息、物流的发展有关,过去一款茶被创造,往往可以令当地人称道,可能等到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时,原来的味道早已变质。
还有一方面,也与现在种植业发达有关,过去的制茶技艺需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制茶师即使手法娴熟,也可能因细微的差别导致茶的口感天差地别,现在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同一款茶叶的口感、健康、颜色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所有的一切都因科技变得合理、可控。
但是,一些传统制茶手艺也在现代茶叶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失传,与之相对的是,茶文化也在如此境况下似乎濒临消失。
人们虽然喝过各种各样、天南海北的好茶,但是对于如何品茶、鉴茶却很多人不甚了解。要知道,一款茶呈现在饮茶者面前是简单的,但其作为植物吸收天地之精华,是在茶农精心的呵护下慢慢成长的,其中任何过程出现差错,最终都将导致不可逆的后果。一棵茶树,自承担茶的使命起,就拥有了伟大的内涵,它更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然而许多人却只重视其商业、保健、养生价值,而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学。
正如书中作者所言,“我们为什么要以心品茶?喝茶,不只是人与茶之间的关系。茶农必须以慈心做茶,茶才能干净;茶商必须以善心卖茶,茶才能养生;人如能以心喝茶,茶才能养心。天地之间,心主宰了一切,却也容易被蒙蔽。如果可以回归荀子的“解蔽”,人在喝茶时以“虚”不满足现有对茶的认知,不断虚心学习;以“壹”专心一意于不偏颇的茶道;以“静”抛开心中杂念,坚持对茶怀有一颗纯净与感恩的心。心,如此才能真正认识茶,才能认识大地所赋予茶的力量。”
在书中,作者试图为我们解开茶叶的奥秘,从生理、心理、中医、哲学、化学、禅学等等方面阐释茶中奥秘,为我们揭开茶叶之所以历经千年不倒的原因。作者阅读大量古代诗词,将茶放在诗词中加以解释,利用古人对茶近乎“癫狂”的热爱,表明茶的地位,同时,从文学中提取出茶之韵,可谓用心良苦。
作为一名资深茶人,作者品茶的方式颇为独特,运用内功、坐禅、瑜伽、冥想,充分调动全身感官,茶仿佛成为了血液,在体内循环,打通经脉,将茶与自身高度融合。
不仅如此,对于茶器的运用、插花的形式、摄影的构图等方面也做了详尽的阐释,惊叹于作者知识面的广阔,也对其热爱深感佩服。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从口、韵、身、心、侘寂五个方面去解释茶,让爱茶却不懂茶的人能对茶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部分讲解还是有些过于专业,但相信书友读完此书对茶还是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对茶中所包含的“禅”拥有全新体验,如书中作者在茶中所悟到的——“接受困顿,享受寂寞,简化生活,保持谦卑。凡事尽力,但不强求。换个视角重新检视一切,学会不执着。在美学上,重视自然,不求精致,纯天然,纯手工打造,朴拙素雅,真诚不刻意。”
茶,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之道。
《茶日子》读后感(九):茶日子:喝一口干净的茶
著名作家杨绛写过一篇《喝茶》,说:“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茶,这个最古老的饮料,在生活中也是随时见到。喝茶也从解渴上升到一种品茶文化,对生活时代的一种美学追求。书写神奇茶叶的作品有很多,作者李启彰在《茶日子》一书中与读者分享如何口韵身心品茶,尤其在文中进一步注重茶叶安全,让无论是重度爱茶者还是未入门者都进一步了解茶叶之美,品茶之微妙世界。
唐代的陆羽写就《茶经》一书,将喝茶带入到品茶的世界,李启彰是茶文化连锁店“茶陶茶空间”发起人,资深茶人,他在《茶日子》序言中写道:我想先从一口茶开始,因为了解到:喝一口干净的茶,比喝一口好喝的茶来得重要。
一口茶汤入喉,如何品味茶之美妙,需要“口、韵、身、心”共同激荡。茶没有特定喝法,也没有标准,每位喝茶者也爱好不同,最重要还是取决自己。有人爱重口味重发酵的比如熟普、铁观音,有人则偏爱茶之清淡之味。作者在讲解自己的口韵身心品茶之道之余,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撷取经典来进行对照分析。
品茶,从一包茶叶的开封开始,“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我们也许感受不到唐人煎茶时那种怡然自得欢喜意境,但从诗歌中也能体悟一二。作者除了在人体生理学等层面教会大家如何品茶,更多的是让大家体悟到茶之韵,不管是喝茶的环境,清幽小室,盆景插花还是铜壶砂器,香炉缭绕,在讲究品茶环境的同时,再去体会茶叶几泡之间变化万千的景致,就如同作者借用大师林语堂的话语: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作者想让读者在科学与自然环境之中体味茶的真韵,“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品茶之韵更需寻找好茶,如神农遍尝百草,以身品茶,感受茶叶进入身体带来的各种信号,体会茶气。唐卢仝的《七碗茶歌》就是叙述七个品茶境界,“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茶就是作者所说的茶气,不仅需要身品,也需要心品。
这不单单教大家如何喝茶、卖茶、品茶的工具书,更多的实用价值之外还有借由茶之艺术来探讨目前茶叶发展现状与茶叶的文化精髓。
干净的茶,很多茶叶由于自然灾害,旱涝保收会影响茶之味,另外还有农药之害,作者还特意讲解了自己喝到农药超标的茶叶后的体感反应,所以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喝茶会有身体不适的感觉,农药茶也是目前茶叶市场上的存在,这口良心茶,是人类需要面对的真相与自我的反省。
书中有《侘寂》一章,作者抓住了日本茶道的精髓,自然,残缺之美与养心,邀三五知己,坐于茶室之内,借用天光云影花影横斜,待以至诚之心,共同在茶的意境之中了却人间俗事,寻求“禅茶一味”的纯洁意境。
一杯茶的大同世界,融合了多重领域的生活艺术。一杯茶也是生命的五味杂陈,一杯茶也是洞察人生乃至人心的入口。生活中应该有茶之幽香,晨昏晴雨,日落星辰间,品茗读书,观自然之风味,感记忆流深。
《茶日子》读后感(十):《茶日子》| 喝口干净茶,健康、有滋味!
前段时间,在爸爸茶盒里拿了几个小包的武夷红茶,回北京后一天天冷,想着说泡杯红茶喝,暖和一下。烧开水,洗了个杯子,放好茶,热水冲泡,颜色一点一点加深,很神奇,喝一口,挺好喝。对于一个对茶啥都不懂的人来说,所谓好喝就是:不涩、味道好闻、不刺激,而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或许比想象中难很多。《茶日子》是一本关于品茶的书籍,书中从“口”、“韵”、“身”、“心”这四个方面来讲如何品茶?如何分辨什么样的茶是好差?书中的最后一部分讲述了“侘寂”:日本茶道的精髓。这本浓浓的日式风情下介绍中国茶文化的书由李启彰先生所作,他是中国茶文化连锁店“岩陶茶空间”发起人,器物艺评家,资深茶人。
这肯定不是面向普通大众的茶文化科普书,书中讲述了很多关于品茶文化上的东西,很多基本上是意会的内容,什么身、心、气、道……如果你是一个对传统文化不那么感兴趣的人,相信我,你一定读不下去,甚至可能还会说:what?我相信茶文化的确有些玄乎其玄的东西,至于是不是书中所说,还望大家看过后留言讨论!
书中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一个观点:喝一口干净茶。这个看似平常的观点,作者却从不一样的角度写出了很多东西。化肥种植、过度加工等一些列问题让茶有了很多不一样的品茶口感,喉咙不适、体内湿气……这一系列问题让茶不再仅仅是个解渴的饮品,而这就是中国文化最值得骄傲的一点。用辩证法的观点就是万物皆有联系,用老子的话讲就是道法自然。
这是个特别有大众共识的一点,人人都知道,真正当重点讲、极度讲求自然的却并不多,大家只是说要健康,可健康该怎么实现啊?外卖我们姑且不说,就说正常的蔬菜、肉、蛋、奶,如今和十年前也大有不同吧,在2006年的一项调查中,和20年前相比菠菜的价值只剩20%,这一数字的确有点吓人!要有饭吃、也要吃的好,在这条路上,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前,我和我的一位领导关于中医有过讨论,他就说,中医好是好,但玄乎其玄,根本找不到具体依据。当时,我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接,后来我明白了一句话:不懂就能很简单地否认。中国的教育自古与西方就是大大的不同,且不说学堂,就连学手艺也是。什么三年学徒、两年效力,根本看出来教你什么,可能就是这样导致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并不全面。书中讲到品茶,一直在说,你要自己去感受,这种意会或许是教不会的!
要相信时间的力量、要相信自然的力量,一杯好茶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冥冥中力量的牵引,去感受它,我们得花时间,我们得认真!
书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日本茶道精髓—“侘寂”,这里面作者分三层讲:残缺美、自然、人身,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残缺美”这部分。破损的茶碗、桌椅……这些营造出了独特的美学享受,让你一眼就觉得这就是日本的调调,可追根溯源,这是不是也和中国有关呢?
之前在听一个音频节目的时候,有听一个对日本非常有研究的老师讲,日本现在建筑、器皿等设计上的美学理论,很大一部分来自宋朝,据说《东京梦华录》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至于这其中的关联,还望更多了解的小伙伴儿积极回应,在此先谢过啦!
仔细想象也是,这茶文化,中国一定是比日本更悠久,可如今,能让我们看到的反而是日本茶道精髓,这说出来,真是有点讽刺。
茶是个好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个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好内容,传承也好,创新也罢,我们总得堂堂正正地自己介绍自己的文化,用别人的成绩,这有点尴尬了吧!
天气冷了,小伙伴儿们也泡杯茶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