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茶日子》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28 00:1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茶日子》的读后感大全

  《茶日子》是一本由李启彰 著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日子》读后感(一):不懂品茶?喜欢就对了!

  

还记得某次旅行途中,在一家茶店驻足。刚好店里来了一批客人,恰巧那天是店主和女儿的生日,店主很开心,拿出了私藏的正山小种,我并不十分懂茶,只觉得很好喝,有一种回归自然很放松的感觉。

然而刚到第三泡,客人突然走了,店里只余我和店主两人。由于是共同的朋友介绍而来的缘故,多在店里坐了一会儿,下一泡茶,店主突然问我有没有觉得味道不一样?我尝了一下,本来很醇厚的味道,一下子变得很酸很凛冽。店主说,茶味道也由泡茶人的心情而异。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茶的气韵,真的很神奇。

虽然喜欢喝茶,但是并不懂茶,一直觉得茶是一个很复杂,很专业的领域,所以也并没有很深入的学习。李启彰的《茶日子》对小白十分友好,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着重体验,从“以口品茶、以韵品茶、以身品茶、以心品茶”四个维度,讲述品茶以及茶的故事。

回归自然

作者很厉害,能够品出茶是否有农残的味道,刚看到序觉得有点微玄,然而读完全书,如果我们能用作者的方法去品茶,也许也能品出一二。

回归自然,不因为产量而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让茶在自然的状态下生长。就好像我们越来越喜欢吃自家菜园种的菜,喜欢吃散养的土鸡一样,自然生长的茶叶,和化肥农药环境下生长的茶叶味道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准确的辨别是一杯茶是否有农残,但是喝过一杯好茶,味道是会留在记忆里的,自然和刻意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

一期一会

不同于很多关于茶的书,会介绍很多关于茶的分类,如何泡茶,如何品茶,看完了《茶日子》,不妨觉得顺其自然,既然不同的茶人都会有不同的味道,何必执着追求一招一式呢?

作者提出的“口、韵、身、心”其实也是品茶的四个境界,最开始我们执着如何品茶,学习着茶的知识,人体的知识,品茶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凭借嗅觉、呼吸等感官多方位的品出茶的韵味。进而,用整个身体去品味。最后能够做到用心与茶去交流,品出与茶、与自然的微妙联结。

我可能很难真正懂得以心品茶的境界,对于李启彰老师提出的关于侘寂的追求也只到皮毛,但是并不妨碍喜欢喝茶但并不懂茶的我喜欢这本书。看过《茶日子》再来重新泡一泡手边的几款茶,仿佛也有了些许形象,更加可爱了呢。

  《茶日子》读后感(二):茶日子:喝一口干净的茶

著名作家杨绛写过一篇《喝茶》,说:“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茶,这个最古老的饮料,在生活中也是随时见到。喝茶也从解渴上升到一种品茶文化,对生活时代的一种美学追求。书写神奇茶叶的作品有很多,作者李启彰在《茶日子》一书中与读者分享如何口韵身心品茶,尤其在文中进一步注重茶叶安全,让无论是重度爱茶者还是未入门者都进一步了解茶叶之美,品茶之微妙世界。

唐代的陆羽写就《茶经》一书,将喝茶带入到品茶的世界,李启彰是茶文化连锁店“茶陶茶空间”发起人,资深茶人,他在《茶日子》序言中写道:我想先从一口茶开始,因为了解到:喝一口干净的茶,比喝一口好喝的茶来得重要。

一口茶汤入喉,如何品味茶之美妙,需要“口、韵、身、心”共同激荡。茶没有特定喝法,也没有标准,每位喝茶者也爱好不同,最重要还是取决自己。有人爱重口味重发酵的比如熟普、铁观音,有人则偏爱茶之清淡之味。作者在讲解自己的口韵身心品茶之道之余,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撷取经典来进行对照分析。

品茶,从一包茶叶的开封开始,“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我们也许感受不到唐人煎茶时那种怡然自得欢喜意境,但从诗歌中也能体悟一二。作者除了在人体生理学等层面教会大家如何品茶,更多的是让大家体悟到茶之韵,不管是喝茶的环境,清幽小室,盆景插花还是铜壶砂器,香炉缭绕,在讲究品茶环境的同时,再去体会茶叶几泡之间变化万千的景致,就如同作者借用大师林语堂的话语: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作者想让读者在科学与自然环境之中体味茶的真韵,“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品茶之韵更需寻找好茶,如神农遍尝百草,以身品茶,感受茶叶进入身体带来的各种信号,体会茶气。唐卢仝的《七碗茶歌》就是叙述七个品茶境界,“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茶就是作者所说的茶气,不仅需要身品,也需要心品。

这不单单教大家如何喝茶、卖茶、品茶的工具书,更多的实用价值之外还有借由茶之艺术来探讨目前茶叶发展现状与茶叶的文化精髓。

干净的茶,很多茶叶由于自然灾害,旱涝保收会影响茶之味,另外还有农药之害,作者还特意讲解了自己喝到农药超标的茶叶后的体感反应,所以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喝茶会有身体不适的感觉,农药茶也是目前茶叶市场上的存在,这口良心茶,是人类需要面对的真相与自我的反省。

书中有《侘寂》一章,作者抓住了日本茶道的精髓,自然,残缺之美与养心,邀三五知己,坐于茶室之内,借用天光云影花影横斜,待以至诚之心,共同在茶的意境之中了却人间俗事,寻求“禅茶一味”的纯洁意境。

一杯茶的大同世界,融合了多重领域的生活艺术。一杯茶也是生命的五味杂陈,一杯茶也是洞察人生乃至人心的入口。生活中应该有茶之幽香,晨昏晴雨,日落星辰间,品茗读书,观自然之风味,感记忆流深。

  《茶日子》读后感(三):品茶之道,需要有人引导你感悟

  

虽然说不上对茶有多少研究,但从记事起,家中的长辈就爱喝茶,而我也形成了爱喝茶的习惯。只是,对于家里琳琅满目的茶叶,我也分不出个好坏,每每请教长辈,都是让我自己细细体会。

体会来去,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取巧,看茶叶的价格,价格越贵茶应该越好,自己就装模作样的去体会,仿佛真能感受到这茶不一般。

在书店翻到的这本《茶日子》,书中详细谈及了品茶与身体生理对应的关系、每一步品茶的要点,详细分析了茶汤中丰富的变化,一下子解开了我很多的疑惑,我想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的品茶指南。

作者提出了品茶五步法,分别为以口品茶、以韵品茶、以身品茶、以心品茶以及侘寂。最后两步,我认为主要是在心灵上的品茶,需要达到一定的品茶境界才能体会,前三步则非常适合每一个爱喝茶的人细细学习。

一是以口品茶。

以口品茶,主要在乎的是自己的个性和喜好,是被味觉主导判断的阶段,比较随性。

在喝茶时,我们可以体会到的味觉有苦、甜、酸、生津、胶质、还有涩味。

以口品茶的第一式,是让茶汤在口腔内打转,让一款好茶在口中流转,感受着茶汤的厚薄,在舌头各个部位形成不同层次的变化;以口品茶第二式,是吞咽的时候,感受茶水是否顺滑,吞咽是否容易,在饮茶后吞咽口水,感受口水吞咽的顺滑度。胶质丰厚的茶汤、生津的茶汤,才比较容易达到顺滑的效果。

二是以韵品茶

茶的韵,是指茶在鼻腔中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以韵品茶的第一式,是闻香与汤香。

茶叶在茶汤以外的香气有三种,分别是干茶香、湿香与杯底香。干茶香,是冲泡之前的香气,根据茶叶制作工艺有别;湿香,是泡茶之后的香味,以“自然”的气味最好;杯底香,是一个加分项,三泡之后如果杯壁还有留香,说明茶叶的香气并非添加物。

以韵品茶的第二式,是呼吸与层次感

茶饮入口中,在口腔壁形成薄膜后,以呼吸的方式,让漩涡气流摩擦薄膜带出香气,成就茶韵的表现。好的茶韵有层次的变化,如果是加入香精等化学的调味,它只能呈现单一的香气。

第三式,是回甘与余韵,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到茶香的悠远。

此外,茶韵的感受还有我们的记忆有关,能够引发我们对过往生活的回忆,还有内心世界中向往情景的投射。

以韵品茶,是享受茶,对茶有更高意境的追求的层次。

三是以身品茶

“气”在品茶中占有极重要的分量。所谓“气”,是体内流动的能量,茶气能与人体共振。

茶气表现特别强的茶叶,喝完后一般有以下一种或者几种特性:一是打嗝;二是不易感到饥饿,因为茶气会产生能量;三是头顶和后脑勺冒汗,甚至全身冒汗;四是手心与肺同时发热,或脚底与肾同时发热等。

老茶、野山茶、古乔木、岩石土壤孕育的茶树,更有茶气。缺乏引导、体内循环不佳或者有饮食问题,都会导致我们感受不到茶气。

以身品茶,注重接收茶叶所带来的细微信息。

一是感受茶的自然信息。感受茶的凉意与甜度,茶的凉意跟甜度与茶叶生长环境的温度和水分有关;感受高山韵,高山韵基本与山的高度成正比,是茶叶生长环境的山川景致;感受茶的生息,茶的生息跟茶叶采摘的频次有关系,茶叶采摘后需要休养生息,重新滋养,等待新叶生长,如果采摘频次过密,对茶叶也有所损伤。

二是感受茶的烘焙工艺。这个跟烘焙的时间、温度以及师傅的手艺,都有很大的关系。

以身品茶阶段,就好像打通了品茶的任督二脉,品茶成了一种更高的追求,这个阶段,也需要我们更投入身心去感受茶。

品茶之道,需要有人引导你去感悟。

以前靠自己喝茶琢磨,总不得其法,看完书中的品茶方法后,每次喝茶时,我慢慢琢磨感受,才开始有所顿悟。

当然了,关于茶的深度探讨,可以进行一辈子,并不能以此为傲。茶是一场人从味觉、身体感受到心灵层次的探索之旅,也是一场美学之旅,品茶需要更多的知识,以不辜负一片小小茶叶生命的奥妙。

  《茶日子》读后感(四):茶为镜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旧唐书·魏徵传》

在2020年最末一个月拾起茶书是怎样的一种机缘。又匆匆忙忙刷了一年,人事渐行渐远,幸好书还在,太阳照常升起。有些惭愧于书架上哪些蒙尘已久的茶书,诸多还尚未拆封。依稀记得是若干年前学茶时冲动购下的书,妆点的书架栏目众多,却不曾开卷有益过。哪么便从《茶日子》开启新的篇章吧。

【言茶五谈】

李老师在开篇中提纲挈领的标明书的五个章节-口、韵、身、心、侘寂。分别从上至下,由外及内阐述如何品一杯干净的茶。并借由内观禅修的角度切入,以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语言传递给爱喝茶的大众,身心对茶最直白的反馈是什么。

这却是极难得的。以往学茶的时候,跟在老师屁股后面就是希望能喝到好茶,希望从老师的口中学会如何去喝茶,如何判断茶的好坏,而老师往往给的几字箴言就是,多喝就知道了。这些缄默的箴言往往让学茶者摸不着头脑,哪些茶艺书中的专业用词是那么的高深莫测,如何能将这些高深莫测的词汇和滋味以及身心感受一一对应呢!这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也需要不断的喝茶。当然除了要喝到好茶,也需要师傅的引领。那么就跟着李老师再走一次茶之路吧。

第一谈【以口品茶】

图文并茂在如今并不稀奇,而是感叹李老师的认真细致,很少有茶书在配图上这么细致的标注清楚味觉分布,同时又清晰的让学茶者解读身体给与我们的信号。往往更愿意将配图份额分给干茶,茶汤,叶底,茶园,茶器等。以至于我们在喝茶时,对于茶汤入口的感受往往不甚明了,更不用说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文中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对酸,甜,苦,涩,鲜,胶质,生津等基本用词做了一个简单的解读。却没有过于深入的去探讨背后相关物质的作用。【这一点极好,点到即止。哪些茶碱,茶多酚,氨基酸会让普通读者生出更多的阅读障碍。】接着科普了如何品茶的方法,并结合自身相关的实例来引导读者去体会。很有代入感。而每一章文末部分配的茶诗更是有趣。除了导读茶诗的内容,更对诗中描述极为神往。

第二谈【以韵品茶】

韵这个词极妙。似远观山水,云遮雾绕。某一次和朋友闲聊说起铁观音。朋友只问了一句,可有韵? 我只笑而不答。以往老师在上课时给我们讲述韵时总有些迷迷糊糊,好像这个词有极大的魔力,总让我有些期待。而等自己喝的时候,却无以言表,往往拿了韵来充数。可这真的是韵吗?

而李老师在书中的讲解是这样的:

人体一致的生理特性,结合香气,滋味,层次感等大众对一款好茶的要求来定义的。

而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复合体验,需要嗅觉,味觉,乃至身心的综合表述,而非一家之言。书中篇幅较多提到了高山韵。广东潮汕以及台湾地区偏爱喝青茶,乌龙水仙都算青茶。尤其潮汕一带,茶真正是普及到日子里去的,早晚都离不了茶,从醒来之后的第一壶茶到临睡前最后一杯茶,真正是把柴米油盐酱醋茶过到实处去的。那么如何去判断岩韵和花韵呢。在书中也有详细的描述。当然我最爱的还是福鼎白,可惜书中描述极少。

极爱这幅书中的配图,默认为是韵的一种体现,在喝下那口茶的时候,从身心能体验到的状态,远山近水,层峦叠嶂,相得益彰。

第三谈【以身品茶】

小路曲径通幽,记得有次清明前赶去福鼎看茶青,顺带爬了太姥山。山中总有这样幽深的小路,不知通往何处,可能如桃花源记一般,豁然开朗,落英缤纷。而一路青苔相随。

在书中,这一章节,李老师提到了有机磷中毒这个问题。以往在学茶时老师总和我们说土地污染,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这些往往听来很可怕,却从来不曾亲口尝过这样的茶叶,总觉得这些似乎离茶人又远又近。或许我也尝过,只是不曾知道罢了。茶叶也不会在脸上写上农药超标这几个字,往往要喝了才知道。而喝完我们身体只会给出好喝,不好喝,甜,香等简单的字眼。那么如何判别这些茶叶呢?似乎老师以往只是说:要喝好茶,要喝大品牌的茶,那么大品牌的茶就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希望在书中能找到答案。

书中归纳了对于农残反应的身体部位,体感表现以及神经系统对照表。可以在实际喝茶中去做一一映照。当然李老师也是由于练习气功和瑜伽的关系,对气机敏感。我们常人只能在多喝中实践了,当然需要标准的参照物了。总不能人云亦云。

第四谈【以心品茶】

在以口品茶部分李老师聊到忠于自己这个话题,这句话极得我心。喝茶去,对于个人而言,一杯茶讲究的是从入口到下肚整个的身心体验是否舒适,那份愉悦与苦涩都是个人主观的体验。往往参与茶会时,众口铄金一词时,表述自己的体验过程也是一种分享,就如李老师书中最后一节一说,觉知力与平等心,孩子口中哪一声好喝与我口中哪一种苦涩可能是来自同一款茶的不同体验,试着学会去了解与接受。这是内在的表述。

茶树,土地,茶农是一个整体。茶树从土壤中获取自身所需的养分进而茁壮自己,茶农需要茶树养活自身,因为贪欲,茶农用化肥农药增加产量,而茶树是无法选择性去摄入的,养分也好,农药也好,重金属也好,最终会在茶汤中完整的逐一呈现出来。这些有毒物质日益损害者爱茶人的身心。这样的恶性循环打破了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如何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外在的表述。

那么天人合一是不是将内在与外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呢?

第五谈【侘寂】

侘寂是最爱的一章。文中描述了作者对侘寂的解读,对日本茶道的理解。还记得在日本看过一次茶道表演,离的并不很近。但表演者的那种认真与专注度一直深深的印在心头。那是一份尊重,对于茶的尊重,对于宾客的尊重,对于自身从业的尊重。虽未能喝到那一口茶,但已是在表演中浅尝辄止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残缺美。

如果枯山瘦水是内观的映照,那么茶又何尝不是呢?它活在自然里,也活在哪一盏里。

若翻开书本就是开卷有益的,那么每日喝茶也是有益的吧。当然是喝一口干净的茶,除了洗涤身心之外,与茶相伴的日子是生活,如同书名《茶日子》。在书里我们能看到人物的喜乐,朝代的交叠,历史的车轮,而在茶里我们看到茶树的这一生,如何在自然中生存,对于每一颗在这个世界生存下来的茶树而言,并没有好坏之分。对于人而言才有好坏之分,有优劣之别,有贵贱之异。

以茶为镜,我们看到了过去,看到现在也看到了未来,而期间问问心。如何忠于自己才是最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茶日子》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