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是一本由陈嘉明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精选点评:
●这本书前后看了近20天,以此为纲目不停地看书,做笔记,读原典。从原点看来作者的转述和概括基本上都是准确而敏锐的……因此对我这种未开化的小白本来足够五星的……但是作者先生您可不可以不要夹带那么多的主观评价,甚至是臆想化的私货呢???
●把黑格尔的返回自身读解成基础主义也是够离谱。
●第一讲、第二讲
●只算是简介了。
●作者对康德、黑格尔等人思想的解说是深入浅出的。之前看原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今看过这本书后拨云睹日、豁然开朗。
●没读完,还是很教材的
●解读的不错,但很多自己的观点看着眼熟。
●当年“启蒙”
●让我来破解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谜题吧~!
●清晰流畅。除了几个小瑕疵,比如海德格尔一章此在Dasein印成Dazei了,好囧。韦伯、福柯、利奥塔这几章尤其干净。詹姆逊好乱。总感觉哈贝马斯在玩过家家……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读后感(一):现代与后现代的思想史,帮助我捋清楚人物与观点,很棒
虽然从去年开始陆续看了一些哲学书,比如叔本华、尼采、笛卡尔、马克思韦伯、以赛亚柏林等,多数都非常精彩,但对于哲学与思想史的发展了解的很少,在理解上也就差强人意,比如尼采和笛卡尔的书就感觉晦涩难懂。在看《消费社会》时,对于“符号”、“能指”与“所指”一头雾水,感觉完全看不懂。在看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之后,终于捋出了头绪。《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与“自由”讲起,到“消费社会”,这一贯穿现代与后现代的思想史,一方面帮助我捋清了耳熟能详的笛卡尔、卢梭、黑格尔、尼采、韦伯、福柯等人在思想史上的主要论点与批判,也了解到了海德格尔、利奥塔、哈贝马斯、波德里亚等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哲人们的理论。通过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梳理,代表人物和他们的理论一一归位,感觉到眼前的浓雾散去了一部分,心中的小雀跃与朦胧的阳光一样令人感动。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读后感(二):不通俗但也非难读
总体的评价如标题,对于想了解现代性思想的人来说绝非通俗,但也并非难读。以下是有关本书的唠叨。。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本来就是跟难以说清亦难以道明的俩概念,作者的更是从类似哲学史、观念史切入的。主要呢是以具有现代性/后现代思想因子的诸多大牛进行的,可以说更像是思想综述。如果从学术思想的脉络的清晰度来说。作为非哲学科班出身的人来说,至少对于康德和黑格尔的部分有些迷糊。
所以与其说是对原著的过多引用,概念的过分澄清,不如把重心放在思想的主题上来,而不是过分的思想综述。现代性也好,后现代性也罢,并非是一个思想家能完全梳理澄清,如果能加入一项思想的结构性的关系考察是否会更好。因为每每的当作者在论述一个人时而又提及另一个人时,让人感觉很憋屈。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读后感(三):疫情期间的现代性思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读后感(四):《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读书笔记
一.现代性相比于作为一种进程、目的的现代化,实质上是一种结果。相比于社会制度,更符合一种哲学性质的“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和“批判精神(福柯)”。哲学上的奠基者有康德、黑格尔、韦伯等。 1.康德的理性、自由的启蒙哲学拉开现代性序幕。 2.黑格尔批判康德的“应当”,论述了更有实践性的“如何”,把理性提升到客观的世界本质层面与现实合一,把自由付诸于政治制度的实践而非主观精神上的自觉。 3.韦伯的现代性就是新教伦理催生的资本主义精神,一切都要合理化,向钱看,要有高效率制度化的官僚体制。基本特征即世俗化,世界的祛魅,宗教世界观瓦解,世俗文化产生。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对安乐死的态度是意义丧失的绝佳例子。官僚主义(kafkaresque)是自由丧失的绝佳例子。 二.后现代性是五月风暴、反越战示威等社会运动思潮、信息社会消费社会、精神空虚价值体系危机等背景下,多元、激进价值观念与叙事话语(利奥塔)对现代性的统一理性的反叛与围攻,游戏规则的改写。哲学奠基者有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反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在哲学范式上表现出批判个体理性,解构主体,后现代式的“语言游戏说”大行其道;这种多义性的多元论同样体现在主流思潮从科学主义的认识论转变为人文主义的解释学。 1.尼采狠批形而上学带来的虚无主义,即基督信仰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代表的哲学理性主义(逻辑至上),要求恢复非理性的酒神精神(代表生命意志)作为替代;反对科学主义的绝对真理,提出“视角主义”认为真理只是利益导向的服务性工具。权力意志与超人,反道德,以表现生命力的艺术为尊,推崇艺术家高过哲学家。 2.海德格尔眼中的现代性包括世界的图像化与人的主体化。批判了技术的“座架”对自然开发后果与对人的生存威胁。他指出笛卡尔到尼采的形而上学是主体性的形而上学,把人和世界解释为认识主体和对象客体的关系,以自我心灵活动为尺度,包括尼采的权力意志。为了克服主体形而上学只关注“存在者”而忽视了“存在”本身的“忘在”现象,他致力于克服这种旧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追问存在。他认为存在指的是人被“抛”到世界上后的“烦”状态。 3.福柯的中庸性(辩证性)体现在否定理性的绝对专横独断,又肯定社会历史各方面的“合理性”制度等。他肯定康德和启蒙追求的批判精神,认为现代性的中心即批判性质询。 他反对形而上学的宏大研究,立足于谱系学和知识考古学进行历史性经验性的研究,所以在不关注后现代理论的同时却被人划入后现代范畴。 他提出“人死了”,反对人道主义的“独立理性的主体,万物的尺度和中心”,指出人仅仅是18世纪末的概念,人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权力之网规训控制从而生产出来的范畴。这种规训体现在权力结合道德话语和知识话语对人的控制培养。在“盯视”上反映为全景敞视监狱等,在性上反映为生育率控制和儿童性教育等,以及他们引申开来的家庭、学校、医院等控制,极大地泛化了权力的作用。 4.利奥塔对现代性的定义为一种宏大叙事。宏大叙事(元叙事)即一种力图统筹所有领域形成普遍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总体性强势话语,如自由、启蒙、社会主义等,实质上即一种意识形态,旨在为政治统治建构“合法性”。 后现代性就是反对一切宏大叙事。 现代性的危机首要地体现在科学话语和哲学话语“合法性”的崩溃,大学成为传授知识研究科学的场所,不再具有思辨合法化的功能。 后现代的社会关系是一种语言游戏(基于维特根斯坦),有多元化、异质性、平等性。正如科学领域不断出现悖论,后现代的思维核心应当是“悖谬逻辑”,即针对一致性的悖谬推理。推广到社会领域,则表现为对极权主义的痛恨、对歧异的追求(注重少数群体的声音等)。 这种后现代主义有其极端性,即绝对化异质性、歧异是另一种绝对性,从一个极端的专制极权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政府主义。 5.詹姆逊的现代性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如科技的进步,工业化,商业化,殖民化等。他认为现代性语境中时代断裂无可避免,视现代性为叙事类型,进而否定了主体性等叙事,反对人文主义等。 后现代,就是更完善的现代化的所获物。詹姆逊经典的资本主义三分法:市场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现代主义,跨国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后现代主义(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基于德勒兹、拉康等人的理论,詹姆逊还把三个阶段刻画为“解码”(相当于中古的“编码”,帝国时代的“过量规范”,指资本主义的祛魅、世俗化工具化等)、“重新编码”(指涉物消失了)、“精神分裂”(能指所指分离,所指消失了,时间连续性打破,感受只限于孤立的当下)。 詹姆逊在诠释后现代时的总体性思维基于全球化、跨国经济文化的事实,但难免因其非主流的总体性遭到批判。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是空间的文化,时间感消失,人们迷惘地困在超级空间里。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商品化(媚俗)、浅薄化,主体的灭亡(单向度的人)。对后现代主义持批判的鄙视态度。 6.哈贝马斯把现代性当作“一项未完成的构想(project)”,着力为现代性辩护。他从现代性中看到的问题在于受制于主体哲学的主体性,希望通过“交往行为理论”替代之,以克服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弊端,在公共领域中沟通并取得共识。 哈贝马斯指出现代性的基本是自我确证问题,即主体性的原则。笛卡尔的我思和康德的自我意识都属于主体哲学,而理性成为了取代上帝的规范来源,作为一种绝对力量压制一切。他认为海德格尔、福柯等诸位理论家对现代性的批判都没有脱离主体哲学的范畴。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基于交往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替代,通过主体间性这一前提,经过真实正当真诚的程序化沟通达成社会合作,而这一过程是在“公共领域”中完成的,通过这一介于国家社会之间的调节领域,产生公共性的、民众对国家的民主控制。可见极大地受到语言、语用学的影响。另外,这种交往行为建立在理想的“生活世界”基础上,其资源包括“文化、社会和个性”,呈现出一种没有欺骗、强权、暴力的,语言具有神奇魔力的社会真空状态,有乌托邦性质。 哈贝马斯提出的现代性原则包括自由、普遍主义的道德,但这种普遍主义又是包容范围极广的,意味着生活方式的相对化,容忍他人的怪癖和我们无法理解的行动,甚至包括容忍其他民族残害妇女的恶俗,体现出一种令人无法满意的矛盾性。 7.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社会即消费社会,特征首先是商品拜物教,消费崇拜,其次是传媒广告为代表的符号对消费逻辑的操控。实质上,后现代社会是能指中心的,区别于现代社会的所指中心。符号脱离开现实(指涉物)玩着自己的游戏,后果是生产出一个模拟世界,完全由非真非伪的“超真实hyperreality”景观、拟象组成,最典型例子即迪士尼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