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是一本由丹溪草著作,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一):敬畏心中的规则
每个人有自己的规则,但江湖有江湖的规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是在《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这本书里看到的,感觉眼界大开。有时读书还真有点作用,人的命运在个人的内心世界。
自以为是和双重标准,是许多人都会犯的习惯性思维。然而,欲享其尊,必承其冠重,不可以任由自己选择。一切任性都必定是枉然。
人类命运和个人命运是一个走向的。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二):时代的反思
新冠病毒在全世界肆虐,已经伤害了数亿的民众,造成全世界经济社会面临了新的困难。 在这样状态下的反思,往往更显得清醒和理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人这个族群,应该都是值得的。看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既是洗了个冷水澡,又是吹了个热风头。 心里静的多了,脑中清了一些,把生活过得更从容些,把事情做的更实在些,对身边的人和事更珍惜些。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我这样的感受。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疫情席卷全球,我们普通人终于能开始好好思考一下生命的本质。想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有时候埋头苦干是一种方式,有时候昂首阔步向前推进也是一种方式。
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特别渺小的存在,自然的神秘莫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来适应它。
蚂蚁、蜜蜂等小小生物,都有如此精密的体系分工,不得不让人赞叹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四):人类命运
这书文笔细腻,值得共享,深思人类的共同话题,挺有层次感!生大部分的精力和心力都交付给了热爱的写作事业。 一个人把时间花在哪里,最后成就就在哪里。 层次越高的人,爱好越简单。 他们集中精力做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虚度时间。 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水平高低、本事大小。 有句话说得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把世界看得复杂的人,内心自然复杂; 把时间看得简单的人,内心自然简单。 一个人只有心思简单纯净,遇到问题时,才有可能找到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五):《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用尊重野蛮的独特方式去教化
平凡的我们,在纷纷挠挠的俗事里来来往往,被琐碎推着踉跄前行,是有多久没有思考和讨论关于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我为什么这样这类深刻的话题。或许是因为想了也无助于改变现实的境遇,或许是因为忙于追逐物质感观的享受而根本停不下来思考,很多人的生命都像那秋风卷起的落叶,漫无目的地飘零,直至最后落在某处,干枯、腐烂…… 遇见《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困于俗事的我有点发懵,静不下心来,但正如作者丹溪草在序中写的“宽慢来,弗着急”,我亦尝试着慢慢从现实纷挠的俗事中脱离出来,放空自己一段时间,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探寻这眼前的一切究竟是如何变化发生的规则和秘密。惊叹于丹溪草惊人的毅力,他从遥远的史前文明开始诉说,一直到新冠肆虐的2020,欧亚大陆、美洲、澳洲、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雅利安人、闪米特人、印第安人……浩瀚的星球,各色的人种,甚至是蚂蚁、蜜蜂的社会都跃然纸上……他说,“对于浩瀚的宇宙空间地球就是一颗沙粒而已,对于浩瀚的地球空间,人类的历史仿佛就不过是我家乡那条小小的丹溪,而我们每一个人最多就是这么一条溪涧里的一颗沙粒,或者是一株小小水草”。 回顾人类的历史,历史长河中固然有温情、有善美,但展现更多的是丛林法则肉弱强食的野蛮和残酷,人类内心极端的自私和残忍,那么鲜血淋淋的摆放在那里,即便是历经了千年,依旧让人不忍直视。对于苦难,大多人选择逃避,选择遗忘,宁可浑浑噩噩过一辈子,也不愿意接受疼痛,活得沉重。 丹溪草说,“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与灾难相伴的历史,人类的进化实质上也是灾难赋予的动能,倘若没有反思,灾难就伦为彻底的悲剧……用野蛮对付野蛮,必是人类的悲哀,让野蛮自觉迈向文明又太天真,这就需要用尊重野蛮的独特方式去教化,从自然而然走向必然”。学会尊重野蛮,直面野蛮,是心平气和的面对和反思灾难的第一步。 人生在世,生存不易,既然波折和困难无法避免,野蛮和残酷也无法回避,那就学会平静的反思吧!反思野蛮从何而来,为何而来,该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对待和教化野蛮,学会了尊重和教化野蛮,文明自会归来。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六):宽慢来,弗着急”——读丹溪草的《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
作者:沈文华(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专家智库委员会执行主席) 丹溪草先生,近日惠赠他的新著《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年10月)。该书,试图在人类演进历程中的各个阶段发现历史变迁的微妙规律,借助史实片段和习俗现象细致分析,对比各种遗存,探索历史疑惑,探索人类命运轨迹。全书,以独特的认知,带给了人们思考未来的新视觉、新感悟。 浙江大学教授王景新在《序言》中指出,“这是一本反思人类发展历史、思考人类未来命运的著作。作者遵循了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规则,把研究视野置于人类自起源至今的全部进化历程,放在全球的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甚至放到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极强的动物群中去比较,试图从人类进化的久远历史和全球宏大场景的叙事中,解读人类命运演化历史脉络及其规则的来龙去脉。”读阅这本书,的确让人感受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梁漱溟晚年口述实录中,提出人类将面对三大问题,第一是人对物(自然)的问题,西方文明成功地征服和利用自然,已解决了此问题;第二是人对人的问题,如何彼此相安共处;第三是人对自己(生命)的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已到了第二阶段。梁漱溟代表了中国传统儒家的延续,他说,“这个世界会好吗?”意味深长!丹溪草先生在《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的自序里,也借用了儿时奶奶的叮咛:“宽慢来,弗着急。”他感觉这是关乎命运的特别重要的规则,人类社会要构筑一个和谐的生态空间,需要自我改造,急不来。 作者以史为鉴,尊重自然,尊重本真,尊重传承,由此感知人类的生存危机、并呼吁大家突破历史和认知的局限,更多关注人类族群的存在意义。全书共有六章:社会动物、部落文明、父权文明、王权文明、资本文明、理想秩序追梦,计27.6万字。读阅该书,“人类过往文明的每一段,都能够纠结我们的内心。”正如作者所言,“翻看这本书的状态,宽慢来,弗着急。” 尽管本书是一本反思人类发展历史,思考人类未来命运的著作,同时也是一本记录人类历史与人类命运的史诗般的著作。翻阅时,笔者脑海里跳出另一位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瓦尔·赫拉利曾在《人类简史》中概述了人类的过去;在《未来简史》中讨论了生命的远期愿景;在《今日简史》中,则着眼于此时此地,重点在于当下时事,以及人类社会近期的未来。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着科技颠覆、生态崩溃和核战争三大挑战。丹溪草先生的新著,就读者关心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用鲜活的语言和事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疑释惑,观点准确,史料翔实,具有较強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讨论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个严肃和沉重的话题。作者所论述的观点,阅读时,我几乎是凭着一种直觉去把握的,保持着与他有超越历史和时空的沟通。读一本书,不可能全部弄懂人类学,但却可以懂得了作者。最使我震撼的是他对人类与人生难题的无比真诚的态度,他对社会所发生的事情的强烈共呜的呼吁与反思,同时是人类学对自己的人生经验的唤醒。 尼采的人生哲学归纳有两点,一是健全的生命本能,二是超越的精神追求。因而,“宽慢来,弗着急。”细细解读,相信读者心中涌动着对许多人生的困惑会有新的人生思考的强烈愿望,而对尼采哲学也就有了更好的阐释,恰好使得这个愿望得以实现。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七):一枚硬币的两面——读《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
约摸是,年底将近,我最近懒散的很。一周一作业的读书笔记,也断更两周。《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是上周末读完的。本来应该一鼓作气,直接写完笔记。可我有个习惯,大凡读书有所得时,就不愿打破内心所得的妙趣,似乎写些什么说些什么,就会让这段妙趣外泄逃走般。 如此可见,丹溪草先生的这本《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自有他的玄妙之境吧。 写历史的有很多,《全球通史》《中国通史》等通史类,及“美学”“建筑”“绘画”等学科类的,我都有读过。但直接写规则的,我是第一次见。尽管作者在文中引用尼采,直言“没有真相,只有诠释”。但我认为,所诠释的颇有道理,逻辑自洽,且弥合了我之前阅读忽视的几个逻辑断链问题。 其一:人类社会是为何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变迁?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父系社会更容易繁衍。他以蚂蚁、蜜蜂这类以母系为主导的昆虫社会,与人类母系社会进行比拟,得出人类母系社会时,生殖资源也曾被控制。现今残存于某些国家、部落的女性割礼,就是例证。而女性身体所限,十月怀胞,一次生一个,“女王”“女首领”控制资源时,人口繁殖不够。而父系完全不同,男生占领控制生殖资源时,孩子会如蒲公英般散落各地的。在互联网社会之前,人口就是生产力。西方社会家之父孔德早断言:“人口即命运”。 其二:有着五千年文明不断的中国,为何坚定地极力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真的是在破坏社会规律中新生产力的形成,自毁发展之路吗?作者认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不是不懂资本积累,也不是不屑资本积累,而是早就洞察了资本的本性,明了了资本积累后社会、环境、自然、观念产生的各种变化”,“国之危也”。作者极富洞察力,给出了“华夏文明有意给资本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上了封条”的判断。 作者的观点,我深以为然。当资本用金钱来衡量人生成就,用金钱关系来取代亲情和爱情时,人性灵魂的扭曲,爆击的就是人分别于万物神魂之所——心灵。中国文化先知们以士农工商等级划分,尽最大的可能驯服商业资本,守住心灵。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传统中国在低欲望中才求,虽有所求难得,但未被物欲所驱使,保持住了心灵的自由与活力。中国文艺兴盛,可窥见一二。 其三:从原始族群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到“人人为己,就是人人为人”的商业分工文明,是两个结果近似的闭合圈。作者认为,这样的近似,可以得到一些领悟,许多方法和规则可以从不同的嵌入实现同样美好的预期。 人类社会至今,从未停止演化。由最初的人与自然的天理法则,到人与人的人情法律,忽略人与自己本身,就是在处理两则关系: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如果我们把他人也归入自然这个大的范畴(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那么人的命运只处于一个大规则下,人与自然或称之为人与一切他者。 如此之下,“人为他人”与“人为自己”就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无论我们以怎样的出发点,一旦戕害一切他者,终会造成戕害自己的尴尬局面。如今,大自然携疫情而来,以及大洋彼岸以个人自由为由不愿戴口罩造成疫情失控的人们,都说明了这枚硬币的一体两面性。 丹溪草先生洋洋洒洒27万字的论述,如果非得一言以蔽之,就是生产力越发达时,越要牢记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科技进步,破坏力越强,反噬越厉害。还有人类命运还与人类这个物种的基数息息相关,如今的孩子是一户家庭的奢侈品,更见其在当下的珍贵。面对越来不确定的未来,家长们不知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倾其一生财力、精力,养育一个孩子。一不着调,痛不欲生。如果非要我说,不如多生几个,最起码在概率上成功的机率会更高些。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肯定不是好投资。当然,这是我的笑谈。 最后,感谢丹溪草先生赠书。他曾经也是我的采访对象。时过境迁,我不记得因何主题采访他,但他的观点、思维让我豁然开朗的感觉,一直印在脑海里。多年之后,他携书而来,再次拓展了我的视野,与第一次采访他的感觉如出一辙。正如丹溪草先生在书中所述,人类认知有局限性。而他本人的认知局限,才成于本书。而我已经在期待的是他的下一本专著,再次拓展我的认知,打破我的局限性。
作者:徐贤飞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八):别有洞天的思维见解和另辟奚径的独特视角
◎吴警兵 从酷暑到新凉,丹溪草的《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陪我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夏日旅程。 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说:“我们对自己行为的好或坏,往往没有意识。”这种无意识,根植于我们的内心,积重难返到如今。所以,有人说,历史是由后来人来写的;也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这样的说辞下,好像找到了一个台阶给自己下,就可如浮渣般随波逐流,如浮云般飘忽不定,逆来顺受的浮生就变得天经地义,甚至岁月静好。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命题早就鲜有人问津了。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却抛开预设立场,揭去浮华和遮蔽,掘进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部分,起底了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的深层秘密。 本书从“社会动物”启笔,独辟蹊径,为我们提供了更有意义的“人类起源之迷”新解,并通过“部落文明”“父权文明”“王权文明”和“资本文明”四个部分,重新架构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最后,以“理想秩序追梦”的名义,向站在新十字路口的人类提出警醒和忠告,我们正面对贫困危机、自然环境容量危机、人类文明自毁危机和人类综合焦虑危机等四大共同敌人。因此,作者认为“人类的明天是不是美好,人类命运何去何从,取决于人类自己能不能彻底冲破局限性,更加多维地思考和认知,更为完整地评估和反思,更加谨慎地求证和行动,放慢脚步才可能真实有意义地踩稳每一步”。 “人所依靠并且他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费尔巴哈说的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只要用心体会,想必不难理解。但对于“人类对自己的进化过程始终有许多困惑和奥秘没有办法解答,并且是越研究越显深奥”这样的命题,犹如“生物进化史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让人无所适从。为此,作者为我们找到了一个认知的切入口——社会动物,并从研究蜜蜂、蚂蚁世界得出,社会动物这个“扎堆生活的动物种群是个有负责头领、有食物保障、有秩序维持、分工合作的共同体物种群,人类社会的内在组织状态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肌理关系,这种肌理关系其实就是各种规则”。从而,在动物与人类之间建立起了某种隐秘的内在联系,也就为作者“人类的故事是从社会动物开始的”这一判断找到了逻辑基点。 当人类步入“部落文明”,就好像驶上了单向道,“快速”地从奔向“父权文明”,攀上“王权文明”,演进到“资本文明”。回望历史,大有一气呵成之势。“一气之变,所适万形。”在这趟文明的单向旅程上,越来越光芒四射、精彩纷呈。同时,发展的副作用也让人类自身越来越难以招架。 从“部落”到“父权”的路上,“大家族集体意识转向小家庭私有意识的变化大大加速了历史进程。”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早期人类社会规则,私有制是人类文明一大新起点”,也“是人类加速度发展的动力之源”。进入“王权文明”,奴隶成为重要的推动者,他们“就是为人类发展积蓄‘第一桶金’的特殊身份群体。”另一方面,历史上“每一次侵略和掠夺战争在破坏传统文明的同时,又促进不同文明的深度交融,把整个人类的命运捆绑得更紧密。”“人类正是这样在满足安稳和追求自由之间匆匆地行进,又傻傻地回望,寻找丢失的灵魂。” 历史悄然来到“资本文明”的门前。“人类的文明脚步仿佛事先有安排似的,东西方文明步入大航海时代的节奏几乎是踩在同一时间节点上。”在这些节点上,资本散发出了它神奇的魅力,它“仿佛神龙,不显首尾悄无声息地行进,却每每掀起滚滚巨浪,推动人类历史加速度的车轮,尤其是引发工业革命后,人类把自己推进到日新月异、尘土飞扬的时代”。资本又“仿佛天生内存战斗基因,总是不知疲惫地获取利润,既充分展示了永不言败的创造性,也强烈表现了贪得无厌的毁灭性”。天使与魔鬼并存,资本犹如融化在人类血液里的幽灵,让人类感到进退维谷。因此,作者清醒地意识到“人类走过的每一步无论说是前进还是后退,总是承受着巨大代价,任何过程中都没有免费的午餐”。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仍然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如何谦卑、谨慎地掌握更炫美的剑舞,还需要不断探究”。 “为了理解白昼,你应该学会阅读黑夜。”阿多尼斯说的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预见多远的未来。这是我读完丹溪草《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后最真切的感受。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读后感(九):生而为人,何去何从?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读《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引发的思考
作者说这是一本有关人类学的书。 人类学,听名字,就能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有多么宏大。 人具有多元属性:动物属性,社交属性,文化属性……从任何一个方面展开,估计都能开设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本书,以人类社会的规则变化为切口,用三百多页,从独特的视角基本讲清楚了人类的历史的脉络,并且在每一个章节,都提出了独特的思考。作为一位对人类学毫无了解的小白来说,这本书用来作为人类学入门科普读物,有趣、有料、不枯燥,人类何以立?何以变?何以坚守?阅读过程中带着思辨的态度,还能激发各种激动人心的思考和灵感。 作者在最后提出人类目前面临的四大敌人,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因为,这每一个敌人都并非人类天然的对立面,而是人类在不断发展不断进化过程中的副产品。 首先就是贫困危机,此处并非指绝对贫困,而是相对贫困,是由于对资本的不断追求导致的贫富差距悬殊,悬殊造成的垄断,使得财富进一步集中,太多的所谓“精英”和“中产阶级”不得不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物质的比较和追逐上,而少数的富人享有一大半的资源,多数的穷人却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保证。 其次是环保问题,人类从开始的无知无畏,不计代价求发展,到如今屡屡被自然惩罚有所警醒,无数的环保学家高声呐喊数十年,但似乎不到灾难亲临,每个人都觉得与我无关。 再次是人类文明自毁,这是一个看起来很遥远,实际上一旦点燃就能让人类立刻幻灭的可能性。在科技发展到今天,许多的技术已经达到了足以毁灭全人类的地步,人类的规则在不断变化,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大量的牺牲,谁能保证自己不是被牺牲掉的那一个? 最后是人类的焦虑,实际上,正是由于前三种危机的存在,因而人类越来越充满焦虑。我们本性有着想过采菊东篱下田园生活的乌托邦梦想,但我们又不想被世界遗弃,因而不断在大都市拼搏狂奔;我们想和自然和平共处,但我们又有着控制一切主宰一切的欲望;我们想用伦理道德约束别人,却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好奇,总想要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人类为何焦虑,人类为何处处树敌? 带着这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我想,或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类在发展和互相交融过程中遗失了自己最初得以立心的东西,对于我们华夏子孙来说,这或许就是华夏文明。 面对贫富悬殊,“不患寡,患不均。”是儒家经久不衰的传世箴言; 面对环保问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感悟也是忠告; 而面对人类文明自毁和焦虑,“戒”仅仅一字就提醒芸芸众生,时时警惕人性的贪婪,时时防止情绪的泛滥,贪嗔痴皆为虚妄。 生而为人,究竟何去何从?当追随大众感到疲惫的时候,在被西方文明裹挟,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不妨稍稍停下来,扪心自问,也许在遥远的从前,古人早就给出了答案。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评价人数不足丹溪草 / 2020 / 知识产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