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星的孩子》是一本由[英]昂加利·Q.劳夫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星星的孩子》读后感(一):《追星星的孩子》
这本书风格类似《小王子》,温暖治愈,是一本老少皆宜的故事书,以同龄孩子的视角来写孩子们的故事,安抚的却是成千上万颗曾遭遇不幸的寂寞心灵。 每个孩子在未出生之前都是天使,但在降临人间之后,他们的命运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在温室生活,善良正直,有的则被折断翅膀,随意丢弃,有些人因此一蹶不振,有些人却因为一个坚定的信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读这本书,我希望大家能记住一个人,她叫阿妮雅,如果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生活,请你在最绝望时想想跟你有一样遭遇的阿妮雅,想想她是如何从困境走出,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太孤独以致失去希望。 最后,我希望这本能温暖我的书,也能治愈你,从身到心,从灵魂到内心。
《追星星的孩子》读后感(二):《追星星的孩子》:追寻失落的爱
(文/亦浓)
她是一个星星猎手,浩瀚的星空里有她爱的人在看着她。
每个人都需要信念支撑着,才有勇气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但对于这么小小的两个孩子,父母离开他们,寄养在别人家,相依为命的两小只,无依无靠孤独无依……
那位养母表面上看对他们十分照顾,但却收养了一个表里不一的女儿一直在说他们的坏话,小小年纪无法表达的孤单……
敏感的总是不好意思羞怯的孩子啊!都应该被温柔以待,在他们小心翼翼地向世界探出探索的触角的时候,我们要呵护她长大……
她说,她是星星猎手,能够看到化作了繁星的那些善良的人……
那最亮的一颗星,是妈妈对她的爱啊,那个追星星的孩子,追寻的是爱和呵护吧……我想抱抱她,用爱来呵护她……
《追星星的孩子》读后感(三):爱赐予我们力量
小时候听大人说过,如果家里有亲人朋友去世,那个人就会变成天空里的星星守护着家里的孩子。所以,对我来说,星星一直是很温暖的名词,是一个可以赐予人勇气和力量的存在。初读《追星星的孩子》这本书时,以为这是一本星象故事书,随书还带了手绘的骑行图和星座图,趣味性十足。
细读之后发现,《追星星的孩子》 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的温情故事书。文字非常温暖,以一个十岁孩子的口吻去讲述故事,孩子也会比较容易接受。故事小主人是一个名叫阿妮雅的十岁小女孩,她的母亲不幸地离开了她。阿妮雅和弟弟诺亚被送到了寄养家庭,由伊乌楚库阿姨照顾,和其他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作为养母,伊乌楚库阿姨无微不至的照顾着这些失去家人的孩子们。
和我们想象中的孤儿院不太一样,这个寄养家庭气氛非常自由和温馨,孩子可以完全释放天性。只要不是故意捣乱,就不必担心会有惩罚。但是父母的离开,对阿妮雅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伤害,她总是发不出声音,无力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使伊乌楚库阿姨对她和诺亚非常温柔,但她每一天都感觉自己在惶惶不安中度过。
有一天,阿妮雅在电视上看到格里尼治皇家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新生的小恒星,天文学家在电视上号召大家为这颗小恒星命名。那一瞬间,阿妮雅有一种强烈的预感,那颗恒星是“妈妈”,她大叫一声“妈妈”,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阿妮雅和她的小伙伴们克服各种困难,骑着自行车去伦敦为“妈妈”恒星正名。可想而知,对于几个如此年幼的孩子来说,伦敦无疑是遥远的。但比起给心中的“妈妈”恒星正名这件事,距离早已不算什么了。奔赴伦敦的这一路上他们发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让人读起来好笑的同时,又不免为这些孩子的勇气感到动容。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瞧爱的力量,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才能让这些孩子克服困难,奔赴心中的目的地。
如果要给这本书定位的话,我想我会选择“治愈”这个词。读到这本书的孩子可以在阿妮雅这个星星捕手的故事里感受爱,鉴别爱,学会被爱和爱人。
《追星星的孩子》读后感(四):《追星星的孩子》:追寻梦想和爱
(文/亦浓)
敏感多情的孩子都是一个安静的天使。她们都应该被温柔以待。
我们要温柔地去呵护她。就像《追星星的孩子》里的小女孩,渴望爱、温暖和幸福的孩子。
《追星星的孩子》以一个十岁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她周围的一切。
初看书名,会认为是一部梦幻童话故事。其实不完全是。
有关于孩子的想象,更多的却是,离开父母的两个弱小孩子依靠自身的信念支持,在周围或善良或冷漠或阴险的环境里艰难生存的故事。
治愈系小说,或许类似《偷影子的人》或《寻梦环游记》系列。
敏感的渴望被爱的小女孩啊,好想抱抱她,告诉她,除了天上的妈妈,还有人在爱着她……
《追星星的孩子》读后感(五):她像《美丽人生》中的圭多一样,为孩子撑起一片充满爱的天空
若干年前,当我坐在电脑前,含泪看完电影《美丽人生》时,不禁为电影中父亲圭多的乐观善良所感动,更为他保护孩子童心的那份真情所震撼,原来父爱可以这么伟大无私。
圭多看似笨拙,实则聪明绝顶,为了不让纳粹笼罩的阴影影响孩子健康快乐的心灵,为了让孩子始终保持天真善良,圭多为孩子编织了一个巨大的谎言,让孩子误以为眼前的残酷现实不过是一场游戏,而游戏终将会结束,赢得游戏的人最终将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作为奖励。儿子乔舒亚为了获得坦克,心甘情愿地忍受着饥饿、恐惧和集中营里糟糕的一切,圭多则费尽心机地让儿子和自己活下去,寻找机会与妻子团圆。
事实上,谁都不知道这场该死的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甚至会不会结束,为儿子编织的谎言什么时候会被戳穿,但是,圭多依然乐观笃定,抱持着坚定的信念努力活下去,并用自己的乐观感染孩子和身边的人,给予儿子快乐和爱的能力。这样的父亲让人觉得很温暖,很安心。可以想象,多年以后,当明白一切真相的乔舒亚回忆起在集中营的经历,必然是对父爱的感恩多过对纳粹的仇恨,这样的爱足以支撑他坚强地活下去,哪怕是为了父亲,也为了自己。
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和行为处事方式形成于婴幼儿和儿童时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的“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从这一点来说,尽管经历了纳粹的恐怖时期,乔舒亚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童心一直被父亲很好地保护着,哪怕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哪怕生命受到威胁,直至父亲失去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能够用父亲言传身教所习得的乐观坚定去应对生活的所有困难。
《追星星的孩子》中的母亲伊莎贝拉.希尔登也是一个圭多式的父母。作为阿妮雅和诺亚的妈妈,伊莎贝拉默默忍受着丈夫的家庭暴力,她小心翼翼地教会孩子们不要让爸爸的生气开关启动,甚至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将孩子们带到“不像样宾馆”,却只是告诉孩子们他们在“玩一场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捉迷藏”,“我们负责躲,爸爸负责找”,直到爸爸找到他们,并残忍地杀害了妈妈。
故事中的阿妮雅固执地认为,妈妈为了能时刻守护她和弟弟,变成了天空中最亮的星星。这位伟大而独特的妈妈不论生前还是生后都在竭尽全力保护孩子、爱孩子,为了保护孩子的童心,用一个善意的谎言给孩子们撑起一片充满爱的天空。
故事本是一个悲剧,作者却用孩童的角度和笔触让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情与治愈,阿妮雅和诺亚虽然失去了父母,却一直幸运地被母亲深深地爱着,他们忘却了父亲的暴行,心中只有对母亲的爱与怀念,母亲让她们明白,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有能力给予爱的,于是他们便带着母亲的爱继续坚强地生活下去。
《追星星的孩子》读后感(六):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文/亦浓)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夜里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一个梦,关于星星的,《追星星的孩子》,故事中的小女孩喜欢看星星,因为她是星星猎手啊。
她沉默、不多话。似乎总是与周围的孩子格格不入,受了委屈也不会表达。
她和弟弟也曾有过一个温暖的家,家里有爱她爱弟弟的善良的妈妈。
因为妈妈突然离开她和弟弟。她失声了,对她好的人,她“点点头”或“摇摇头”,作为回应表达,受尽了委屈也说不出话。
她想说,想解释,“声音却离开她,出走了……”
但她不能放弃啊,四岁的弟弟诺亚还需要她。
还好,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告诉她,人若离开了,善良的会变成天上的星星,不够善良的人会变成地上的尘土。
小女孩相信,妈妈一定飞到了天上成为一颗最亮最亮的星星。
有一天,她和弟弟发现,妈妈真的化作了天上最亮的一颗恒星,在守护着她们。
“妈妈!”她激动了,声音也找了回来,因为妈妈在守护着她啊,她终于不再孤单了……
这小小的星星猎手啊,还会遇到哪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呢?快去看看《追星星的孩子》吧。
《追星星的孩子》读后感(七):《追星星的孩子》:爱若星光,永夜长明
星星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印象。包括在这本叫做《追星星的孩子》的书里,也是如此。 这本书在2020年获卡耐基文学奖提名,2021年又在UKLA图书奖入围。这本在亚马逊4.8高分好评的书籍,还曾摘得过英国“多样化图书奖”桂冠。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使这本书荣获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呢?我认为是它里边的纯真与真挚,带给我们以荡气回肠的感动与向往。 正如封皮背面所言: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星空。所以,“孤独时,困惑时,想家时,抬头看看星星,那是爱你的人,化作的光。”
01爱与温暖,灿若星光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母所给予的那种温柔而坚定的爱意,将会是他们一生安全感得以塑造的来源。 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星星猎手的10岁的阿妮娅,她几乎可以认识所有的星座。尤其是对那些无人踏足的美好新星,她更是充满浓浓的渴望与殷切的向往。 她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说法,说星星能够燃烧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年,所以她相信在茫茫宇宙中会有一颗星星,永不停止的燃烧。 尽管她并不知道那颗星星在哪,但她认为它一定存在,而且在等待着自己的到访。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对于未来的向往,充满了瑰丽的幻想色彩。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的父母离他而去,她和5岁的弟弟一下变成了孤儿。她们在警察的干预之下,被领养到别人那,从此开始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里的房子其实比他们原来的家里要好,但她还是怀念曾经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光。而她的母亲虽然离开了,但曾经给予她的爱与温暖,却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令她有了新的寄托与守护对象。 02逐星之旅,心怀勇气 房子里除了他俩,还有另外三个被领养的小孩。她和弟弟在这个寄养家庭里,开始学着去适应并保护自己。与此同时,她也坚信自己的妈妈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正在等着她去发现。 就在此时甜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新星,将要为他召开命名大赛,可10岁的阿妮雅却偏执地认为这就是妈妈。那时,她已经跟寄养家庭中的其他小孩相处的比较融洽了。 于是,她跟寄养家庭中的小伙伴们开始了制定一项绝密计划的秘密部署,他们决定排除万难也要去伦敦,告诉举办者这颗星星的真名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在这些毛孩子眼里,他们的计划非常完美,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阻碍,进展的并不是那么顺利。 但好在阿妮娅坚信,那颗星星就是妈妈,也一定要告诉工作人员,这颗星星的名字是“妈妈的星星”。基于这种强大的信念所生发的动力,他们排除各种困难,最终迎来了胜利。 03一路成长,星随语愿 为能给这颗最新发现的星星以自己妈妈的名字冠名,实际上这趟冒险之旅并不顺畅。一路上这些小伙伴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直到最后他们都以为要功败垂成了。 可他们的努力终究感动了教授以及其他人,就在最后的最后,这件事像一个惊喜一样被展示了出来。“这一颗,就是我们的恒星,伊莎贝拉。”威瑟斯先生的话音刚落,阿妮亚跟弟弟,还有他们的小伙伴们全都兴奋不已。 会场里每一个房间几乎每个人都开始鼓掌,而最激动的莫过于阿妮娅,她太激动了,甚至感到有点头疼。好在,她的妈妈终于不会再寂寞了。 而她也可以随时随地,在仰望星空时看到妈妈以另一种方式陪伴她。尽管这之后,阿妮娅因为脚踝拉伤,不得不在医院住了两天,但她的内心却是兴奋而快乐的。 在这之后,因为妈妈的心情找到了归宿,阿妮娅才终于觉得,自己已经拥有了想要拥有的一切,同时自己也真正成为地球上最幸运的星星猎手。 小结 《追星星的孩子》这本书虽然是以10岁孩子的口吻去进行讲述的,但在其充满童真色彩之外,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为我们带来的满满感动,以及作者铺撒其中的深刻用意。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保护自己,即便处于绝境也要懂得珍爱自己,疗愈自己。
《追星星的孩子》读后感(八):天上的光芒全都是星星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时我的思绪会飘到数万光年之外的浩瀚宇宙之中,只愿自己能化身一颗闪亮的星星,在漫漫长夜未明之时陪伴书中每一位小朋友。 读的时候我不禁会想,如今这本书讲的仅仅是个儿童冒险故事就好了,讲述几位住在牛津附近的孩子在万圣节晚上骑着自行车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伦敦的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只为了给那颗违反物理规则穿过太阳系与地球擦家而过去往昴星团的恒星命名。 然而这本《追星星的孩子》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冒险故事,作者昂加利•Q•劳夫一次次用克制的文字将我从神奇而又刺激的冒险世界带回现实,书中的真相不言而喻。只是这样的真实往往过于残酷,以致阿妮雅和诺亚姐弟被迫遗忘,被迫用另一种方式来面对真相,在他们听到爆炸巨响的时候,他们的妈妈的心脏离开身体,同时,一颗星星诞生了,心脏变成了星星。他们相信他们的妈妈变成了星星,在天空中注视着他们,守护着他们,让他们不孤单不害怕,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而后,姐弟倆住在寄养家庭中,某天在电视上看到一颗奇特的恒星的新闻时,他们不约而同坚持认定那颗与众不同的星星就是他们的妈妈。网络上的星星命名大赛就此开始,为了妈妈的星星不被其他人起错名字,一场艰难的旅程开始了。 他们周围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否认识他们,大概都从报纸以及电视新闻上了解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所有人在见到这对姐弟之后都选择不提那件事,毕竟姐姐才10岁,弟弟才5岁。小本和特维斯都早早知道了真实,所以才在阿妮雅姐弟去寻找那颗妈妈的星星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大人们往往自认为小孩子不懂事,管他是10岁还是5岁,在他们眼里都只是孩子。无论是10岁还是5岁,人都已经有自己的心智了,懂得的事情绝对要比大人们以为的要多。最重要的是,就算是孩子,也知道爱与痛。 昂加利在这本书里始终是以一个10岁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她的笔下充满的是孩子特有的天真与顽强。大概在昂加利心中,希望孩子们永远也不要知道“家庭暴力”这个词,因此在阿妮雅眼中的世界里,那些残酷的行为成了“挪家具”。这还不是最让人心痛的,最可悲的是,无论是她还是弟弟诺亚,纵然是孩子,却早早摸索出了一些求生准则。这些准则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千万不能让爸爸生气,一旦爸爸生气,后果会很严重。恐惧的本能在保护着他们,还有他们的母亲,也在一次次保护他们。只是看下来之后会发现,爸爸的生气开关实在太多了,大概他们的妈妈和他们无论怎样小心翼翼地生活,总会不经意触发那个“生气开关”。以致最后事情走向无法挽回的地不。 昂加利在描写家庭暴力的时候越是克制,越是令人不忍。无论何时,孩子总是无辜的,他们犯错是必然的,但除了责怪与打骂之外就没有其他的选择吗?昂加利在本书正文中从头到尾没有写过家暴二字,但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她如此克制,大概是希望这个世界上能够没有家暴,所有的孩子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长。毕竟,一旦发生家暴,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肉体,还有心灵。肉体的伤口与疤痕能痊愈,但心灵上的伤痛又有几个人能走出来。心上的疤痕,会跟着人一辈子,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与生活。它不会一直在那里,但会像书中的每一位寄养儿童一样,在你做某件事的时候,脑海中会有某个映像在瞬间闪回,那是触发生气开关的印象,令你不得不产生忧郁,明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会突然怀疑自己做错了。这样的痛也许会随着生活的幸福满满淡化,反之,如果生活还是一摊泥沼,只会越陷越深,越来越痛。只是无论好坏,这份早已印刻在童年记忆深处的隐痛,永不会消逝。 我们每个人都要发自内心的爱自己的家人,为人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样,无论孩子多小,家庭暴力都会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
《追星星的孩子》读后感(九):被家暴过的孩子,要用勇敢与爱去治愈
2020年有一则新闻惨绝人寰,尤其做了母亲之后越发不能忍受这样的事情发生:2020年8月20日,在陕西宝鸡有一位男子因为跟女友发生争执,亲手将自己两岁半的孩子两次重重的摔向沙发,最终孩子抢救无效死亡。
当时看到气得直发抖,曾有人说为人父母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但现实中却是家暴事件屡见不鲜,而孩子就是那个完全没有自保能力的受害者。
家暴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便是顺利长大了,也会带有各种阴影。一次聚餐朋友不小心摔碎了一个陶瓷杯子,她突然紧张的发起抖来,在座的很多人不解的看着她并安慰没事的,原价赔给餐厅就好了,有位朋友说,“陶瓷杯子本就容易碎,没什么大不了,别担心”,这时她愣了一下突然哭起来,事后才明白,小时候她曾因为摔碎杯子被打多次,并且父亲一有不开心的事,就用杯子作为借口来打她,以至于这么多年她一直小心翼翼,直到那天她再次打破杯子,才有人告诉她没关系,这没什么大不了。
我以为童年的阴影只会留在童年,但亲眼目睹朋友的反应后才明白,童年的阴影,会伴随一个人一辈子,甚至会影响他的性格。在《追星星的孩子》这本书中,也有在家暴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进行了一场自救,也让我明白,家暴很可怕,但只要心中有爱,就能从泥潭中爬出来。
十岁的阿妮雅妈妈曾告诉她“如果你有一颗特别美好的心,等你离开的时候你的心就会跳出,你的身体变成一颗灿烂的星星,这样的话你就能照顾那些,你舍不得离开的人了。”后来妈妈去世,她被送到寄养家庭伊库楚阿姨家生活,在那里还有几位小伙伴与他一同成长。
在这里没有那么多规矩,他们可以把食物弄的到处都是,也可以打碎餐具,没人会怪罪他们不小心,孩子们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世界还有另外一套更宽容的生活法则。
几位孩子性格各异,有总爱撒谎的女孩,有一紧张就哭泣打嗝的男孩,也有聪明伶俐的阿妮雅,她可以认出所有星座的名字,自称星星猎手,并且始终相信,妈妈的爱一直伴随着她。
《追星星的孩子》全书用阿妮雅视角讲述,文字活泼生动,有些语言可以看出作者对十岁孩子心理的到位理解和描述,稚嫩纯真也增加了这本书的易读性和趣味性。
整个故事的核心就是阿妮雅在电视上看到地球附近发现了一颗恒星,她相信那就是妈妈变成的。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要为这颗新生的恒星命名,并举办了一场比赛,新星星的命名权会交给获胜者,几位孩子就在阿妮雅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冒险之旅。
她们突破层层困难最终到达了宴会,在舞台中央她们说出了自己的经历,教授们都被她们的勇敢,以及妈妈的爱感动了,最终星星的命名权也交给了几位孩子,她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让这份爱有了寄托。
阿妮雅很像家暴中的孩子,很多人在经历家暴或者重度创伤后会有选择性失忆,只因为她们亲眼看到了哪些恐怖、不愿意再次回想的事情,但并不代表她们完全忘记,反而是在内心深处牢牢扎根,深刻的影响着她们活着的每一分钟。
家暴在这个文明的社会中却是常事,成年人之间的家暴让人愤怒,成年人对孩子的家暴更让人忍无可忍。孩子弱小无助,她们需要的是成年人的呵护和照顾,而家暴家庭给予他们的,是无尽的痛苦和伤害,这些痛苦会让他们一生都笼罩在灰暗中。
《追星星的孩子》将家暴用孩子自救的过程讲述,提供了新的视角,温柔的方式讲述痛苦的事,作者文字的描述稚嫩,手法却非常成熟,既保护了孩子心中的爱和善,又让读者看到了家暴的影响。
希望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远离家暴,快乐成长。
《追星星的孩子》读后感(十):星星不仅在天上,也在心里
阿妮雅的妈妈送给了她一个童话。
妈妈说,只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也能变成夜空中最亮的星。所以,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守护星,一定会有星星在天上远远地看着你的。妈妈如果离开了你们,变成星星,也一定会守护你们。
因为有这个童话,阿妮雅——一个年仅10岁的小姑娘——保护她更幼小的弟弟,和朋友们一起勇敢的踏上追逐“妈妈星星”的旅途。
为爱勇敢的孩子们
在寄养家庭的孩子都是经历过伤痛的孩子,也都是勇敢坚强的孩子。
从阿妮雅所在的村庄前往位于伦敦的天文台开车需要两小时三十四分钟,骑自行车需要六小时三十分钟,步行需要一天。
这样的距离,对于年仅十岁的孩子来说无异于长征。但为了“妈妈星星”,阿妮雅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旅途。不论是天气、伤痛还是“追捕”他们的大人,都没有阻挡她前进的步伐。因为她坚信,妈妈是天上的星星,妈妈在守护着她。现在她要为了妈妈而勇敢,要去守护妈妈,让妈妈看到她。她坚信妈妈给她的童话,这个童话也是妈妈和阿妮雅之间爱的表达。
阿妮雅想要去天文台找“妈妈星星”,小本和特维斯义无反顾的决定和她一起上路。阿妮雅很疑惑的问道:“你们为什么愿意帮我?”两个同样幼小的孩子小大人似的说:“寄养家庭的孩子都是兄弟姐妹。”
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啊!
懂事的让人想落泪。可以不用“懂事”,是一种福气啊。
故事里,小本、特维斯、苏菲、阿妮雅、诺亚,甚至是伊乌楚库阿姨都曾经有过不好的家庭经历。他们没有见过“有爱”的原生家庭,没有机会经历和爱的成长。但是还好,他们都遇到过愿意爱他们的人,愿意给予他们所缺失的爱。
被爱过有多重要呢?
被爱过是一种活着的底气,是抵御风霜的勇气,是坚强的盾牌,是自我肯定的机会。
爱,真的可以成为星星,不仅在天上,也在每个有幸被爱过的人们心里,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即使某天孤身一人,也可以不觉孤单,成为活下去的力量。
小本和特维斯也经历了原生家庭的伤痛,但这些善良的孩子们,他们没有让“我没有过”泯灭了“我可以给予”。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阿妮雅到不了天文台,找不到“妈妈星星”,也无法从伤痛中再次站起来。还有伊乌楚库阿姨,故事的最后伊乌楚库阿姨找到了出走的孩子们,她如释重负般的抱住阿妮雅和孩子们,她说我必须保护你。说真的,读到这,看到伊乌楚库阿姨这样爱这些孩子们,不禁长舒一口气。还好,他们还有机会在伊乌楚库阿姨处得到本应得到的爱。
做好一名成年人
看完这个故事,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些愤怒。
好好爱一个孩子,就那么难吗?既然决定为人父母,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就那么难吗?管好自己做个人,就那么难吗?!
在这个到处催婚催生的时代,我也曾经是一名孩子,作为曾经的孩子真心想喊出来,为人父母前请做好准备!!!
这不仅仅是钱那么简单,还有精力、爱意、耐心、情绪、付出等等为期一生的辛劳。如果没有做好准备,请给自己积德,不要做丧尽天良的自私的事情。
决定了孕育新的生命,那就好好爱他和她,不要让他和她痛苦到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