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多玛城》是一本由伊能静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索多玛城》精选点评:
●情爱焦灼,那些洋洋洒洒牢狱一般的心戏纠葛,可以是你也许是我。
●情色小说?别逗了,这种散文体的随笔也能叫小说,还情色小说,太忽悠人了。感觉就是伊能静的情感思绪变化速写+伊能静写真彩照合集。其中的情感思绪太抽象、太朦胧,看不太懂。
●多少年前看的書了,再閱感覺仍未變。伊會寫,同樣的華麗辭藻,心情來得比四姑娘的實在。但這些品質時好時壞的照片真是太敗人胃口的,封面這一張拍得算是好的,其餘有好些,不知攝影師和排版編輯是不是和她不對頭……
●没看下去……
●完全不懂⋯⋯翻翻圖片也都很怪阿
●文字很迷人
●我只是喜欢索多玛城的传说。 因为欲望过剩,因为不能放下,所以回头,所以摧毁,最终灰飞湮灭。 我们还是清淡一些的好。 因为我开始想要长久。
● 每一个 词藻都 很美
●一般,类似于她的喃喃自语。但她的书我还是会看,因为是我少女时代的偶像。
●爱情就是一场自我麻醉的游戏
《索多玛城》读后感(一):没办法没办法
这种风格的文字是我没办法接受的,太过阴暗晦涩。
讨厌无病呻吟的感觉,以及和这种感觉擦边的感觉。
我逼了自己2次,看了几段就没办法看下去了。
第3次我选择放弃。
《索多玛城》读后感(二):一部无法烧毁的日记
从《落入凡间的精灵》到《恋爱中的女人》,再到《生死遗言》,然后是《索多玛城》,我们跟着这个小女孩长大,恋爱,结婚,然后外遇,离婚,重新上路。
都是关于纠结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女人,都是眷恋安定却又不能安分的灵魂,每一个都和作者一样敏感细腻多愁善感。
虽然故事里的女人们可以随时撕毁日记,烧掉过去,伊能静的过去却被世界观看着,不可能再抹去。
《索多玛城》读后感(三):大龄文艺女青年的自我呓语
伊能静被封为才女,但是从我在这本书的各色搔首弄姿的写真照片的夹缝里面扒出的文字来看,她也就是一个曾经做过文学梦的大龄文艺女青年,文字里潜行着闷骚,晦涩的表达里甚至夹杂了期望被尾形的暴力性臆想,所以后来爆出的各种门事件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本“图片小说”只是她自己读得懂的文字,文艺的腔调,细碎而跳跃的意向,台湾女作家特有的张爱玲气息,缺乏整体的构架感和立体感,纯粹的是自我呓语。还好,各色照片还做得不错,多多少少抚平了些矫情文字带来的层出不穷的鸡皮疙瘩。
《索多玛城》读后感(四):沦亡之城
他说,路一直在眼前,只要你走下去。
她说,我找不到我的路,请求你,请求你,打开城门,带我走吧,带我走吧。
台北,东京,威尼斯,巴黎,胡志明市。都是欲念横流的空城,她们披着最华丽的衣裳,她们有着最渴求的眼神。
她带着羞耻的心走在背叛的沼泽。她忍不住回头,只为了那一点爱,爱,爱。她不死心,她还要爱。即使爱比死更冷,也是她最后的衣衫。
她还有残存的欲望,那么深,那么粘稠,那么滂沱。灵魂,身体,她都要。她丢弃了她的天使,只要不顾一切地放纵,挣扎在堕落的快感中。
因为她学不会遗忘,因为她不明白不能,不要,不可以,回头。
她有罪。
所以,神让她沦亡,连同她背后繁华的空城
《索多玛城》读后感(五):自咒的女人
一直对伊能静很有兴趣,因为感觉她属于某一种女人,虽然身体和心都渐渐老去,可脸蛋就是像瓷做的,擦擦就白了,永远光鲜。
也对这本书有兴趣,因为它的名字和一个亲爱的兄弟那曾经没写完也许永远都不会写完的小说重名,也因为看过它的只言片语,想象这些朱天文一样的文字配上一打一打的艳照会很养眼很养胃。口水养不养胃啊?
于是从有兔处抢回来一本。
内容看看亦可,相片倒比想象中的惨烈,加上自序中那段话,简直像本巫女谶言集。这段话这样说:“卡缪说:‘演员是最荒谬的角色,因为在他孤单的身体却住着无数个灵魂。’而我的工作正是这个荒谬的角色,一个女演员,当我的生活渐趋安稳,我的工作却经常召唤我沉睡的过往,我平息的欲望。”
我多想也扮演一下“女演员”这个角色,可是一没有潜来潜去的姿色,二不会演,最重要的是三,不是女的,所以始终不能如愿。
关于她的二三事,随便百度谷哥一下均可知概貌,我现在好奇的是,何苦出书拍照,如此辛苦的咒自己呢?
当然,也许那些恩爱的传言,那白胖的婴儿本身都是一种咒。
封面只留一个被咒的女人,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