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杀死小说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30 04:2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杀死小说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杀死小说家》是一本由[日]斜线堂有纪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死小说家》读后感(一):就只是一本轻小说

  (除了结局都剧透了哦)

  书的开头是吸引的。

  28岁的男作家救了12岁想要自杀的女小学生。女小学生发现他就是自己最喜欢的男作家,于是两人成为了朋友。这个时候的男作家还是有才华的,出了两本书,赞誉有加。 女小学生经常造访男作家家后,他反而写不出了。千辛万苦写出来的第三作差评如潮。 时间飞逝,女小学生变成了女中学生,看到写不出作品的他,她想着不如自己来一篇。写出来以后,男作家惊为天人,马上拿去投稿,再次翻红。 女中学生也不介意,继续做影子写手,直到高中遇到一个欣赏她的男学长。 故事来到这里,开始爱恨情仇了。 比如男学长鼓励女主离开作家啊~(重复当年女主爱作家的桥段)作家与女主之间感情戏2.0上演啊~(毕竟之前只有看星星游乐园这种)女主决定杀了作家的大反转啊~(不想看到作家变得平庸) 关键是结尾了。结尾的处理并没有托起前面的铺排。最后就只是一本轻小说了。(又不是五星为什么要写这么多……)

  《杀死小说家》读后感(二):【译者粗线】时隔已久的相爱相杀

  

大家好,我是译者,终于等到本书出版了,终于也可以将心中所想一吐为快了。

在翻译本书的时候,我就被标题剧透了一脸。

当然,敢直接剧透的作者,肯定对于情节把控很有信心,这也是吸引我不断看下去,并翻译下去的动力之一。

至于动力之二嘛……应该说是我本身就不排斥悲剧,或者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甚至对悲剧恋情抱有一种崇高(就是你们口中的那个“贴贴”)的念想。

虽然故事主线总结起来很简单,角色也不多,但其中的每个场景,都让人刻骨铭心;每个心理描写,也都让人感同身受。

妈妈这个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也可说是随处可见。她无知,自大,卑微,控制欲强。一个可恨又可怜的角色。

学长,看似老好人,但让人感觉他似乎是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无法自拔……但转念一想,中二病不都是认定一件事就做到底吗?就像我自己当年一样。如此看来,这个角色倒也合理。

“我”,平平无奇的文学少女。曾以读书作为支撑精神不至于崩溃的逃避方式,这也为后面的悲剧做了铺垫。

遥川,本书最大恶人……咳咳。一开始出于好意,挽救并收留了“我”,却在后续相处中不断地依恋上“我”,并在某个时间点起,爱意变为恨意,又变为爱恨交织……

在翻译时,我常常想,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呢?他们的结局是注定的吗?诚然,或许恶意一直都在,但难道不是隐藏在凄美深处的愚蠢,才是毁掉他们的元凶吗?

“物悲”或者说“物哀”,或许是日本作品中永恒的旋律之一吧。

最后,我得多嘴一句:在感觉自己有压力或是精神疾病,且无法通过自我调解进行缓解时,可向外界求助,而心理医生就是一个好的去处。千万不能像作品里那样,一拖再拖,拖成悲剧啊!

  《杀死小说家》读后感(三):一个描述人们掉进“地洞”再也爬不出来了但“看似在地洞中生活的很幸福”的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发布书评,算是感慨一下心中的想说的吧,毕竟看完一本书后谁都会脑子发热嘛。言归正题, 这次我想就挑一本最近才读完的书斜线唐堂有纪的新作《杀死小说家》来聊一聊。

每个读者在读这本书前都被剧透了,因为这个标题实在是太直白了,但能给自己的作品起这样的名字的作者一定对自己的写的内容相当的有把握。故事开篇就就是一桩案件的现场,本作的天才人气小说家遥川悠真突然失踪,距离他失踪已经过去两天,几个警官正在遥川房间里搜寻着线索,房间异常的凌乱,所有家具都有严重的摔砸痕迹东倒八歪的散落在房间内,很难想象一个曾在银幕前光鲜亮丽、温文尔雅、干净整洁帅气的年轻男子的房间竟然会是如此一番惨状。而在其中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完好无损,仿佛是某人特意留下的线索一般,笔记本里只有一个名为《房间》的文档存在,其他的一切几乎被全部删除。究竟这篇名为《房间》的小说里面记载的什么,谁是它的作者,它为什么会在这里的。这一切构成了这个悬疑故事的开端。

“我一直认为,当看到仰慕之人失意潦倒时,抱着'求求你去死吧'的想法其实是源于敬爱,而想着'好死不如赖活着'则是出于执。正因为如此,我才希望遥川悠真死去。”

“倾尽一生才能完成的小说?只要一直鼓励他,就会有奇迹发生?”

“在憧憬的对象失去才华,慢慢坠入深渊,逐渐崩坏时,关于救赎这一行为的责任归属。”

真物和伪物。

当被圈养的女孩幕居梓怀抱着被自己作为活下去的源泉的小说,准备在列车站台上踏出跨越生死的一步时,被自己的神明在偶然间救下。二人之间形成了奇妙的关系,开始了与往日不同的生活。好景不长,渐渐的遥川悠真才能枯竭写不出小说,二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幕居梓为了拯救遥川,决定充当他的影子写手……

究竟是两人互相间的彼此救赎,还是彻底的毁灭。只要一直鼓励他,就会发生奇迹?只要能保持现状,就不会继续崩坏?

整本书看完时我的心情五味成杂,就像遥川悠真自己所说,“反正只要看到有人死去,人们就会哭吧。”只要故事是悲剧,人们都会喜欢吧。这样的话在我脑海中浮现。其实幕居梓对遥川悠真的感情是扭曲的,如同枫藤依附在一块墙壁上,而这块墙壁本身也摇摇欲坠。从开始的爱慕,到后来遥川失去才华后的恨意,再到最后被遥川的回光返照的自我欺骗的爱恨交织。遥川也经历的相同的变化,目睹能够完美复制自己所有的的优点的人甚至是升级版的自己替代掉了自己的角色,谁会内心毫无波澜呢?对她而言,最深爱的不是他的小说,而是遥川悠真。那个曾给予自己活下去的精神食粮的人,在自己面前,变的写不出小说时,自己是无法接受的。可她已经深深的陷了进去。

后面作者安排了守屋学长这个角色,我认为是想或多或少的表达矛盾这个概念,学长本身十分热爱小说,虽然天资并不是很聪颖但他还是坚持无时不刻的写小说,就像他的名字守屋和辛一样,文学部的房间内,成员来来去去,只有部长守屋一人一直坐在那里写小说。但就一个如此热爱的小说的人,在见到幕居梓后一见钟情,敏锐的察觉出幕居梓就是“遥川悠真”,他梦想努力成为小说家,但又却直接加速了一位小说家遥川悠真的毁灭。

所有的一切就像是一道螺旋,从开始就停不下来了。幕居梓不只一次哀叹要是现在能够像以前那样的话,大家都能互相砥砺生活。最后她也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在那天站台遇到遥川悠真时就已经结束了或者说注定了,因为再怎么样也无法改变了,就是无的意思了。

结局十分的精彩,短短几页便把剧情简明扼要地再次迂回波折使观众惊呼过瘾,也辉映了遥川悠真所说这类结局往往十分吸引读者。

总之这部小说绝对是题材新颖,虽说是悬疑推理,但认真看能够轻松的看出铺垫,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轻文学作品,最后想借用一下三秋缒老师的比喻“这是一个描述人们掉进'地洞'再也爬不出来了但'似乎在地洞里面也过得很幸福的人'的故事”。

  《杀死小说家》读后感(四):神明的断头台

  我一直认为,当看到仰慕之人失意潦倒时,抱着“求求你死去吧”的想法其实是源于敬爱,而想着“好死不如赖活着”则是出于执着。正因为如此,我才希望遥川悠真死去。

写在一切的一切之前

杂乱的书堆实在碍眼,终于下定决心整理一下,于是翻出了这本书,似乎是去年双十一冲动消费的结果。这么说来,我总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但我并不讨厌这样,堆砌起来的印刷制品能够带给我充实和满足感,偶然发现某本书是买过还没看的时候,还会收获额外的惊喜,就好像翻箱倒柜时掉出了自己儿时的玩具,那是一种奇妙的感受。

这篇随笔只是突发奇想,也终将成为我的胡言乱语。并没有什么助力,可能勉强有一些契机,或许是最近两年拾起了抛弃多时的阅读,想把多年的无言一吐为快,于是在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下定决心写点什么。

我并不擅长条理清晰地写作,但为了尽力让杂谈变得不那么杂,我会简单分一下版块,尽管在每个版块里说的不尽是这个版块的事。

Part 1:关于才能

正如后记中提到的那样,这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失去才能之后会变得怎样”的故事。事实上,有关才能的题材已经不再新鲜,至少我觉得是这样。

我不愿给才能下一个定义,因为这会限制我对它的想象,但在我看来,有一点可以确信:才能不是天分。天分可以成为才能的前提,但并不必然成为才能本身。我的意思是:有才能者未必有天分,有天分者也未必都培养出了才能。但现实似乎很残酷,往往是有天分者占据了才能席位的大多数,剩下一群天分欠佳者去抢占仅剩的的几个空位。更残酷的是,我们看到了这一切,然后默默排到了抢占空位的队伍里。

说回小说本身,我无法否定遥川悠真的才能,毕竟他本就天赋异禀,还几乎倾尽了所有的时间去写小说,可一旦兴趣变成了工作,乐趣变成了压力,崩坏也就随之而来。《湿夜》的失败终于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遥川倒下了。

小梓拉了遥川一把,《无题》一出,众人惊叹。可只有遥川自己知道,那个能写出《遥远海洋》的自己已经不复存在,聚光灯下的自己,只是戴着遥川面具的幕居梓。“影子写手”正渐渐取代着写手本身,小梓对此并不自知,只是反复告诉自己:我只是一个可耻的模仿者,写着卑劣的复制品。遥川的痛苦,很大程度来源于此,称自己为“老师”的小梓拥有了在自己之上的才能,却不承认此事,反而因为仰慕自己、为了拯救自己而不断写作,因而刺痛也就不断加剧。正如《冰菓》中里志感叹的那样:有能力者的不自觉是对无能力者的讽刺。

写到这里好像还没有回答开头的问题:有才能的人失去才能之后会变得怎样。究竟会怎样呢?我只能说,因人而异。至少在《杀死小说家》里,遥川逐渐堕落,即使有小梓的拯救,但似乎适得其反:他没有回头,而是继续走向了深渊。

Part 2:凡人&神明

遥川一直是幕居梓的神明,一直都是,从最初阴暗的壁橱到同样透不进光的衣帽间,从未改变。只是小梓并未发现,她的神明并不是现实的遥川悠真,而是只在她内心存在的遥川,一个热爱写作、从不妥协,有着拯救世人能力的小说家。反观客观世界的遥川,哪里是什么神明,不过一个同样食人间烟火的凡人而已,就连最后的自尽都要留一手后路,哪有这样的神明呢?

遥川只是小梓内心神明的现实物质载体,因此在小梓看来,遥川等于神明。于是在他崩坏的那些时刻,梓不能允许,她不能允许自己的神明倒下,尽管倒下的并非神明,只是一个一时失意的凡人。即便那样,梓也不能允许,因为神明如果倒下,自己的内心也会随之崩塌。

于是她想给他救赎,给神明救赎。可凡人终究只是凡人,何以拯救神明呢?在小梓接过笔的那一刻,在她以遥川悠真为名写作的那一刻,神明的载体就转移了,从遥川转移到了她自己身上,于是神明没有倒下。她以为自己拯救了遥川悠真,而事实却是:她自己成为了遥川悠真。

戏剧之处在于:信徒奉神明为偶像,神明却不认为自己是神明;信徒想拽神明一把,反而自己成为了神明。

Part 3:谁杀死了小说家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说遥川与梓的关系。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之间有爱吗?毫无疑问是有的,在我看来,遥川对梓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爱,类似父亲对女儿的关爱;梓对遥川,则更多一种仰慕,仰慕衍生出了爱。这种爱之中,还掺杂了类似恋情的男女之爱,因而他们之间的爱是难以形容的,然而,爱本身就是难以形容的。他们之间有恨吗?也是有的,遥川恨梓高过自己的才能,梓恨遥川自甘堕落,因而他们的行为既是相互救赎,也是相互杀戮。一方面,我不想你死去,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杀死你。很矛盾吧?可这种矛盾构成了他们的人生。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阳乃评价大老师、雪乃和团子的关系时,用的是“依赖共生”,我想,这词用在梓与遥川身上也再好不过。

那么,又是谁杀死了小说家?

我想,如果从结果上来看,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小说家确确实实死去了,那个名为遥川悠真的人,迎向飞驰而过的列车,然后永远地逝去。遥川悠真的影子,或许也不会再写小说了吧。唯一只剩下那个被奉为神明的遥川悠真,活在小梓的心里。

诸多因素促成了小说家的死,如果要将这一切归咎于谁,我觉得谁都有罪,但这一切的起因,终要追溯到小梓抱着遥川的书准备自杀的那个傍晚,他对她说:

“你这样很让人困扰啊。”

Part 4:无题

实在想不出恰当的标题,就用“无题”命名吧,其实我想说的差不多结束了,但我还想再聊一些,关于小说,关于生活。

我是昨天读完这本书的,今天开始动笔写这篇杂谈。其实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一点压抑,刚读完时尤为明显,因为在梓和遥川之间,救赎的尽头是毁灭,这不是我理想中的救赎。即便如此,我还是发掘到一些潜藏的美好,无论是被替换称维生素的安眠药,还是《房间》的最后一句:请不要杀死遥川悠真。这都他们彼此的爱,不掺杂别的情感,只有爱,至少我如此希望着。

我不喜欢在欣赏一部作品之前看它的评价,因为评分是很主观的东西,而且会影响自己的体验,好与不好,只有自己说了算。但往往我们会根据作品的口碑选择看或不看,但这究竟是我们选择作品,还是作品在选择我们?

好了,不胡闹了,如果满分有五星的话,我给这本小说打四星。小说分类是推理和悬疑,可我读完之后都没有发现什么推理因素,唯一的悬疑也让小说背后的推荐语暴露了,即便如此,小说读起来却并不枯燥,它有比较到位的人物心理变化和合理的剧情推进,封面插画也切合意境。我买书时并没有过高期待,现在看来,这本书超出了我的预期。

很巧的是,我曾经也想成为一名小说家,那是小学时候的事情了。时间有些久远,只记得我当时慷慨激昂地在班里说道:“我想当小说家!”看过一些青少年读本,就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想想,实在有些可笑。但我的确实实在在去行动了的,也曾经尝试着去写过一些畅销连载小说的续集,这么说来,我也算个退役的“同人文”写手?

理想终究要败给现实,这么说有点不恰当,其实我只是自己放弃了一个课余乐趣而已,那哪里是什么理想,能轻易放弃的东西如果可以称之为理想,那理想也太过廉价。总之,现实就是:我不再写小说,也不再想成为小说家。

那之后我投身于繁重的课业,准备着升学与考试,很少再看书,但写东西的习惯还残存着,不过都不成体系、胡言乱语,就像这篇一样。最近两年又开始阅读,希望可以保持下去,只是写小说的愿望也许不会再有了。

可能,那个小时候的小说家也被我杀死了吧。

(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杀死小说家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