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30 03:3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读后感100字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是一本由钟文音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精选点评:

  ●艺术

  ●不记得当时为什么要看这本。貌似是很喜欢高更画中那个头上戴朵花的女人。。。。

  ●倒不如再看一遍<月亮与六便士>

  ●重复的内容,少许亮点

  ●风景因名人八卦更精彩

  ●就是喜欢这样的文化之旅。作为想写旅行札记的我,此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再次被文化艺术熏陶了~谢谢咏的推荐~

  ●喜欢这座快被淹没的小岛

  ●从伊能静博客中认识的作家,此乃我读的第一本书。

  ●反而喜欢里面作者的几封信。

  ●不喜欢作者的做作和无意间流露出的台湾岛民的自大。但是书的内容着实吸引人。(高更生平的那部分。)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读后感(一):旅行与感情--高更最后的大溪地

  高更死在大溪地,他的画也在那里得到升华。

  钟文音说,她去大溪地寻找高更的痕迹。然后留下这本散文。

  查阅了钟文音的资料,女,三十七岁,自由作家,台湾多项文学大奖的获得者。自称“得奖无数,旅行无数,闲晃无所事事。右手写字,左手画画,眼睛拍照。文学是一生志业,绘画是私密后花园,摄影是偶然的邂逅……”

  事实上,除了大量图片外,该书内容与高更关系不大,主要是作者自己的一段情史。

  读游记读出作者强烈的情感轨迹,对男作家是意外,对女作家是意料中事。我的观点在本书中再次得到验证。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读后感(二):大溪地让人神往

  在讲完宗教的历史课后看高更的大溪地,读到大溪地的人们生活俭朴、物质简约,莫非是由于佛祖所谓“色即是空,空既是色”,欲望自然也自然没有七苦中的“求不得”,而爱,也许如高更所言到处都是,这般说来,极像是西方的极乐世界。

  可高更还是在那郁郁而终地死去,那的生活貌似物质简朴,可高更还是穷苦潦倒,生活窘迫。书中说,高更是想回归纯朴,后来提到,他晚年心心念念的是家乡。这番求来求去可偏偏求不到,看样子,高更也许没能涅磐。。。来世他可还会再续大溪地情缘呢?

  书还是很好看,特别是大溪地风光描写,虽然不是特别多,但让人神往,仿佛瑟瑟冬日有一股夏天的味道~我喜欢海水沙滩~大溪地人的生活也少去了城市拥挤嘈杂,怎么不会让人神往呢?

  但,忽然想到,高更到了大溪地之后,遗憾地觉得自己来往了,他想去的应该是还是一片野蛮荒芜的大溪地,还非已被白人统治了几十年的大溪地,他觉得一些东西没有了,原始消失了些。。。

  话说回来,书还是有可读性,大量的画作照片,大溪地美妙风光和我以前所不曾熟悉的高更生平,只是,作者有些矫情的那些信虽然有些许启发,但还是觉得太矫情了~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读后感(三):高更,最后的大溪地

  偷得一日闲,又看了一遍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一个风尘仆仆的女子跑到大溪地独自旅行,途中不断与友人,与高更,与孤独灵魂对话,一场相遇只需要海边一支烟,一瓶酒,一场欢笑,一个故事。高更有大溪地,杜拉斯有西贡,三毛有撒哈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之地。人在旷野,而灵魂被安静的安置在别处,心之所向。终有一天,灵魂与躯体在某处会合。

  曾经最想要的生活状态是把一生当作一次环球旅行,一个城市一段时间,一段回忆,然后又走向另一个陌生,不归的旅人。半年前来深,绝对是过客的心态,总觉得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就会离开,没想到游荡了半年了,离开的那天可以预见,却不是近在眼前。 在香港的时候,爱读马家辉,《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日月》、《江湖有事》、《死在这里也不错》、《明暗》,仿佛跟着一个走向明媚的忧郁里,又走向温暖的现实中。安静读书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曾经读余秋雨读散文的高中时代,嘿,每天晚上以最快的速度飚车回家,在台灯下, 让思想做一次短途的旅行。

  人生最终要回归到最平淡,最真实的幸福中去,尽管幸福未必等于快乐。不管远行多久,终要回到最初的地方。

  为了让灵魂前进,所有的一切都该让路-惠特曼。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读后感(四):生命的热情何在

  杜拉斯苍老了却依然美丽的容颜在缭绕的回忆烟雾后面说:我有西贡;三毛跋涉万水千山之后梦境中依然有一片风沙苍茫,她有撒哈拉;高更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心甘情愿将自己放逐于蛮荒之岛,他说自己属于大溪地……

  我说……

  我说,我有什么?

  据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前世的故乡。所谓原乡。毛姆在以高更为原型的《月亮与六便士》中,对这种原乡情结有过精彩的描述:“我相信有些人诞生在某个地方可以说是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故乡。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过客……而他到了另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儿正是自己地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

  所以值得寻找之前身心仓惶,寻找之中千辛万苦,寻找之后欣喜若狂。

  我只是想知道,除了餐风宿露颠沛流离,有没有其它的形式可求通往生命内核的热情,那个既虚渺又实在,既轻飘又沉重的——原乡?

  或者,生命的真相,唯有经由坎坷历练之后,才能朝我们徐徐展开?

  生活在别处。

  这句话,米兰·昆德拉说过,这句话很多人说过。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说,这一句话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逃离。名正言顺且理直气壮。

  高更当年舍弃巴黎上层社会的生活,抛妻弃子只身前往大溪地时,他的脑海中,有没有过关于生活在别处的类似想法?到了他魂牵梦萦的蛮荒之岛,行走于金色阳光海滩时,他是不是确证了生活的存在,确证了灵魂与躯体的紧密结合?

  不得而知。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高更用停留在大溪地的十年时间,使我们的眼睛在今天仍被他的画作所刺痛。肆无忌惮的整片的色彩运用,鲜艳明亮的基调,简单而恣意得笔触,呼之欲出的原住民健美的身躯和野气纯朴的精神状态……天赋的灵感与技巧被运用到了极致,是大溪地唤醒了高更艺术生命最深处的激情,那些流光溢彩的杰作在画家手下一一诞生。

  生活在别处。在别处的生活成就了高更。逃离成就了高更、

  但是我不能够因此而下结论。我不能够承诺逃离和到达必然带来生命热情的觉醒。我也不能够断定,生命必然于彼处才能发光,才有大欢喜与大飞扬。

  我不能够。

  写到这里,也许该来解释一下,究竟何为生命的热情。可能将有无数种解释。我最认可的说法源于惠特曼:“为了让灵魂前进,所有的一切都该让路。”(《草叶集》)所谓生命的热情,便是与生俱来却深藏于内不易觉察的灵魂前进的力量,这力量由燃烧的生命内核提供,炽热而永无止境。还有一点必须说明,这生命的热情存活于每个人心中,抑或说,沉睡于每个人心底。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心智的开启,它会慢慢苏醒,青春的叛逆与流浪的渴望都不过是这热情苏醒到某一程度的表现。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有的烦躁不安、厌倦陈规追求新鲜刺激的心理体验,正是你的灵魂与日益扩大的视野范围起了应和的结果——这世界无限宽广,有无数你所不知的存在于远方,你要去找寻,因为灵魂无时无刻不在呼唤与它契合相知的风景。是的,那所谓来自远方的召唤,其实是你内心深处的渴望在地平线以外的投射。渴望改变,渴望容纳与被容纳,渴望寻找与历练,渴望有更多更好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生命。我们行走,因为心灵说必须。

  青春的热情能够持续多久?生命的热情永远都在,在内心深处等待释放。而当青春的躁动平息,不同的生命个体开始呈现出了不同的光泽,最终导向生命质量的轻重有别。是燃烧还是冷却,是伟大还是平庸?面对逐渐扩大的世界的复杂性,灵魂前进的路途不仅指向不明而且阻力重重。停止,还是前进?分界线终于清晰可见,有一些灵魂也因此得以在黯淡的背景下高高升起熠熠闪光——那些终生将生命燃烧将热情迸发的人,那些永不停止前进的灵魂。

  而这样的力量,原本每个人都应该有。大多数人不知不觉掩埋了它们,还有小部分人学不会舍得自己已有的一切而忍痛扼杀了它们。所谓的创造力丧失,所谓的麻木,都是由此而来。只有极少数的,那些伟大的星辰——套用一句经典的流行语——他们将热情进行到底。用不同的形式。甚至不惜将自己燃烧殆尽。

  说回高更。高更无意中见到大溪地,他明白,这就是自己的天堂。于是毅然决然斩断故国一切羁绊,生命最后的八年,交付给这个原始岛屿。因为只有这个地方,能使画家将自己的才华挥洒得淋漓尽致,只有这个地方能让他的灵魂燃放最耀眼的光芒。让灵魂前进,没有什么可以阻拦。

  在大溪地的岁月,除了画作之外,高更还留下了一本笔记。这本笔记整理出版,题名为《生命的热情何在》,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蛮荒,是生命的乐园。

  这是高更对生命之热情的理解:蛮荒=乐园。他自认为必得在蛮荒之地,在文明束缚到达不了的地方,生命的才情与激情才能迸发。而他到达大溪地之后,也仍是在岛与岛之间不断地辗转,一心想寻找一个文明痕迹最少、原始气息最浓的岛屿,来做最后的栖身之地。这是画家的遗传个性、气质与生长经历所决定的,他的生命,必然要在蛮荒之地才能燃烧;而可以激发灵魂激情的地方,于他而言就是乐园。他只是找到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只是这本书的叙述明亮而宁静犹如置身事外,令人生疑:八年时光,高更是否已经真正融入了这片土地?他不停地辗转找寻,结果是否如他所愿,找到了真正的原乡?高更死之前深深思念着自己的故园,他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了吗?如果时光倒流,他是否还会作出相同的选择?

  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我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定通往对本文文题的解答:生命的热情,究竟何在呢?

  我在一个安静的夜里突然想起了狄金森。

  铺一片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

  和一只蜜蜂

  ——还有幻想。

  能为自己铺设一片草原的人,需要心灵恒久的坚忍和辽阔的自由,还有,出人的清醒与宁静。

  这位终生闭阖自己的女诗人,足不逾户,可是她的心灵之宽广足以与天地山河相应和。有谁说海上的第一波骇浪,没有冲击她的心房?有谁说春日第一线明媚,不曾投射她的额角?远方的飓风一样吹散她院中的阴云。闭阖是为了另一种自由。闭阖是为了选择生命热情迸发的另一种方式。所以“从人口众多的国度选中了一个”,她就可以“从此闭上心瓣,像一块石头”。

  原来如此。生活可以在此处。

  只要,心灵在别处。

  只要,心灵始终在行走与成长。生命的热情都在于穷毕一生的心灵寻找中,高更的找寻贯穿了他的大溪地之旅甚至他的一生,他躁动、激扬,终需通过流浪来确证自身的不曾堕入平庸;狄金森的天穹却冰冷并向内弯曲,最终,她也在以自身心灵为圆心的一个封闭的圆圈中完成了自己的追寻。夏天的暴烈抑或冬季的酷寒,一样成就伟大的生命历程。

  我最终发现那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甚至连是否有答案都已经不重要。是否融入不重要,是否找寻到了也不重要。因为最重要的,是整一个的过程。意义已经在过程中全部凸现,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生命的热情也是一个过程。永不休止的过程。高更与狄金森,他们只是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寻找的途径和方式。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与世界平衡的方式,而寻找的时间长度,是一生。

  我们生命的热情,并不在于某个地理或文化的远方,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延续甚至迸发这一份热情,唯有依靠灵魂的漂泊与流浪,依靠不停的追问与完善。没有心灵到达不了的远方。哪怕在最平庸的日子里,无论现在将来,放逐自己,天涯海角。那些不断向你涌来的新的发现与新的渴望,终会使你的生命自燃,光彩灼灼。

  回视高更一生,否议众多,但无可非议的是,这是一颗伟大的灵魂。能够为自己实现梦想选择心灵的栖息点并义无反顾投身而去,勇敢、决绝地抗拒平庸,哪怕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当我们认识不到自身灵魂的需要,或者因为懦弱而不敢正视,或者,生命的召唤已被庸碌与琐碎淹没时,高更提供的,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其实我们可以过得更好。

  只要有舍得的勇气。只要选择属于自己的方式。只要不放弃前进。

  因为生命的热情,就在心灵的探寻旅程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高更最后的大溪地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