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绝对底线》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29 03:49: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绝对底线》观后感100字

  《绝对底线》是一部由何涛执导,郭达 / 郭涛 / 袁晶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对底线》观后感(一):悬疑只是噱头和假象,展示真相的勇气你有吗?

  看完这个片子的第一感觉就是:总算有一部国产小制作电影争了一点气,能跟我留在电脑里的其他西片比肩了。

  突然想起狙击电话亭,觉得毛病和特色都比较相似。

  不想多说,只希望大家都看看吧。

  《绝对底线》观后感(二):靠电影是拯救不了国人的道德底线的,还是别再自欺欺人了。

  以为是部悬疑片,结果却是伦理片。以为是部喜剧片,结果却是正剧片。不伦不类的烂片一个。

  看看《夺命金》的港版结局,再看看《绝对底线》的结局,哪个是实话实说,哪个是自欺欺人,一目了然。

  最适合看本片的是大学里那些抄袭论文的教授们和那些贪官污吏们,说还是不说,应该是他们的问题。老百姓嘛,抄也抄不了,贪也贪不了,有什么好说的。

  如果你是片中郭达饰演的那位剽窃作家,已经骑虎难下,你会把自己揭出来吗?要么不剽,既然剽了,不逼到杠打死也不认,还是少在电影里玩反思玩自赎吧。靠电影是拯救不了国人的道德底线的,还是别再自欺欺人,愚弄老百姓了吧。要想提高道德水平,唯一的办法是加强吏治,造福于民,把一切都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吏治好了,道德底线自然就提高了。

  《绝对底线》观后感(三):敢于正视道德底线问题是一种进步!

  《绝对底线》一部低成本低投入、缺少明星演员参演的类似悬疑推理电影,其实悬疑推理只是似是而非,本片并未纠结于案情本身,主要是通过一个绑架案牵涉出了涉及道德底线的一个问题,说还是不说,既是片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是对片外观众的一种拷问。

  当下,学术剽窃、科研糊弄等极不正常的现象在中国大行其事,而置身其中的人比身外的人更心安理得,反映了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本片从一个极小的事件出发,只是引起更多人的思考而已。

  如果你还有良知的话,如果你还有道德的话,如果你还有原则的话,就应该不触及绝对的底线!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郭达毕竟影评摸爬滚打多年,演技确实不错,也比较适合这种角色。郭涛,也中规中矩。作为比较资深的演员,刘莉莉确实在本片演的不咋地,或许本就只是糊弄的态度,这是不是触及了作为演员的道德底线?

  《绝对底线》观后感(四):看完精神错乱了

  首先不绕弯子,谈谈我对影片的理解,我觉得导演最后的落笔点还是指林教授剽窃小说,突破了道德的底线,跟屠夫的这段经历之后,自己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备受折磨,于是选择了有限度的坦白来释放内心压力。

  但精神错乱在哪里呢?如果这个片子的宗旨是反对学术剽窃,那屠夫这一段整这么长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整得神神秘秘的,看起来很悬乎,其实幼稚弱智到蛋疼的推理,其中涉及到什么“底线”问题了吗?屠夫很耿直,要为自己证清白?故事里的张木匠为了保护自家姑娘不被恶霸村主任逼婚,宁可杀了“黄世仁”也要维护自己的人生底线?中国的编剧啊,你啥时候才能把故事给讲圆了呢

  最后谈谈演员表演,郭达以前只看过他一部片子,很久以前跟蔡明合作的《捣蛋部队》,那部片子纯属一种小品合集的形式,但在这个片子里他表现很出彩,把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剽窃别人作品一夜成名之后那种小得意,同时又不脱固有的谨小慎微,平庸无能懦弱表现的惟妙惟肖,A-。说明他虽然这么多年在蔡明的阴影下被万人唾弃,但毕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其他人表现中规中矩,B+。评价3分就全给这些演员了。

  《绝对底线》观后感(五):《绝对底线》:并不荒诞的闹剧

  一位草根屠夫被人陷害成为最大杀人嫌疑犯,仓皇逃跑的路途当中偶遇一部推理小说,为了洗清自己的罪名并找出真正的杀人犯,屠夫找到推理小说的作者,要求帮其分析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长期自我谴责的状态之下,盗用死去学生原稿完成自己功成名就的学校教授兼小说作者,以被半绑架的情境当中,为屠夫分析案情的同时也交代出自己的抄袭罪状。

  影片在哭笑不得和狼狈不堪的滑稽表演之下,用两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深层次讽刺当今社会中的种种怪现象。专横跋扈的村干部、外乡打工的小保姆、思维严谨的学校教授和欺世盗名的副教授。从小人物到大人物,从草根阶层到高级知识分子,当大家在面对名利之争和是非曲直的时候,再也不遮遮掩掩躲躲闪闪。就算世人皆知的最简单人间大道“偷与盗”的含义,也会被瞬间的利欲熏心所蒙蔽并拖累,而上下求索不得其解。

  观看此片之前没有任何期待,由于对时下圈中人太多“不务正业”之风深恶痛觉,还有点点的抵触心理。当看到郭达得心应手的演绎和具有深层次社会阴暗面的揭露桥段时,大大的改观了先入为主的看法。尽管此片类似密室样的小推理和类似小品样的小搞笑,但都不能掩盖影片要表达的真正的中心思想。“突破底线以我为戒”,什么是底线?该不该突破底线?突破之后会伤害到谁?这些一连串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时长思考并立即纠正的。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继续追求发展下去的基本标准。

  《绝对底线》观后感(六):请善待小成本电影

  平心而论,影片无论是在创意还是演员都显得诚意十足,电影桥段、内容编排也别出心裁,并且还融合了多种不同类型片然后创造出犯罪惊悚喜剧的全新风格。

  当下国内电影市场,小成本电影正在临着残酷的院线潜规则,无法在院线获得更多的空间,这就造成了类似于《绝对底线》这样的小成本电影,即使有人想看,也可能买不到票的境况,长此以往整个电影市场都将变得单一,无法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中国电影如今已然冲过130亿大关,但绝大多数都是大片操控着这个电影市场的票房分成,使得一部分小成本电影难以获得良性的发展空间,即便是《失恋三十三天》这样的票房黑马,两三年也不见一部,这其实是一个不健康的电影市场,中低成本电影则面临着严酷的市场环境,影院首先要排的是大片,这样就使得中低成本的拍片空间被压缩,

  维护小成本电影,实际上是要为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做准备,一个健康长效的电影市场,不应是张艺谋、冯小刚、姜文这样一家独大,而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成为冯小刚,张艺谋,姜文,为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储蓄后备力量,中国的电影导演目前奇缺,让新人导演一下子就成为冯小刚是不现实的,但经过足够的培养,至少一个新人导演可能就会是下一个冯小刚或者姜文,机会很重要,《绝对底线》的导演何涛即是这样一名首次执导的导演,无论是电影环境还是院线排片都将有可能影响新人导演的发展,如果由于关注度不够等各方面的原因葬送了有才华的导演,这对整个中国的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弊大于利。

  《绝对底线》观后感(七):旧题新说

  电影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两件事,含糊其辞将他们联系到一起。个人不太喜欢这种讲不清道不明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属于谁说谁有理,争到最后其实也毫无意义。本来想给最差评,看完后十分钟,觉得可以稍微打高一点。

  整体架构更像是室内情景剧,无聊的剧情,惨白的对话充斥整片,更像是在搪塞,填满,力图使这部本身就很空洞的电影显得丰满一些,但是收效甚微,只会更让观众厌恶,无数毫无关联的对白,拖沓时间的磨蹭动作,使得本来就不明显的贯穿全片“线”越发隐形,属于典型的出力无功。没头没尾的绑架,没头没尾的安全抽身,最后十几分钟,阐述了一个现在普遍挠头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我也在想,现实很多的问题复杂难以整理,导演为何大费周折的将一个无法说清楚,甚至不知从何讲起的问题扔在电影结局。而导演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随即扔给了观众,想给观影者造成无法从影片中抽身的感受而久久沉思。不过这明显低估了观影群众的欣赏能力,我想,一个缺乏内容,空洞的堪比肥皂剧的电影,在消磨了90分钟的观影者的意志后,更多人想快速离席(性子急的索性早就抽身了),没有更多的闲余时间去思考隐藏于浮华演技下深层次的东西。

  对于这种想说,说不清,说了,又道不明的的东西,还是不要说了,这种电影更是不要拍了,没有实际的作用,最多引来口水罢了。

  《绝对底线》观后感(八):片已破烂 何谈底线?

  没在龙年春晚舞台上现身的郭达选择大银幕的方式与大家见面,尽管电影主题还是坚持真善美的小品套路,但是没有哪个人愿意看一部几无看点的长片去思考关于做人底线的问题。我的观点是,永远不要指望一个小品演员会在大银幕上带来新鲜感。

  影片在前期宣传上满满都是密室绑架悬疑范,从郭达双手被绑惊恐万状的表情中,让人误以为擅长搞笑的郭大叔将在大银幕上实现转型。然而真实剧情相当乏味,一个处于杀人嫌疑中的乡下屠夫绑架了大学副教授林教授,过程谈不上惊险也谈不上悬疑,郭大叔还满是站在春晚舞台上表现小品一般的表现方式。在与绑架者屠夫的较量中就差现场观众给他大声鼓掌叫好了,不过这种普通桥段包袱有限,拿到春晚上都会被毙掉。或许郭大叔本来也对这种题材的影片不屑一顾,只是在成名之后容易变得肤浅进而身不由己、毫不脸红的参与到垃圾节目的制作中。

  郭大叔看中的应该是故事的主题,由他饰演的林教授颇有些批判性,本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大学副教授,在即将退休之际因为发表一部小说的成功而大器晚成。有了年轻时尚的女朋友、有了围堵到校园里采访记者的风光。然而冲突点在于那部名为《动机》的推理小说其实是他一个不幸死亡的学生的作品,影片借用屠夫绑架林教授试图让其帮助推理另一起凶杀案来揭示这个内幕,屠夫绑架并不是最大剧情冲突,而是林教授内心里对是否公布这个秘密?能不能放弃因为小说发表而拥有的名利?此即为做人的底线。影片的结尾也是开放性,可以给人更多思考。

  主题是好的,可惜的是影片质量不佳,这样一个主题没有强大的剧情来依托 很难让人有兴趣去思考,甚至能不能坚持看完影片都是很大的问题。

  《绝对底线》观后感(九):《绝对底线》:走出“密室”的推理电影

  一开始听说郭达演了一部小成本推理电影,而且还不是喜剧,真是吓了一跳,心想这剧本得特别成什么样儿才能让他接下这个活儿啊?!但是当《绝对底线》摆在眼前的时候,才终于明白这位小品悍将的良苦用心。在如今华语电影市场被功夫、枪战、喜剧与都市爱情全部占领的今天,能出一部靠悬念丛生、精妙铺梗取胜的推理悬疑电影,简直难如登天!

  《绝对底线》的故事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无非是讲一位推理作家兼大学教授,被一个屠夫绑架的故事,这场绑架案后面隐藏的真相让人瞠目结舌。在中国,像我这样的推理迷还有一大帮,这就是为什么《名侦探柯南》和《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能红到发紫的原因,所以我就奇怪为什么《绝对底线》这样旗帜鲜明的类型片就出得那么少呢?我就不信已经没人看了。要不然怎么英剧《神探夏洛克》就这么受欢迎呢?除了腐之外,难道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高智商情节都不是“干粮”么?

  所以说,估且不管《绝对底线》的故事好坏,影片质量如何,单凭那颗“本格推理”的心就有够份量了,想看拳脚功夫和失恋情怀的可以绕道了,这是动脑筋拼智力斗逻辑的时刻,在“爆米花电影”里加一勺真正给力的麻辣酱,让你知道什么叫悬念、什么叫推理,什么叫“逆转”和“出人意料”,这就够了。另外,影片的黑色幽默气质也很浓厚,知识分子与文盲之间的对决还是很有嚼头的,看过《你丫闭嘴》么?那部法国喜剧里是大鼻子德帕迪约VS“杀手莱昂”让•雷诺,这部却是屠夫VS教授,只不过你看的时候不一定笑得出来,因为所有引人发笑的地方你都得脑子转几个弯才能体会出来。

  总而言之,有《绝对底线》这样严格意义上的“密室推理”电影能推开华语电影类型中那道几乎一直封闭着的门,见了天日,也算是喜事一桩。至于片中的诡计用得够不够劲道,情节是否能把观众忽悠住,已经成为这部电影的重点打造项目,与见血见刀枪的大片不是一条道上的,所以观看时只要带一个脑子和一双眼睛就可以了。也甭指望郭达能耍宝逗你大笑,他浑身上下大概唯一能逗你笑的就是被绑时的那一脸“受男式”的窝囊与惊恐。

  所以,要想测智力练逻辑,请找《绝对底线》来挑刺!

  《绝对底线》观后感(十):在不可言说的地方 文/王珉

  在不可言说的地方 文/王珉

  起初,传闻郭达在新片《绝对底线》中担任侦探小说作家的角色,我诧异万分。那位一直和蔡明在春晚联袂卖萌的光脑门大叔,此次竟然要挑战悬疑惊悚,而且还是推理电影,不禁勾起了我的强烈看片欲。期待许久之后,终于在凛冽的冬日看完,宛如喝了一碗美味的酸辣汤——通过推理小说家兼大学副教授林天白(郭达饰)和屠夫(郭涛饰)之间的碰撞,拷问出人生的道德底线,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精彩的密室推理电影。虽然郭达大叔笑点十足,但类似鬼片的惊悚桥段还是让我虚惊一场,味道绝对正点,后劲足以驱散严寒。

  影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推理小说家在一次酒后回家时遭到绑架,绑匪是一名粗鲁的屠夫。屠夫提出的要求并非钱财,而是要他帮助推断出一起可能与之牵连的杀人案元凶。在刀尖的逼迫下,小说家却道出他成名的真实秘密。原来,这部成名小说不是他本人所写,而是所带学生的遗作。可他做梦也没想到,因为这部成名小说,使自己成为屠夫手中的肉票。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屠夫的绑架目的是帮助推理破案。

  情绪,是整部影片叙事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小说家帮助屠夫分析、推理杀人案的可能性元凶,使得案情峰回路转。在开场时带出几位主角,包括小说家,同事,以及同事家的小保姆。而小说家在课堂上,整天和学生讲述道德伦理,表现出道貌岸然的姿态,也为后面揭露真相、探析人性的阴暗面埋下了伏笔。他因为剽窃学生作品而寝食难安,陷入了哈姆雷特式的困境,终日在反复煎熬中拷问自己:“说,或者不说?我有做人的最低底线,但身为一名教师的最低底线,我够格吗?”毕竟,想做到视金钱、名利为粪土并非易事,即使常人在面临此类问题时,也往往会有情绪上的波动,使得这样一个小人物折射出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万般滋味。

  《绝对底线》是电视剧导演何涛,跨界担任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品。叙事手法相对平实,却也不乏幽默之处,特别是著名小品演员郭达的倾情演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剧情。配合上夸张的音效、闪白、跳帧等无厘头画面,增添了影片的惊悚程度。其实,案件的真相是荒谬的、混乱的、随机的,匪夷所思而令人不安的,这也正是不可言说的人性弱点。

  (影评原创,未经作者允许,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一经发现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绝对底线》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