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七缀集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29 03:26: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七缀集读后感锦集

  《七缀集》是一本由钱锺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缀集》精选点评:

  ●钱钟书必须膜一膜! 旁征博引,叹为观止。别人玩几句引用给自己拉大旗也许被批为掉书袋,钱钟书的掉书袋则让人毫无脾气,这简直是浩浩荡荡的引文军队……不过倒是有一种知识考古学的意味。 南宗画是画正宗,南宗诗却非诗正宗。 “富于包孕的时刻”,叙事画中有,古代章回小说有,当代连载网文中也应该有。——可试试“古今断章法研究”。 古人不曾意识到“通感”,大概是没有对于感官的功能进行截然分割?都是赖以生存的隐喻。 林纾的翻译加工或删改,翻得好,翻得坏,有趣。 诗可以怨,“蚌病成珠”古今中外一箩筐,透露出钱钟书其实特别在意共同点。 《人生颂》引出翻译比较、外交趣闻、历史感慨。 最后一篇点出历史叙事、宗教叙事、小说叙事的相通之处,《元史学》? 整体看下来,还是不认可这种写作方式,而且从逻辑上讲归纳不必然推出真。

  ●还是看他这种文章舒服。

  ●私以为读钱氏几卷大作,这是最好的入门。一来写的系统,旁征博引的同时总是会时时记得绕回主题上,思路井然有序,有利于培养读者对钱老的崇拜之情。二来内容平易近人,不像管锥编开始就来个谁也弄不懂的周易,七缀集里讲画,讲翻译,讲小说的变形,大家都懂一点,顺着钱老的思路走,颇能发现他开阔独到的一面。

  ●文学研究的典范

  ●文章很有意思,读起来也很过瘾。(11年10月重印版)不过,一、据另一考证,《人生颂》似乎不是汉译第一首英诗;二、钱氏融会贯通的能力太强,卖弄和表演的欲望更炽;三、述多论少,复制粘贴得太多,或许这就是钱氏不享“思想家”名号的原因之一;四、他的翻译观是糟粕,影响又广,害人不浅。

  ●正好前两天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可与林纾的翻译一篇相生发。读了那篇朗费罗,愈发对翻译不解起来。本雅明写到最后极度的理想主义,他所谓的理想译本读起来牛逼得一塌糊涂可操作性我不敢恭维。“愈好的文本可译性愈强。”靠谱吗? 有待商榷。“一个圆的切线只在一点上同圆轻轻接触,由此便按照其既定方向向前无限 延伸。同样,译作只是在意味这个无限小的点上轻轻地触及原作,随即便在语言之流的自由王国中,按照忠实性的法则开始自己的行程。”很棒的想法 天下之大,能做到的有几人?然后我也能很鄙俗的说一句我看历史就是喜欢看段子吗(

  ●2008-10-18 bought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

  ●主要是一些比较文学论文。跨学科(文学与美术,《中国诗与中国画》,《读〈拉奥孔〉》),平行研究(《读〈拉奥孔〉》《通感》《诗可以怨》《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都旁征博引了中外诗歌、故事、小说及文学批评),媒介学(《林纾的翻译》《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令人佩服惭愧。

  ●“扔掉杨乃乔,拜读默存兄。2013.12.31夜”。回首一瞥这永劫轮回的日期与自我宿命的记忆,心中滋味甚多。有些人拉出尼采来批评钱先生求同的贫视,我看大可不必。趣味不同,你没有你的勾连东西贯通古今的野心,我尊重你,得不到你偏见的纠正,我也只有冷笑笑,毕竟人的追求各异,有的人喜欢读书,有的人喜欢讲一口流利的网络俗语,抱着封建道德的大旗骗人骗己,你不需要我救,我和鲁迅再世也救不了你。回头扯读书,默存先生此书短白而涵量依旧四溢。尔谦兄所言的眼“毒”,恰指钱先生可也。不论是对歌德作为彩虹岛的辨析,还是早早就有后现代的敏锐,亦或惊绝天人的贯通人文社科古今中外,乃至神乎其神地(我偶然也发现了其中一些小问题,可那又算什么拿得出台面的东西呢?)乘风破浪,疯狂读书而不失自我犀利,而今比文皆竖子,我的同情中断了

  《七缀集》读后感(一):真的不想先给评价,因为没看透……

  RT~

  看起来不舒爽,当然主要原因是自己太脑残,语文造诣太浅=。=

  不过对他的《中国诗与中国画》里那段关于新旧风气的论述还是比较赞同的。

  继续研读去。。。。

  好想看那本《人·兽·鬼》

  《七缀集》读后感(二):扣腹而鸣"空 空 空"

  因为琴南先生的翻译,关联到了这部集子,看时只挑脾胃中和的章节读,而且是粗翻,即使是杂文,对于腹中空空的某虫,很多经典都觉得眼生的慌,好在先生体谅,文章不隔人,留给某文盲一点绞毛巾的时间(汗湿透了).

  特爱诗与画的那章,比较那对贼哥俩的寓言章节,也很有趣.

  《七缀集》读后感(三):一个门外汉打酱油阅读路过

  这种书……我之所以会刊……

  纯粹为了了解“卧槽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这个年头伪大叔多,伪大师更多,

  有的连大湿都混不上,

  却沽名钓誉,

  更可悲可耻的是后面还有一群捧哏的和一群真认为其很牛叉的。

  什么叫真牛叉,钱钟书才叫真牛叉。

  《围城》对他而言,不过游戏之作。

  《七缀集》读后感(四):大珠小珠落玉盘,珠江帝景超级大盘

  通感被解释为感觉挪移,比如看到悦耳,听到美色,超级女声一群男的,好男儿一窝女的。通感在古时候被广泛运用于优美的诗歌,被誉为文采,通感在现在泛滥于无孔不入的广告词,并被称之为创意。

  无论文采还是创意,通感重要的是要巧妙,赋予人们自然的联想力。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声波被可视化,类似钢琴要弹出“珠子般的音调”,唱歌有“颗粒感”。西大望路“珠江帝景超级大盘”原来出处于此,建筑规模的物理状态可感觉化,达到“信任来自于实力”的推广意念,隐含的意识是说“钱多就是NB”。

  通感就是好啊。

  《七缀集》读后感(五):莫见其涯

  读钱鍾书是种很奇特的体验。一来,就像余英时所说的,他很受晚清遗老(如陈衍陈石遗)的影响,走了博雅考订的考据癖的路子,黄河流到哪儿他不很关心,偏要追溯到星宿海去。二来,人之才质,万变不同,钱的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和颠沛造次必于读书的书痴个性,让他的脑袋好像一个地涵海负的须弥山,遇事睹物,应景即情,不自觉就逗了出来,非谓露才扬己,是势使之然也。以此苛评“散钱无串”,是不足以与论也(其实他在《读〈拉奥孔〉》开头一节已经有所声明了)。三来,钱的文学天赋甚高,兼具“词气豪放、思力深刻、议论畅快、比喻络绎”(页16)这四个前缀,不特施之散文小说,就连一向紧张枯淡的学术论文也有此风味了,能以瑰伟跌宕的比喻句推进论文论证而不至于肤浅潦倒的,现当代学者中我实在想不出第二个例子(而且时常还有高级黑的吐槽,比如谈林妤一篇)。面对这样百年一见的渊博有趣的头脑,就像登览飞流直下的悬河瀑布,且自抱着欢喜不尽的态度悦读即可,何必指摘这溅珠落玉的声音吵到你脆弱的耳朵了呢。(另,页118“语气下像”应为“语气不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七缀集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