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流浪金三角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3 03:02: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流浪金三角读后感100字

  《流浪金三角》是一本由邓贤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5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金三角》精选点评:

  ●湄公河行动中涉及的毒品王国背后的历史文化、金三角民众社会心理大概讲清楚了。地球是圆的,人也是圆的,这是幸福与正义的辩题。

  ●看得我 心脏几度溜达到嗓子眼……

  ●真是一首悲伤的歌啊,想知道那些被迫流落出去的同胞,还快乐吗

  ●。。很多年前看的。。

  ●往日最大的毒品输出基地

  ●其实我真的只想给3颗星星,具体吐槽还看书评

  ●前年去泰北旅行,过美斯乐而未入,只依稀记得有个所谓的中国难民村。今年在上海机场看到这本书,立刻买下,弥补下心中的遗憾,也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原来这就是国民党残军的身前身后事,原来这就是金三角,原来这就是曾经的知青年代!虽然觉得作者某些描述用词有些矫情,有些献媚,不过总体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两年从图书馆借阅的一本,大学读过的最有意义的一本书。

  ●一段我不知道的历史 #每天都在长知识#

  ●“亚细亚的孤儿,流浪的命运…”邓贤老师只在“正确”的语境下诙谐调侃,剩下90%的部分都饱含真情地讲述我们不可得知的东西,是非善恶历史自有评说。

  《流浪金三角》读后感(一):重游故地心仍酸

  在老挝金三角特区政府的办公楼里花了五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厚厚的书,心中百感交集,有许多时刻曾控制不住眼泪,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雷雨交加的残酷年代。

  柏杨评价流落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道:“一群被遗忘的人,他们战死了,便与草木同朽,他们战胜了,仍是天地不容。”我想这是切中本质的评语。

  不管因为什么,他们成为了大中华千千万万飘荡在外的游子之一,不像商人,用钱就可以换得生存之地,他们却要用命来换。反攻时期,厉兵秣马,大陆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碎梦,他们却在内斗中自相残杀;入泰时期,老兵已经年过半百了,拖家带口,东奔西窜,他们如丧家之犬,被多国部队围剿,为了获得一张泰国公民证,替泰王朝打下两场死伤惨重的战役,何等悲壮,亦是何等的无奈。

  如今,金三角地区已经趋于和平,许多大陆人在此投资建厂,时过境迁,当年这支残军的踪迹已经难寻,可是,残军们的后代仍然颠沛流离。除了少数将官的后裔生活无忧,大多数士兵的后代们,一没有祖产,二属于异类,生活一直贫困无着,我在金三角就碰到一位。

  残军的历史不会被人遗忘,希望残军的后代们生活越过越好!

  《流浪金三角》读后感(二):流浪金三角

  一次接触金三角这类题材的作品。作为一部小说来说真的是写的很不错的。作者深入金三角腹地探寻尘封半个世纪的历史,文笔也很好作者的文学功底很扎实。翔实的记录了国民残军九十三师战败逃往金三角以后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对整个金三角的地理人文以及风土人情作了详尽的介绍。金三角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发源地与他特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站在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义正词严的批判他们。可是在他们看来罂粟只是解决温饱的一种工具而已。里面有一句话对我触动很深。不种植罂粟那我们怎么办。饿死吗?国民残军的到来把罂粟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因为他们不只图温饱,他们要养军队,争权利,从最开始的借土养命到最后以金三角为根据地大发毒品财。战争、生存、权利以及金钱的糅合终于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王国---金三角。但是作为一部纪实文学来说我觉得作者主观意识太强,语言华丽的有些失真。纪实文学作者更应该是一个历史的记录者而不是评论者。后期坤沙贩毒那部分写得有些太急促了。有种刚刚要到精彩部分却突然结束了的感觉。不过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进程中的金三角。这里不只是有毒品和战争还有生存和无奈。仿若看到五十年前一支无家可归的队伍带着满身的伤痛以及对未来的茫然闯入了金三角这片未知的丛林,经历了无数的动荡,在大撤台以后依然艰难的活跃在金三角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这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国民党九十三师,他们在改变了金三角的同时也被金三角在改变着。

  《流浪金三角》读后感(三):我是来吐槽的

  在泰国旅游的时候有个景点就是93师军文史馆,才知道金三角原来跟国军有密切的关系,最近在别地被推荐说想了解金三角可以看这本书,也可说是个意外。

  书很好,俺是个下里巴人,再怎么写也写不过别人的书评,不赘述了,反正想了解金三角的话看这本书能达到目的了,基本上也把故事整理描写清楚了,作者在书中也表现出了他的人文关怀,爱国热忱和对民族以及生命的思考。

  不过略有些失望,可能第一次接触这种文学形式,对作者的叙述方式感到很不习惯。简单吐槽下:第一,作者可能想通过记述他在金三角的游历慢慢引出各个人物,对每个故事娓娓道来,但是在我看来就略显啰嗦,并且也可能是我智商太低,总觉得作者的游历跟历史两条时间线及叙述手法没有整合好,使得我的阅读偶尔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间跳跃。第二,作者在书中夹杂了很多主观的东西,有时是在故事的描写中,有时是在对金三角老人的采访中,怎么说呢,并不是不好,只是感觉有的时候主观东西太多反而没有留白的空间了。第三,作者在书中时常讲起自己的其他作品大受好评,虽然大概事实如此且作者是为了以此说明他的作品使他在金三角获得通行证,但是每次看到总不由得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此外总觉得作者用过多的篇幅来描写了自己一些与金三角关系不大的个人经历,其实这些我真的不想了解,也可能是我理解力太低没明白作者草蛇灰线。

  可能是因为鄙人只是本着想科普一下的目的来看这本书,目的太明确,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无法与作者的一些情感产生共鸣,忍不住有点怨言,惭愧惭愧,书是很好的。

  《流浪金三角》读后感(四):读

  这是一部涉及国际敏感问题的纪实小说,非常之精彩。

  作家邓贤自费只身到金三角采访,深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毒品源头腹地方圆几百公里,出生入死,采访人数达百人之多,上至今日金三角的最高首领,下至老兵,老知青、毒贩、马帮、山民。它讲述自中国解放战争起,有一支国民党残军在这里建立了独特的毒品王国,他们流浪异国,漂泊他乡,在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在枪林弹雨里殊死挣扎。在制造罪恶的同时,他们面临的是最艰难最绝望的生存环境,承受的是最孤独最痛苦的精神压力。

  我,也第一次被“故乡”这个词震撼了!在书中,她也同时意味着祖国。或许,这些异国他乡的人称不上“游子”,他们只是难民,只是一群被抛弃的人,他们忍辱负重,他们坚韧不拔,他们生生不息。如同我们漂在没有家的城市里,哪里都是一样的,而中国人大多接受一种观念:“衣锦还乡”,所以在外过得不好的人,大多都是怯于回家的,并不是不想念亲人,相反,那种越是得不到越是强烈的思念会在某个瞬间击中原本脆弱的心。“不能使先人蒙羞”,这种信念支撑着一个个游荡的灵魂,脚步徘徊在故乡之外的任何土地上,心,却早已皈依于故土……

  没有漂泊过的人也许无法理解,没有在异乡或者异国经历过苦难、见证过残酷无法抗衡的自然的人更加不能体会这种纤细的情愫,如果一瞬间,你魂牵梦绕的故乡消失了,你满心牵挂的家人没有了,我想,即使在最发达的国家,最美丽的都市,站在最繁华的街上,你也会找不到该去的方向……

  于是,在作者的文字中,我不止一次的感到:人,在某种指引面前太过弱小。这种指引,也许是生存、也许是自然、也许是权利,也许是其它不可说出的东西。但是,只要它一动,你命运的车轮便会改变方向,留下新的生命轨迹,等你就那么或热切、或无奈地,奔向不可预知的未来!

  也许我能尝试控制自己,但我如何控制命运?我并非宿命论者,但是,在这纷繁世界当中,在作者朴实的文字当中,我看出的都是弱小。加缪说:人面对的注定是悲剧的人生,无情无义的荒谬世界,但是只要竭尽全力地穷尽,就应该是幸福的。

  《流浪金三角》读后感(五):金三角-你知道多少?

  老实说,我知道金三角也就只是说是在缅甸周边,产毒品的。其他的都不知道。当我读完邓贤的书后,感慨万分。一是因为作者能冒着生命危险,为了素材和事实,这种职业道德让我无地自容。而保老师说他的《走遍三大洲》写到缅甸的,大毒枭的方面比这本书更精彩,我是表示怀疑的,起码在我看书后,但是老师说了,我还是期待能找到老师的书。二是作者这本书提及的国民党残军和知青,都是我所不知道的,而且其中酸甜苦辣我们这些外人也只能通过作者的描述,体会到一点皮毛,但是这样纪实文学存在,还是能给我很大反向。

  作者在这本书之前,已经出版很多书,而且影响都很轰动,这让他能够顺利闯过难关。尤其认识钱大宇,焦坤,曾焰,丰先生等等,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容易获得的,很多情况都是作者斗智斗勇才能结交到的朋友,我也为邓贤作家而骄傲,感觉大陆有这样一位纪实文学作家,起码我们有福气了。

  当然,作者抱着良知的态度,给于国民党军队很肯定认可,很多不义的事情在笔下或者他们口中,都变得可以理解。古代尚有人,岂可为大义而死,怎么能苟且偷生,而且助纣为猖。可能也是到了深山里,自然会变得动物起来,我们也无法要求别人。

  另外,这里,作者通过调查也了解到,那时候,美国人做的坏事的确很多,比如给武器给有声色的残军,其实也就是作为后援或者备用军,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这美日帝国主义(如果不是帝国主义,那就是骨子里英雄主义等)对国家觊觎,尤其是90年代的那场斗争,我相信腥风点火的,美国肯定逃不了。陈睿同学说我看戴老师的视频,说有点邪恶论主义,我说我们必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否则真的发生的时候,我们也只能痛苦,哭鼻子像鬼子来了的那个马三。当然美国有件事也做的很好,坤沙想绑架美国政府,说每年保证给我们多少钱,我们就招降,并且所有内幕公布,美国很坚挺,坚持自己原则,不能和他们这些人妥协。感觉就好像作者分析那样,妥协了,岂不是以后美国还有的混,黑势力都向美国绑架,个人觉得美国国情局做的分析是很到位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这样的国家利益,不怎么考虑另一国民族,民众利益,起码是不仁义的,和时代趋势必然相反的)

  关于老知青的故事,也是书中的一个精彩环节,看完我都想看看作者的《中国知青命》那本书咯,也是他写的,估计也会很精彩。在金三角,许多老知青没有回到故乡,没有见过日夜思念的亲人,不是关山阻隔,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他们心中,或者说这个孤老名族的心中,有许多阻碍阻挡他们的脚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流浪金三角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