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饶的苦难》是一本由索飒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丰饶的苦难》精选点评:
●对拉丁美洲的过去和未来作了介绍,既丰饶,何来苦难..
●可以说这本书从一般的以西方人角度讲的历史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来自作者的代表拉美大陆拉美人民满满怨气的控诉与不满。可是就像书中提到的《世界指南》说的一样,几乎没有一本书不说自己客观,可这一本就是不隐藏自己的倾向性:它同情那些追求公正的妇女,那些坚持民族特性的土著人,那些为保卫种子而战的农民,那些为世世代代争取来的权利而斗争的劳动者。对于读者来说,了解一些拉美的历史与现状,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感受渗透在每一句话里作者的情感。
●邂逅:2009.9.2.父亲赠书; 旅程:2009.9.2.-2009.9.5.; 地点:上海家中; 当你如耶稣般被钉在十字架上,是抱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心态佯装顺从伺机开溜,还是直面苦难抗争到底?如今的世界上,太“聪明”的前者之流已然太多;也正因此,才更显出后者执拗血性的可贵。拉美,我梦中的土地!
●这是一本好书。索飒,印象深刻的名字
●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作品,由此书才知道《感谢生活》这首动情的歌: ······感谢生活,生活对我意重情深, 她给了我这样一颗心灵, 当我看到人类思维的累累硕果, 当我看到善良远离邪恶, 当我望穿了你清澈的双眼, 这颗心就情不自禁地激动万分。 感谢生活,生活对我意重情深, 她给了我泪水和欢笑, 使我能分辨苦难和幸福, 我的歌和你们的歌就是由这两部分组成, 而你们的歌声就是我自己的歌声。
●刚开始的印第安史料、良心的谴责我都很喜欢,但是越读到后面越感觉不对劲。不可否认,西班牙的殖民和剥削是造成现在拉丁美洲整体混乱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作者的论调是拉美人民一切都是好的,高尚的,殖民历史是拉美堕落的唯一因素。。。实在看不下去了,放弃。几年前就像读这本书,读过觉得有点失望,作者情意绵绵,论述缺乏数据和条理,总之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索飒牛逼!
●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穷人大陆的脊梁,拉美的知识分子无愧于母体的血性。
●拉美历史的入门课,关于拉美的大众读物实在太少了。确实只能叫随笔,以情代论的地方太多,不光削弱了文章的力量,还让人不禁质疑作者因所处立场带来的主观性。
●倾注巨大感情的书。都是无比沉重的苦难。是我对拉丁美洲重新认识的启蒙者。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一):太左了
作为一名社科院拉美所的研究员,作者如此偏激,一边倒的站在所谓“平等”和民粹的一边,十足的大左派。在中国的语境中,做一名痛骂美国的左派是没有什么危险的,骂得巧的话还能给扔几根骨头。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二):解读拉美
索飒老师这本书写的很好。史实丰富,数据充足,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并且态度鲜明。
看完了书后对拉丁美洲有了一个更宏观的了解。看得出来,索飒老师是下了很深的功夫以及有很深的了解的。整个拉美和西班牙的牵绊过往,和美国的关系,以及那里的人民对自身的探索。很有意思的书。
看书的过程中,某些时刻,看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等等的意识形态强烈的字眼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在心里想这些观点是不是过于浓烈,随之对于索飒老师的政治观点非常好奇,看完全书,臆测老师是马克思主义的推崇者,所向往的应该是民主的社会主义,实现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对于切格瓦拉,老师也是极为推崇的,但是针对切格瓦拉貌似存在有不同的声音。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三):此书非常情绪化,不太客观
此书非常情绪化,不太客观。引用的历史也是片面的,忽略和自己观点相冲突的事实。
例如,书中说,德克萨斯原来是墨西哥的领土,美国人放肆的移民德克萨斯,这些移民在美国的策划下,独立出去,最后被美国吞并。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墨西哥独立的时候,德克萨斯的墨西哥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发生冲突,墨西哥政府鼓励他们成立民兵和印第安人打仗,但是仍然人数太少,于是墨西哥修改移民法,鼓励移民,这样就有大量的美国人来到德克萨斯,他们的人数后来超过了原来的讲西班牙语的墨西哥人,1834年估计在得克萨斯有三万多说英语的人,而在墨西哥本土出生的人只有7800人。美国移民在各方面都和墨西哥政府发生了冲突,于是引起了独立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移民胜利,于是墨西哥政府只好同意德克萨斯共和国独立。但是,后来墨西哥政府反悔,仍然和德克萨斯共和国发生冲突,在这场冲突中,美国支持德克萨斯共和国,于是才发生了美国和墨西哥的战争。战争结束以后,德克萨斯加入美国。这场战争,自然有美国扩张的成分,但是墨西哥也不是一个完全无辜的受害者。
综观全书,像这样不顾历史事实,只强调事物的一面的地方几乎比比皆是。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去了解一下相应的历史过程。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四):拉美苦难
魔幻的拉美大陆并非我们所了解,此书通过历史文化角度介绍拉美,引用小说、史书等,从另一个角度看殖民历史,关注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全书文学气息浓厚,读来津津有味,并不枯燥,但是真实性是否打了折扣,有待考量。 第一章:历史学家大多关注大国、强国如何发家、如何辉煌,但是忽略了大国文明发展时暴露的野蛮。拉美文明曾经遭受过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碾压和残害,此书对此有详细介绍,由这一点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文明前进需要以牺牲另一个“落后”文明为代价吗?社会达尔文主义还站的住脚吗?普遍的社会规范下,总有复杂的现实生活,拉斯卡萨斯神父偏不与野蛮为伍,他说服王室、教会,要平等,成为了拉美人的信仰。而这只是历史的一角,主旋律仍然是侵略、残害、毁灭。就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中有造福人类的,也有以牺牲他文明的。
第二章,不同的宗主国培养了不同的美洲。美国是美洲的英国人,与拉丁美洲截然不同,并且对拉丁美洲实行倾轧,打着民主的旗号实则实现自己的民主。
《丰饶的苦难》读后感(五):丰饶的苦难
我们认为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实际上,此前就有印第安人在这里自由地呼吸,尽管这一真实的历史已被误读了五百年之久。我们往往不自觉地用了西方的视角看东方,用“他者”的眼光看“他者”。
索飒认为,有两个不同的美洲,北美和拉美。“与北美人不同的是,拉丁美洲人有一个印第安母亲,而这位母亲是被压迫者的象征。”所以——
“如果没有拉斯·卡萨斯,那段‘征服史’就只有一种读法;如果没有切·格瓦拉这样的人,人类的英雄就只剩下了计算机‘超人’;如果没有阿连德的葬身火海、以身殉职,政治生活中的总统就永远是一种政客形象。”
让我们看看何塞·马蒂——在一次宴会上,看见一个农民代表无知地喝了面前的洗手水而引起全场哗然,他立即也端起面前的洗手水平静地喝了下去,他保护的是人的自尊。
让我们看看维克多·哈拉——扎根于民间的歌手,在智利“9·11”中葬身于暴政之手,用自己的身体抒写了另一部诗剧,而他酝酿中的一部诗剧,主题也是有关屠杀与自由。
让我们看看格瓦拉,让我们看看查维斯,让我们看看博尔赫斯,让我们看看马尔克斯,让我们看看印第安人权斗士门楚,让我们看看智利的“白头巾母亲”,这就是拉丁美洲人。他们之所以对正义的事业爱得这样深,是因为对非正义的现象恨得同样深,饱浸了大地的苦难,酿出了宗教般的情感。
他们是在母亲的土地上坚守理想和信仰的“亚伯拉罕”,而我们也应将他们视为引领我们出埃及的“摩西”,一如我们本土的鲁迅、陈寅恪、顾准、殷海光、李慎之、摩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