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学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27 03:01: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学是什么读后感锦集

  《美学是什么》是一本由周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学是什么》精选点评:

  ●挺好的一本美学入门读物,比文艺美学老师塞给我的那几本权威教材强多了。

  ●大一觉得这些东西太神圣了,一套都翻过了。拜李勃老师指教。

  ●读完还是不知道美学是什么……

  ●完全不记得讲了什么,大二上美学的时候也没照着这本书讲,感觉像写给中学生看的

  ●入门读物,作者通过几个框架建构脉络,但有点有面却无将整体脉络整理出来,可惜。通过中西对比达成对观点的拓展,作者欲将细枝表现,但无法结构全面。

  ●比我上大学时用的教材写得要好得多

  ●又是教材 不堪回首

  ●入门类书籍,普及性。作者很认真。

  ●不断地借助词典和百科全书来罗列,对比一些概念的意思。似乎整本书一直在固定它所讲的东西,对稳定性的极度追求背后惨痛的结果就是意义的流动性消失了,这样,一个学科就死了,而读者也自以为了解了。诶。。这类的书籍优良难判,私以为还是少点的好

  ●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美学是什么》读后感(一):随便灌水,写的不好

  作者从美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所处位置开始说起,以欣赏窗外景色做类比,介绍了中国的出水芙蓉错彩镂金;西方的优美崇高;艺术品的本质;再现;表现;形式;艺术家;欣赏者;最终以呼唤读者提高自身美学修养结束。全篇深入浅出,避免了不少枯燥的专有名词出现,但是引用其他文献过多,显得对自己水平信心不足。

  《美学是什么》读后感(二):美学是没啥用

  今年勉励自己完成大学时候就想完成的通识教育,这套北大出版的社科是什么系列是我选择的第一个系列,配合的是牛津系列读本。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与美学真正有点关系的书,其实挺有帮助的。知道了它归属在哪个知识体系里,知道它到底是在研究什么,笼统看来有什么成果和争论,更重要的是,知道了美学就是没啥用。

  虽然作者在篇末着力为美学找到一些落点,但也不得不承认:美学是无用之用。至于是否大用,则要因人而异了。在当下的确工具理性盛行,个个都是经济人,美学能派上什么用场呢?也许往后一段时间人类回看,会觉得这是一段挺单调无趣的历史,可也是制度要求了人的趋同,人也很无奈吧。

  年轻人大概都想干点不一样的事情,有些人不知道干啥,有些人干不好,就那么一丁点的人,能创造出一些什么。以前我从没想过自己成为那一丁点,毕竟我太平平无奇了吧,天赋异禀的人我见得也算多了,自己真是坐飞机也赶不上。

  现在有点释怀了,不是要赶上什么,驴车也不用因为跟飞机一个目的地而责怪自己吧。这么想来,美学其实也有点用,社会是鞭子,美学是胡萝卜。

  《美学是什么》读后感(三):美学:无用之大用

  多年前曾作为专业书籍阅读过。

  本书从艺术家(天才论/文化论)、艺术品(崇高/优美、错彩镂金/初发芙蓉)、受众(阐释美学、接受美学)、社会(艺术媒介、艺术生产)以及艺术品与社会的关系(再现/表现、情感/形式)几个视角,梳理了美学的基本概念,作为学科的入门读物,读来轻松可喜,可作为地图,以此敲开博大精深、引人入胜的美学大门。

  事实上,美学并不是束之高阁的高头讲章,这一学科同样可以作为指导人生的“金钥匙”。

  就比如职场,如何把自己打造成众口铄金、赢得美誉的“艺术品”;如何塑造自己的职场风格——好学而上进、谦虚而有原则;如何看职场同事是怎样看自己的,杜绝成为职场另类、“隐形人”;如何展示自己的才华——“酒香也怕巷子深”,如同艺术品的市场营销环节;怎样用成长性思维不断突破自己——艺术家是怎样炼成的,最终把职场当修炼场,修身修心,自强不息。

  这就是美学的“无用之大用”。

  ——当然,如此比附,难免有生拉硬拽之嫌,且把美学从形而上的云端拉到形而下的泥坑,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所嗤之以鼻的。

  《美学是什么》读后感(四):自觉的灵列夫·托尔斯泰论美学与艺术

  .....因此,美学中所阐述的、模糊地为一般人所信奉的那种以“美”为依据的艺术理论,只不过是把我们——某个圈子里的人们——在过去和现在所喜欢的东西认为是好的罢了。

  要为人类的某种活动下定义,就必须了解这一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要了解人类某种活动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就须根据这一活动的产生原因及其后果来考察活动本身,而不能单单根据它所给我们的快乐。

  如果我们认为某一活动的目的只在于给我们快乐,因而只根据这种快乐来为这项活动下定义,那末,这样的定义显然是不正确的。给艺术下定义的情况也正是这样。……

  正如那样认为食物的目的和用途是给人快乐的人们不可能认识饮食的真正意义一样,那些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享受的人们也不可能认识艺术的意义和用途,因为他们把享受的这一不正确的、特殊的目的加诸于艺术活动,其实艺术活动的意义是在它和其它生活现象的关系上。只有当人们不再认为吃东西的目的是为了享受时,他们才会明白,饮食的意义在于滋养身体。就艺术来说也是这样。只有当人们不再认为艺术的目的是“美”,即享受时,他们才会懂得艺术的意义。把“美”或者说从艺术得来的某种快乐,看作艺术的目的,这不但无助于我们判定艺术是什么,反而把问题引入一个和艺术截然不同的领域——即引入形而上学的、心理学的、生理学的、甚至历史学的探讨。为什么某些人喜欢这一作品,而不喜欢那一作品,为什么另一些人喜欢那一作品等等,因而使得给艺术下定义成为不可能。正像讨论一个人为什么喜欢吃梨而另一个人喜欢吃肉决无助于判定营养的本质是什么一样。讨论艺术中的趣味问题,关于艺术的讨论不知不觉地归结到趣味问题上,不但无助于我们弄清楚被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这一人类的特殊活动究竟是什么,反而会使我们根本弄不清楚这个问题。

  《美学是什么》读后感(五):诗意的生存

  对于美学,我是结结实实的门外汉,中学学的是理科,大学读的是经济类专业,自认为比较擅长逻辑思维,实用主义者,喜欢用理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就是这样的我,开始阅读《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这本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中的一本。这个系列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入门级读物,编著的作者大多是各领域有些名望的专家级学者,在豆瓣上的评分还是不错的。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原因,所读的书籍范围十分狭窄,主要都是专业类书籍。假期有了时间就想着有所突破,在豆瓣上逛了逛,选择了这个系列。当我看到丛书目录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这本书,它引起了我最大的阅读欲望。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美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她与我们息息相关,处处都有她的身影,但却又难以捉摸吧。

  好了,开始讲讲读这本书的体会。这本书总共分成十个部分,作者喻为十扇窗户,每推开一扇窗户便能看到一处风景。刚开始的时候会让你觉得结构有些散,但其实这十个部分之间是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咳,理科生的思维,木办法)。从最开始的美学起源和定位,到美学基本理论的演进,直至最后引出美学对生活的作用,可谓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刚开始读的时候会觉得有些枯燥,特别是读到美学理论的部分,感觉比较抽象,所幸作者引用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进行解释和旁证,坚持读下去慢慢就能看懂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引发了我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阅读期间看了不少的艺术展览,和以往观展的感受还真是不一样呢。现在能静下心来细细的看一幅画了,脑海里还不时能蹦出书里提到的一些知识和观点,于是更加可着劲儿的往画里找,居然似乎好像也看出了点什么,哈哈。总之,是小有成就感的。

  从语言论述角度来看,作者确实自始自终秉持着入门级读物的书写风格,虽然出现不少专业术语,但都费劲心思的各种解释,所以完全不用担心看不懂。但缺点就是:看到后头感觉有些啰嗦!好吧,对于我这种初学者而言确实有些过分得瑟了。毕竟,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强调还是有必要的。所以,后面阅读的速度变得飞快,甚至有了已经入门的错觉,哈哈。

  最后,都说要用辩证的眼光读书,但这会儿我确实没办法辩证,因为美学于我确实是陌生的领域,或许以后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之后,再回头看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吧。(PS:此书每一部分后面都有推荐进一步阅读书籍,经本人豆瓣之后初步判断比较靠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学是什么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