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是一本由李泽厚著作,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精选点评:
●在李泽厚的三论中,这本是最薄,可却是最厚积薄发,见微知著的,李大师全面梳理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脉络。我深以在大学能读到此书而幸甚。
●大一时看得津津有味
●我很遗憾自己只能读进去《庄玄禅漫谈》一章,但看得我心潮澎湃,经典就是经典,喜欢思考的同学们都该读读。
●文化保守主义者都应该读下这本书,将古代思想论述得很清晰。唉,又想到某集团言必称马列,毁我传统文化。。。。
●后两章还行 前面一般了
●那是我真正入门中国文化的早期书籍
●陈教授の野望第十四弹,超稳定の结构: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已读完。我原以为相比于近代史论来说,李泽厚是神进步。今天!才!发!现!原来那些!都是50年代写的!不写的跟傻逼样才怪!!!还!是!80年代!!的李泽厚!像个正常人!!!
●脉络明晰,文字优美,佳作
●内圣外王。无法晓畅。
●史论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一):很爱这本书
一直很喜欢看中国的古代思想史,以前一直都是扬法抑儒,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儒家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沉积的作用无可取代,但是孔子之后各家的儒家都有各自的发展,有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背离了孔子的思想,但是有些部分也是朝积极方向发展。总而言之,这本书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之前对于儒家的一些偏激看法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二):不懂就不要说的有模有样
这本我也读了,本来是史学三论,只买了一本,谁知在去哪个小书店就没有了。这种书我看着就累了,不是写的不好,而是引用很多,很多书都没有读过,单听他评论我怎么知道是否是对还是错呢,我不会弄那种先入为主的事,也凑合看吧,就是容易犯困,我是真的不喜欢他的习作风格。还好书上还没有留下我口水阴干的痕迹。嘻嘻。禅宗这块呢我也不熟,因为我没有看过公案什么的,以前觉得四大皆空很神秘,结果试一试,人被空傻了,呵呵,我想了三天,最终得出一个答案,就是我玩跑偏了。李泽厚书中揣测的那个什么什么~~,哎呀忘记了。我是不赞同的。当然也没有什么正确的可说。那我要说什么呢,岂不是诽谤人家。古董行有句话叫“不真”,呵呵,不能说“假”要说不真。真滑头啊。就是这么个意思。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三):李泽厚
很少能读到让人耳目一新的书,这本书就是其中一本。
读完这本书后,整整让我思考了一个多星期,很多以前建立起来的知识框架完全被打乱,完全是一种全新的观点。
有个人对我说,读了这本书以后觉得里面有类似康德、存在主义等西方哲学的影子。呵呵,他可能不知道李泽厚写过一本非常专业的康德述评。他被下放的时候专门带了一本还是几本的康德在身边,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为此还自学过德文。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对李先生把握史料的能力佩服的不得了,很多人都能游离于史料之间,更有很多人整本书就是史料的堆砌,但是像李先生这样熟读史料,又能超越史料,总结出自己全新观点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而且这些观点因为有了大量史料的印证又极为让人信服。
这套三本书我一直带在身边,有事没事就读一读,好文章总是看不厌的。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四):不再被摹仿,但从未被超越
这次认真地读完了这三本书,总体感觉可以用前段时间凤凰卫视为李泽厚做的一个专题的题目来形容——李泽厚虽然不再被摹仿,但是从未被超越。李泽厚在三本专著中所提出的很多命题、范畴,在今天依然被学界使用、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依然先锋。有对比才能显出优劣,试问,是李泽厚太超前,还是当今的学界太落后?智者见智吧。
“实用理性”是贯穿三本思想史的核心观点。所谓“实用理性”就是它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也不让非理性的情欲横行,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水平,主张以理节情的行为模式,对人生世事采取一种既乐观进取又清醒冷静的生活态度。这种实用理性是我们中华民族思维上最大的特点,得益于我国早熟的理性文化精神,即从夏商巫文化过渡到西周的礼乐文化,从敬天帝到重人世,巫与史的分化就是一个证据。而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就是因为它符合这种实用理性,比如重视血缘亲情,人生精力投入现实生活等等。李泽厚指出,儒家思想的可取之处在于以生为乐的进取生活态度、重视人际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把握原则但灵活变通的中庸精神。
而释道文化是作为儒家文化的补充对立面而存在的,它们自身没有独立的价值。释道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化,即用直觉把握世界。当然这种审美文化也是儒家文化的合理发展,比如孔子就有“吾与点而”的理想。
此外,其他诸子百家也都渗透着这种实用理性,兵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物理学、法家的权术等等。
以上这些传统思想就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后世中国人有意无意地都会借鉴这些思想。
进入近代思想史的论述中,其实已经暗含了这样一个潜在的背景——启蒙与救亡,虽然这命题是在现代思想史中明确提出的。在近代各位思想家的哲学思想中有以下的共性:重视借鉴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虽然只是似懂非懂)论证进化的必然,在改造现实社会无望的情况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部分具有民粹主义色彩。近代思想史的写作的潜台词就是中国人为什么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在反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变质的。相对来说,近代思想史是最难读的。
在现代思想史中,对青年毛泽东思想的评论是最给力的。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对日后中国革命的影响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话不能说得太明白,大家还是自己去读吧。
实用理性、启蒙与救亡、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是这三本思想史的核心思想,他站在当前现代和后现代的背景下,反思启蒙与救亡的矛盾,重新整理实用理性在当下的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李泽厚有一种诗人气质、史家抱负、美学家的情怀和思想家的深度,作为我大学三大启蒙导师之一,为我打开一道思想的门,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五):三、《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这本古代思想史论从孔子“仁学”开始,论及孔、孟、墨、孙、老、韩、荀、庄等各家,从先秦诸子到汉代思想,再到宋明理学,以儒家的兴起、分流、吸收各方思想以及被诠释和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线索串联起中国古代主要的思想体系。
1、孔子“仁学”的结构
“仁”是孔孟之学的精髓。贯穿于儒学几千年的发展之中,期间被依照阶级和利益多次阐释,但无法脱离母体的核心,同时仁也或多或少渗透到道、法、墨等多家的思想之中。本书总结构成仁学模式的四个要素是(一)血缘关系(二)心理原则(三)人道主义(四)个体人格,并总体体现出 (五)实践理性 的整体特征。
以血缘父系家长制(亲亲)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是这套学说法规的“骨脊”,孔子将“孝”“悌”作为仁政基础,“亲亲尊尊”作为标准,维护这一血缘父系家长制。孔子的仁学能够作为中国千年来思想主流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将作为统治秩序和社会规范的“礼”,是以理解人性、肯定人的食色好恶为基础的,这体现了中国早期思想中的人道主义成分。同时,孔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做到了使儒学不是宗教但扮演了宗教的角色,承担着宗教的社会统治功用。他将“礼”和“仪”赋予人性化的心理原则,实现了儒学系统由内而外、由被动变主动、由对立变为调和(王老师的总结,觉得很精辟)的转化。简言之,(我觉得)就是通过温情脉脉的方式将社会管理逐步内化为自觉的心理—情感机制,让百姓心甘情愿接受思想,更加便于统治。这种方法看似温吞,却比任何一种犀利、冷酷、直接的思想更加易于接受、便于统治,所以这也是仁学之所以长久占据思想史主要地位的重大原因。
2、农业小生产与思想的稳定和发展
不可否认,各种社会思想的发展与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儒家的稳定主导的地位是因为它“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历史性的先验结构”,而是历史地建构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而这一经济形态在中国长期存在,是儒学稳定发展和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原因。但既然是建构于此,便要制约于此,儒家经过历代发展和阐释,已经和封建主义密不可分,在中国国民中形成鲁迅先生批判的“国民性”,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工业化的严重障碍。同时,长期扎根于小农业生产中的儒学导致了过分强调现实、重视实用和经验,轻视甚至反对思辨性、研究性科学,极大阻碍了现代科学发展。更重要的是,儒家倡导以理节情,用理性压抑情感的生发和表达,虽说形成了独特的含蓄美的文化,但也培养了中国人的奴隶性格成分,阻碍了文艺的发展进步。
另一个深刻并具体扎根于下层农业小生产的学说是墨家的文化。墨子特别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强调百姓的衣食饱暖,提倡“节用”、节葬、“非乐”,反对铺张浪费和享受,重“力”“强”,不信“命”,认为一切都维系在人的努力之上,不在于命运。这样看来,与现在自力更生、无依无靠的下层民众的心理是相当一致的。墨子以物质现实的功利性为基础,信劳动,同时又重“兼爱”、重然诺、拥有类似“大同”的乌托邦的社会理想,还要有“天志”“名鬼”来主宰人民的人格,这是典型的小农生产阶级的思想。与此也许并非自觉、但殊途同归的社会体现,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是重要的一部分。如《水浒传》中描绘的水泊梁山就是一个重信义、讲博爱、求平等、共患难的小型理想社会,而排座次、崇官职的矛盾也体现出这一思想的矛盾两面性。
3、思想社会功利性的演化
中国古代思想其实是统治的工具,具有极强的实用理性特点和现实功利性质。儒家从孔孟开始,提倡以“礼”辅“仁”,结合诗乐舞的形式和礼教的详细体系,融合文化心理构建出一个裹着糖衣、温情脉脉的思想体系。事实上,辅弼政教、维稳社会还是它最重要的实用目的。如上言,墨子的学说代表小生产劳动者的利益,物质功利性自不必言。而在《孙老韩合说》一节中,作者将兵家思想的一脉相承线路拿出,让我们看到功利性愈加清晰明显的发展。孙子的兵家学说以实际战争操作为主要来源和应用目的,自然一切以现实利害为准绳,杜绝情感判断,不事神明鬼怪,重视经验,通过现象迅速把握本质,并以主体获利为最高追求,这般冷静理智,是战场之必需。
老子开创道家,看似与庄子玄说主体无异,实则大相径庭。老子重视客观实际不主情感,其思想核心“无为”“上德”等是政治上的优越态度和统治方法,结合了社会论和政治论,同样承接了理智冷静的功利主义。
韩非子将孙、老的冷眼旁观发展到了极致,成为极端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思想。法家认为并无确实存在的“真理”,一切都建立在人际关系、实际应用、利害关系之上,利于主体的就是真理,并将这一冷静的计算更加的细密化、严谨化,可谓功利之至。
到秦汉时期,董仲舒急于附会“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说教,并非真正感应天意,也不像庄子寻求自然,恢复天道与人的自然融合,而是以这种宇宙论的系统确定封建统治者的正统,便于管理社会,因而强调社会政治统治与自然规律相联系而作为“和谐稳定的整体存在的必要性”。
正是这种功利性的逐渐不加掩饰,后来诸子中孙、老、韩逐渐衰微,董仲舒学说多被大众诟病,儒家孔孟之道却因着那一点民主性和人道主义,那一层温情的糖衣被大众逐渐接受、被统治阶级阐释运用,但自以为,其内在本质是一样的,都无法脱离功利性的内核。
4、伦理学和宇宙论
纵向看来,中国的思想史呈现着 伦理论——宇宙论——伦理论的重点关注形态。先秦时期儒家以父系血缘为基础,孔子将“孝”“悌”作为仁政基础,“亲亲尊尊”作为标准,无疑是及其重视伦理要求的;孟子以恻隐之心作为核心,要求人自身完成心理建设;荀子强调“修身为本”,把社会意识转变为伦常道德,这都是注重伦理的体现。荀子是从孔孟道德论过渡到易庸世界观,再到汉儒宇宙论的桥梁。之后,秦汉道、法、阴阳、儒家四家合流,《吕氏春秋》自觉综合百家,深刻改造儒家氏族血缘体制,而到《淮南鸿烈》时,则囊括天上人间、泛论万物、包罗万象,成熟地构造了宇宙论的系统。董仲舒也借阴阳之说、“天人感应”之说构建了适应于统治的宇宙论,而纲常伦理似乎逐渐淡出。而到宋明理学发展时,论理论则又被重新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之说都是为了重建孔孟的伦理纲常。伦理被提高为主体,以“重建人的哲学”,“人性论”和伦理论又回来了。
在思想历史和文学史上,有过庄子道法自然、虚静齐物之论,玄学清谈之风,禅宗“顿悟”之说,但终归回复归于人伦教化道德的讲求。
5、中国思想的乐感文化
本书最后一章《试谈中国的智慧》中,我觉得最具有价值的是《乐感文化》。作者在此处将中西思想文化做了一个小小的比较,说西方宗教意识和思想文化是“罪感文化”,即“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为赎罪而奋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己,以获得神眷,再回到上帝怀抱。”所以西方宗教式的欢乐经常必须通过真心的折磨和极度痛苦的挣扎才能获得,一如他们崇拜被血淋淋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一样,都是原罪意识的体现。但中国的智慧是“审美型”的,“无限、超越即在当下的有限、现实中”,所以中国人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中国的文化作为四大古文化之一才能被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唯一的奇迹,这和这种审美型的中国哲学智慧,和这种“乐感文化”是分不开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一层,今日一见,觉得实在有道理。
这本书虽然小巧轻薄,可是读起来却一点不轻松。李泽厚先生取材能力强,举重若轻,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思想历史脉络梳理大半,我却有太多不懂之处。主要问题是原著储备理解不够,古代思想史和政治经济史、文学史甚多交集,纵观全书,需要阅读的原著如《论语》《老子》《庄子》《淮南》《片论》等,其实也是文学史中必读的经典。零零散散知道一部分,竟然没有一部全读完的,自然也就无法纵向横向体会思想的发展。这是亟待加强的一部分。
看历史、文学史的时候很少关注到思想史,专著更是无从谈起。在写这一篇时看到一位写书评的豆友写长评给这本书,大致意思是其余很多思想都是思想史上的老生常谈,“宋明理学”那一章节是最为新奇、最有滋味的,并旁征博引写了许多自己的评论意见。不知他说的是不是中肯,自己的了解不够,看什么都是新鲜奇妙,却一下看不出究竟,也无法判别出哪些是继承前人的“老生常谈”,哪一点又是开拓创新的真知灼见,写评论看评论都是力不从心。真是让人惭愧又焦虑,同志仍需大大的努力哇。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