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上下)》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上下)》精选点评:
●初读熟悉故事和架构,重读就是注重各类细节了。此书最令人佩服的一点,是托尔斯泰在无论历史叙事还是人物塑造方面打破因果律的写法,颠覆了启蒙思想家标榜的理性主义。在托翁笔下,万千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捏塑构造着人与事,因而他的故事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多面相的而非单一的。这便意味着作家绝不承认在描写历史抑或人物时秉持一个终极的、完全的、包打一切的公式或标签。如此,一个士兵的喷嚏比起皇帝的御前会议并非更不重要,而是与其他琐屑事物共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从中片面地得出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这样的奇谈怪论)。就此而言,人生几乎所有的跌宕、起伏与震动,都找不到一个单纯的“前因”,它们更像是医学中所说的某某“综合症”,有着人所无法窥透无法理解的持久“连续性”和复杂性,只有死亡才能终结这样的“连续性”和
●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这本书自身的原因,一路膈应地坚持半本,始终没有想要看下去的欲望,一点代入感都没有,还长得令人抓狂。不否认托尔斯泰在很多人眼中文学巨匠的地位,但生命短暂,人的时间有限,还是读能读得进去的书罢。
●读完这本120万字的鸿篇巨制,我不免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怀疑,怀疑托尔斯泰这位大伯究竟会不会写小说。在我的心目中,作为一个小说家而言,写《战争与和平》的托尔斯泰在写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跟前,不过是一个见习生。
●严肃推荐
●记名苦手。
●一边看一边想,这要是民族志,能写出多少篇好论文啊啊啊……尤其战争那一段简直太精彩了!比失控那本书里面人们拿荧光棒操纵飞机的炫酷多了……
●二十年的旅程,有如漫长的一生,历尽数次死亡与新生的人们,最终安静离开或是落入生活的巨网之内。过于贬拿捧库,说教啰嗦,自由意志处讨论精彩。比喻多趣味十足,以动物作喻的更是出彩。紧张刺激、阴冷潮湿、悬疑诡谲是和托老不沾边的,然而没人比他更会展示平静温暖之美,生活的潜流终究会包裹每个人。
●直接锁定今年最佳吧。托尔斯泰知道,在历史的长河里,如何给予人的精神自由和生命力最多的认识与尊重。他在悲悯地看待我们这个物种,并不去怪罪任何人。世界的必然规则在不断压榨着人的自由意志,让其在灾难和命令中被推来挤去,可自由却一直是永恒的追求。波涛汹涌之时是战争残酷和荒诞,风平浪静是卸甲归田和匆匆流年,然后风浪又将扬起。人类就这样存在于历史之中,矛盾、矇昧又永恒可贵。
●艺术的三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托翁就是见到芸芸众生。强国人最喜崇拜伟人,充满敬意地探寻花边野史。而所谓伟人不过是历史手里的泥人,被随意塑造毫无自主。命运好时,独眼无能的库图佐夫能打败聪明绝顶的拿破仑。那些数风流人物的指点江山,不过是在肖小面前的装腔作势。天地还没见识全呢。所谓的伟人牛人不过是历史裹挟的物,如多米诺骨牌倒下一片,命运就不可抗拒的开始了。这不是宿命论,这是人类在自然规律下的渺小体现。自作多情的人类总是夸大自己的能量,其实比蚂蚁强不了多少。他们可怜平庸的作恶,也可以博爱拯救人们。且人类的价值就维系在这一点点时隐时现的爱当中!死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真相是如安德烈,彼佳等轻易的意外。皮埃尔在金钱爱情美貌里只寻得虚假,却在陪绑后意外升华自己。俄国人的虚无主义价值无限!
●高中时花了两年时间读完的,从那时起喜欢上了俄罗斯文学
《战争与和平(上下)》读后感(一):这本书诠释了什么叫“巨著”
波澜壮阔的经典作品,不仅仅是宏大叙事,几乎每个片段都值得拿出来反复体会。虽然说托尔斯泰此时的思想已经比较偏激执拗(也会有人觉得是幼稚)了,但这并不损害作品的魅力,或者说,托尔斯泰独特的思想更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战争与和平(上下)》读后感(二):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清晰
只有清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真即是善,善即是美。
玛丽给朱莉的回信说:神秘的东西会把我们弄的混乱不堪,进而产生怀疑激发幻想,也就脱离了真实。不真实就没有意义,所以说神秘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单单有这封回信这本书就足以称的上伟大,可它只是一个引子,成了抛砖引玉的
《战争与和平(上下)》读后感(三):读《战争与和平》后感
西方的世界名著给我的感觉总是这样,一本书要读了那么二三十页才可以有继续看下去的念头,但最大的特点就是,你越看下去,你就越想看下去。这本书看了我有两个星期,我读书是算慢的,所以我看的比较仔细,战火纷飞的年代,俄国的贵族照常的享乐,几乎不顾国家而安危,人民群众也饱受战乱之苦,这些也反映着封建君主专制必将走向灭亡,主人公们也在战争中经历着人生的变化,当彼诶尔和娜塔莎最终在一起过着幸福的日子时,这也是个比较好的结局吧!
《战争与和平(上下)》读后感(四):一点看法
“战争与和平”的写法目的本人认为“两言可弊之”:一日写托翁对历史的观点,或更准确地说是对如何“写历史”的观点,二日写托翁对幸福的定义。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是为这两个目的而服务的,所以,与其说此书是一本小说,毋宁说其是一本哲学理论读本,故事是例子而已,其主旨并不在于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或不同人物在同一历史时期的表现,就是要借这些人来说明自己对历史对幸福的定义。
另:此书翻译的一般,译者在书后谈了自己对翻译的几点看法,纵览全书,其做的很不好。
《战争与和平(上下)》读后感(五):一点唠叨
这些日子,孩子爹霸占了机器战传奇,于是,我便在网下读《战争与和平》,今天早晨,就算是终结了。不过,应该是粗读那种——一目十行。
想来,如果去掉托翁在小说中表达的大段的关于历史的观点,再去掉托翁在小说中描述的大段的关于背景的史实,这本书就不会有如此崇高的文学地位。很惭愧,我略掉的偏偏就是那些部分。嗯。要留待重读了。向师兄的老爹学习。
以前就知道“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这句话出自托尔斯泰,但是,现在才搞清确切地出处——尼古拉对自己不太漂亮的妻子玛丽亚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