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争与和平(第一卷)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19 03:31: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争与和平(第一卷)的读后感大全

  《战争与和平(第一卷)》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元,页数:4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第一卷)》精选点评:

  ●旧时买书之人,之景,物是人非。旧书期待重读。

  ●高植真是对托尔斯泰的不厌其烦不厌其烦啊……

  ●终于找到我读的版本了,这是中国第一个从俄语原文翻译的

  ●这是我从小读到大的第一个版本,因为印象太深刻了,连它的排版都成了与托尔斯泰有关的记忆

  ●高考之后看的书,喜欢保尔康斯基,烦死了罗斯托夫全家。不过当时最最喜欢的是个小配角道号洛夫,好像也不是个完全的好人,但就是觉得装装的,特别帅。话都说不利索的娜塔莎也许还是适合皮埃尔的,他俩其实都是孩子。保尔康斯基身上有太多沉重的东西了。

  ●因为丹青,买了高植的译本,第一卷看了两天。一开始,和很多人一样,很不习惯那些民国译法的长长人名,但多亏了第四卷高植编的每章内容概览(自己在读马丁伊登时就做了每章的概要),把复杂的人物关系用简洁的剧情串起来,省了不少气力。第一部主要在各种交际场上的关系互换,以及四大家族的青年们上战场前的准备,最大的事儿当然还是皮埃尔成为了伯爵继承了巨款。第二部主要写战场,有安德烈的沉着、罗斯托夫的勇敢。第三部在战场和交际场交互进行,皮埃尔被强行安排与爱仑的婚姻,玛丽亚对浪子阿纳托尔的拒绝,当然重头戏是奥斯特里茨战役,俄奥两个皇帝驾临也无法阻挡联军的失败和拿破仑的胜利,其中交际场上人情世态的描写入木三分,尤其是人物内心的刻划毫发毕现,而库图佐夫的无奈、安德烈的负伤和对拿破仑的幻灭,罗斯托夫对沙皇的爱戴令人动容!

  ●真要命的这个人名,总是忘记谁是谁,人物关系一团糟

  ●可敬的翻译家!!

  ●看的盗版。

  ●这应该是我少时入迷地大快朵颐一暑假的那个版本,多么庆幸! 是安德烈译为安德烈,并在我少女心中永远留下怀想;而彼埃尔所有的思和行我都毫无遗漏地追随了一遍的版本。

  《战争与和平(第一卷)》读后感(一):高植版本特点

  1.忠实原著,直译风格,原汁原味,准确传神,不乱造中文用词。

  2.与当代流行版本的最大区别:地名和人名的翻译有很大不同,如果替换成今天习惯的人名和地名,可能是最佳中文译本。

  3.当代很多译本都参照了该版本。

  4.译本原本是俄文,非董秋斯的英文转译,但注释参照的英文莫德本注释。

  《战争与和平(第一卷)》读后感(二):最新的发现

  高植先生我首先很抱歉。

  今天才拜读了这位先生的大作。

  说实话战争与和平这些最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多年前我就看过了

  十多年前我还是个懵懂的小朋友,老爹就丢给我一本复活,让我看

  目的仅仅是为了让我自己学习汉字

  那本复活的价格是2.8元

  目前还在家中保留得非常完好

  而战争与和平,是后来我读了小学自己去买的

  我敢断定绝对不是高植先生的,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是90年代了。

  高植先生的一直用自己最真实以及最诚实的文笔,翻译最本质的内容

  当然我这里是在赤裸裸的抨击某些所谓的名翻译家

  因为他们大量使用的所谓的华丽丽的辞藻,其实往往是误人子弟

  一本优秀的世界名著,其重点并不在于辞藻的华丽程度

  而在于其内涵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一睹真正的原著

  但至少我们有这个权利去感受真正的内在,而不是被一些浮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这是一本伟大的著作。

  《战争与和平(第一卷)》读后感(三):时隔12年的重读

  本篇没啥干货,只记录一些自己和本书的前尘往事。

  下午打盹睡过了钟头,晚上睡意就跑掉了。最近想起重新翻翻这部小学六年级时没能读完的小说,这次新读了译林出版社高植的译本。也不晓得是译本关系还是年龄上去了,倒是只五天就把第一卷给读完了。

  我对小时读的封面记得蛮清楚,网上对照了一下,发现那时候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译本。我还记得那时候琴是摆在卧室里,对面就是床,床头有个梳妆台让拿来放书了,练完琴就往床头一靠。家政阿姨有时候会来讲一句“又看书了啊”。偶尔有个周末妈妈来看我的话,那我可是不敢这么看书的,她会讲不要总靠着对颈椎不好。

  还剩三卷不知什么时候能看完。不过也不着急。反正还有蛮多东西可以想一想的。每每读得快的时候都想得慢,大概是脑回路追不上故事的精彩跌宕,只好顺从地跟着跑到终点再去回顾。

  讲真托尔斯泰一直算不上我多喜欢的作家。太多怀疑与批判,太多现实冷静地剖析,太多挣扎后仍旧宿命的妥协,即使那妥协最后带来的平静也教人愤懑遗憾无可奈何。(这点来看简直和普希金一脉相承…恩我也不欢喜普希金。) 到底还是最欢喜杰克伦敦欢喜泰戈尔,再不也是雨果济慈,毕竟“我不能不爱光明”,是吧。

  现在倒是至少能读得下去,也对所谓“现实主义”有了更多体谅。还是无法认同,但能够体谅,并且愿意去安抚。再读时还是最喜欢皮埃尔。在最初的娜塔莎身上能看到自己,因而对她之后的种种选择越发无法谅解。倒是对安德烈这个角色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悲悯并且有被他觉醒的瞬间感动。等全部读完再梳理吧。

  《战争与和平(第一卷)》读后感(四):不知为何,就读完了

  不知为何,就读完了。

  先前我看了《约翰 克里斯多夫》,个人命运是这本书的主线,它是一部关注内心的作品,从傅雷的“译者序”中能够清楚明白的了解作者的初衷。

  但是读完《战争与和平》,我就长长的呼出一口气,我的视野随之被放到关注广大的“人”的身上。这篇小说我觉得说的就是“人”。在书中描写由无数的个人的意志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变迁中,先前我只是关注于个人命运的小小的视觉突然被狂卷而来的历史--人类意志的运动--所淹没,随之漂流而到达更远处的时候,回头来看,却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作者说的个人视角的来由与运作的规律,平凡和伟大背后存在的那些同样的个人的或集体的考量的坚持和摇摆。

  即是说,从盲目的个人到理性的认识(当我们只是关注于自己的时候往往陷入命运的泥潭,而经历诸多人事变迁之后就能从第三者角度来客观衡量自己了),这是一件事情的两种表达,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从克里斯多夫一生我能了解他的奋斗,从战争与和平我能看到许多的像他一样的人在历史中斗争前行。仿佛一条鱼儿从涓涓的溪流忽然游进了纷繁的大洋,或沉沦,或钻营,或愁闷······生存和死亡的问题不再是困扰自己,而是这个社会这个人类的历史一直在思考与力求探明的一个道理,最普通的人的身上也会显示出人的温热的血液流动的声响。他们是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天才和凡人。这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非历史书的年份和纪念日。

  不知不觉读完了,这是自己生活中的一段重要的生活。

  《战争与和平(第一卷)》读后感(五):人为什么活着—读《战争与和平》

  花了2个礼拜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草婴译,江西教育出版社)看完了,今天顺便找到了奥黛丽赫本版的同名电影,看书时内心波澜壮阔,因著作带来的浮想联翩;结果看电影时愤怒不已,觉得好好的名著被拍得支离破碎,肤浅浮华,哪怕有赫本在,也难以抵消我期待破灭后的失望.....

  《战争与和平》讲述的是以一战历史为主线,俄国四大名门贵族的故事,描述了战争前后的社会生活、军事战线等,场面非常宏大,气势磅礴。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各主人公在不同状态下的思想及其转变,尤其是主人公皮埃尔,据说皮埃尔原型是托尔斯泰本人。

  主人公之一皮埃尔是一个贵族私生子,留学法国,回国后糊里糊涂又理所当然地继承了巨额遗产,又糊里糊涂按人们的期待娶了最漂亮也最放荡的海伦作为妻子,他整日醉生梦死又对此深恶痛绝,万事都觉百无聊赖,也不明白生活的价值、战争的意义,为此他还曾加入过共济会,苦苦追求思想的自由和解脱,但寻求无果。后经历战争,被抓当俘虏,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无情,人员的死亡等,他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慢慢发掘到人活着的价值,自由的幸福,有了人生信仰。(电影中的皮埃尔倒是符合我的想象,演技精湛。)

  “可是他连自己也没有想到,只有通过死的恐怖,通过重重苦难,通过他从普拉东身上得来的启示,才获得精神的宁静和内心的和谐。他临刑时所经历的恐怖时刻,仿佛把以前觉得很重要的一些骚乱思想和感情从他头脑里永远抹掉了。”“他忘记,生活条件过分优越,就会使人丧失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幸福。”

  前几天看了一个讲“顺义妈妈”的采访,北京顺义别墅区,有一群富有的全职妈妈,她们很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豪房、名车等物质需求对她们而言早已不是什么问题,但她们也有焦虑和竞争,焦虑的对象是她们的下一代,儿女的学习、未来,读最顶尖的私立学校,培养能为去常春藤加分的兴趣爱好......我记得有一个细节,记者采访时一个精英妈妈说到:我不明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现在看来是孩子,可孩子未来走的不还是我们的老路,去顶级学校学习,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可是似乎还缺少了什么。我虽然有时候也有这种困惑,但也就一闪而过。我要追求的物质东西太多了,心灵还暂未被这种困惑枷锁。

  人到底活着是为了什么,书中结尾,皮埃尔娶了娜塔莎,生儿育女,幸福地过着细水长流的琐碎生活。大概,经历过轰轰烈烈的人,追求平淡对他而言是一种幸福;而一生平庸的人,毕生追求可能是尽力避免沉沦到不幸福的境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争与和平(第一卷)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