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5 01:43: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读后感摘抄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是一本由[法] 雅克·勒戈夫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1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精选点评:

  ●有了txt版,再读了一遍。待写个详细书评。

  ●6

  ●知识分子真正被理解只是在12世纪|在修道院抄录“手写文书”的修士们对内容兴趣不大|沙特尔的伯纳德:“我们是站在巨人们肩膀上的侏儒。我们的视野比他们更宽广和更远大,并非因为我们目光更尖锐和身材更高大,而是因为他们把我们举了起来,并抬到同他们一样的巨大高度..”|希腊-阿拉伯文化的贡献:西、意翻译家,法国继承|哥利亚德|12世纪反婚姻潮流。妇女解放,恢复圣母崇拜|阿贝拉尔-爱洛伊丝|沙特尔精神|大学社团:宗教组织V脱离,地区垄断V世界|经院哲学:语法、辩证法|贫穷-禁欲-否定现世,同大学成员冲突|经哲困难:信仰与理性的平衡,理性与经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会和大学的贵族化|大学向人文主义开放,人主反理性|人主者是贵族|人主者背离知识分子的一个主要职责:同大众的联系,及科学与教学的结合

  ●中世纪知识分子研究的开山之作,必须探讨“知识分子”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存在含义……我宁愿把这部书当作历史学著作……大忽悠勒高夫基本完成了对中世纪知识分子群体形象与行为的建构。可否说这是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知识分子史研究掀起了第一波浪呢?对于“智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不应该只考察其思想性,还要考察其对自己思想的实践以及其对思想的传承功能——教育……总之引发很多思考,以及求新版……

  ●科学技术史研究-思想史变迁……知识分子,大学机制。

  ●翻译就不说它了。内容颇可观。一段思想史的全面回顾,涉及到哥利亚德的出现与精神,思想上理性与经院之争【包括教会在思想上与经济上的控制】,知识分子的地位从手工者向贵族转变,知识分子让位于人文主义者。虽然是拿来当某部小说的背景研读的,但收获比某想像中的大的多。

  ●文艺复兴前传;大学的历史传统

  ●部分史料不错

  ●信息量太大篇幅太短,例如阿贝拉尔那部分根本没看懂。整体而言整本书看的很没感觉。

  ●爱洛依丝与阿贝拉尔 // 圣伯纳德 “我们降生于罪孽之中,是罪人,并生育罪人;我们是作为负债者出生的,并生育负债者;我们是作为道德败坏者出生的,并生育道德败坏者;我们是作为奴隶出生的,并生育奴隶。我们满身伤残来到这个世界度过一生,并照原来模样离开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无一处完好。” 阿贝拉尔的反驳“罪孽并不是什么实体,与其说它存在,不如说它根本不存在,这正如黑暗一样,人们可以把它确定为该有光亮的地方不存在光亮。”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读后感(一):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这里的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应该算是知识分子的起源。在过去,没有严格意识上的知识分子。只有些有知识的人。可是随着大学的发展,知识分子诞生并做为一个群体形成了,并拥有了独立的“力量”和影响。当然这归功于教会,由于要研究并传教,于是创立大学,当然教会是想控制大学的。可是又由于封建割据,各行政权力又进行着抢夺,于是大学渐渐独立并有了影响力。最终知识分子们凭借着大学这一组织渐渐形成。   这里有个奇妙的对比,为什么这么重视教育的东方没有形成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阶层呢?东方的读书人基本都是“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进则庙堂,退则江湖”。我个人想原因也就是没有封建割据而是早早形成了大一统。而专制的中央政权不可能允许任何权力的旁落,不管是宗教权还是教育权,所以早早便“罢黜百家”,而对异己的士大夫也从肉体和精神上消灭(文字狱),所以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便无法形成了。   可以看看的历史专著。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读后感(二):世界史文献与名著「笔记」

  雅克·勒戈夫(1924-2014)第三代代表人物,研究主要集中在12/13世纪,重视借鉴人类学的方法。

  ●研究法国的知识分子史。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的特点】

  ①创造思想,传播思想;创造知识,传播知识。

  ②12-13C欧洲大学

  【中世纪知识分子产生的原因】

  系11/12C西欧社会经济变化所引发的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变化的产物,其中「城市」的作用尤为关键。

  城市兴起——发展世俗文化知识——专科学校——大学及在大学中研究、传授学问的城市

  ◆勒戈夫认为,“知识分子”应有三个根本属性

  ⒈独立性,不依附于任何集团

  ⒉身份上是(脑力)劳动者

  ⒊与普通民众、与社会联系紧密

  【中世纪知识分子对西欧的社会影响】

  ㈠对基督教哲学中理性因素发展的贡献

  基督教重视神的启示而非人的理性,神秘主义性质。(天启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由于理性精神的兴起使基督教也开始借助理性来阐述,解释其教教义,由此形成一种哲学化的神学——经院哲学(调和理性与信仰;理性和信仰并不冲突,理性可以为信仰服务。如:12C“百年翻译运动”——翻译、抄写、研究古典及阿拉伯学者的作品;阿拉伯哲学家和阿维罗伊“双重真理论”——理性与信仰都是获得真理的途径;巴黎大学文学院——拉丁·阿维罗伊主义)

  ㈡促进人的人性、独立性的发展

  文学中抒情诗的出现——“哥利亚德”诗人群体

  骑士文学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读后感(三):很薄但很详实,讲述未曾关注过的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群体

  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12世纪是知识分子的诞生,13世纪是知识分子的成熟,第三部分则是14、15世纪知识分子从大学成员变为人文主义者。

  整本书的叙述算很清晰,小节与小节之间十分连贯,从12世纪城市复兴讲起,聊当时知识分子何以诞生,希腊-阿拉伯文化如何通过翻译传入西欧,以及巴黎作为最大的城市受到赞誉或诋毁,其中一个知识分子团体”哥利亚德“格外赞美巴黎,却被同时代的人鄙视,这之中反映出来某种社会变动和阶层划分——哥利亚德的人大多来自各种地方,也过得大多贫穷,热爱知识又写了很多不甚”道德“的作品——同时也反映某种知识分子的现状。随后详细介绍同样是”哥利亚德“团体中一员却又十分有名的阿贝拉尔,作为当时的逻辑学家、伦理学家以及人文主义者,他的经历和思想都很有代表性,甚至他和爱洛依丝之间的爱情都反映出12世纪妇女对婚姻观念的变化。至于”沙特尔精神“则是12世纪一个重要的科学中心的产物,这一精神意味着”求新、观察、研究“,并且理性——对沙特尔人来说,自然孕育万物,是不断创造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并用这种观念去解释创世按照自然规律等,这种思考与基督教义不同,也从中孕育着科学。但沙特尔精神将人放在科学、哲学以及神学的中心位置上,因而首先是一种人本主义。沙特尔人还认为人是理性和信仰之间的统一,等等。对人类社会的图景也反映一二——医学与卫生学进步,介绍人体解剖和生理学……

  同时有很多内容很有启发,比如13世纪作为大学的世纪,有各种各样的社团进行组织,“城镇地区赢得的政治自由和在商业领域中获得的地位,都反映在社团组织里”——大学的自主权并不是轻易便被争取到的——起初大学社团组织的成员是教士,学校的领导是大主教,但在13-14世纪时,大学教师逐渐获得了大学的权力,而主教则被剥夺了对大学的管辖权;另一方面1229年学生与国王的警察发生流血冲突,许多学生被国王卫队杀死,巴黎大学大部分人员罢课并撤往奥尔良,直到1231年才重新被郑重承认,大学独立。大学与教会、世俗势力都进行了斗争,团结且坚定,威胁要采用并且真的采用了罢课和分离出去的危险武器,而世俗势力与教会势力又格外需要大学成员的存在——有自己的价值,并且说到做到,此外还有罗马教廷为自己撑腰。

  同时作为一本讲述中世纪知识分子的史学读物,每一小节都是一个小故事,间或配有一些插图,可读性也不错。对中世纪中,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可说进行了极为详细而广泛的介绍,如果有兴趣,是很值得一读的。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读后感(四):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是个太大太大的话题以至于无从说起,在复习《高等教育学》时翻来覆去的一道题,“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何时?答案:中世纪”。便对这个充满了宗教迷幻色彩的时代,及其大学与知识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看雅克勒戈夫的《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对那个黑暗千年的特殊群体,期待有一些了解。

  大学的自主性。在大学能独立自主作科研与教学以前,他们都是从属于宗教,为当时的权力机构服务的,这虽然体现了文化的某种功能,但强权之下必有勇夫,而且知识将被共享的趋势,终究导致了中世纪大学的独立的要求,当然,这是付出了许多血的代价。 在巴黎,大学的自主权是在1229年学生与国王的警察发生流血冲突后终于获得的。一系列的流血事件,才为大学的独立自由扑救道路,大学的团结与坚定,威胁并采用罢课和分离出去的危险武器,使得他们终于实现知识的自由。

  知识分子的依附性。虽然大学在诸多革命分子的拼命下,获得了自由,然而,却不是想象中的自由,因为知识分子面临着,并且一直面临着一个致命的问题:经济来源。中世纪的教师们倾向于依靠学生付给的报酬为生,这一解决办法对他们来说,有不能依赖世俗势力,即不依赖地方当局、封建王侯、教会以及自助者的长处。却没有摆脱知识分子不能实现经济独立的命运,所以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上一条不归路:倚靠经济强大的宗教教会势力,或许他们从内心鄙视自己,却“只有甘心情愿在物质上仰赖教会的人,才能够成为大学教授”。(p294)

  短暂的高潮。也许每个知识分子内心都暗藏一个指点江山的梦想,想象在自己的功劳下,实现人间天堂。在中世纪,他们的确实现了这样的梦想,短暂的,也是落入俗套的,就是将自己变身为权力的化身。即,当时的政教合一。权力转移到了知识分子的手中,过起了贵族的生活,自然不可避免的腐化。知识变成了财富的象征,拥有知识也就是拥有财富,拥有财富才能靠近权力。米诺·德·科勒说:“大家如此渴望对知识的占有,比占有其他的任何财富都更有价值,它把穷人从卑贱中提拔起来,它使一般平民成为贵族,并给他带来巨大的名声,它还使贵族成为优秀分子,胜过一般平民。“ 可的确,知识在那个时代是无上的光荣,即便是权力的幻影,能被如此重视,也未尝不是一种欣慰。至少,屌丝有逆袭的可能。

  归结到最后,知识分子面临的困境,无非是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信仰与理性的平衡以及理性与实践的平衡。因为,总是说到后来会说到知识分子的眼高手低问题,这因为语言文字能带给人无限遐想的副作用,比如一说到贵族,很多人想到那种奢华的生活、无上的荣誉、万人的景仰等等blingbling的画面,所以,在满足了这样的YY后的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生活,必然是失望的,以至于对于赚钱这项体力活,能避免就避免,并且通过一些科研调查来证明这样的结局是有因果的。

  这或许是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最主要的困境,这大概是由于人们想不到对现在的时代来说,知识意味着什么,知识能够贡献什么,知识能转化为什么?而在中世纪,苦逼知识分子给我们最大的遗产,就是人文信仰。因为”在人文学院里,实施的是基础教育,很大一部分最热烈的讨论、最勇敢的探索,和最有成果的交流,都源自人文学院……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就在那里给出了它全部的果实。“(P345)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读后感(五):梳理

  中世纪里,智识阶层主要在两种地方接受教育, 第一,是修道院学校; 第二, 是城市中的大学。 后者往往是在前者中发展并独立出来的, 虽然在名义上依然归属教会, 但一般相对独立。(实际上,在克吕尼运动之后, 修道院学校几乎不再接收俗世教徒了——当然上等阶层是除外的。) 本书关注的就是后者,中世纪的大学。而中世纪思想的活力也就来自这些城市里的大学。一般来说, 对于中世纪大学发展的梳理, 是可以沿着两条脉络来进行的:其一,是世俗上的; 其二,是学术上的。

  就世俗意义上而言,十一世纪的背景是西欧的复兴和教权的扩张。对于西欧的商业而言,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关键性的, 虽然这次东征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十字军王国并未能坚持很久,但它再一次为西欧夺回了对“我们的海”——地中海制海权的控制。 于是, 对东方世界的贸易再次兴起。 随着商业兴起的,是属于商人和自由手工业者的城市(参见《中世纪的城市》)。 而大范围商业贸易在城市的发展, 则需要大批受过专门教育的人员来负责文书, 会计和法律方面的工作。 这是世俗学校在城市发展最明显的推动力。 而且,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并获得特许权利,城市里的大学,无论是在学校组织, 还是在所授课目和学位授予上, 甚至在大学人员的刑事审判和豁免权方面, 也都获得了一定的自由。这些自由大都产生于在教权和君权竞争的夹缝中。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儿童学校首先兴起于意大利, 但最活跃的学术中心却在法国(巴黎和沙特尔学派)和英国(牛津和爱尔兰)。 相对而言, 西班牙的大学主要开始于收复失地运动之后, 而德国的大学则起步更晚, 繁荣于中世纪之后。

  虽然许多大学教员曾自称为靠脑力劳动来获取报酬的手工业者, 但我很难相信这是一种普遍的看法。 至少就中世纪的中后期而言,城市里手工业者间的等级都是非常明确的。作为渴望拥有政治主张和影响力, 但收入不高的大学教员们, 毕竟不是早期流浪和放纵的哥利亚德, 想必难以容忍这种等级观念对他们的划分。而且,一再直白地表达手工劳动只属于下等人的希腊文化,也会在中世纪后期影响到他们。从结果来看, 除了扬.胡斯之外, 很难说中世纪的大学对民众思想上产生过什么影响。 最后, 大学毕业后的大学生们, 除了成为神职人员外, 也大多成为法官, 律师和公证人。

  就学术而言, 中世纪是经院哲学的时代, 在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中,除了少数异端外, 其主旨总是在于: 以理性彰显上帝。 虽然应该肯定中世纪大学对于(罗马)商业法律上的继承和发展, 对(希腊)逻辑与修辞的重新引入和研究, 但丝毫没有理由高估中世纪知识分子在被后世称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上的实际进展。 事实上,中世纪时期, 医学和数学上的发展几乎全部来自阿拉伯文明 (尤其是从西班牙), 比如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和阿维森纳的《药典》。 虽然有着所谓的“七艺”, 也就是大学所设的七门课程, 分别是: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但其中的天文, 或者更广义的物理,也只是亚里士多德的 《物理学》 和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 而已, 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思辩哲学。 这一点正如《文艺复兴中的人和自然》一书中所说的, “他们的目的是追求原著的纯洁, 而非科学真理”。

  中世纪大学早期的对手常常来自西多教团。 作为中世纪基督教的自我革新之一, 西多教团强调以苦修,也就是体力劳动来向上帝赎罪, 而轻视智力, 或者说理性。 而作为大学的成员, 阿贝拉尔则希望发展逻辑来验证神学, 这与明谷的圣伯尔纳针锋相对。 而在中世纪后期, 大学所面临的, 除了教皇对异端思想的控制之外, 则是以多明我修会和方济各修会为首的四大托钵修团的兴起。 强调恪守使徒式贫穷和布道, 以乞讨的方式修行的托钵修士们不断涌向城市。 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阶层, 他们自然也会进入大学。 他们有着教皇的支持, 不收学费, 而且往往虔诚而显得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实际上,后来的许多知识分子, 从马丁.路德到哥白尼, 都出身于修士。 但这种出世的苦修, 是和中世纪城市里世俗的精神——比如《玫瑰传奇》所表现的那种对生命力和个人欲望的赞扬——相悖的, 自然会招致大学里俗世教员的抗议。

  中世纪大学思想活动的衰落。 这一衰落与其说是和人文主义者的兴起有关, 不如说两者是同一原因的两个结果。 随着十字军东征的接连失败, “阿维农之囚”事件之后, 君权在和教权的斗争中取得了不可逆转的胜利, 十五世纪正是君主集权制在西欧确立的世纪, 大学自由赖以生存的夹缝也因而渐渐失去。 更重要的是, 在集权制下, 君主聘用文职人员来管理政务, 而不是像中世纪早期那样分封给不用付薪水的贵族。 所以,无论是大学里的知识分子,还是后来的人文主义者, 向君权和世俗政治的靠拢在所难免, 《中世纪的秋天》里所描述的布鲁日宫廷文化即为一例。 此外, 十四,十五世纪同样是民族主义萌芽的时代, 印刷术的大范围使用, 民族语言开始取代拉丁语, 整个欧洲的大学开始渐渐变成各个民族的大学, 大学的当地化自然会方便君权和贵族的进一步渗透。 就宗教层面而言, 随着教皇的影响渐渐只限于教皇国之内, 而自身变为意大利的诸侯国之一, 学术开始更加肆无忌惮的嘲笑教权, 并同时肯定现世。 随着一次次瘟疫的降临, 神秘主义, 和忧伤颓废的氛围再次兴起, 大学里对于思辩和神学的探讨也变得僵化而让人厌烦, 曾经那个生机勃勃的经院哲学时代结束了。

  衰落可能并不是合适的词,后世的许多著名学者依然出自大学, 在十五世纪也还有很多大学相继建立。真正失去的,是大学的独立。 在这一点上, 它也是城市自由对君权退让的表现之一。 巴黎大学参与了对圣女贞德的审判, 然后失掉了君权的信任。 同样的, 1358年的巴黎起义让巴黎在以后的近两百年里失去了法国政治中心的地位。 另一个可能不那么恰当的例子, 是汉莎城市同盟同样在十五世纪中的式微。

  最后,中世纪大学知识分子的活动同样可以看作是理性精神在欧洲的复苏,虽然带着神学的面具。就像沙特尔学派所说的, “除了理性证明的真理,不存在别的权威”。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新教运动的兴起,神学最终归于神秘主义,人文主义者继承了中世纪知识分子对希腊文化的热忱,而理性则从中解放出来。近代科学,也就是罗贝尔.培根和弗朗西斯.培根所先后提倡的实验科学,由此而始。

  :以上内容并未核对史料,若有出入,概不负责,嗯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