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2 01:0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读后感100字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是一本由多诺万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精选点评:

  ●这种综论本来就很难找了,这本质量也不低,能把两百多年千头万绪的女权理论梳理成这样,不错啦。主要关注美国学者,目测视野最多只到80s,最后一章“走进21世纪”有点名不副实。

  ●作为理论梳理是很好的,只是对于许多当代的作品没有介绍,或许这是美国和中国对于外来理论的接受问题?

  ●我觉得很有用的一本述评

  ●混乱的翻译混乱的阅读

  ●重读,老了一点,但是是好书

  ●按照历史时期介绍女权思想传统、并比较各派观点,算是不错的普及读物

  ●从哲学到女性,硬核综述。第一,让我对女权主义有了深刻的,哲学层面的认知。第二,让我有了啃书的感觉,而且是硬骨头,阅读中我经常感觉“啥”“说啥”。所以这本书值得买来后反复阅读。

  ●不明白为什么翻译成“知识分子传统”,明明也是一部介绍思想流派的书,难道是因为女性主义的发展向来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嘛···扫了一下第一章,发现相比《女权主义思潮导论》更加抽象、凝练,喜欢后者~

  ●其实读得是另外一本书《中国女权知识分子的诞生》,豆瓣没有条目。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citizen intelligentsia”的概念,我觉得非常好。

  ●可以和《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并列读过最棒的女性主义理论导论,尽管本书更多地立足于美国女性主义的研究成果与作品而展开。对我自己来说,本书关于文化女权主义与生态女权主义的分析为我提供的营养是最大的。 “西方女权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已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对立面。美国女权主义者必须设法使人们了解,文化女权主义包含着强大的精神成分,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提供了批判资本主义的方法,类似的,生态女权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手法以谴责西方世界对自然和妇女的剥削。”(p. 280) “生态女权主义至今仍然是女权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它表明了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方向——远离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原子论、迈向更加全面的视域,在那里,一切生命间的联系和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都将得到认可。”(p. 286)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读后感(一):无题

  

自我的反思:女性主义依然是建立在男性话语之上的。在启蒙时代,人权宣言忽略了女性的权益,那么女性就强调,女性也是可以被训练为理性的人从而参政的,强调女性作为一个人的财产权。马克思主义忽略了女性在家庭中的生产,即使在社会主义时期女性也无法获得肯定,马克思女权主义又根据马克思主义提出种种观点。在弗洛伊德的说法中,女性主义又借鉴了他的说法,然后加以利用实践(波伏娃《第二性》)女性观点的产生是在已有的男性观点上进行批判和矫正甚至颠覆,以此才形成了女性主义的观点。透过女性主义的面纱,还是可见女性/知识分子的观点依附于男性的状况。另外,女性主义的极端让人很不能理解,女性的经济状况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直接原因,而不是因为女性的心理原因。还有所谓生态女性主义,是否应该先获得人权,再去争取更多的权利?在80年代的时候,西方各种各样女性主义同时涌入中国,各种女权主义被不加思考地滥用。这或许也是the mass所宣扬的“中国女性主义”被戏称为“田园女权主义”的原因之一吧。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读后感(二):小气男的千古罪证--为三八节记”

  今日看到一篇在三八节号召老少爷们胸怀要像大海一样宽广的文章写得潇洒,

  读起来却自觉可怜。男人的胸怀不是生来就宽阔的,否则年纪轻轻的心里就有了丘壑,

  哪里还有那些时不时就让热血涨满了额头的愣头青年。只是结了婚之后汛期不断,水涨

  堤高,长此以往难免是家国不保,渐渐摸索出在心里刨坑的本领,引血入心,算是走的

  大禹的路子,九州万方,水量守恒,心里若有一片汪洋,泛滥成灾的劫难或者就可以得

  到缓解。

  也有非常小气的,比如骆宾王同学,过世一千大几百年了,仍然是罪证昭彰。所以太有

  才华也不是个好事。如果小骆同学,仅仅写个"鹅鹅鹅,曲项天歌,白毛绿水,红掌清波

  quot;之流的莺莺燕燕,小朋友们当个民间集体创作的儿歌朗读一下也就算了,偏偏要文采恣

  肆的给一帮准备去打女人的乌合之众开誓师大会,鼓舞士气的效果不得而知,反正骆同

  学兵败之后不知所终。但是这篇文章却被个不务正业的太子选了必读书目,于是好好一

  个初唐四杰被抓了个不尊重女性的罪名,而且还要世世代代的流传下去。不过这么个融

  文学价值和批判价值于一身的雄文没有选进如今的语文课本实在是个遗憾,也许是妇女

  当家作主的日子里,这个大放"峨眉不肯让人"厥词的文章有点公然挑衅了。

  其实骆宾王也许是受了冤枉的。传说了武则天读到"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这句话的

  时候,当着满朝百官的面笑出声来,野史常常以为是得意之笑。所以,"狐媚"两个字对

  于女人来说,也许是个了不起的褒奖,哪怕是对武则天这么个典型的女权主义者。小时

  候听见大人说谁家的媳妇是个狐狸精,也总是忍不住要留心一下那位漂亮的阿姨,果然

  是要比那些骂人的来得鲜活饱满。某次忍不住的将此称号送给了班上一个漂亮的小女生

  ,结果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小妮子不解风情,哭哭啼啼的跑去给老师打了小报告;不似

  那些中学里花一样的姑娘们,心下欢喜的窃听有关自己的一切流言。假道学们估计是领

  会到"狐媚"这两个字坏坏的诱惑力,用极为平庸和恶俗的想象力起了一个替代的名词:

  破鞋,虽说是取自穿来穿去的暗喻,不过听来就如目睹种猪交配,一无美感,掩鼻而过

  。

  因此我怀疑不尊重女性这个帽子究竟是怎么发给骆宾王的。按说,受不受尊重应该是女

  性说了算的。武媚娘因为一句"狐媚偏能惑主"不吝美人一笑,这个骆宾王算得上是个红

  颜的知己,书上说武则天深悔此人不能为己所用便可作旁证。不过有那么一群打着女权

  主义大旗的女人跳将出来,说骆宾王将武则天同志的成功仅仅归功于美色和床技是对其

  文韬武略的轻视,是对女性的丑化和物化。这些"主义者"如今一样活跃,前几日读到一

  则新闻,说是评出了十个歧视女性的广告,细细看来,无非漂亮女人露露肩膀,秀秀脸

  蛋激发电视机前一众好色之人购买欲望的传统广告,并无出格之处。男权主义者倒是可

  以义愤填膺的控诉这些广告将男人全预设为好色贪婪的险恶用心。当然,男人们还没有

  觉醒到主义的地步,但是眼见着这些个带着女权袖章的主义者有意跟漂亮和性感作对的

  架势,却应该站出来揭发一下她们仇视女性的嘴脸。

  所以女权主义者未必是了解女性的。女人和男人一样,都喜欢看见一个漂亮姑娘的身体

  在比基尼的勾勒之下,如温玉一般润滑的溜进水中,讲述某某牌防晒霜或者卫生巾的妙

  处,而不是穿着胶鞋,带着草帽,门牙歪斜的农妇站在水田里插秧。或者更极端一些,

  女人,或者讲大多数吧,更喜欢看见一个面容皎好的少妇,围着洁白的围裙,倚着门槛

  目送丈夫儿女的离去,一副使用了正确的食用油之后的满足,而不是一个满面尘灰烟火

  色的大老爷们低眉顺眼的恭送女主人的起驾。骆宾王的一篇檄文,也许不过让媚娘遥想

  当年恩爱情形,笑出声来也不意外。

  仇视女性,不了解女性的女权主义者却未必不能得着女人的偏爱,那些主义背后的大好

  蓝图风起云涌的咬啮着她们聪明的心。因此,既不可唐突了女人与生俱来的美丽外表,

  却也不能让男人贴上爱美或者爱花钱的标签;既不愿意放弃慈厚母性的称号,却也不能

  免了男人的家务劳役;既不愿意放弃获得帮助的特权,却不能让男人有哪怕一点点的自

  诩。女人啊,女人,到底你要的是什么?不扛煤气罐的自由还是一起剖腹生小孩的平等

  ?骆宾王自己喊得心虚,且看今日之域中,已是武媚之天下!

  萨义德说,东方主义最大的危险就是它自身。尊重东方的特异性可能会招致孤立东方的

  危险,而忽略东方的特异性却直接落入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感觉上是这件事情本身是

  不可言说,一说便是犯错。同样的道理大概也是适用于女性主义的。平等起见,也适用

  于男性主义。

  遥想当年,骆宾王要是有幸见得武则天,说不好会一见媚娘误了终身。当然,这是纯粹

  扯淡的话。但是想起若干年前的一件事却是真的。某次陪一个刚刚和某漂亮"女强人"分

  手的哥们去校门外喝酒,一个人差不多灌了一斤白酒,我居然还念了两句"入门见嫉,蛾

  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给他听,他居然就哭了。可能因为当时喝的是京酒,度数还不够高吧。。。。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读后感(三):《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启蒙时期信仰理性、规律、秩序,由此形成的世界观为:世界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两部分,理性世界优越于非理性世界,而男人被归于理性,女人则被归于非理性。再加上工业革命、工厂的机械化和棉织产业的衰退,公共的工作场所逐渐从家庭这个私人领域彻底分离出来,更加强了这种认同。

  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赞同的基本信条有很强的启蒙时代思想特征,比如:信仰理性,赞同天赋人权说,相信教育等等。另外,她们也都认为批判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妇女的解放。

  女权运动起源于反奴隶运动,女权主义者在废奴运动中因她们的男同伴的恶劣态度而意识到她们所受的压迫。其中黑人女奴的生存状况是废奴运动的核心,并逐渐成为女权理论家们的关注焦点。但是,启蒙女权注意的分析不适用于黑人妇女,这些黑人妇女受到“对真正女性的崇拜”这一意识形态的影响,即女人应当依赖、柔顺、善持家务、虔诚且脆弱,因而黑人妇女竭力模仿白人“淑女”的言行。不过,启蒙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也并没有将对黑人妇女的关注坚持到底。20世纪初叶,妇女参政组织为了得到南方白人的支持而放弃了黑人妇女。

  启蒙时期女权主义理论存在着一些问题。她们几乎都没有考虑到大前提本身的错误,即世界被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妇女应当承担家庭内的职责,她们多数认为给予家庭中的妇女一定的财产权就可以促成男女平等。

  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

  文化女权主义理论隐含着母权制的幻想:一个由女强人组成的、实质上以女性价值观和女性所关注的事务为准则的社会,其中包括和平主义、协作互助、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分歧,以及和谐的社会生活管理法则。

  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唯物主义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

  劳动和资本主义理论,尤其是异化劳动、实践和经济价值决定论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1884)一书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浪潮”中诞生的唯一的女权理论经典篇章。其主要论点为:史前的、共产主义的母权制社会在某个特定时期被父权制社会颠覆或取代了,而这种转变是同经济发展,尤其是同私有财产的确立以及以交换和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商品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解决之道则是,使妇女加入社会劳动,取消作为社会经济的单位的个体家庭。

  当代妇女运动也反过来促使马克思主义者重新思考“妇女问题”。

  当代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理论要点是,确定家庭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因为家庭或私人领域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唯一没有异化的空间。但还有一个部分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持相反观点,她们认为家庭对女人而言是一个内在异化的领域,家务劳动实际上就是异化劳动。

  妇女并没有像恩格斯预见的那样,通过加入社会劳动而获得解放,反而她们不得不肩负双重责任:在社会上为谋生而工作,回到家中则要继续无偿的家庭劳动。资本主义的父权社会在不动摇其自身的情况下,不可能真的兑现平等的诺言。

  另外,当代女权理论中实践、提高觉悟和意识心态的概念也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但在实际发展中,女权主义者们对此进行了反思和发展。

  女权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第一论为“性变态”;第二论为儿童性心理发展理论;第三论为“青春期的变化”。

  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为当代精神分析派女权主义理论打下了基础,但实际上,女权主义理论第二次浪潮中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排斥精神分析学说。这些批评包括:弗洛伊德学说的生物决定论倾向忽视了导致人心理失调的可能的社会起因;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学也有显而易见的、固有的男性偏见。而“修正论”尤其受到强烈的批判。“修正论”认为,妇女的被动、依附是正常的,拥有理性的志向却是反常的,它文饰了女性的从属地位。

  但不管怎么说,弗洛伊德理论对女权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开启了一个新方向,尽管他们自己不会奉行,即重新维护母权制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从而达成一场彻底的女权革命,这正是“新法国女权主义”努力的方向。

  法国女权主义者的理论深受雅克拉康理论的影响。其理论的要旨在于,必须象征性地理解弗洛伊德的观点和假设。它们所描述的是个体本质上陷落于意识、语言和象征的王国,而这一切都处于家长制之下。这种陷落来自于不满月的婴儿在前俄狄浦斯阶段与母亲的一体感和自我不存在的幸福状态。这是想象的不及物阶段。这种陷落会引起自我的分裂,由此便进入人及物的阶段。而语言早就存在,并承载着弗洛伊德所界定的各种阶段的象征。

  实际上,拉康的理论和弗洛伊德的一样,都带有男性的偏见。但是法国女权主义者为了她们自己的目的而采纳了某些观念。她们指出,自古以来,女人和她们的现实生活就被父权制象征秩序给否定和毁灭了,因为她们生存在“象征之外”,生存在话语的边缘,生存在一个他者的、不同于主流的空间。而父权制的社会秩序是走向死亡的,女人的社会秩序则是肯定生命的。一旦女人像男人一样开口发言和写作,她们就会进入被征服、被异化的历史。真正的女人的语言是有机的、充满欲望的、全面的,它来自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母亲。因此,法国女权主义者把弗洛伊德理论中前俄狄浦斯阶段的母女关系看作复兴女性想象、女性的力量,以及女性身份的源泉。

  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派女权主义思想的最初源头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但其体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以及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波伏娃的《第二性》系统地阐述了存在主义派女权主义的思想观念,她用存在主义来解释女人的文化身份和政治地位。波伏娃遵循黑格尔的思想,相信“他者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范畴”,而女人就是依据男性主体的观点来定义的人。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正如自为/自在一样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并且都受到自欺的诱惑。波伏娃理论中某些方面是不足的,其一是它关注的主要是白人资产阶级的家庭妇女,其二是对内在性和重复的“农业”水平的诽谤。

  当代存在主义派女权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来自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神学中的“解放”学派。

  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理论的形成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群前期的“运动妇女”,她们从“新左派”运动中男性激进分子的傲慢态度中发现了她们自身真实的处境。因此,她们决定要在理论上使她们自己个人的“主观”问题和新左派运动关注的重大问题——社会公平与和平——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与合法性。并且,她们逐渐认识到,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大男子主义和女性的屈从地位实际上是社会压迫的根源和原型,因此女权主义必须成为一切真正的变革的基础。

  此外,同性恋女权主义理论也得到发展。激进女同性恋者主张,女人应当拒绝接受男人从他们的权力、自我或地位等方面出发对女人的身份界定,女人应该相互界定她们的身份,应当依照她们自己的需要、经历和洞察力界定她们的身份。把女同性恋者视作强大而独立的女人一直是同性恋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命题。

  20世纪文化女权主义的道德蓝图:

  第二次浪潮中,许多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权主义政治伦理观可能源自女权传统的文化、实践和生活经历。

  妇女不同的历史文化经历类型是普遍存在的,但对处于同一群体中的妇女而言,它们又是一种共同的特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会造就上述环境中的女人特有的意识、认识论、伦理观和美学观。这一章就指出,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征、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等等是如何造就女人特有的观点意识的,尤其是关于道德问题。

  走进21世纪:

  抵制坚如磐石的暴政逐渐成为20世纪末叶女权主义理论的中心。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和多元主义理论强调差异性的鼓舞,女权主义理论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关注妇女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在种族、阶级、民族背景和性方面的差异性。

  女权主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变化可能来自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对它的重大影响。后结构、后现代反对科学单一的语言,女权主义者也指出,法律越来越忽略妇女生活中大量的特殊情况,最为严重的是,法律认为中立和公正将保证公平合理,却忽略了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因素造成的许多不平等现象。

  90年代最重要的理论运动是生态女权主义,或者说,这一派别的女权主义关注的是生态学,是男性统治和当代社会对大自然的掠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读后感(四):女权主义的历史脉络

  三年前的读书摘录~分享之

  第一章 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一、启蒙主义时期天赋人权的“人”是男性。

  理性至上,非理性的任何事物都被视为他者,而男性把女性看作缺乏理性的人,因此女性被迫从属于男性。洛克立足于保护私有财产,为了将私产保持在家庭中,强化了女性的附庸地位。

  二、女性的反抗

  (一) 《观点宣言》

  1848年的《观点宣言》逐字逐句模仿《独立宣言》,但因为特别指出女性的权利,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二) 启蒙主义时期的女权主义者的观点

  信仰理性。

  男女有一样的灵魂和理智。

  相信教育。

  相信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尊严来自独立性。

  天赋人权,要求政治权利的平等,特别是选举权。

  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

  (一)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1. 理性

  沃斯通克拉夫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理性之光获得精神上的成长,她对理性的强调一方面反映了启蒙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表现了新教思想(等级制度阻碍与上帝直接沟通-男人作为中介者被安置在女性与理性之间)。

  2. 个人主义

  女性不依靠男性,依靠自己。

  3. 参与公共生活

  (二) 弗兰西丝·赖特

  1. 怀疑与既定制度有关联的人,因为他们受雇于既定的社会制度,被迫拥护。

  2. 无神论者,认为宗教是导致妇女附庸地位的因素之一。

  3. 受边沁影响,进一步发展了为妇女争取平等的功利主义观点。

  20:“决定事实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是快乐一痛苦原则(一个功利主义者的处方)。”

  批判思维可以驱散无知,把妇女从被压迫的处境中解救出来。妇女要在社会中担任一定职务,获得愉悦的感觉。

  (三) 格里姆凯

  1. “格里姆凯自己的批判力量集中表现在她对《圣经》中为妇女受压迫处境进行辩护的重要篇章的剖析和批判上。”(p21)奇怪的是,格里姆凯说《圣经》宣称男女平等,在

  2. 女性不需要男性作为中介者来通往真实信仰。

  3. 男女在道德理智上是一样的。

  4. 号召女性走出家庭,却在争取公共事务权利方面退缩(可能和维多利亚时代认为公共事务比较脏有关)

  (四) 斯坦顿的自由主义立场(实际上还发展了超越自由主义的学说)

  1. 1854年、1860年关于纽约州法规的讲话,立足于天赋人权

  26:

  “关于未婚女子无代表权纳税以及步人婚姻的女人‘即刻丧失公民资格’的现象。”

  “揭穿了当时盛行的对真正女性的崇拜的观念”,认为女性在家庭中并不幸福,不需要所谓的男性保护女性远离邪恶社会。

  2. P27:“斯坦顿主要的自由主义论点是,为了凭借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作为独立个体的女人需要的是权利。”

  妇女现在无法通过政府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 安东尼(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立场)

  1. 按照美国当时的14、15条宪法修正案,美国妇女有选举权,但是事实上女性依然被剥夺了选举权利,安东尼因为违背民法参与选举而被控诉,她拒不接受处罚,认为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是:女人能否算是人?

  2. 美国女权主义运动与废奴运动关系紧密。女权主义者常把妇女比作奴隶。

  黑人妇女不被家庭局限(劳作),但受到中上层白人“真正女性”观念的影响,模仿白人家庭妇女,同时提高了地位的黑人男性加重了对黑人女性的束缚(被当做母马、私产),使得黑人妇女处于艰难的困境中。

  (六) 泰勒“妇女的公民权”

  泰勒认为是“男人愿意这样”导致人类中的一半成为另一半的附属。

  (七) 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

  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功利主义倾向。功利主义倾向体现在用边沁的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论证解放女性的正义性,即女性自由发挥才能和安排是幸福的源泉。

  抨击家庭和男女关系。

  激进女权主义特点:“男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迫使女性屈从。”

  四、19世纪女权主义运动的问题

  1. 女权主义者认为19世纪女权运动是失败的,因为获得选举权没有结束妇女的附属地位。

  2. 自由主义者没有真正回答男女是否确实存在本体论差异。而且也普遍认为差异是次要的。

  3. 严格的自由主义分析没有涉及私人领域,因为先验地划分了公私两个领域,假定妇女承担家庭内部的职责。

  这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后果。他们忽略了“在两个世界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紧张,一个是边缘的、生气勃勃的、神圣的有机自然及女人,而另一个则是属于牛顿式科学家以及马基雅弗利式政治家的理性的、可预测的公共世界。”(p44)

  马基雅弗利将道德伦理与政治/经济分离(不择手段,计算/量化),并进一步指出公共领域是理性的(男人的世界),私人领域是非理性的、边缘的(女人的世界)。

  总结一下: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塑造了有理性和责任心的女性形象——相信给她们权利就能挖掘出潜能——争取政治经济权利(法律)

  第二章 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

  一、总括

  “坚持这类观念的女权主义者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政治变化上,而是期待更广阔的文化革新。她们一方面继续承认批判思维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强调生活中非理性的、直觉的以及通常具有共性的部分的作用。她们注重的不是男女的相似性,而是他们的差异性。最终,她们断言,个人的力量和自豪感也许恰恰来自女性特征,而且女性特征也许还是社会再生的源泉。这些女权主义者针对自由主义理论家几乎没有触及的领域—如宗教、婚姻和家庭—设想种种解决方案。”(p47) “文化女权主义理论隐含着母权制的幻想:一个由女强人组成的、实质上以女性价值观和女性所关注的事务为准则的社会,其中包括和平主义、协作互助、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分歧,以及和谐的社会生活管理法则。”(p48)

  二、代表人物

  (一) 富勒

  1. 《19世纪的妇女》(1845)开创了文化女权主义的传统。

  欧洲浪漫主义,更确切的说是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物。

  2. 依靠自我

  自由主义中的“政府”被认为是保护个人不受其他极权势力伤害的;浪漫主义中的“政府”则是个人自我发展的绊脚石。

  富勒主张扫清一切妨碍妇女拥有像男性一样的权利的绊脚石。

  妇女应该遵循内在的准则,在独立面对世界时拥有个人的力量。

  3. 妇女的差异性理论

  “富勒极力主张,为了发现她们真实而独特的天性,妇女应当集体隐退。”(p50)

  富勒用电性的比喻来表达女性某种直觉的智能。

  4. 男性化与女性化就像阴阳二元对立统一一样转化,女性气质与公众世界的结合也会改良社会,使之更加和谐、平和。

  (二)斯坦顿

  1. 斯坦顿在《妇女的圣经》中对家长式的基督教进行了攻击。

  她主张回归第一个创世纪的故事:上帝用他自己的形象平等地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基于此,斯坦顿详尽阐述了她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上帝的头脑具有雌雄两性特征。”(p55)

  2. “斯坦顿在探寻一种尊敬而非低毁妇女的文化传统时走得更远:她引进了母权制理论。”(p56)

  3. “斯坦顿引进,或者说深化了(如果富勒算得上第一个提出这一思想的人的话)女权理论中的一个新的、影响重大的观点:妇女,尤其是母亲们,她们的特殊经历和智能使她们拥有一种肯定生命的、和平的、富有创造性的世界观。但父权制埋没了这种世界观,父权制带来的是毁灭、暴政和战争。”(p57)

  (三) 盖奇

  1. 《妇女、教会和国家》对基督教的批判比斯坦顿、格里姆凯全面、深刻

  “盖奇的观点是,妇女受压迫的状况根源于基督教教义,尤其是《创世纪》中贬低妇女、认为妇女邪恶的思想。”

  盖奇将妓院的产生、女巫被迫害都归咎于教会。

  她号召恢复造物主所造的女性特点(母性),归还女人在宇宙图景中应有的位置。

  2. 盖奇最具魅力的思想之一是借用玄妙的理论假定,所谓“被遗忘的词”或“被遗忘的名称”实际上是对神圣的母性——女性气质——的忘却。

  (四) 吉尔曼

  女权主义理论“第一次浪潮”中的杰出领袖吉尔曼继承并发展了文化女权主义传统,影响很大。

  1. 《妇女与经济》依靠社会达尔文假说,认为妇女受压迫阻碍人类社会进步。

  “人类中的女性完全依赖于男性妨碍了自然选择一一防止过分性化。结果,妇女除了只能发展一种能力——吸引男性的魅力——外,其他所有潜能都受到阻碍,因为那是她们的基本生存手段。”(p65)

  吉尔曼采纳了斯宾塞和克鲁泡特金的“人类将步人相互协作阶段”的观点。……并提出人类发展的这一阶段最需要的正是女性的利他主义美德。(p66)

  2. 吉尔曼的《人为的世界,或我们的男性中心的文化》(1911)一书最全面地展示了她的理论。

  吉尔曼这部作品的核心论点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反映出男性特有的否定性。她对女权理论最具独创性的贡献在于她对社会思想偏见的剖析,男性中心主义的思想偏见在语言、艺术、文学、运动、教育、政府机构以及宗教中都留下了较深的痕迹。(P67)

  吉尔曼憧憬母权制社会,男性首要特征是分散、散播、破坏,女性则是积聚、收拢、建构。他认为社会应该从神圣化男性特征的阶段进入尊崇母性特征的阶段。

  3. 《男人的宗教与女人的宗教》

  “由于史前的性别角色定位,男性创造了一个面向死的宗教,而女性的宗教则是肯定生命的。”(p69)男性战斗和狩猎,关注死亡;女性哺育生命,利他主义。

  4. 小说《霍兰德》

  “母权制传统在这片清一色女性的世界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里的女人通过单性生殖来繁衍后代)。”

  妇女们过着友爱互助、和谐融洽的群居生活,反映了尊崇和平,生态学意义上对所有生命的关怀。

  5. 吉尔曼的《家庭》是她最激进的作品

  1) “以破除传统旧习的语调抨击了家庭制度”

  “家庭制度是一种陈旧的体制,它不仅束缚了妇女的手脚,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它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主要在于它妨碍了妇女的发展。”(p70)

  2) 吉尔曼推翻了很多盛行的家庭观念,比如自由主义认为家庭属于私人领域且不受专制侵犯的观念。

  3) 主张家庭劳动职业化。

  推动妇女走向公共领域。

  (五) 伍德哈尔

  1. 伍德哈尔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妇女应该冲破所有束缚,尤其是她应当没有任何阻碍地、自由地选择她的爱侣。这种“自由爱情”观意味着废除婚姻制度。(p73)

  2. 主张以“社会主义形式”取代婚姻制度。

  (六) 戈德曼

  1. 属于富勒创立的浪漫主义(p74:和富勒的相似之处);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实际属于无政府主义。

  她拒绝服从任何权力,坚持依据个人立场改革,主张以分散的、有机的社团取代现在的社会格局。

  2. 主张自由来自人的内心,否定类似政府和婚姻等限制人发展的体制,把自由的男女爱情看作首要的革新力量。

  3. 节育运动的倡导者

  赞同性解放,但反对妇女学习男性恶习、过度放纵,把自己变成性对象。

  4. 期望的理想社会

  1) 社会以“互助”为动力。

  “这个有机的图景实际上已远离了自由主义启蒙运动的社会设想所依据的孤立完整(中性)的机械模式。戈德曼排斥这样的国家,因为它的‘最大成就是把人类变成时钟内部的机械装置’。”(p77)

  “妇女受压迫的关键原因在于她们被社会系统变成了物,使她们的灵魂无法自由地成长。这种观念隐含着无政府主义思想。”(p78)

  2) 母权制特点

  文化女权主义者很多都和女性有过爱恋关系,“同性恋”。

  “文化女权主义者参加彼此认同的妇女组织,这本身就表明为何她们心中的社会图景都带有母权制恃点。”(p79)

  (七) 亚当斯

  1. 社会改良+和平主义

  2. 主要观点是“世界需要妇女特有的道德敏感性。”(p81)

  主张妇女参与公共事务,脱离公共世界的妇女很难把家务做得很体面,妇女也许还能降低世界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八) 伊斯曼

  1. 伊斯曼否定戈德曼所说的自由仅仅来自内心深处。她主张必须创造“自由的外部环境”,“女人自由的灵魂将从中诞生、成长。

  社会改良:外部自由影响的社会变革:向妇女开放所有的职业,发放育儿补贴,有节育自由等。

  2. 和平派女权主义:终止战争

  1914年在纽约组织“妇女和平党”,1915年海牙国际妇女大会,简·亚当斯担任第一届主席。

  妇女国际大会体现文化派女性主义的观点:独立的女性组织。

  三、文化派女性主义关于“男女本体论上的差异”

  (一) 生物决定论?

  当代的费尔斯通极力持这个观点。

  “今天的文化女权主义者一认为,传统的妇女领域为她们形成人道的世界观打下了基础,它能够改变统治着公共世界的、破坏性的男性思想意识。但当代女权主义者认为这种改变不会自动发生(有些法国女权主义者例外),因为她们不相信男女之间的差异主要根源于生物学规律。”(p90)

  (二) 社会环境?

  如果妇女在家庭中培养起符合人性的特征,那么一旦她们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公共领域,她们能否保持原有的特征?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者几乎都假定,妇女身上的和平主义、改良主义特性相对而言都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妇女会把这些特点带进公共领域,“使政治得到净化”。(p89)

  事实是妇女获得选举权后,也并没有怎么净化到政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