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学之理念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24 04:3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学之理念的读后感大全

  《大学之理念》是一本由金耀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之理念》精选点评:

  ●这种类型的东西汗牛充栋。看完真的什么也没留下,全忘了。

  ●好书,很多没想明白的事情,都被他说明白了

  ●思索

  ●大学,在象牙塔与服务站之间。

  ●教育没有定形的模式,可能反倒是个好事。另,应该将自我教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别人教育不好我们,我们就自己教育自己吧。

  ●我个人认为是本经典。

  ●提出了大学的问题,但对解决之道阐述较少。

  ●虽然存在复杂的理念,但是的确能影响到观感和想法。

  ●三聯倒是幫金先生再版了這本《理念》多次,這是必須的。雖然這本文集中不算是專著,基本是80年代的文章,基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與香港大學教育而談,也正如雅斯貝爾斯的《理念》那般,每個人談大學都是結合到自身所處,不過萬佛歸宗,我們還是能從裏面尋找到相似的理念,同時書中指出的大學困境從香港的80年代延續早現在的大陸中且越演越烈,都是值得反思的。本書之不足是書中部份陳述多次重複,這作者也提過,事關這是一本文集,也可接受。

  ●振聋发聩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一):教育的落后导致国家的落后

  我们上过大学。可是我们想过吗,大学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所有的大学校长、老师、学生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

  我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独立思考的精神。

  对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现在这样的教育情况,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难。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二):大学的理念与没有理念的大学

  人家有大学之理念,我们这边却多的是没有理念的大学。

  几年前筹办一个新的学院,做课程设计时,我曾经想把大学的理念列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可是,接着,我就无奈地发现:完全与这种理念相违背的课程,居然已占了大学本科教育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时间……

  有这些课程的存在,再加上官本位的体制,又谈何大学的理念?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三):不是书评的书评

  《大学之理念》这本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却至今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我不知道该说金耀基太有先见之明,还是我们的教育太过滞后呆板。以下是书中几段话在我看来十分有趣的几段话:

  1、真正的博雅教育在肯定人的价值,在摆正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位序。

  2、虽然佛兰斯纳说“大学是时代的一种表征。”但大学必须跟着门外的社会风尚转是不必要而且是极其可悲的。大学有时应本于所信的价值,成为社会风尚的定力,成为文化的指针。

  3、蔡元培先生所说的“诸君须知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北大之所以能在五四时期成为一个“司令部”,这自有历史的沉淀在其中。而蔡元培正是为这段历史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人。可是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至今却像一个笑话一样。我不知道到底是谁该笑话谁。

  4、一位李先生在答金耀基问时,说了一句十分有趣的话。

  “科学不应该被视为是唯一有效的人类'经验形式'。”

  5、文化的分裂,使人不能对“过去”作正确的解释,不能对“现在”作合理的判断,同时也不能对“未来"有所展望。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四):大学问题

  这是一本关于大学问题的书。书中介绍了大学起源,变革以及现今大学面临的问题,并对不同阶段大学理念之争有一定评价。大学之功用,大学之内容、形式一直在变化之中。从研究学问、创造知识、传授知识,到培养训练成服务社会不断改变。大学究竟是保持器清高之态还是与时俱进迎合社会需求呢?蔡元培先生反对大学服务社会需要,提倡学术自由之风,是北京大学、中国大学之西化的开端。大学之独立、自由是时代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书中探讨了大学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与人文,学术与政治权利等矛盾,但并没有提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作者强调了人文思想独立自由的重要性,但也不反对大学服务于社会,只是如何处理好学术与功利之间的矛盾是个问题。大学不能脱离于社会,它是社会的一部分。一方面在精神上是社会的导师,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为人类生存发展等问题提供了专业人才,二者都不可偏废。只是知识爆炸的今天更强调了后者,这让人着急,略生悲哀。

  书中提出现代“知识人”的标准:文学与艺术(批判性能力、艺术的表现)、历史(从历史角度观照当今世界的主要方向,理解过去)、社会分析及道德推理(思考能力、生活的基本问题)、科学(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外国文化(扩张文化经验、提供新鲜观点),这可作为大学生的一种评判标准,只可惜当下的国内大学培养出的人离这个目标真是遥遥不可及。

  由于只是粗略读此书,并未细细品味,书中明确观点尚未一一列出和细究,不免有偏颇之处,希望大家多多交流指正。

  《大学之理念》读后感(五):合格的大學生

  高中畢業後,學生帶著極強的求知慾,離開家鄉,甚至漂洋過海來到大學──一個接納來自世間各地的學生的地方。大量的新鮮事蜂擁而來,對「填鴨式教學」早已習慣性接收的新鮮人大學生,突然對一切不知所措起來。這時候,希望有人能遞上一本《大學之理念》,或者開展相關講座作為大學的第一課,這不是為了幫助大學生解決問題,而是希望能通過此找到人人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

  大學不在于“發展”知識而在于“傳授”學問。現在的大學早該不滿足於“傳道、授業、解惑”,而是追求培根所倡導的“發展知識”的功效。祇有這樣才不會導致搾取每一分世間往昔閱盡天下書,最後卻成了徹頭徹尾的忙碌主義者的悲劇出現。

  讀書之時,我對我所就讀的學校進行了無數次質疑。我質疑它是否教給我希望學到的東西,是否教給我安身立命的本錢。讀畢,有天我躺著看著天花板,突然覺得自己的「質疑」是多麼的幼稚。大學應是一個整體,教師與學生的整體,專精與通博的整體,教學與研究的整體,知識與德行的整體。大學是象牙塔,但不僅是象牙塔,它更是一個服務站,一個將各種元素鏈接的紐帶。所以,大學之於我們,不是我們追求功利的踏板,而是培養獨立判斷,選擇重要的價值(如美、正直、公正、容忍、理性、自由、民主)而愛之、好之、樂之、堅持之的精神。

  誠如是,我們過多的去要求大學能給我們什麼,而忘記了,但若你有著真正的大學生精神,真正領悟了大學之理念,哪裡又不是你的大學呢?即使在一個沒有合格大學的國度裡,懷抱著態度,你也可以做一個合格的大學生。

  “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有長眠”──常看到業界人士將這句話作為人生座右銘。他們拼命的搾取每一分時間為了向高處再攀登一步,他們也回到學校苦口婆心的教導學弟妹珍惜大學時光,這是為未來扎下根基的四年。曾聽過前輩嚴厲的批評當代大學生,常常把「態度」穿在身上,卻沒有裝在心理。是的,我們當今大學生,把「沒夜衝、夜唱、夜店過,就不算上了大學」一說當作信條,「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成為期末流行語。遺憾的是四年結束,往往更常聽到的是「原來不是我上了大學,而是我被大學上了。」的感嘆。

  當有一天的大學生覺得「夜衝、夜唱、夜店不叫熱血,爬起來吃早餐上早八才叫真正的熱血」的時候,才算合格的大學生,才算真正上了大學。

  (發表在「名著選讀」課堂討論。)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学之理念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