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30 03:06: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大全

  《素质教育在美国》是一本由黄全愈著作,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素质教育在美国》精选点评:

  ●第一次教会我质疑当下,警惕迷信的书。可惜的是,尽管当时畅销,影响力不小,一直以来教育的症结并没发生什么变化。

  ●我妈妈中学里面给老师发了人手一本,我妈妈没看,倒被我看完了。

  ●理想,总是很美。

  ●教育孩子,还是被孩子教育

  ●初中

  ●很早之前了,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忘记从哪里借到的,从上课看到下课,算是启蒙心智的第一本书,让我知道了还有外面的世界。很有纪念意义。当时前排一位成绩很好的女生说,你怎么看这些大人该看的书啊。从听到她的那句话开始,我逐渐意识到所谓的聪明也分很多不同的种类。

  ●“在矿矿的学校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我去参观一家本地幼儿园,老师说他们会请消防员警察来跟小朋友谈他们的职业。

  ●书是一座桥

  ●看来看过的人确实不多

  ●信息量很大~素质教育体现了中美的教育、文化的区别。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一):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

  中国鲜有大企业,有人说是制度的原因,但即使在新兴的行业中,我们也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中国除了低端劳动力的优势,还有别的吗?

  年轻人碌碌无为,浪费时间,他们可以投入大把的精力和时间去寻找他们的快乐(关注明星、关注篮球、足球等等),却不怎么愿意花时间来学习。我们没有热情,没有进取心,我们正在碌碌无为地过日子。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教育是失败的。

  中国不需要很多天才,但不能没有人才。在一轮又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并没有CCTV说的那么风光。

  教育失败导致人才匮乏再导致竞争力低下……

  祖国,我们拿什么来拯救你。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二):素质教育滑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三):若有所思,就提笔写下吧

  记得还是在高三接受高考“洗礼”的日子里,我“气势汹汹”的买了黄痊愈的《高考在美国》,然后满怀愤慨的写了篇随笔,痛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国教育不把我们当人看。结果,老师都没有抬眼,只说了一句就把我堵回去了,他说“你能找到比高考更公平的选拔方式吗?”好吧,老师,您成功的用一句话结束了在我们之间可能会发生的讨论。虽然公平确实是这么多年来高考能在在中国屹立不倒的秘诀所在,可是,在保证考试公平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可以逐渐做出改变,使高考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呢?

  最近读了黄痊愈的另一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有很多地方都有触动,今天在这里选取普通教育中学生的职业思维发展的角度,聊聊自己的感受。

  好吧,下回再写,汗。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四):More than 10年之前的记忆了,迟来的读后感

  这本书我读初中还是高中的时候就买回来看了,当时候给了我相当大的冲击。。。。。。

  上一年回到家里的时候还特意挖出来摆在新的书柜里面,无意发现原来里面有作者的EMAIL,不过不知道还有没有用,其实很想SEND EMAIL给他联系的

  至今,这本书还在提示我。。。。其实目前中国教育和所谓的素质教育原来越远了,起码我读书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快乐可言。。。。。

  我多希望读书的时候可以有空看罗马帝国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小学的时候因为因为封建统治的问题和语文老师争辩过,她说皇帝不作为,皇帝怎么怎么样,可是其实皇帝当时是有心无力,因为实际掌权的是慈禧太后,皇帝只是一个傀儡。。。。。。当我鼓足干劲跟老师说明这点的时候,她只是淡淡地说,慈禧和皇帝都是属于封建势力,都一样的。。。。逻辑上都一样。。。可是哪里貌似有点不一样。。。因为个体不同,要是都一样的话,历史只是是一个方向发展了吧?

  要是在国外,估计还是有其他人跟我一起探讨的吧?可惜。。。身边的同学都不会。。。。。

  从此可以说明到底是什么扼杀了素质教育还有学生的求知欲了。。。。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五):超级推荐的一本书

  这本书看得我心潮澎湃,有机会会买一本收藏,在此竭力推荐。

  很喜欢这种本身是家长又具备专业教育学背景的学者写出来的书。在比较中美教育不同处的基础上,作者还详细给出了背后的理论,让读者从表象到本质领会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再结合我在美留学的所见所闻,对书里很多观点自是心悦诚服。

  这本书解决了一个盘亘我心头很久的问题:如果对孩子的早教是成功的,当孩子开始读小学时,他的各项认知水平应该远远超过普通一、二年纪的孩子。这时家长该如何对待他的这种超前呢?跳级?还是按部就班,但在家庭教育上继续让他学习之后的知识?再把问题想得远点:如果一个孩子真有能力跳级就读,难道真要让他成为一名少年大学生?

  这本书彻底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中国式教育学的多悟的少,美国教育学的少悟的多”,而“悟”这一字就直接从智力开发上升到了创造力培养的层面。如果靠家庭教育就能培养出一个智力超前的孩子,那是我们的幸运。但作为家长,我们要有清醒的意识——一味灌输孩子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孩子的创造力,相反是在扼杀。我们若拥有一个智力超前的孩子,将意味着我们的孩子拥有更多可自由可支配的时间,当别的孩子每天被学校作业所困时,我们的孩子却能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深化和研究。是的,研究!这个概念很重要,千万别以为对学问和知识的研究是进高校之后的事。一个从小就对知识只接受不思考,不研究的孩子,是培养不出创造力思维的!悲哀的是,中国倡导了N久的“素质教育”,骨子里还是实打实的“应试教育”,很多额外的东西,需要头脑清醒(知道哪种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更好)且有胆识(一旦执行这种教育方针,必要的时候可能要和整个教育体制相抗衡)的父母自己来教。有时候一个家庭的父母可能势单力孤,但是若联合有相同志向的家庭,家长间就共同的教育理念结成一个联盟呢?是否能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给孩子创造出一片不同于先行教学环境的天地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

  作者还有后续两本书《家庭教育在美国》和《生存教育在美国》,已经通过青番茄借阅,这两天应该能送来,会一并阅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