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城堡》是一部由德斯汀·克里顿执导,布丽·拉尔森 / 伍迪·哈里森 / 娜奥米·沃茨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城堡》影评(一):矛盾的美
喜欢这部片子完全是因为它把真实的残忍刻画的非常深刻。很多人的人就是如此的不完美。很多时候就是你长大了才发现,原来你一直拥有的是残缺的,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努力挣扎要摆脱家庭背景的短板,去争取一个有些人看来根本是水到渠成的社会地位,是啊,成功的人看上去这些人很风光,其实内心很惶恐。
《玻璃城堡》影评(二):玻璃城堡
城堡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玻璃城堡似乎在说理想很脆弱。一味追求内心的理想必定会付出代价,比如生活的居无定所,过度自由不负责任而对孩子产生的伤害,作为父母自私的过天马行空的生活很不可取,但片中更打动人的是孩子们在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却遭受父母喜怒无常酗酒失言的伤害和阴影下能够团结一致奋起图强,为改变现状而努力。
《玻璃城堡》影评(三):被酗酒耽误的工程师和在酒鬼眼里的艺术家媳妇 结尾处的几段纪实有点想象的空间
开头以为是神奇队长的反转加强版,结果是趋向于无耻之徒的电影温和版,总是感觉张力不足,情欲带动不足。也不是老爹的家庭沦落史也不是大女儿和兄弟姐妹的奋斗史,结尾几处对白还算让人有所触动。结尾的真人真事的叙事,相信现实中的这个家庭确实让人值得深思和印象深刻的。看上去现实版老爹貌似是个传奇有趣的人。
《玻璃城堡》影评(四):一个在二小时讲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家庭故事
看过这部片子才知道我很不负责任的父母比电影中父母强太多。不管怎样你慢慢长大可以摆脱烂家庭照顾自己,你可以原谅家长但是没法忘记悲伤大过慈父母的爱的童年。主人公究竟还是无法过一个正常家庭长大孩子同样的生活。童年的烙印很难抹去。总之一个在二小时时间能讲一个让人思考和动容的电影现在不太多。太值得推荐。
《玻璃城堡》影评(五):用一辈子去和解吧
结尾过度煽情,这父母永远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心理层面有多少伤害,长大后又要费多少力气来消除。当孩子成为父母,这份影响又会延续,能够全身而退的真的太少。即使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片中的父母即使不负责任,仍然尽着最大努力去做一个好父母。我们一辈子都在等着父母道歉,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我们感恩。
《玻璃城堡》影评(六):玻璃感情
跟原著比起来,电影整体的表达蛮一般的,导演的剪辑也比较不合格,没有把主人公的情绪起伏剪出来,使得观众体会不到她的感情,这部影片中沉重的对白场景太多了,一些对话所提及的事件都只是参考了原著情节,却没有被展示到影片中,令情节变得十分混乱,这一举措很不明智,这部影片最需要的应该是去还原真实的情节,塑造可以感染人情绪的氛围。
《玻璃城堡》影评(七):原生家庭与边缘人
我们最终都会回归原生家庭,即使逃避过反抗过,但渐渐的我们会明白我们的父母生活的意义,然后理解他们。
也许在我们年少时都想坚持自己的理念,一意孤行的走下去,但多数人都没能逃得过社会法则。要么让精神世界富足,要么吃饱穿暖得到虚荣的心理安慰。人的本质物质的,但那些在边缘游离的人以刺激为食,不苟的活着。
《玻璃城堡》影评(八):从有趣来说,这对父母合格;从责任来说,这对父母不行。
在孩子小时,天马行空、不受约束的生活会打动他们。等到渐渐成长,他们开始意识到正常、普通的生活是大部分人的需要,离经叛道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父亲的早逝就是例子。常存责任心,与孩子做朋友,两者结合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很多人质疑结尾的原谅,我觉得可以理解,血缘关系会让你原谅一个总是伤害你的人,总念着他好的一面。
《玻璃城堡》影评(九):西式正能量
西式正能量:一对反智的父母不务正业四处流浪,还有钱开车,还能养四个孩子,三四天吃不到饭,竟然还能活得挺好,只能说明西方的社会福利太TM好了。但是这个世界能量是守恒的,一部分人白吃白喝就有另一部分人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想起中国人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可以吃得起牛肉喝得起牛奶,然后还要被回形针们批判中国人吃肉破坏了热带雨林,破坏了世界环境?!
《玻璃城堡》影评(十):玻璃城堡
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前面处理得很好,但最后结尾的当然是选择原谅,这个看得我有点不知所云。当然,看最后现实姐妹们的片段,可能现实中确实选择了原谅。但是可能前面过多的渲染了父亲的只说不做,母亲的疯癫放纵,对孩子的疏于照料,以及孩子们离开的决心,结果最后这个原谅,我就觉得很突兀,可能是和被家暴者心理类似吧,也可能这个环境下最终让他们选择原谅。